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接待住宿类建筑

接待住宿类建筑

时间:2022-10-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设计时要根据周围的环境、整个园林布局以及设计者的意图来进行设计。亭的造型 亭子在我国园林中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建筑形式。从园林建筑的空间构图的需要出发,自由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园林艺术特色。如北京颐和园的廓如亭,为八角重檐攒尖顶,面积约130 m2,高约20 m,由内外3层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亭体舒展稳重,气势雄伟,颇为壮观,与颐和园内部环境相协调。在建筑物不多的园林中以淡雅的色调为主。

4 园林建筑的单体设计

[教学要求]

■了解园林建筑单体的类型和概念,熟悉不同建筑单体的构造方法及功能;

■掌握不同类型园林建筑单体设计的方法;

■学会宏观思维模式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园林建筑单体设计中的处理手法。

[知识要点]

■游憩类建筑单体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概念、构造方法和功能;

■服务类建筑单体和公共设施类建筑单体的类型及各类型的概念和设计方法。

4.1 游憩类建筑设计

4.1.1 亭

1)亭的含义

亭体量小巧、结构简单、造型别致,选址极为灵活,几乎处处可用,所谓“亭安开式,基立无凭”(《园冶》),所以它是园林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类型之一,是园林建筑中最基本的建筑单元,是供游人游览、休息、赏景的建筑,并且还可成为园中一景供游人欣赏,一般用柱来支撑,四面多开放,空间流动,内外交融,较为通透。

2)亭的分类

(1)传统型 传统亭分类,因分类标准不同而异。

①若从平面形式分,有几何形亭、仿生形亭、半亭、双亭、组合式亭(图4.1)。

②从屋顶形式分,亭就屋檐分有单檐亭、重檐亭、三重檐亭等;就亭顶而言,有硬山顶亭、悬山顶亭、盝顶亭、盔顶亭及圆顶亭、平顶亭等(图4.2)。

③从位置的不同分,有山亭、半山亭、桥亭、在廊间的廊亭、沿水亭、靠墙的半亭、于路中的路亭、于花间的花亭等(图4.3)。

图4.1 亭的平面形式

图4.2 亭顶类型

图4.3 亭顶按位置分类

此外,我们还可以把现代园林中的亭归纳为以下几种:

(2)现代传统型 即用现代的手法创造的传统亭,在比例和形式上模仿传统亭,在结构上进行简化,在细部上进行创新,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所以现代传统亭是一种传统亭的继承,同时又显露出时代气息(图4.4~图4.10)。

图4.4 大王亭

图4.5 民国亭

图4.6 晋式亭

图4.7 三国式亭

图4.8 绿绕亭

图4.9 楚王亭

图4.10 各式亭

(3)仿生型 即模拟动物、植物以及其他自然物体的外形而建造的亭,如野菌亭、贝壳亭、牵牛花亭等(图4.11~图4.14)。

图4.11 汉王亭

图4.12 虞姬亭

图4.13 野菌亭

图4.14 蘑菇仿生亭

(4)生态型 即根据具体生态环境、采用可循环利用或可再生材料(如金属、玻璃等),抑或是采用对生态环境没有破坏的技术和材料(如茅草、竹子等)建造的亭,其不仅符合环保要求,而且在形象、质感上易与自然环境协调(图4.15~图4.17)。

图4.15 蘑菇亭

图4.16 灵芝亭

图4.17 牵牛花亭(1)

(5)解构组合型 指用结构的手法将亭的构成元素重新组合,并进行变构而形成的新亭(图4.18~图4.22)。

图4.18 牵牛花亭(2)

图4.19 菠萝亭

图4.20 竹亭(1)

图4.21 竹亭(2)

图4.22 生态亭

(6)图腾型 指通过亭的造型来表达图腾和历史文脉,如帽子在原始社会中作为部落图腾出现,故不同形式的帽亭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和地域文化识别性(图4.23、图4.24)。

图4.23 水上茅亭

图4.24 草亭

(7)虚实相生型 指具有亭的外部轮廓但不一定是亭,以虚代实,它可以是漏窗,也可以是门洞,也可以仅是亭的一部分(图4.25~图4.27)。

图4.25 竹构亭

图4.26 纪念碑亭

图4.27 图腾亭

(8)现代创意型 亭不仅是传统意义的造型,还可寻求观念、结构上的大胆突破,与周围环境结合,构造新的意境(图4.28、图4.29)。

图4.28 结构组合亭

图4.29 图腾亭(帽文化亭)

(9)海派风韵型 指在充分了解西方亭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借鉴其建造技法和表现形式,并固守中国特色,按照中国人的审美取舍与欣赏方式而创造的有文化内涵的亭(图4.30、图4.31)。

图4.30 草帽亭

图4.31 虚亭门

(10)新材料结构型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材料层出不穷。如膜结构亭就是一种集建筑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与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新颖的景观建筑(图4.32~图4.34)。

图4.32 太极大洞门

图4.33 辽宁医巫闾风景区大门透视图

(11)智能型 智能型是指亭的形式跳出常规,以各种形式变化构成亭(图4.35、图4.36)。

3)设计要点

每个亭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在设计时要根据周围的环境、整个园林布局以及设计者的意图来进行设计。

(1)亭的造型 亭子在我国园林中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建筑形式。亭子成为满足人们“观景”与“点景”的要求而通常选用的一种建筑类型。

图4.34 格板亭

图4.35 流水指引亭

图4.36 波折板亭

亭的造型多种多样,但一般小而集中,向上独立而完整,玲珑而轻巧活泼,其特有的造型增加了园林景致的画意。亭的造型主要取决于其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及屋顶形式等。在设计时要各具特色,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并从经济和施工角度考虑其结构;要根据民族的风俗、爱好及周围的环境来确定其色彩。

亭子的结构与构造,虽繁简不一,但大多都比较简单,施工比较方便。过去筑亭通常以木构瓦顶为主,亭体不大,用料较小,建造方便。现在多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有用预制构件及竹、石等地方性材料的,都经济便利。

亭子在功能上,主要是解决人们在游赏活动的过程中,驻足休息、纳凉避雨、纵目眺望的需要,在使用功能上没有严格的要求。从园林建筑的空间构图的需要出发,自由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园林艺术特色。

(2)亭的体量 亭的体量不论平面、立面都不宜过大过高,一般小巧而集中。亭的直径通常为3~5 m,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亭的面阔用L来表示:

柱高H=0.8 L~0.9 L

亭体量大小要因地制宜,根据造景的需要而定。如北京颐和园的廓如亭,为八角重檐攒尖顶,面积约130 m2,高约20 m,由内外3层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亭体舒展稳重,气势雄伟,颇为壮观,与颐和园内部环境相协调。

(3)亭的比例 古典亭的亭顶、柱高、开间三者在比例上有密切关系,其比例是否恰当,对亭的造型影响很大。

一般情况下,亭子屋顶高度是由屋顶构架中每一步的举高来确定的。每一座亭子的每一步举高不同,即使柱高等下部完全相同,屋顶高度也会发生变化。但根据我国南北方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其举高也确实有差异,加上类型以及环境因素的不同,使其比例影响较大。如南方屋顶高度大于身高度,而北方则反之。

另外由于亭的平面形状的不同,开间与柱高之间有着不同的比例关系:

四角亭∶柱高∶开间=0.8∶1

六角亭∶柱高∶开间=1.5∶1

八角亭∶柱高∶开间=1.6∶1

(4)亭的装饰 亭在装饰上既可复杂也可简单,既可精雕细刻,也可不加任何装饰构成简洁质朴的亭,如北京颐和园的亭,为显示皇家的富贵,大多进行了良好的装饰;而杜甫草堂的茅草亭,使人感到自然、纯朴。

