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共设施设计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

公共设施设计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

时间:2022-10-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工业设计方法论中寻找公共设施的设计方法,单个公共设施的设计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环境,二是人,这是公共设施设计的重点考虑方向。公共设施的设计还要考虑到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例如座椅,作为最常见的公共设施,座椅自身尺寸所占的空间一定要适合座位上的人。这些都是运用了工业设计中的设计方法,这些理论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第二章 公共设施设计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

一、公共设施设计的设计理念

公共设施从大的方面说可以作为一个系统去设计,它属于一个城市,就必然要融入整个城市的设计系统。这就类似于应用工业设计方法设计一个系列的产品一样,其中思想方法是相同的,主要运用工业设计中的系统论。比如,城市中的汽车停靠站的公共设施就不能与小区的设施一样,在这个系统中公共设施除了要满足候车这一功能外,还要把其设计风格统一起来共同反映这个城市的特色。公共设施在不同的城市,其设计风格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但其设计将会统一一种风格将整个城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该城市的特征及风格起到一种很好的宣传作用。从工业设计方法论中寻找公共设施的设计方法,单个公共设施的设计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环境,二是人,这是公共设施设计的重点考虑方向。从环境上考虑,春城昆明与首都北京在公共设施的色彩选择上应有所不同,多雨城市与少雨城市在公共设施设计上的重点也会不同,不同功能性的城市对于公共设施需求也不一样。对于公共设施,不仅仅是某区域的单元体要素,如脱离特定的环境而“自我表现”,要因地制宜地设计与该区域相适应的多样化、有个性的公共设施,不仅丰富城市形象,更是开放性文化价值体系的试验与创新。公共设施的设计还要考虑到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例如座椅,作为最常见的公共设施,座椅自身尺寸所占的空间一定要适合座位上的人。从人的心理考虑,座椅在树荫下、水池边,或离汽车道较远的道路旁设置则更易受到欢迎。而且,对于座椅设计每个人所隔的空间也要经过研究才能设计出适合公众的座椅。这些都是运用了工业设计中的设计方法,这些理论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人和环境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代对于公共设施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当然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

公共设施除了要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之外,还要起到审美、宣传、教育的作用,所以 在设计公共设施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些方面的要求。要把公共设施看成景观来进行设计,让它们体现并符合所在城市的民俗风范、地理气候特征。

(一)公共设施的形式与环境的融合

公共设施是城市整体环境的组成部分,公共设施艺术的存在形式或依附于公共设施,或依附于街道、广场、绿地、公园等物质形态,公共设施设计应当从整体出发,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艺术设计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力图在功能、形象、内涵等方面与环境相匹配,使环境空间格调升华。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生态环境,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必须考虑其存在空间的生态环境,注意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顺应自然环境,又要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的生活的和谐统一。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周围绿化用植被随时间、季节变化的规律、自然条件的制约等等。有的城市四季如春、气候湿润,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街道两旁种的是什么花,栽的是什么绿化植物,这些植被的开花期、花的颜色等等。只有这样,所设计的城市公共设施才能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很好地融合,使街景更美丽。还有些城市四季分明,常年被白色的冰雪覆盖,这些城市的公共设施在设计上就应该考虑多采用暖色调,来平衡和调节周围环境带给人的寒冷的感觉。又由于一些城市和地区受到温度、湿度、气压、气流等自然因素的限制,在设计城市公共设施时就要把材料的抗寒性、耐腐性等一些因素考虑进去。否则,设计师千辛万苦设计出来的城市公共设施再美,还未经得起人们的驻足,就已经寿终正寝了。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要与城市的生态环境很好地融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型

公共环境系统中的公共设施的造型体现,应以人的活动为主题,避免雷同的概念性形象,应以智慧性的主题表现,富有生命力的直观性特征为主旨,呈现设施的多样性,同时在视觉上产生与环境的呼应。这不仅取决于设施的功能与材料,更取决于对设施造型的控制,使公共设施与环境产生共鸣效应。

