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协同测度分析构架

协同测度分析构架

时间:2022-11-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协同效应实现程度考量了班轮联营成员获取协同效应的深度与广度。联营资源的整合和协同运作是班轮联营系统协同效应发挥的基础。

5.3.2 协同测度分析构架

根据协同学及和谐管理理论,系统一旦形成协同机制,便具有保持动态协调的原动力及灵活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最佳结构,所以其必然能维持动态和谐发展[25,26]。当条件和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系统协同状态随之改变,系统可通过其系统机制和系统成员的能动性达到新的协同状态。协同度是对系统协调性、和谐性的度量,从动态来看,它反映了在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系统内部的构成是否合理、运行是否协调、和谐,它是系统内部对外部环境能否适应的衡量指标,是系统中要素、构成和环境之间协同关系的总和;从静态来看,它是反映系统在某一时间运行是否协调的数量指标。用协同度这个标量函数来度量,其值越大,表明系统各种关系的匹配程度和内外部的适应度越高,即协同性越好。

班轮联营系统的协同性描述了班轮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班轮联营系统要素和联营成员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要素和成员活动的总体协调性。其协同性要求在进行航运资源配置的时候,考虑到系统内各个联营成员之间、系统中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合理配置航运资源。其数学表达式可表示为

H(X)=H{h(A),h(B),h(C),h(D)}

1.h(A)——联营系统绩效协同

主要考量了联营系统协同效应实现能力、联营系统的协同效应实现机制与程度,同时考量当前联营系统成员对联营协同效果的认同,反映联营系统中的协同效应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供需平衡,是对联营系统协同绩效的评价。这部分是班轮联营系统的协同效应发挥的目标,处于协同考量和评价的较高层次,即通过协同资源运作、协同应急机制与协同环境适应的分析,进而分析班轮联营系统的协同目标认同及其协同目标实现能力。具体指标而言,协同效应实现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协同目标认同和协同效应实现程度两个方面。

协同目标认同涉及联营成员是否存在共同的目标,对彼此联营目标的认同;联营成员通过资源整合,是否提高了各自的客户服务满意度;以及联营成员对系统合作满意情况等。

协同效应实现程度主要在于对系统协同能力的测度。协同效应实现程度考量了班轮联营成员获取协同效应的深度与广度。协同能力是在联营成员信息转移与资源共享中形成的非原先或现有的联营成员的能力,这一过程既包括每个成员企业自身服务的自我超越,又包括它对系统内其他成员企业服务能力的吸收与转化,这几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结合班轮运输行业特征,具体指标可包括服务航线合理化,延伸服务范围;增加班次,提供快速、优质客户服务;增加市场占有率;减少合作伙伴间的竞争;分散开辟新航线的风险;减少船舶投资及运营成本等。

2.h(B)——联营系统资源协同

联营资源的整合和协同运作是班轮联营系统协同效应发挥的基础。联营系统航运资源协同配置与管理,目的是联营系统资源运作及其管理手段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保证系统的协同效应的输出。它强调了建立较为完善的运输体系、科学的管理体系、合理的合作体系以及必要的航运资源、人财物及技术合理投入。

对联营资源协同运作的评价主要从联营的几种运作模式和资源共享情况等几个方面出发。评价共同派船、舱位互租/互换、舱位租赁以及设备共享等情况。

共同派船准则主要从规划期内共同派船艘次、规划期共同负责航线营运,合作是否融洽、独立航线营销工作、经营相对独立情况等几个指标来评价。舱位互租/互换主要是从互租/互换舱位数量、航线独立经营,服务调整尽量不影响联营伙伴情况、互租租金是否合理协商,是否及时结算等方面研究。舱位租赁则涉及规划期内租赁舱位数量、租方不干涉船舶营运,及时支付舱位费用情况、航线服务调整,是否尽量不对租方产生过多影响等几个方面。设备共享主要评价联营成员港口相关设备共享情况以及联营系统共享整合联营信息系统等方面。

3.h(C)——联营成员应急机制协同

在班轮联营系统资源协同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合作的特殊情况。这些特殊的处理灵活性和及时性直接影响到联营系统资源协同运作的效果以及联营成员对联营绩效和目标的认同。因此,对联营成员协同应急机制的灵活性和原则性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本书根据联营过程中常出现的几种情况来分别评价联营系统的协同应急机制。主要涉及甩港、甩货、航次取消、倒载、改港/选港等几种特殊应急情况。

4.h(D)——联营系统环境适应协同

联营系统环境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协同环境是联营系统运行的介质,协调的环境,好的协同环境有利于联营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联营系统内部环境协调是就其系统内部政策,使系统成员对合作伙伴工作得到更多理解,并要在相互协作和配合的重要性方面达到系统协同。其黏合因素是系统成员融化于系统中的信任和具有与系统发展相适应的理想,以及由此形成的系统精神和文化。内部环境协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文化相容。各方能够接受彼此的处理方式;②适度调整性。各方愿意配合联营伙伴在营运管理上作适度调整;③联营团队互信,高层认同各自的经营理念;④联营伙伴表现的忠诚程度;⑤联营团队培训、讲座、理会频率,相互交流和学习;⑥各方知识技术互补程度。

外部环境协同是针对联营系统与外部环境关系而言的。其强调联营系统必须有较强的自适应机制,以维持其发展与外部环境协调。系统发展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就能促使联营系统的发展;否则,就会导致联营系统的发展受阻。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评价:①联营模式灵活,共同应对外部市场环境;②联营成员共同配合政府的航运政策。

5.H——联营系统总体协同

班轮联营系统的总体协同性是基于上述系统结构要素及其组成和功能的协同性能发挥,形成联营系统综合协同性。当以上4个方面相互匹配时,则形成协同体。所以联营系统总体协同是包括目标协同、资源协同、应急协同、环境协同的总体高层次协同。根据上述研究分析,对应于系统协同机制的分析,紧密结合班轮运输联营系统的特征,班轮联营系统的协同性测度和优化可分为5个层次进行:

(1)资源协同运作,功能健全,组成合理。根据联营系统赖以生存的航运资源、设备共享和其他条件确定合理的资源共享模式,并使其间相互协调,达到资源运作协调[h(B)]。

(2)形成健全合理的应急机制,保证系统的协调性。根据联营系统资源共享运作的目标、任务,形成健全合理的应对机制,能灵活处理联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确保联营的资源共享实现其功能并得到有效控制,达到应对机制协同[h(C)]。

(3)与环境发展协调。系统内部形成能充分发挥各联营成员能动性和创造力的环境和气氛,优势发挥,总体最优,形成协同力场;外部环境合理且联营系统形成了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和机制,从而达到联营环境机制协同[h(D)]。

(4)联营成员对联营的目标和效应普遍认同。由对资源协同、应急机制协同、对协同环境适应的认可,联营成员进而对协同目标及协同效应达到认可和协调,即达到协同目标和效应[h(D)]。

(5)以上4方面配合,形成协同体。综合上述4种过程,使班轮联营系统总体达到协同(H)状态,实现联营系统总体协同[H{h(A),h(B),h(C),h(D)}]。

根据协同学以及和谐管理理论,协同是所有系统生命的基础,无论是有机体的生命还是组织的生命,系统会产生一种令人吃惊的力量[23,24]。它不仅可保证系统组成最优,各部分协调运转,从而提高效率,减少损失,增加生产率,更重要的是能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保证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班轮联营系统协同性测度分析框架图,如图5-1所示。

img331

图5-1 班轮联营系统协同性测度分析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