亭在装饰上的手法也有很多,其中花格是亭装饰必不可少的构件,它既能加强亭本身的线条、质感和色彩,又使其通透、灵巧;挂落与花牙为精巧的装饰,具有玲珑、活泼的效果,更能使亭的造型丰富多彩;鹅颈靠椅(美人靠)、坐凳及栏杆,可为游人提供休息,若能处理得恰当更能协调立面的比例,使亭的形象更为匀称;亭内设以漏窗能丰富景物,增加空间层次。

亭的色彩,要根据环境、风俗、地方特色、气候、爱好等来确定,南方多以深褐色等素雅的色彩为主,而北方则多以红色、绿色、黄色及艳丽色彩为主。在建筑物不多的园林中以淡雅的色调为主。

(5)位置的选择 亭的作用主要供游人游览、休息、赏景。在园林布局中,其位置选择极其灵活,既可与山结合共筑成景,如山巅、山腰台地、悬峭峰、山坡侧旁、山洞洞门、山谷溪涧等处;也可临水建亭,如临水的岸边、水边石矶、水中小岛、桥梁之上等处都可设立;还可以平地设亭,设置在密林深处、庭院一角,花间林中、草坪之中、园路中间以及园路侧旁的平坦之处,或与建筑相结合。位置选择不受格局所限,可独立设置,也可依附其他建筑物而组成群体,更可结合山石、水体、大树,等等,得其天然之趣,充分利用各种奇特的地形基址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意境。

4)亭的构造与做法

(1)亭顶

①亭顶构架做法

●伞法:为攒尖顶构造做法。模拟伞的结构模式,不用梁而用斜戗及枋组成亭的攒顶架子,边缘靠柱支撑,即由老戗支撑灯心木,而亭顶自重形成了向四周作用的横向推力,它将由檐口处一圈檐梁和柱组成的排架来承担。但这种结构整体刚度较差,一般多用于亭顶较小、自重较轻的小亭、草亭或单檐攒尖顶亭,或者在亭顶内上部增加一圈拉结圈梁,以减小推力,增加亭的刚度(图4.37)。

●大梁法:一般亭顶构架可用对穿的一字38梁,上架抹立灯心木即可。较大的亭顶则用两根平行大梁或相交的十字梁,来共同分担荷载(图4.38)。

图4.37 伞法及伞式做法

图4.38 大梁法

●搭角梁法:在亭的檐梁上首先设置抹角梁与脊(角)梁垂直,与檐呈45°,再在其上交点处立童柱,童柱上再架设搭角重复交替,直至最后收到搭角梁与最外圈的檐梁平行即可,以便安装架设角梁戗脊。

●扒梁法:扒梁有长短之分,长扒梁两头一般搁于柱子上,而短扒梁则搭在长扒梁上。用长短扒梁叠合交替,有时再辅以必要的抹角梁即可。长扒梁过长则选材困难,也不经济,长短扒梁结合,则取长补短,圆、多角攒亭都可采用(图4.39)。

●抹角扒梁组合法:在亭柱上除设竹额枋、千板枋及用斗拱挑出第一层屋檐外,在45°方向施加抹角梁,然后在其梁正中安放纵横交圈井口扒梁,层层上收,视标高需要而立童柱,上层质量通过扒梁、抹角梁而传到下层柱上(图4.40)。

图4.39 扒梁法

图4.40 抹角扒梁组合法

杠杆法:以亭之檐梁为基线,通过檐桁斗拱等向亭中心悬挑,借以支撑灯芯木。同时以斗拱之下昂后尾承托内拽枋,起类似杠杆作用使内外重量平衡。内部梁架可全部露明,以显示这一巧作(图4.41)。

图4.41 亭榭梁架杠杆法及杠杆法仰视图

●框圈法:多用于上下檐不一致的重檐亭,特别当材料为钢筋混凝土时,此种法式更利于冲破传统章法的制约,大胆构思、创造也不失传统神韵的构造章法,更符合力学法则,显得更简洁些。上四角,下八角重檐亭由于采用了框圈式构造,上下各一道框圈梁互用斜脊梁支撑,形成了刚度极好的框圈架,故其上之重檐可自由设计,四角八角均可,天圆地方(上檐为圆,下檐为方形)亦可,别开生面,面貌崭新(图4.42~图4.45)。

图4.42 上四角、下八角重檐亭(立面图)

图4.43 上四角、下八角重檐亭(剖面图)

②亭顶构造

●出檐:古制“檐高一丈,出檐三尺”。虽有此说,但实际使用变化幅度仍很大,明清殿阁多沿用此值,而江南清代榭出檐约1/4檐高,即在750~1 000 mm间,现在也有按柱高的40%~60%设计,出檐则大于1 000 mm。

●封顶:明代以前多不封顶,而以结构构件直接作装饰,明代以后,由于木材用量日蹙,木工工艺水平下降,装饰趣味转移,出现了屋盖结构做成草盖而以天花(棚)全部封顶的办法。当时封顶的办法有:a.天花(棚)全封顶;b.抹角梁露明,抹角梁以上用天花(棚)封顶;c.抹角梁以上,斗入藻井,逐层收项,形成多层穹式藻井;d.将瓜柱向下延伸作成垂莲悬柱,瓜柱以上部分,亦可露明,亦可做成构造轩式封顶。

图4.44 上四角、下八角重檐亭(平面图)

图4.45 框圈法构造示意及实例

●挂落:常设于亭的梁枋下,因其形犹如挂起垂落下的小帷幕,故名“挂落”。宋代后才普遍设置亭之挂落。

(2)柱 柱的构造依材料而异,有水泥、石块、砖、树干、木条、竹竿等,亭一般无墙壁,故柱在支撑及美观要求上都极为重要。柱的形式有方柱(海棠柱、长方柱、正方柱等)、圆柱、多角柱、梅花柱、瓜楞柱、多段合柱、包镶柱、拼贴梭柱、花篮悬柱等。柱的色泽各有不同,可在其表面上绘成或雕成各种花纹以增加美观。

(3)亭基 地基多以混凝土为材料,若地上部分负荷较重,则需加钢筋、地梁;若地上部分负荷较轻,如用竹柱、木柱盖以稻草的亭,则仅在亭柱部分掘穴以混凝土做成基础即可。

5)现代亭实例

现代亭可用材料较多,如竹、木、茅草、砖、瓦、石、混凝土、轻钢、金属、铝合金、玻璃钢、镜面玻璃、充气塑料、帆布等。

(1)平板亭(图4.46~图4.49) 平板亭造型简洁清新,组合灵活,尤以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居多。它包括伞板亭、荷叶亭等以及由八角形板、环形板、镂空板多角形组成的平板亭,或是在平板亭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涂有鲜艳色彩的蘑菇亭,以及在平板亭的顶上加以传统的伞顶成伞亭、荷叶亭,等等。

图4.46 平板亭

图4.47 荷叶亭

图4.48 伞亭

图4.49 六角板亭

(2)组合构架亭

①混凝土组合构架亭(图4.50):可塑性好,节点易处理,但构架截面尺寸设计时不易权衡,按理论尺寸会显得笨拙、臃肿,导致遮光过多,若能在设计中使用一些高强轻质诸如玻璃、钢、合金钢等材料,则能粗中有细,对比效果好,明快多彩(图4.51)。有时出于仿生设计构思需要,可借助钢管等轻钢高强材料,组成钢筋混凝土构架亭(图4.52),表面还可外涂丙烯酸酯涂料或喷涂彩色砂浆,即成色彩艳丽的一组喇叭花伞亭。

图4.50 类灵芝菌组亭

图4.51 平板反梁亭

②轻钢-钢管组合式构架亭:本类型施工方便,组合灵活,装配性强,单双臂悬挑均可成亭,也适宜于在作露天餐座活动的遮阳伞亭中使用。覆盖遮阳面积大者,还可以带小天窗(图4.53)。