人和设施在一定的环境中沟通互动,需要相应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种传播媒介便是发自设施自身的造型语言。设施的设计需要根据使用者生活的各种要求和生产工艺的制约条件,将各种材料按照美学原则加以构思、创意、结合而成。其造型语言体现的是设施组成的各个要素和整体构造的相互关系。如游乐场所中的公共设施,使人们能够在其活泼多变、生动可爱的形象中寻找乐趣,在旋转、波动、离奇的装饰中感受刺激,体验整个休闲娱乐环境的氛围(图2-1、图2-2)。而纪念性广场则体现沉静、崇高的性格:长长的轴线,对称的布局形式,使环境的各类设施也相应具有相同的庄重与力度(图2-3)。不同场所设施的造型相差甚远,公共信息系统设施的造型就应结合环境特征,协助人们识别地域,体验空间带来的情趣(图2-4)。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公共设施是具体的、可感受的实体,其造型可抽象为点、线、面三个基本要素。点,是最简洁的形态,可以表明或强调位置,形成视觉焦点。线,不同形态表现不同的性格特征:直线表现严肃、刚直与坚定;水平线表现平和、安静与舒缓;斜线表现兴奋、迅速与骚乱;曲线代表现代美,柔和与轻盈。如果线的运用不当会造成视觉环境的紊乱,给人矫揉造作之感。形态各异的实体表面含有不同的表情,决定了公共设施总体的视觉特征。点、线、面基本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展现出的丰富多彩通过分离、接触、联合、叠加、覆盖、穿插、渐变、转换等组合变化,使公共设施造型达到个性化的表现,令人们识别的同时与环境空间相融合。

2.空间

在考虑公共设施的形式与环境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空间与人的关系。人离不开空间,空间是人在地球宇宙中的立足之处,空间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市场规模扩大,交通和通讯网络愈加密集,信息、资源和人口日益集中,使得人类不断建设、创造自己的活动与生活空间。城市的空间不仅是形象,公共设施不仅是摆设,更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空间与人,犹如水与鱼,唯有空间的参照才能凸显人的存在。对于一个容纳人的空间来说,它需要使之变得有序,空间中人与空间里的公共设施构成了一种主从关系。现代人通过营造居住、活动和旅游的空间,追求丰富的身心愉悦;生活空间艺术、装饰、庭园绿化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的部分。现代人的生活空间狭促、公共空间被侵占、空间协调的破坏、整体空间缺少延续性而是拼接化,这让行走在城市中的人感觉窒息与困惑。人在环境空间中通过不同的体验获得多方面的感知,包括对空间的感知,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充分满足他们体验的要求,才能实现空间的效益,这是环境优化的先决条件。

不同地域特有的地形地貌和与之俱来的居民风土人情或性格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如辽阔草原牧民的豪爽、江南人的精明能干等,由此都可看出环境对人的性格塑造所起的作用。因此环境空间、社会因素和人的行为、心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空间环境会对人的行为、性格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人的行为也会反作用于环境空间,尤其体现在城市居住区、城市广场、街道、商业中心等人工景观的设计和使用上。

生活空间与人们日常的行为关系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指人们上学、上班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和地点,包括外地游览观光者在内,对公共设施空间的体验是对由建筑群体组成的整体街区的感受。公共设施设计在这个层面上应当把握局部设计与整体的融合。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受到消费者的特征影响,商业环境、居住地与商业中心距离的影响,人们除了完成身心愉悦的购物行为外,还存在休闲、游玩等行为。在这个层面上,良好的公共设施设计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

(3)交际与闲暇活动行为空间:朋友、邻里和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是闲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行为的发生往往会在宅前宅后、广场、公园、体育活动场所及家中进行。因此,涉及这些行为的场所设计也是公共设施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上在空间中的三种行为与相应的公共设施设计是截然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项目设计时要通盘考虑,突出重点。由于这些交往形式绝大多数发生在公共环境中,不同的交往所需的空间距离、环境条件都会有所不同。如60cm左右的距离属于两人之间的私密空间,并可能发生身体间的接触,而第三个人在通常会自动远离这个范围。所以一般环境中,人的活动空间应保证占到50cm以上。这样的空间范围,不会感到拥挤,避免产生焦虑感。人的行为还与空间及公共设施的尺度有关,在狭窄的通道上,人们会有紧张的心理;在宽敞的空间中,人们的心绪就比较平静,会感觉轻松,从而放慢速度。公共空间作为社交生活的主体媒介,就要促进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广泛地交流与沟通,创造良好的交往空间,这是维系并实现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联系平衡的条件。

