首页 百科知识 土地整治规划的一般构成

土地整治规划的一般构成

时间:2024-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土地整治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补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整治区是为规范土地整治活动和引导投资方向,在规划期内为有针对性地安排土地整治项目而划定的区域。项目一般是指在土地整治区内安排的,在规划期内组织实施的,具有明确的建设范围、建设期限和建设目标的土地整治任务。目前主要指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和各级地方投资土地开发整治项目两种,简称国家投资项目和地方投资项目。

1.3.1 土地整治规划的一般构成

土地整治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补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土地整治规划工作全局而言,无论是国家级、省(地)级还是县(市)级土地整治规划,一般都包含土地整治规划目标、土地整治分区、重点区域与重点工程、土地整治项目、投资与效益等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3.1.1 土地整治规划目标

1.内涵

土地整治规划目标是指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在规划期间通过土地整治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主要包括规划期内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土地治理的规模及增加耕地与其他用地的面积。

2.确定目标的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3)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4)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治理的潜力。

3.确定目标的步骤

1)提出初步规划目标

初步规划目标必须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要求以及土地整治潜力的基础上提出。

2)对初步规划目标进行可行性论证

对初步规划目标进行可行性论证,主要是分析影响土地整治规划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包括规划期间补充耕地及各类用地的需求量、土地整治可提供的用地量、投资能力等。

3)确定规划目标

根据论证结果,经过上下反馈、充分协调和修改完善,由规划领导小组审核确定规划目标。

4)总体安排

依据土地整治供需分析和所要达到的规划目标,在与上级规划充分协调的基础上,落实规划期间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的规模以及整理后可补充耕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的数量,并将这些指标分解到下级行政区域。

1.3.1.2 土地整治分区

1.分区目的

土地整治区是为规范土地整治活动和引导投资方向,在规划期内为有针对性地安排土地整治项目而划定的区域。土地整治分区一般适用于县级土地整治规划,其目的是:①明确各区土地整治方向和重点;②分类指导土地整治活动;③引导投资方向;④为安排项目提供依据;⑤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整治措施。

2.区域类型

1)土地整理区

土地整理区是指以开展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其他农用地整理等活动,安排土地整理项目为主的区域。

2)土地复垦区

土地复垦区是指以开展土地复垦活动、安排土地复垦项目为主的区域。

3)土地开发区

土地开发区是指以开展土地开发活动、安排土地开发项目为主的区域。

4)土地整治综合区

土地整治综合区是指包括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且难以区分活动主次关系的区域。

3.划区原则

划定土地整治区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土地整治潜力较大,分布相对集中;②土地整治基础条件较好;③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④一般以乡镇为基本单元

1.3.1.3 重点区域与重点工程

1.重点区域

重点区域是指在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为统筹安排省域内耕地及各类农用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土地整治方向,实现土地整治长远目标所划定的区域。划定重点区域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土地整治潜力较大,分布相对集中;②土地整治基础条件较好;③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④原则上不打破县级行政区域界线。

2.重点工程

重点工程是指在划定重点区域的基础上,围绕实现规划目标和形成土地整治规模,以落实重点区域内土地整治任务,或解决重大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流域开发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国土整治活动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为目的,所采取的有效引导土地整治活动的组织形式。重点工程可以跨若干重点区域,一般通过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实施。重点工程应具有以下特点:①土地整治规模较大;②对实现规划目标起支撑作用;③在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流域开发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引起的土地利用问题中发挥主导作用;④预期投资效益较好;⑤能够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1.3.1.4 土地整治项目

1.项目与项目类型

1)项目

项目一般是指在土地整治区内安排的,在规划期内组织实施的,具有明确的建设范围、建设期限和建设目标的土地整治任务。

2)项目的特征

项目是在时间、资金等约束条件下,具有专门组织和特定目标的一次性任务。它的基本特征是:①项目是一次性的投资执行方案;②项目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③项目具有限定的约束条件;④项目管理方法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⑤项目具有生命周期。

一般的项目运作程序可划分为八个阶段,即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建设准备阶段、施工安装阶段、生产准备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后评价阶段。

3)项目类型

为了便于实施和管理,项目一般应按照相对单一活动类型划分,项目的具体名称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土地整治项目分为不同的类别。

(1)政府投资项目、法定投资项目和社会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指各级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的开发整治项目。目前主要指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和各级地方投资土地开发整治项目两种,简称国家投资项目和地方投资项目。法定(义务)投资项目指用地单位和个人履行“耕地占补平衡”或土地复垦义务自行实施的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是指由企业或个人以营利为目的投资建设的项目。