图4.52 板亭及其衍生亭

1—用丙烯酸酯涂料的蘑菇亭;2—厚15 mm钢板网一层,批抹1∶2水泥浆;3—壳边加强筋;
4—辐射筋(含垂钩筋);5—环筋;6—菌脉桁架;7—弧形通长辐射式垂钩钢筋
图4.53 蘑菇亭及菌脉板顶构造示意图

(3)类拱亭

①盔拱亭(图4.54)

②多铰拱式长颈鹿馆亭(图4.55):仿长颈鹿纹皮的贴面装修与结构一致,表示一对刎颈之交长颈鹿,多铰拱(一般为静定三铰拱)结构扩大了空间,有利于长颈鹿的室内活动,建筑与结构功能取得了一致。

图4.54 盔形拱亭

图4.55 长颈鹿馆(多铰拱)

(4)波折板亭(图4.36) 波折板亭常可组合成韵律,表达一定的节奏感。材料多为钢筋混凝土,并配合花架廊连成廊亭。

(5)软结构亭(图4.28、图4.29) 用气承薄膜结构为亭顶或用彩色油帆布覆盖成顶。

(6)仿古组合伞亭见图4.7。

4.1.2 廊

1)廊的含义

廊是亭的延伸。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廊。廊是中国园林建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联系风景景点建筑的纽带,随山就势,曲折迂回,蜿蜒逶迤,引导视角多变的导游交通路线,成为景园内游览路线的一部分;它本身又是一个“风景”造型优美,蜿蜒曲折,装饰精美,色彩协调,可以组成完整的独立的供游人欣赏,起到点缀园林景色的作用;此外,它还可划分景区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增加景深,适合一些展览。

2)廊的分类

依其平面形式分直廊、曲廊、回廊。依其结构形式分两面柱廊(空廊)、一面柱廊(半廊)、复廊、暖廊、双层廊。依其经营位置分平地廊、水走廊、爬山廊(图4.56)。

3)廊的设计要点

(1)平面设计 根据廊的位置和造景需要,廊的平面可设计成直廊、弧形廊、曲廊、回廊及圆形廊等。

(2)立面设计(图4.57) 廊的立面基本形式有悬山、歇山、平顶廊、折板顶廊、十字顶廊、伞状顶廊等。在做法上,要注意下面几点:

图4.56 廊的基本类型

图4.57 廊的立面设计

①为开阔视野四面观景,立面多选用开敞式的造型,以轻巧玲珑为主。在功能上需要私密的部分,常常借加大檐口出挑,形成阴影。为了开敞视线,亦有用漏明墙处理。

②在细部处理上,可设挂落于廊檐,下设置高1 m左右之栏,某些可在廊柱之间设0.5~0.8 m高的矮墙,上覆水磨砖板,以供休憩,或用水磨石椅面和美人靠背与之相匹配。

③廊的吊顶:传统式的复廊、厅堂四周的围廊,结顶常采用各式轩的做法。现今园中之廊,一般已不做吊顶,即使采用吊顶,装饰亦以简洁为宜。

在廊的立面造型设计中,廊柱也非常重要。由于人的错觉,同样大小的柱子,会感到方形要比圆形大出3/4。因而若廊的开间过窄时,方柱柱群组成的空间会有截然分隔之弊。同时为防止伤及行进中的游人,即便采用方柱,亦应将方柱柱边棱角做成圆角海棠形或内凹成小八角形。这样在阳光直射下,可借以减小视觉上的反差,圆柱或圆角海棠柱光线明暗变化缓和,使廊显得浑厚流畅,线条柔和,亲切宜人。

(3)廊的体量尺度 廊是以相同单元“间”所组成的,其特点是有规律的重复、有组织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定的韵律,产生了美感。关于廊的尺度如下:

①廊的开间不宜过大,宜在3 m左右,柱距3 m左右,一般横向净宽为1.2~1.5 m,现在一些廊宽常为2.5~3.0 m,以适应游人客流量增长后的需要。

②檐口底皮高度:2.4~2.8 m。

③廊顶:平顶、坡顶、卷棚均可。

④廊柱:一般柱径d=150 mm,柱高为2.5~2.8m,柱距3 000 mm,方柱截面控制在150 mm×150 mm~250 mm×250 mm。长方形截面柱长边不大于300 mm(图4.58)。

图4.58 廊柱截面形式

北方比南方尺度略大一些,可根据周围环境和使用功能的不同略有增减。每个开间的尺寸应大体相等,如果由于施工或其他原因需要发生变化时,则一般在拐角处进行增减变化。

(4)运用廊分隔空间 在园林设计中常运用廊来分隔空间,其手法或障或漏。我国园林崇尚自然,因此在设计时要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环境,创造各种景观效果。在平面形式上,可采用曲折迂回的办法(即曲廊的形式)来划分大小空间,增加平面空间层次,改变单调感觉,变换角度。利用围墙相连接,使游人不会有园外感觉。但要曲之有理,曲而有度,不能为曲折而曲折,让人走冤枉路。

(5)出入口的设计 廊的出入口一般布置在廊的两端或中部某处,出入口是人流集散的主要地方,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应将其平面或空间适当扩大,以尽快疏散人流,方便游人的游乐活动,在立面及空间处理上作重点装饰,强调虚实对比,以突出其美观效果。

(6)内部空间处理 廊的内部空间设计是廊在造型和景致处理上的主要内容,因此要将内部空间处理得当。廊是长形观景建筑物,一般为狭长空间,尤其是直廊,空间显得单调,所以把廊设计成多折的曲廊,可使内部空间产生层次变化:在廊内适当位置作横向隔断,在隔断上设置花格、门洞、漏窗等,可使廊内空间增加层次感、深远感。在廊内布置一些盆树盆花,不仅可以丰富廊内空间变化效果,还能增加游览兴趣;在廊的一面墙上悬挂书法、字画,或装一面镜子以形成空间的延伸与穿插,要有动与静的对比,因此廊要有良好的对景,道路要曲折迂回,从而有扩大空间的感觉;将廊内地面高度升高,可设置台阶,来丰富廊内空间变化。

(7)装饰 廊的装饰应与其功能、结构密切结合。廊檐下的花格、挂落在古典园林中多采用木制,雕刻精美;而现代园林中则取样简洁坚固,在休息椅凳下常设置花格,与上面的花格相呼应构成框景。另外,在廊的内部梁上、顶上可绘制苏式彩画,从而丰富游廊内容。

在色彩上,因循历史传统,南方与北方大不相同。南方与建筑配合,多以灰蓝色、深褐色等素雅的色彩为主,给人以清爽、轻盈的感觉;而北方多以红色、绿色、黄色等艳丽的色彩为主,以显示富丽堂皇。在现代园林中,较多采用水泥材料,色彩以浅色为主,以取得明快的效果(图4.59)。

图4.59 弧形廊外檐彩画

4)廊的结构设计

(1)木结构 廊多为斜坡顶梁架,结构简单,梁架上为木椽子、望砖和青瓦。或用人字形木屋架、筒瓦、平瓦屋面,有时由于仰视要求,可用平顶作部分或全部掩盖,获得简洁大方的效果。采用卷棚结顶做法在传统亭廊更是常见(图4.60)。

图4.60 廊的构造

(2)钢结构 钢或钢木组合构成的画廊与画框也是多见的,它轻巧、灵活、机动性强,颇受欢迎(图4.61、图4.62)。廊顶结构构架基本上同木结构。除柱用钢管外形可仿竹子外,其他均用轻钢构件,有时廊顶覆石棉瓦亦可,并用螺栓联结,出于经济的考虑,也有部分使用木构件的。

图4.61 钢结构廊道

图4.62 钢木画廊及画框

(3)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图4.63、图4.64)多为平顶与小坡顶,用纵梁或横梁承重均可。屋面板可分块预制或仿挂筒瓦现浇。