(二)公共设施的色彩与材质的美感

公共设施不仅是造型和功能的设计,任何公共设施都是依托色彩与材质表现出来的,色彩是公共设施的性格,材料是公共设施的支撑。色彩的搭配需要与造型、材质等外在的形式要素协调,并要通过一定的工艺程序制造出来,所以公共设施的色彩与材质、工艺直接影响到公共设施的美观。

1.色彩

公共环境设施的色彩在人们的直观感受中最能反映环境的性格倾向,最富有情感的表现力度,是最为活跃的环境设计语言。色彩能明显地展示造型的个性,解释活动于该环境中人的客观需求,或振奋娱乐、或宁静休闲、或平和安详。总之,公共设施的色彩以其鲜明的个性加入到环境的组织中,创造人与环境的沟通,并赋予环境以生气和活力。

公共设施的色彩往往带有很强的地域、宗教、文化及风俗特色。公共设施的色彩往往与所在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和民俗风情有关。色彩既要服从整体色调的统一,又要积极发挥自身颜色的对比效应,使色彩的搭配与造型、质感等外在的形式要素协调,做到统一而不单调,对比而不杂乱。巧妙地利用色彩的特有性能和错视原理拉开前景与背景的距离,使公共信息系统设施比较端庄的形体变得轻快、亲切。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风格,每一个城市都有着它自己的面孔。有的城市现代气息十足,有的城市偏于保守,有的城市充满“故事”,有的城市文化悠久。这就需要设计师们根据城市的不同,设计不同色彩风格的城市“街具”,做到“天人合一”。在世界各国的大都市中,英国伦敦对城市的色彩控制就较为成功,城市的主体建筑基本上采用中灰、浅灰色调,而公共汽车、邮筒、电话亭、路牌等公共设施则采用鲜艳亮丽的色彩,使整个城市环境显得温文尔雅,亲切生动,增强了环境的感染力(图2-5、图2-6)。

图2-5

图2-6

公共设施的色彩设计还要考虑到气候地域的影响。比如: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因而北方的公共设施材料应多采用具有温暖质感的木材,色彩要鲜艳醒目,以调剂漫长冬季中单调的色彩,这些能使人们在漫漫寒冬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和视觉上的春天,使抑郁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南方温热多雨,选材要注意防潮防锈,故材料多运用塑料制品或不锈钢材料,色彩上也以亮色调为主。

城市风格的和谐统一与城市色彩密不可分。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城市地下设施及地面建筑内部装修与城市色彩无关;地面建筑物处于隐秘状态的立面,其色彩无法被感知,也不构成城市色彩)。也就是说,城市公共设施的色彩要做到与城市风格相吻合,应该在城市主色调——城市色彩的大方向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已存在的城市建筑以及自然环境的基调作相应地调整。城市是人类集中居住地,城市色彩是一种系统存在,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所有的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色系统或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永久固有基准色,再确定包括城市广告和公交车辆等流动色,包括街道点缀物及窗台摆设物等的临时色。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中也应该考虑其存在空间的城市色彩,使其与城市风格相吻合。

2.材质

任何设施,无论功能简单或复杂,都要通过其外观造型,使机能由抽象的层面转化为具体的层面,使设计的理念物化为各个应用实体。现代设计中的材料质感的设计,即肌理的设计,作为设施造型要素之一,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物质材料的日益丰富而受到各国设计师的重视。

这里讲到的肌理即公共设施表面组织构造的纹理,其变化能引起人的视觉肌理感与触觉肌理感的变化。通过视觉得到的肌理感受和通过触觉得到的肌理感受同时向人的大脑输送,从而唤起视觉、触觉的感受及体验。肌理的创造,即视觉感、触觉感处理得当与否,往往是评价一件设施品质优劣的重要条件之一。质感使设施造型成为更加真实、生动、丰富的整体;使设施以自身的形象向人们显示其个性。如汉白玉、花岗石、岩石、钟乳石等材料,就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即使是同类的玉石,不同的组合传达的信息也不相同,尤其当它们营造一定的空间氛围时,常使参与者从肌理质感中获得新的体验,以满足人们对各种设施的精神需求(图2-7)。