(2)土地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包括耕地整理项目、其他农用地整理项目、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和综合项目。土地开发项目是指以荒山、荒地、荒滩等未利用土地资源为主要对象,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主要目的的土地整治项目。土地整理项目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土地整治项目。土地复垦项目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和废弃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土地整治项目。综合项目是指具有开发、整理、复垦中两种以上综合性质的土地整治项目。当根据土地整治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或增加的耕地性质不能确定为某一开发、整理、复垦单项项目时,则应确定为综合项目。

(3)新建、续建、改建、重建和扩建项目。新建项目是指拟列入投资计划开始实施的新项目。续建项目是指对已经批准实施的项目提高建设标准或增加建设内容继续建设的项目。改建项目是指对原有建设内容进行部分或全部改动,或对原项目建设内容进行更新改造而设立的项目。重建项目指由于原有项目建设内容老化,需将老化的原有项目建设内容废除,按照原项目建设内容重新建设而设立的项目。续建、改建、重建项目可以统称为土地再整理项目。扩建项目指对已经批准实施的项目扩大建设区域范围的项目。

2.项目选定的原则

土地整治项目的选定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以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结果为基础,注重生态环境影响;②集中连片,且具有一定规模;③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④具有示范意义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⑤地方政府和公众积极性高,资金来源可靠;⑥项目建设期一般不超过3年(农村居民点整理除外)。

3.项目选定的步骤

(1)根据土地整治潜力分析、划区结果和规划目标,初步提出项目类型、范围与规模。

(2)进行实地考察,邀请当地干部、群众座谈,分析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3)与有关部门协商,进行综合平衡。

(4)确定项目的边界线,量算面积。

(5)进行项目汇总,编绘项目图集。

4.安排项目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体现以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

(2)要兼顾不同类型项目增加耕地潜力与实现规划目标的关系。

(3)要考虑不同类型项目的投资需求水平与筹资能力的关系。

(4)所有项目的完成对实现规划目标起支撑作用,一般占规划目标的80%左右。

1.3.1.5 投资与效益

1.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的目的主要是预测实现规划目标所需的总投资和各项目的投资额。投资估算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测算典型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量。分地貌类型和项目性质在本地区或类似地区选择已经完成的典型项目的决算材料,分别测算出典型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量。

第二步:估算项目投资量。根据典型项目与规划确定的各个项目在地形、地貌、基础设施(水、电、路)、交通条件、物价水平、劳动力价格等方面的差异,对项目单位面积投资标准进行修正,再根据项目规模计算出项目投资量。

第三步:计算总投资量

img2

式中:C为总投资量,万元;Ci为典型项目总投资量,万元;Si为典型项目规模,hm2;Ri为典型项目新增耕地系数;ΔS为规划新增耕地总目标,hm2;n为典型项目个数。

其实,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项目,尤其是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土地复垦项目,它们的新增耕地系数和单位面积投资额的差距是较大的。因此,在测算时,可以分地貌和项目类型分别计算,以提高估算精度。

2.筹资渠道分析

在进行筹资渠道分析之前,首先应对筹资环境作初步分析。筹资环境分析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发展前景,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筹资的影响和回报以及投资收益的可行性论证等。

目前,土地整治涉及的资金筹集渠道主要有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耕地占用税、农发基金、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等来自土地方面的资金以及企业和个人投资、农民个人以工代赈、其他投资等。

3.效益评价

1)经济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评价的重点是对土地整治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一般采用静态分析法,主要测算投入量、预期净产出和投资回收期等。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总投入量(C)。

第二步:计算预期净产出

R=ΔS×r+S0(r-r0)

式中:R为土地整治增加的年纯收入,万元/年;ΔS为规划净增加耕地面积,hm2;S0为整治前耕地面积,hm2;r为整治后单位耕地面积年纯收入,万元; r0为整治前单位耕地面积年纯收入,万元。

其他类型的整治可参照该公式进行计算。

第三步:计算静态投资回收期

T=C/R

式中:T为静态投资回收期,年;C为土地整治总投资量,万元;R为土地整治增加的年纯收入,万元/年。

2)社会效益评价

可从土地整治后增加耕地对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使土地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作用等方面,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3)环境效益评价

可根据植被覆盖率、防治土地退化、治理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旱涝保收能力等方面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