图4.63 钢筋混凝土坡廊

图4.64 混凝土花廊

有时可争取做成装配式结构。除基础现浇外,其他全部预制。预制柱顶埋铁件与预制双坡屋架电焊相接,屋架上放空心屋面板。另在柱上设置钢牛腿,以搁置连系纵梁。并考虑留有伸缩缝,要求预制构件尺寸准确、光洁。对于那些转折变化处的构件,则不宜预制成装配式标准件,如果这样,反而会增加施工就位的复杂性。

柱内配筋不少于4Φ10,箍筋直径不小于φ4,间距不大于250 mm为宜。

(4)竹结构 竹结构(图4.65、图4.66)尺度、构造、做法基本同木结构廊,屋面可做成单坡或双坡。受力部位的竹构件多按φ60~φ100取用。常用竹制构件所需构造尺寸如下:

图4.65 竹长廊

竹柱——多为φ60~φ100。

图4.66 公园竹廊(单、双坡)

拱梁——φ80~φ100。

斜梁、檩条——φ80。

童柱或灯芯木——φ70~φ100。

雀替——由竹径φ50两根相叠组成。

挂落——由φ25,φ30,φ50,φ70四档组成。

基础——为防竹柱与基础接触处易发生腐蚀,专门设计混凝土基础块。内埋两块5 mm× 40 mm×50 mm燕尾扁铁,外露200,用φ12螺栓对穿固定竹柱即可。

5)现代廊

在古典园林中,廊大多以木结构为主,现代园林则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因为廊是由相同单元组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为实现单元标准化、制作工厂化、施工装配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还可选用软塑料防水材料、金属材料等,在南方还可采用竹结构的廊,使廊富有地方特色。此外,时至今日,廊还发展演变了以下形式:

(1)花架 花架(图4.67)是廊的生态衍演,经常使之成为垂直立体绿化——植物廊道的载体。

图4.67 花架

(2)装饰构架 装饰构架(图4.68)是廊的功能演绎,经常更注重其装饰功能,少与植物结合。

图4.68 装饰构架

4.1.3 榭与舫

在园林建筑中,榭、舫在性质上属于比较接近的建筑类型,作游憩、赏景、饮宴小聚用。榭与舫多属于临水建筑,在选址、平面和体型的设计上,要特别注重与水面和池岸的协调关系。

1)榭

榭在古典园林中运用较为普通,体量较小巧,常设置于水中或水边。

(1)榭的含义 《园冶》记载:“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这一段话说明了榭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游憩建筑。古代建筑中,高台上的木结构建筑称榭,其特点是只有楹柱和花窗,没有四周的墙壁。它的结构依照自然环境不同而有各种形式,如有水榭、花榭等之分。隐约于花间的称为花榭,临水而建的称为水榭。现今的榭多是水榭,并有平台伸入水面,平台四周设低矮栏杆,建筑开敞通透,体形扁平(长方形)。

(2)榭的基本形式

①榭与水体结合的基本形式:其形式多种多样,从平面形式看,有一面临水、两面临水、三面临水以及四面临水。四面临水者以桥与湖岸相连。从剖面看平台形式,有实心土台,水流只在平台四周环绕;有平台下部以石梁柱结构支撑,水流可流入部分建筑的底部,有的可让水流流入整个建筑底部,形成驾临碧波之上的效果。近年来,由于钢筋混凝土的运用,常采用伸入水面的挑台取代平台,使建筑更加轻巧,低临水面的效果更好。

②不同地域水榭的形式:我国园林随时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古典园林随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划分为北方园林(黄河型)、江南园林(扬子江型)和岭南园林(珠江型)。因此,榭的形式也随之有所差异。近代园林中榭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把榭分为3种类型。

a.北方园林的水榭:只有北方宫廷建筑特有的色彩,整体建筑风格显得相对浑厚、持重,在建筑尺度上也相应进行了增大,显示着一种王者的风范。有一些水榭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体建筑物,而是一组建筑群体,从而在造型上也更为多样化。如北京颐和园的“洗秋”“饮绿”两个水榭最具有代表性(图4.69)。

b.江南园林中的水榭(图4.70~图4.72):

江南的私家园林中,由于水池面积一般较小,因此榭的尺度也较小。为了在形体上取得与水面的协调,建筑物常以水平线为主,一半或全部跨入水中,下部以石梁柱结构作为支撑,或者用湖石砌筑,让水深入到榭的底部。建筑临水的一侧开敞,可设栏杆,可设鹅颈靠椅,以便游人在休憩时,又可以凭栏观赏醉人的景致。屋顶大多数为歇山回顶式,四角翘起,显得轻盈纤细。建筑整体装饰精巧、素雅。较为典型的实例有苏州拙政园的“芙蓉榭”、网师园的“濯缨水阁”、藕园的“山水间”及上海南翔古漪园的“浮筠园”。

图4.69 颐和园洗绿水榭

图4.70 江南芙蓉榭

图4.71 江南濯缨水阁

图4.72 藕园山水间

c.岭南园林的水榭:在岭南园林中,由于气候炎热、水域面积较为广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以水景为主的“水庭”形式。其中,有临于水畔或完全跨入水中的“水厅”、“船厅”之类的临水建筑。这些建筑形式,在平面布局与立面造型上,都力求轻快、通透,尽量与水面相贴近。有时将建筑做成两层,也是水榭的一种形式。

(3)榭的设计要点 作为一种临水建筑物,就一定要使建筑能与水面和池岸很好地结合,使它们之间有机地配合,更自然贴切。

①位置的选择:榭借助周围景色见长,因此位置的选择尤为重要。水榭的位置宜选在水面有景可借之处,既要考虑到有对景、借景,又能在湖岸线突出的位置为佳。水榭应尽可能突出池岸,形成三面临水或四面临水的形式。如果建筑不宜突出于池岸,也应将平台伸入水面,作为建筑与水面的过渡,以便游人身临水面时有开阔的视野,使其身心得到舒畅的感觉。

②建筑地坪:水榭以尽可能贴近水面为佳,即宜低不宜高,最好将水面深入到水榭的底部,并且应避免采用整齐划一的石砌驳岸。

当建筑地面离水面较高时,可以将地面或平台作为上下层处理,以取得低临水面的效果。同时可利用水面上空气的对流风作用,使室内清风徐来,又可兼顾高低水位变化的要求。

若岸与水平面高差较大时,也可以把水榭设计成高低错落的两层建筑的形式,从岸边的下半层到达水榭底层,上半层到达水榭上层。这样,从岸上看上去,水榭似乎只有一层,但从水面上看来却有两层。在建筑物与水面之间高差较大,而建筑物地平又不宜降低的时候,就应对建筑物的下部支撑部分作适当的处理,以创造出新的意境。当然若水位的涨落变化较大时,就需要仔细地了解水位涨落的原因和规律,特别是历史最高水位记录,设计者应以稍高于历史最高水位的标高作为水榭的设计地平标高,以免被水淹的情况发生。

为了形成水榭有凌空于水面之上的轻快感,除了要将水榭尽量贴近水面之外,还应该注意尽量避免将建筑物下部砌成整齐的驳岸形式,而且应将作为支撑的柱墩尽可能地往后退,以造成浅色平台下部有一条深色的阴影,从而在光影的对比之下增强平台外挑的轻快感觉。

③建筑造型:在造型上,榭应与水面、池岸相互融合,以强调水平线条为宜。建筑物贴近水面,适时配合以水廊、白墙、漏窗,平缓而开阔,再配以几株翠竹、绿柳,可以在线条的横竖对比上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建筑的形体以流畅的水平线条为主,简洁明了,同时还可以增强通透、舒展的气氛。