图2-7

公共信息系统设施的设计更需追求材质的美感。如何选择、运用好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搭配,在显示不同材料质感美的同时可以产生丰富的对比效应,已成为设计师们关注的课题。这也是形式处理的一种手法,运用对比的造型效果,使设施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变化。建造富有现代韵味的城市环境,不是轻率地将传统材料搬进现代生活,可以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有机结合于环境中。当前,设计师越来越倾向于运用材料的自然属性,因为人们发现自然界有那么多美好的、一度被淡忘却又随处可寻的天然材料,它们具有更多值得人们回味的属性与意趣。

设计中要考虑各种材料的特性,比如可塑性、工艺性。通过不同的材质表现不同的设计主题。在材料的运用上应尽可能地挖掘材料自身的个体属性与结构性能,体现出物体美。同时应关照材质的肌理,表面的工艺不同,材料的肌理就不同,对人们的视觉作用也就不同。表面粗糙的材料与表面细腻的材料相比较,粗糙的体感强,粗壮有力,适用于大设施;细腻的给人感觉比较细致,适用于小设施。材质都通过其自身的特点表现着不同的设计意图。工艺的精细程度也给人不同的感受,越精细的工艺给人的感觉就越逼真、醒目,工艺简单、粗糙的质地给人感觉很大气,但有时会感觉缺乏细节,适用于大型设施或设施的基座部分。不同的工艺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有不同的工艺美(图2-8、图2-9)。现代社会的发展,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开发与利用,为公共信息系统设施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很好地将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便会创造出一种既有变化又互相联系的整体感。

图2-8

图2-9

(三)公共设施的文化与设计的交融

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只有文化才能凸显城市特色。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环境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尤为重要。文化不仅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陶冶,提高审美的享受,也可以调剂人们的情绪,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载体。同时城市公共设施的出现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可以很好地传递城市的文化和精神,积极地传承地域文化、发扬地域文化,激起市民的共鸣和对地域的热爱。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特色的文化,它是历史的积淀和人们创造的结晶。城市公共设施完全可以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载体,把富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应用在设计中。当人们欣赏或使用富有民族和传统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时,一定会更加了解人们生活的城市,从而更加尊重它们,更加热爱它们。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留下了许多可利用的元素:飞檐斗拱、水榭亭台的古代建筑风格,传统的镂空窗格设计,中国象形文字的美学价值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设计的种种遐想,如果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是专业设计人员在设计城市公共设施时所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

设计时可以从建筑和景观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如以“皇城”著称的北京,道路东西南北规整,建筑以四合院闻名;以“洋城”著称的上海,建筑以胡同、里弄为特色,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以“民城”著称的天津,海河孕育了城市文化,也决定了城市的布局走向。外来文化涌入天津,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城市文化现象,各式的小洋楼与本土建筑各具韵味又协调统一,形成了天津近代城市形象。还有黄土高原的窑洞、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福建的客家土楼,在这些不同风格的地区设计公共设施时,可以从城市特有的空间环境、人文特征和历史遗迹中挖掘灵感,如名胜古迹、文献、文物、民间传说和民间工艺等。为了不破坏当地建筑的风格,设计公共设施时就必须考虑到整体建筑风格,从中抽取出诸如形态、色彩、文化等隐含的因素,运用到公共设施设计中去(图2-10、图2-11)。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为苏州博物馆新馆所做的设计是公共设施对城市文化建设传承与发扬的典范。江南一隅的这栋建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让无数建筑爱好者为之疯狂。贝聿铭的设计在保存苏州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用材和设计都非常有新意,以现代钢结构代替了木构材料、深灰色石材的屋面、突破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等,对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进行了新的诠释,江南水乡建筑模式的采取是对传统建筑比例尺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完美运用:“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体量与苏州城整体风貌的结合更是建筑与城市文化融合的体现(图2-12、图2-13)。

图2-10

图2-11

图2-12

图2-13

另一方面,公共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公共设施参与城市景观构成,是景观规划中的一部分。城市景观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如城市雕塑、喷泉、景观灯等。那么作为公共设施应当与城市景观和谐一致,相辅相成,既要丰富城市景观文化的内涵,又要创造优美的环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设施就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如改造后的北京前门大街的“拨浪鼓”形路灯。拨浪鼓是古人走街串巷叫卖货物的工具,也是我国古老的玩具之一。现在“拨浪鼓”变身为现代照明设施,矗立在大街两侧。它再现了老北京建筑文化、商贾文化、会馆文化、市井文化集聚地的风采(图2-14)。再如四川杜甫草堂外的公共设施,无论大到公共厕所还是小到指示牌的设计都无不显示浓郁的地域特色。其中,电话亭的设计就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石亭盖形式。“亭”是我国传统建筑中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停留观赏之用。以石亭盖作为电话亭的顶部极具装饰性,体现了浓郁的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特色(图2-15)。