④建筑的朝向:榭作为休憩服务性建筑,游人较多。驻留时间较长,活动方式也随之多样。因此,榭的朝向也颇为重要。建筑切忌朝西,因为榭的特点决定了建筑物应伸向水面且又四面开敞,难以得到绿树遮阴。尤其夏季是园林游览的旺季,若有西晒,纵然是再好的观景点,也难以让游人较长时间地驻留,这样势必影响游人对园林景色的印象,因此必须引起设计者的注意。

⑤榭与园林整体环境(图4.73~图4.75):水榭在体量、风格、装修等方面都能与它所在的园林空间的整体环境相协调和统一。在设计上,应该恰如其分、自然,不要“不及”,更不要“太过”。如广州兰圃公园水榭的茶室兼作外宾接待室,小径蜿蜒曲折,两侧植以兰花,把游人引入位于水榭后部的入口,经过一个小巧的门厅后步入三开间的接待厅,厅内以富含地方特色的刻花玻璃隔断将空间划分开来,一个不大的平台伸向水池。水池面积不大,相对而言建筑的体量已算不小,但是由于位置偏于水池的一个角落里,且四周又植满花木,建筑物大部分被掩映在绿树丛中,因而露出的部分不明显,与环境整体气氛、舫相融合。

图4.73 五福茶榭

图4.74 云泊榭

2)舫

(1)舫的含义 园林建筑中的舫,是指依照船的造型在园林湖泊的水边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形建筑物,舫的立意是“湖中画舫”,联想使人产生虽在建筑中,犹如置身舟楫之感。舫可供游人在内游赏、饮宴、观赏水景,以及在园林中起到点景的作用。舫最早出现在江南的园林中,通常下部船体用石头砌成,上部船舱多用木构建筑,近年来也常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船形建筑。舫立于水边,虽似船形但实际不能划动,所以亦名“不系舟”、“旱船”(图4.76)。

图4.75 双月榭

图4.76 颐和园清晏舫

(2)舫的组成 舫的基本形式与船相似,宽约丈余,一般下部用石砌作船体,上部木构似像船形。木构部分通常分为3段:船头、中舱、船尾。

①船头(头舱):较高,常作敞棚,供赏景谈话之用,屋顶常作成歇山顶式由状如官帽,俗称官帽厅,前面开敞,设有眺台,似甲板,尽管舫有时仅前端头部突入水中,船头一侧仍置石条仿跳板以联系池岸。

②中舱:作两坡顶,低于船头,为主要空间,是供游人休息和欢宴的场所。其地面比一般地面略低1~2步,有入舱之感。中舱的两侧面,一般为通长的长窗,以便坐息时,有开阔的视野。

③船尾(尾舱):一般为两层,类似楼阁的形象,下层设置楼梯,上层为休息眺望远景用的空间。船尾尾舱的立面构成下实上虚的对比,其屋顶一般为船篷式或卷棚顶式,首尾舱一般为歇山顶式样,轻盈舒展,在水面上形成生动的造型,成为园林中重要的景点。

(3)舫的设计要点 舫应重在神似,要求有其味,有创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不在过分模仿细部形式。舫选址宜在水面开阔之处,这样既可取得良好的视野,又可使舫的造型较为完整地体现出来,一般两面或三面临水。最好是四面临水,其一侧设有平桥与湖岸相连,仿跳板之意。另外还需注意水面的清洁,应避免设在易积污垢的水区之中,以便于长久的管理。

颐和园“清宴舫”,选址就极为巧妙。颐和园的后山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和前山的旷朗开阔有着鲜明的对比。而“清宴舫”恰位于昆明湖景区,从湖上看上去,很像一条正从后湖开过来的大船,为后湖景区的展开起到了很好的预示作用。

4.1.4 厅与堂

厅、堂是园林中主体建筑,其体量较大,造型简洁精美,比其他建筑复杂华丽。《园冶》上说:“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义。”厅、堂因其内四界构造用料不同而区分,扁方料者曰厅,圆料者曰堂,俗称“扁厅圆堂”(图4.77、图4.78)。

图4.77 厅堂内部空间

图4.78 江南园林厅堂

园林中,厅、堂是主人会客、议事的场所。一般布置于居室和园林的交界部位,既与生活起居部分有便捷的联系,又有极好的观景条件。厅、堂一般是坐南朝北。从厅、堂往北望,是全园最主要的景观面,通常是水植和池北叠山所组成的山水景观。观赏面朝南,使主景处在阳光之下,光影多变,景色明朗。厅、堂与叠山分居水池之南北,遥遥相对,一边人工,一边天然,既是绝妙的对比,衬出山水之天然情趣,也供园主不下堂筵可享天然林泉之乐。厅、堂的南面也点缀小景,坐堂中可以在不同季节,观赏到南北不同的景色。

厅、堂这种建筑类型就其构造装饰之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扁作厅、圆堂、贡式厅、船厅回顶、卷棚、鸳鸯厅、花篮厅、满轩。

厅、堂按其使用功能不同,又可分为茶厅、大厅、女厅、对照厅、书厅和花厅。而由于厅堂与环境及周围景观的结合、产生了四面开敞的四面厅、临水而建的荷花厅、船厅等形式,其柱间常安置连接长窗(隔扇),在两侧墙上,有的为了组景和通风采光,往往开窗,便于览景。也有的厅为了四面景观的需要,四面以回廊、长窗装于步柱之间,不砌墙壁,廊柱间设半栏或美人靠,供人们坐憩之用。

皇家园林中的厅堂,是帝王在园内生活起居、游憩休息的建筑物。它的布局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厅堂居中,两边配以辅助用房组成封闭的院落,供帝王在院内活动之用;另一种是以开敞的方式进行布局,厅堂居于构图中心地位,周围配以亭廊、山石、花木等,供帝王游园时休憩观赏之用。

现代园林中,相当于传统园林建筑中的“厅堂”的建筑依然存在,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相反即使叫“某某堂”或“某某厅”也未必就是传统园林建筑中堂厅的内容和做法。下面将要谈到的轩馆斋室也有同样的问题。

4.1.5 楼与阁

楼、阁属高层建筑。体量一般较大,在园林中运用较为广泛。著名的楼有岳阳楼(图4.79),而阁以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为胜(图4.80)。

图4.79 岳阳楼

图4.80 滕王阁

楼、阁为两层或两层以上,在型制上不易明确区分,如果追溯二者的历史渊源,可以看出它们的大致区别。《说文》云:“重屋曰楼。”《尔雅》:“狭而修曲为楼。”又有《园冶》:“阁者,四阿开四牖”即四坡顶而四面皆开窗的建筑物。从以上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把一座建筑底层空着,上层做主要用途的建筑物叫做阁。而楼则是一种“重屋”的建筑,上下全住人。阁一般都带有平坐,这坐可能就是楼与阁的主要区别了。

二者在用途上,阁带有贮藏性,用来藏书、藏画等,比如宋代的秘阁藏书阁,清代的文渊阁皆为此用。楼起先多用于居住,后也有用于贮藏,还有一种城楼有瞭望的作用。

楼阁这种凌空高耸、造型隽秀的建筑形式运用到园林中以后,在造景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楼阁常建于建筑群体的中轴线上,起着一种构图中心的作用。其次,楼阁也可独立设置于园林中的显要位置,成为园林中重要的景点。楼阁出现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园林中,常建于园的一侧或后部,既能丰富轮廓线,又便于因借园外之景和俯览全园的景色。

在结构形式上,楼一般做得较为精巧,面阔三五间不等,进深也大,半槛挂落变化多端,当楼靠近园林的一侧时,装长窗,外绕栏杆,或挑硬挑头为阳台,其屋顶构造多硬山、歇山式,楼梯设于室内或由假山盘旋而上。阁多重檐双滴,四面辟窗,其平面多为方形或多边形,列柱八至十二,其屋顶之构造,多为歇山式、攒尖顶,与亭相仿。楼阁内部,时常做小轩卷棚,以达到高爽明快的效果。