图2-14

图2-15

(四)公共设施中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以体现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一个设计合理且极具美感的公共设施,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使用的频率,而且可以增进市民爱护公共设施、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增强市民对城市归属感和参与性。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人的行为和活动为中心,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

人的行为源于自身需求和内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公共设施影响着人的行为。公共空间环境中的行为与心理是有个体差异的,但仍具有一定的共性,具有相同或类似的行为方式,这是公共设施设计的依据。优秀的公共设施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公共环境中的公共设施也是有针对性的,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参与者与使用者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行为,设计者必须对其使用者进行深入调研,才能在设施的功能、造型和色彩设计上满足其需要,考虑到其材料、结构、工艺及形态的安全性,在设计伊始便尽量避免对使用者所造成的安全隐患,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应尊重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需求,提高人本意识,将物质元素与精神元素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因素,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提高公共设施的适宜性,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避免不当设计。例如,设计儿童娱乐设施应注重安全性,合理设计无障碍设施供残障人士使用等(图2-16、图2-17、图2-18)。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城市中像公厕、康体器材、街头公用电话等公用设施安装布局越来越体贴,让市民享受到生活的舒心和便捷。但使用公共设施的人群不仅是成年人,也包括儿童和一些特殊人群;可是,公共设施成人化的设计安装,让儿童使用不便,并存在潜在的儿童使用安全隐患。例如:在公共场所中孩子在街头走失或遇上意外事件时有发生,给110拨打电话是必要的一种求救方式。可是,现在街头插卡公用电话的数字按键离地面都在1.5m左右,孩子们根本无法使用,残疾人也一样无法使用。特别是在电梯间应设置一些专供特殊人群使用的低位按钮;还有公交车的栏杆、拉环高度等一些公共设施,孩子乘车时要尽力伸手拉拉环,身体稳定性减小,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图2-19、图2-20、图2-21)。

图2-16

图2-17

图2-18

图2-19

图2-20

图2-21

有效地进行“以人为本”的公共设施设计,还要关注设计师这一重要因素,“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设计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设计师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能够自觉关注以前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因素,如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关注残疾人的需要等。其次,要求设计师熟练掌握人体工程学等理论知识,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体现出设施功能的科学与合理性,如垃圾箱的开口,太高和太低都不便于人们抛掷废物,太大则又会使污物外露,既不雅观又孳生蚊蝇,同时还要考虑防雨措施以及便于清洁工人清理等(图2-22、图2-23)。再次,要求设计师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具有审美的眼光,通过调动造型、色彩、材料、工艺、装饰、图案等审美因素,进行构思创意、优化方案,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图2-22

图2-23

二、公共设施设计的设计方法

(一)公共设施设计的思维方法

思维,从广义上讲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设计是需要思维的,设计的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一个与创造力和直觉紧密联系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的基础上的灵活的应用和发挥。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并思考的结果,是对现有信息和条件进行原创性加工处理得到的结果,以具体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我们的设计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方法发挥的过程,创造力对于设计结果有着决定性作用。

我们提出公共设施的设计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过程是由我们的大脑思维决定的。设计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形成不同的设计方案。设计构思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创造也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具有创造力的构思需要脱离现有的思维模式才能够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所创造出的设计产品才具有更新事物的价值。

在设计初期,人们是通过模糊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来构思设计目标的,随之进入局部深入和细节刻画中期阶段,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作用下兼顾技术、结构和造型的知识,进一步确定设计方案的具体形式。设计过程中,我们应以自己的身体体验和头脑去理性地寻找设计思路,遵循以感性的艺术表现让用户去感知和享受的原则。创造性思维作用下形成的“整体设计”是设计的基本规律。

我们需要寻找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来进行各类设计工作,现列举四种典型的思维方法:

1.线性推理法(逻辑思维法)

线性推理法是我们应用最多的方法,就是从一种情况总结分析到最后完成设计的线性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性,但是这种逻辑性的思维想法也不一定存在,而可能是设计者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当设计过程中“线性”出现“断裂”的局面时,就需要设计者能够及时有效地从信息和资料中提炼出设计依据来弥补。如将设计构思的起端推进到极限,或定位在非主流习惯、观念的方向上进行思考,就有可能形成新的构思而产生新型的公共设施设计作品。

(1)联想法。指将已有产品的功能、技术等与将要开发的新产品联系起来,或者由其他领域的不同类的产品联想到新产品的雏形。

(2)仿生学法。由大自然生物的结构、功能原理、外部形态等得到启发,并应用到产品上进行改进、设计、发明和创造。

(3)缩小和扩大法。指将产品的功能、结构、原理、造型的整体或局部等进行放大或缩小,从而获得设计推进的切入点。

(4)逆向思维法。针对传统的逻辑和习惯思维方式,将看问题的视角、顺序和所用的技术、原理和方法作逆向思维,或许会有非同寻常的发现。

(5)模拟法。是将在某方面相似的产品进行比较,借鉴其设计思想和手法运用到新产品。

(6)列取法。将对已有产品的评价和对新产品的期望、特征描述等通过表格的图形和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获得新产品的雏形。

(7)移植法。将其他领域的技术原理移用到产品设计中进行创新设计。

(8)收缩法。指概念提出范畴比较大,再通过将主题含义缩小的方式将焦点引申到所要设计的产品上。这种模式更容易释放设计师的想象力,不至于一开始就受已有理念的影响。

(9)综合法。将相关产品的材料、机理处理方式、生产工艺等运用到新的产品上。

2.螺旋排除法

螺旋排除法首先对设计方案提出多个不同的假设和设想,然后根据评价条件排除部分方案,反复运用这种方法,达到螺旋运动的效果,使每一次得出的方案结果都有所改善。如将不同的使用功能或不同的设计信息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个设施主体上,就可能形成具有新型功能的设施。

3.形式归纳法

形式归纳法要先制定明确的设计任务,在这样一个先决条件下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创造力,虽然缺少一定的系统性,但是这种方法却很实用。如确定采用仿生的设计手法,在结合设施的功能的前提下,对设计的形状、色彩、材质做多方面的协调而产生多个设计方案。

4.积攒协调法

积攒协调法设计的思想是通过多方面的添加或去除整理,达到协调各个局部设想的结果。这种方法要注意面对多个变体的时候注重选择,不忽略整体设想,通常实施前提是要有明确的思路和丰富的经验。众多思维方法是存在的,在面对相同的设计要求时,若采取不同的思维方法,也许会产生不同的设计结果;在面对不同的设计要求时,不同的思维方法也要依据不同的条件进行选择。设计过程中多种思维方法同时作用,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来找寻适合自己的设计方法。

(二)公共设施设计的设计方法

公共设施从大的方面说可以作为一个系统去设计,它属于一个城市,就必然要融入整个城市的设计系统。这就类似于应用工业设计方法设计一系列的产品一样,其中思想方法是相同的,主要运用工业设计中的系统论。比如,城市中的汽车停靠站的公共设施就不能与小区的设施一样,在这个系统中公共设施除了要满足候车这一功能外,还要把其设计风格统一起来共同反映这个城市的特色。

从工业设计方法论中寻找公共设施的设计方法,单个公共设施的设计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环境,二是人,这是公共设施设计的重点考虑方向。对于公共设施,不仅仅是某区域的单元体要素,如脱离特定的环境而“自我表现”,要因地制宜地设计与该区域相适应的多样化、有个性的公共设施,不仅丰富城市形象,更是开放性文化价值体系的试验与创新。公共设施的设计还要考虑到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例如座椅,作为最常见的公共设施,座椅自身尺寸所占的空间一定要适合座位上的人。从人的心理考虑,座椅在树荫下、水池边,或离汽车道较远的道路旁设置相对则更易受到欢迎。而且,对于座椅设计每个人所隔的空间也要经过研究才能设计出适合公众的座椅。这些都是运用了工业设计中的设计方法,这些理论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人和环境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代对于公共设施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当然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公共设施除了要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之外,还要起到审美、宣传、教育的作用,所以,在设计公共设施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些方面的要求。要把公共设施看成景观来进行设计,让它们体现并符合所在城市的民俗风范、地理气候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