4.1.6 殿与斋

1)殿

图4.81 殿堂

(1)殿的含义 殿是一种体量高大的建筑物,有“释道祀其神灵之室曰殿”之说,即所谓教徒供佛的大堂称为殿。所以殿是供佛的建筑,统称为佛殿;又有“天子之堂曰殿”之说,古代君主处理朝政的地方,俗称金殿。虽然殿的类型、用途不一,但总的说来都是由单开间组成:二开间、五开间、七开间、九开间不等。园林中的殿,均为厅、堂一类的建筑。故园林里关于祀、殿等均可以按照厅、堂的设计原则进行规划,可以作为园林布局中的主景(图4.81)。

(2)殿的功能

①在园林之中殿因其体量高大,从而成为园林内最常见的一种点景建筑,它不仅对丰富园林景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还可以作为名胜古迹的代表建筑,供人们游览、瞻仰。

②殿的造型丰富,可与假山、树木相结合突显宗教建筑造型的雄伟与高大。

③殿可以和我国传统园林的园林建筑亭、台、楼、阁、厅、堂、馆、斋、廊、轩、榭等相结合,成组或单独设置、星罗棋布,从而为园林增添很多的建筑美、古典美、意境美。

2)斋

斋是斋戒的意思,在宗教上指和尚、道士、居士的斋室。园林中的斋,是指书屋性质的建筑物,是修身养性的地方,一般处于静谧、较封闭的小庭院中,与外界隔绝,相对独立,小院空间也是书斋的一部分,形成完整统一的气氛。正如《园治》上说“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义。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常显。”

不过北方皇家园林中以“斋”命名的园林建筑,一般已是一个小园林建筑群,里面建筑的内容与形式比较多样,如北海公园的静心斋、画舫斋(图4.82)。

图4.82 北海静心斋

4.1.7 馆与轩

馆、轩也属于厅堂类型,但尺度较小,布置于次要地位。馆、轩是园林中数量最多的建筑物,在个体造型、布局方式、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上,都表现出比厅堂更多的灵活性。有时布局极为开阔,以建筑个性形式深入到自然环境之中,成为环境画面的重要点缀;有时独立地组成一个环境幽僻的庭院空间。在建筑的体量上,它们处于厅堂与亭榭之间,属于中等大小的建筑物,体型变化也较灵活多样,因此对园林空间起到组织的重要作用。

馆、轩等这类建筑物在使用功能上,在我国早先是有不同含义的。自明、清以已无一定的制度,通常是一座建筑物落成后经文人雅士在建筑物匾额上题字而任意称呼。因此,在称谓上已经混用,在使用功能上区别也不严格,在其中书画、会友、起居、生活均无不可。今天我们不必去细加追究,仅依据它们过去一般确认的性质,选择一些典型的实例来略加分析。

1)馆

江南园林中的“馆”一般是一种休憩会客的场所,建筑尺度一般不大,布置方式也多种多样,常与居住部分与主要厅堂有一定联系。如苏州拙政园枇杷园内的玲珑馆、网师园内的蹈和馆,都建于一个与居住部分的相毗连而又相对独立的小庭院中,入园后可便捷地到达,同时,又自成一局,形成一个清幽、安静的环境。在北方的皇家园林中,“馆”常作为一组建筑群的称呼,作为帝王看戏听曲、宴饮休息之所(图4.83)。

图4.83 拙政园卅六鸳鸯馆

2)轩

图4.84 瘦西湖饮虹轩

轩本义有虚敞而又高举之意。轩一般高爽精致,并用轩梁架桁,以承屋面,类似于车轩的高高昂首之势。正如《园治》所述“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在传统园林中,常常将轩建在地处高旷、环境幽静的地方,形式上常以一轩式建筑为主体,周围环绕游廊与花墙。庭院空间一般小巧精致,以近观为主,常以庭院内山石与花木之景形成该庭院的主要特色。有时也将轩式建筑成组布置,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庭院,营造出清幽、恬静的环境(图4.84)。

北方皇家园林中的轩,也常布置于高旷、幽静的地方,本身就是一处独立有特色的小园林。如颐和园谐趣园北部山冈上的霁清轩、避暑山庄山区中的山近轩等,都是因山就势,取不对称布局形式的小园林。它们都与亭、廊等结合组成错落变化的庭院空间。由于地势高敞,既宜近观,又可远眺,真有轩昂高举的气势。

4.2 服务类建筑设计

4.2.1 接待住宿类建筑

1)概况

风景区或城市园林中常设有接待住宿类建筑,以接待贵宾或旅游团体,供宾客休息和赏景,因此在选址时多结合风景点或主要活动区,创造一种宁静优雅的空间环境。接待住宿类建筑有时和工作间、行政用房统一安排,兼有承担园林管理的功能。

2)接待住宿类建筑设计

接待住宿类建筑在设计时应因地制宜,自然成趣,或跨于悬崖,或濒临水面,或绿树掩映。单层接待住宿类建筑通过水平方向组织功能分区,多采用庭院布局手法,也可大小院落进行穿插;多层的综合接待住宿类建筑常将小卖部、餐饮部等人流较多、交通联系紧密的内容布置在一层,而将接待等要求宁静和需要好的观景点的内容布置于一层之上。

4.2.2 餐饮类建筑

餐饮类建筑近年来在风景区和公园已成为一项重要设施。该项服务性建筑在人流集散、功能要求、建筑形象等方面对景区的影响较其他类型的建筑要大,如设计合理,不但为园景增色,而且还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收益(图4.85、图4.86)。

图4.85 景区餐厅设计

图4.86 天津某餐厅设计

1)餐饮类建筑的类别与特点

餐饮类建筑的名称繁多,有以景区、景点命名的,如桂林七星岩月牙楼;有以公园名称称呼,如杭州花港观鱼茶室;也有以其所在环境、气候之特点另设雅号,如武汉东湖公园听涛酒家。

2)经营位置

为方便游客,应配合游览路线布置餐饮类服务点。在一般公园,餐饮类建筑应与各景点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抢景、压景而又能便于交通、联系。在中等规模的公园里,餐饮类建筑适宜布置在客流活动较集中的地方。建筑地段一般要交通方便、地势开阔,以适应客流高峰期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管理和供应。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基址所在的环境应考虑在观景与点景方面的作用。在风景区或大规模的公园里,一般采取分区设点。

3)建筑与客流量

餐饮类建筑客流量的变化因素不仅与公园规模、设施等有关,也与城市,季节、假日等有关。在建筑处理上如何解决客流量的变化,一般有下列几种方式:

(1)多种经营 在出现客流高峰时,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如小卖、外卖、快餐等,可以解决部分游客的需要。

(2)分区布置 建筑布局应按不同服务对象与服务特点,将营业用地分区处理。

(3)内外结合 采取基本营业厅与敞厅、外廊的散座区相结合的方式是解决客流量变化幅度的有效措施。如有条件的也可通过庭园空间组成露天的营业厅。

4)隐蔽辅助部分

餐饮类建筑特别是餐厅,它的厨房、仓库、烟筒等辅助用房和构筑物,庞大而杂乱,一般较难与园林风景相协调,极易破坏景观。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因地制宜,采取绿化和其他建筑手段,突出风景建筑主体,隐蔽辅助部分。

5)“三废”处理、环境保护

规模较大的餐饮业,每天排除大量的废渣、废水和废气,尤以后者最为严重。应加强“三废”的处理,并最好采用固体燃料,将污染降到最小的程度。

6)建筑规模与体量

餐饮类建筑在功能上以餐厅最为复杂,面积和规模也较大。一般小规模的容量为200~300座,建筑面积在500 m2以内;中等规模的容量为600座左右,建筑面积约为800 m2;大规模的容量往往在1 000座以上,面积超过1 500 m2。一般中等规模的餐饮类建筑体量多为2层或3层。

4.2.3 商业类建筑

1)小卖部

风景区或城市园林中的小卖部主要为游客的零星购物服务,有时也兼营一些土特产品和工艺品,常结合一些赏景点或休息点分散设置,或结合入口和附近的接待室、餐厅茶室,其形式较为自由(图4.87)。

小卖部的规模一般不大,其数量可依据园林的性质和游人量而定,最好与休息敞厅和敞廊结合,为游客提供驻足休息和交流信息的共享空间,增添游园情趣。

2)摄影部

风景区或城市园林的摄影部可进行销售和租赁照相器材,为游客提供摄影等服务。其位置多设在主要景点或主入口附近,交通联系方便,建筑应偏于一隅,不能影响景区的景观。

图4.87 景区小卖部

摄影部可独立设置,也可与其他服务建筑相结合,独立设置时或结合亭廊创造一种休息、赏景的环境,或形成小庭院,创造一种幽静雅致的氛围,与其他服务性建筑相结合,应注意各种功能的串联处理,增添休息与赏景内容,增添游客的游兴。

4.3 公用设施类建筑设计

4.3.1 入口及大门建筑

在园林建筑的入口及大门建筑中,风景区(风景点)的入口和公园大门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非常重要,应结合实际情况,设立提示的标志,继而设立其他设施。

1)景区入口标志

景区入口包括入口标志、票房和停车场等。入口标志是入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指明景区的入口位置。标志宜明显,易被游人发现。

优美的入口形象有助于吸引游人。标志的造型要富有个性,体量不一定要大,材质不一定要高。入口设计要根据实际环境,从整体出发去考虑其空间组织及建筑形象,立意要切合景区的性质与内容。如广东西樵山风景区,前区的入口标志采取牌坊的形式,号“云门”。

风景区的售票房是风景区入口的管理处所,应按具体的环境和条件来决定其位置和数量。目前售票房多忽视其艺术和功能的要求,缺乏个性。设计售票房应结合周围的环境,把它也应当作为一个小的景点来看待进行设计。

停车场对于处在远郊的风景区来说,应该是必备的一项公用设施。应根据景区面积和游客流量来进行设计。

2)景点入口构成

景点入口构成形式多样,有利用原来山石、名泉古木,有用砖石砌筑门、墙,也有以较完整的各种建筑形象构成。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自然为主,另一类是以人工构筑为主。常见的构成类型有:

(1)利用小品建筑构成入口 这类入口多见于有悠久历史的风景区。采用山门、牌坊等小品建筑构成入口,与古建筑群可以遥相呼应,很自然地融为一体。如福州鼓山风景区的入口就是采用山门、牌坊等建筑形式。

(2)利用原有山石或模拟自然山门构成入口 此类景点入口巧借地形,更顺乎自然,以简胜繁,耐人寻味。如福州武夷山“天游门”,剔土露石,利用巨石与石壁构成景点入口。

(3)用石筑门构成入口 这类入口虽然以建筑形式构成,但由于材质朴素、造型浑厚、古朴,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如福州武夷山的许多景区景点的入口均采用这种处理手法。

(4)以自然山石,结合山亭、廊、台构成入口 将人工和自然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处理方式糅合到一起,使其布局紧凑、主次有序,较易收到一定的景致。如桂林七星公园的桥头区入口就是采用此类入口。

(5)亭台结合古木构成入口 在风景区中姿态奇异或带有掌故传说性的古木,很能吸引游人。这些景点由于历史悠久,历代文人题咏甚多,更添游人品评、鉴赏的兴致。在这些难得的景点或景区入口处,多以这些古木为核心,修台、筑亭、立碑以示尊崇珍重。如泰山五大夫松、岱庙汉柏均属此类入口的处理方法。

景点入口构成无论是以哪种形式为主,均需详细了解景点的有关历史或民间传说,从总体出发,结合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构成性格鲜明的景点入口。

3)景区内各景点入口的总体考虑

处理景点入口时要有总体观念,既要照顾和局部环境的配合,也要注意在同一景区内特别是同一游览线上各景点入口的统一性。入口处理不单纯是造型、风格问题,也牵扯入口前后的空间序列与组织的相关性。

4)公园大门

(1)公园大门的作用 控制游人进出是公园大门的一项主要任务。公园客流量变化很大,在人流高峰状况下,公园大门也能较好地控制游人的进出。对于游人高峰的公园,如文化公园、动物园等,除了设置一个或多个大门外,尚需设置若干个太平门,以适应在紧急情况下游人均能迅速疏散和便于急救车、消防车的通行。

公园往往通过大门的艺术处理体现出整个公园的特性和建筑艺术的基本格调。所以大门设计既要考虑在建筑群体中的独立性,又要与全园的艺术风格相一致。成功的大门设计必须立意新颖、巧于布局,并富有个性。

(2)公园大门的位置 大门位置的选择,首先要便于游人进园。公园大门是城市与园林交通的咽喉,与城市总体布置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城市公园主要入口多位于城市主干道一侧。较大的公园还在其他不同位置的道路设置若干个次要入口,以方便城市各区群众进园。具体位置要根据公园的规模、环境、道路及客流量等因素而定。

(3)公园大门的空间处理 公园大门的平面主要有大门、售票房、围墙、橱窗、前场或内院等部分组成。公园大门入口的空间处理包括大门外的广场空间和大门内的序幕空间两大部分。

①门外广场空间:门外广场是游人首先接触的地方,一般由大门、售票房、围墙、橱窗等组成,再配以花木等。

②门内序幕空间:可分为约束性空间、开敞性空间两种。

(4)公园大门的设计 大门的设计要根据公园的性质、规模、地形环境和公园整体造型的基调等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造型立意要新颖、有个性、忌雷同(图4.88、图4.89)。

图4.88 某公园大门

图4.89 公园大门设计

4.3.2 游艇码头

1)码头的功能

游船码头是园林中水陆交通的枢纽,以旅游客运、水上游览为主,还作为同林中自然、轻松的游览场所,又是游人远眺湖光山色的好地方,因而备受游客的青睐。若游船码头整体造型优美,可点缀美化园林环境(图4.90)。

图4.90 游艇码头

2)游船码头的位置选择

(1)周围环境 在进行总体规划时,要根据景点的分布情况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如日照、风向、温度等,确定游船码头位置;设立位置要明显,游人易于发现;交通要方便,游人易于到达,以免游人划船走回头路,应设在园林主次要出入口的附近,最好是接近一个主要大门,但不宜正对入口处,避免妨碍水上景观;同时应注意使用季节风向,避免在风口停靠,并尽可能避免阳光引起水面的反射。

(2)水体条件 根据水体面积的大小、流速、水位情况考虑游船位置。若水面较大要注意风浪,游船码头不要在风口处设址,最好设在避开风浪冲击的湾内,便于停靠;若水体较小,要注意游船的出入,防止阻塞,宜在相对宽阔处设码头;若水体流速较大,为保证停靠安全,应避开水流正面冲刷的位置,选择在水流缓冲地带。

(3)观景效果 对于宽阔的水面要有对景,让游人观赏;若水体较小,要安排远景,创造一定的景深与视野层次,从而取得小中见大的效果。一般来说,游船码头应地处风景区的中心位置或系列景色的起点,以达到有景可赏,使游人能顺利依次完成游览全程。

3)游船码头的组成

游船码头可供游人休息、纳凉、赏景和点缀园林环境。根据园林的规模确定码头的大小,一般大、中型码头由7部分组成:

(1)水上平台 水上平台是供游人上船、登岸的地方,是码头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长宽要根据码头规模和停船数量而定。台面高出水面的标高主要看船只大小、上下方便以及不受一般风浪所淹没为准。水上平台高出水面300~500 mm为宜。若为大型码头或专用停船码头应设拴船环与靠岸缓冲调节设备;若为专供观景的码头,可设栏杆与坐凳,既起到防护作用,又可供游人休息、停留,观赏水面景色,同时还能够丰富游船码头的造型。

(2)蹬道台阶 台阶是为平台与不同标高的陆路联系而设的,室外台级坡度要小,其高度和宽度与园林中的台阶相同。每7~10级台阶应设休息平台,这样既能保证游人安全,又为游客提供不同高度远眺。台阶的布置要根据湖岸宽度、坡度、水面大小安排,可布置成垂直面结合挡土墙,在石壁上可设雕塑等装饰,以增加码头的景观效果。

(3)售票室 售票室主要出售游船票据,还可兼回船计时退押金或收发船桨等。

(4)检票口 在大中型游船码头上,若游客较多,可按号的顺序经检票口进入码头平台进行划船,有时可作回收、存放船桨的地方。

(5)管理室 一般设置在码头建筑的上层,以供播音、眺望水面情况,同时可供工作人员休息、对外联系等。

(6)候船空间 可结合亭、廊、花架、茶室等建筑设置候船空间,既可作为游客候船的场所,又可供游人休息和赏景,同时还可丰富游船码头的造型,从而点缀水面景色。如太原迎泽公园内的游船码头,设置休息廊、等候亭,供游人休息等候和观赏风景。另外廊还与茶室相连接,游人不仅可以品茶,还可眺望水景。

(7)集船柱桩或简易船场 供夜间收集船只或雨天保管船只用的设施,应与游船水面有所隔离。

4)游船码头的形式

游船码头大致可分为以下4种形式:

(1)驳岸式 城市园林水域不大,结合驳岸修建码头,经济、美观、实观、实用,可结合灯饰、雕刻加以点缀成景,是园林中最常用的形式。

(2)伸入式 这种码头一般设置在水面较大的风景区,不修驳岸,停泊的船吃水较深,而岸边水深较浅,可将平台伸入水面。这种码头可以减少岸边湖底的处理,直接把码头伸入水位较深的位置,便于停靠。

(3)半伸入式 这种码头一半伸入水面,作为水上平台和检票用,以便管理;另一半在岸上供游客候船和休息用。

(4)浮船式 这种码头适用于水位变化大的水库风景区。浮船码头可以适应高低不同的水位,保持一定的水位深度。夜间不需要管理人员,利用浮船码头可以漂动位置的特点存放。停放时将码头与停靠的船只一起锚定在水中,以保护船只。

5)游船码头的设计要点

游船码头的设计应遵照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使崖体与水体间各设施相互协调统一,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设计前首先要了解湖面的标高、最高和最低水位及其变化,来确定码头平台的标高,以及水位变化时的必要措施。

②在设计时建筑形式应与园林的景观和整体形式协调一致,并形成高低错落、前后有致的景观效果,使整个园林富有层次变化。

③平台上的人流路线应顺畅,避免拥挤,应将出入人流路线分开,以便尽快疏散人流,避免交叉干扰。

④在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湖岸线的码头要避免设在风吹飘浮物易积的地方,这样既对船只停泊有影响,又不利于水面的清洁。

⑤码头平台伸入水面,夏季易受烈日曝晒,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朝向,最好是周围有大树遮阳或采取建筑本身的遮阳措施。

⑥靠船平台岸线的长度,应根据码头的规模、人流量及工作人员撑船的活动范围来确定,其长度一般不小于4 m,进深不小于2~3 m。

4.3.3 公共厕所

1)园林厕所的功能

游人到园林中需用较长的时间进行游览,游人进园后先方便一下,就能轻轻松松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憩性活动,又能保证园内的清洁卫生。因此对园林厕所的建设应加以重视,以满足广大游人的需要(图4.91、图4.92)。

图4.91 公共厕所

图4.92 公共厕所

2)园林厕所的类型

园林厕所依其设置性质可分为永久性和临时性厕所,其中永久性厕所又可分为独立性和附属性厕所。

(1)独立性厕所 指在园林中单独设置,与其他设施不相连接的厕所。其特点是可避免与其他设施的主要活动产生相互干扰,适合于一般园林。

(2)附属性厕所 指附属于其他建筑物之中,供公共使用的厕所。其特点是管理与维护均较方便,适合于不太拥挤的区域设置。

(3)临时性厕所 指临时性设置,包括流动厕所。可以解决因临时性活动的增加所带来的需求,适合于在地质土壤不良的河川、沙滩的附近或临时性人流量的场所设置。

3)园林厕所的设计要点

①园林厕所应布置在园林的主次要出入口附近,并且均匀分布于全园各区,彼此间距200~ 500 m,服务半径不超过500 m,一般而言,位于游客服务中心地区,或风景区大门口附近地区,或活动较集中的场所。停车场、各展示场旁等场所的厕所,可采用较现代化的形式;位于内部地区或野地的厕所,可采用较原始的意象形式来配合。

②选址上应避免设在主要风景线上或轴线上、对景处等位置,位置不可突出,离主要游览路线要有一定距离,最好设在主要建筑和景点的下风方向,并设置路标以小路连接。要巧借周围的自然景物,如石、树木、花草、竹林或攀缘植物,以掩蔽和遮挡。

③园林厕所要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既“藏”又“露”,既不妨碍风景,又易于寻觅,方便游人,易于发现;在外观处理上,必须符合该园林的格调与地形特色,既不能过分讲究,又不能过分简陋,使之处于风景环境之中,而又置于景物之外。既不使游人视线停留,引人入胜,又不破坏景观,惹人讨厌;其色彩应尽量符合该风景区的特色,切勿造成突兀不协调的感受,运用色彩时还应考虑到未来的保养和维护。

④茶室、阅览室或接待室外宾用的厕所,可分开设置,或提高卫生标准。一个好的园厕,除了本身设施完善外,还应提供良好的附属设施,如垃圾桶、等候桌椅、照明设备等,为游人提供较大的便利。

⑤园厕应设在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排水顺畅的地段。最好在厕所附近栽种一些带有香味的花木,如南方地区可种植白兰花、茉莉花、米兰等,北方地区可种植丁香、珍珠梅、合欢、中国槐等,来减免厕所散发的不好的气味。

⑥园厕的定额根据公园规模的大小和游人量而定。建筑面积一般为6~8 m2/hm;游人较多的公园可提高到15~25 m2/hm。每处厕所的面积在30~40 m2,男女蹲位一般3~6个,男女蹲位的数量比例以1∶2或2∶3为宜,男厕内还需配小便槽。

⑦园厕入口处,应设“男厕”“女厕”的明显标志,外宾用的厕所要用人头像象征。一般入口外设1.8 m高的屏墙以挡视线。若是附属性厕所,则应设置前室,这样既可隐蔽厕所内部,又有利于改善通向厕所的走廊或过厅的卫生条件。

⑧为了维护园厕内部的清洁卫生,避免泥沙粘在鞋底带入厕所内,可在通往厕所出入口的通道铺面稍加处理,并使其略高于地表,且铺面平坦,不宜积水。如果是建筑物内的厕所,则地面标高应低于走廊或过道地坪30~50 mm。

另外厕所地面应采用防滑材料,并设置1%~2%坡度避免积水。还应考虑为行动不方便人士或残疾人设置扶手及专用蹲位。

园林厕所一般由门斗、男厕、女厕、化粪池、管理室(储藏室)等部分组成。立面及外形处理力求简洁明快,美观大方,并与园林建筑风格协调,不宜太张扬个性。

思考练习

1.游憩类建筑单体的类型以及它们在风景园林中的处理手法有哪些?

2.服务类建筑单体的类型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位置选择有什么要求?

3.公用设施类建筑单体的设计要求有哪些?

4.在园林建筑单体设计中为什么要强调建筑单体与空间或环境的整体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