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

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绿地系统性质和自然条件,结合现有绿化树种生长状况,在总结以往成绩与经验基础上进行树种的调整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规划充分考虑个旧市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森林植被地理区中的自然规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现有分布树种为主。在具体树种选择中充分考虑个旧市的地域性气候、水土条件和不同立地条件,保证规划所选树种能在本地区和不同立地环境正常生长、充分显现景观效果和发挥良好的生态效应。

第一节 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

根据绿地系统性质和自然条件,结合现有绿化树种生长状况,在总结以往成绩与经验基础上进行树种的调整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遵循本地区植被自然规律,以“适地适树”为原则,以乡土树种为特色

规划充分考虑个旧市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森林植被地理区中的自然规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现有分布树种为主。树种选择上贯彻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的适地适树原则。进一步挖掘现有地方树种资源潜力和生长良好而有功能优点的外来树种作配置树种。从数量和种类上进一步强化亚热带地区乡土树种的应用,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文化意义。

在具体树种选择中充分考虑个旧市的地域性气候、水土条件和不同立地条件,保证规划所选树种能在本地区和不同立地环境正常生长、充分显现景观效果和发挥良好的生态效应。

二、城郊一体,营造多层次、多类型绿色生态群

树种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中心区绿地和近郊风景区建设的需求,而且也要考虑城乡结合部地区和外围农村的人工经济林、果木林、农田植被等人工植被、河道绿化、四旁绿化的特殊要求。通过植物种类、植被类型、应用形式多样化,营造多层次、多类型的绿色生态群,绿化树种进一步多样化,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绿色植物的观赏价值、环保价值和经济价值。

树种结构层次上进一步体现立体绿化格局,立体绿化是现代城市绿化的一个发展方向,要综合考虑乔、灌、藤、花、草的立体配置,以充分拓展绿化空间,增加绿量,提升绿质,改善和美化人居环境,增强生态功能及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选择抗性强的树种

抗性强的树种是指对城市中工业排出的“三废”适应性强的树种,以及对土壤、气候、病虫害等不利因素适应性强的树种。个旧市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矿业开发历史的中型工业城市,抗性强的树种适应性强,生长良好,养护成本低,有利于城市中防护绿地的建设,达到绿地改善城市环境的功能。

四、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并重的原则

在选择树种时,要做到速生与慢长相结合,兼顾树种的美化功能,多选择观花、观果、观形、观色的树种,构成复合型的植物群落。

速生树种早期绿化效果好,容易成景、成荫。但寿命较短,往往在20~30年后衰老;慢长树则早期生长较慢,城市绿化效果较慢,但寿命较长,景观稳定。根据速生树种能满足近期绿化需要、景观营造需要和慢生树种从长期培育绿化树木,维护园林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出发,立足长远,照顾当前。常绿树种四季常绿,能充分发挥生态效益,落叶树种能体现季相变化,丰富绿地景观。在规划中考虑二者结合,取长补短,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以合适的比例进行搭配运用。

在城区公园绿地植物配置、附属绿地建设及风景林的营造中,要有意识多用色叶树种、花果树种来增添城市植被的季相变化特征,并能突出地方特色,丰富绿地系统的色彩和植物景观的演替。尤其在气候变化特征不明显,自然植被季相变化不明显的亚热带、热带城市,更应重视能体现当地季节变化的树种的规划。

五、最大限度地满足园林树木的综合功能的原则

根据个旧市区及下属各乡镇的性质、环境条件,在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按比例选择一批能适应当地城镇、郊区、山地等不同环境条件,并能较好地发挥园林绿化多种功能的植物种类。要根据城市性质和园林树木的三大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美化功能及结合生产功能)进行植物种类选择及规划。

树种选择及其多样性对提高城市艺术水平和环境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避免城市树木种类贫乏单调。现代城市绿化树种应当多样化,提倡“绿化、美化、香化、彩化”,从而使城市生态内容丰富、环境优美,创造出充满生机的城市空间。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培育,不仅要充分考虑自然植物群落的共生互补,而且还要考虑城市野生动物生存、栖息的需要,提高生物多样性。

六、因地制宜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原则

由于观念和认识上的偏差,使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只注重视觉形象而忽略环境效益的现象。在追新求异、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指导下,各种奇花异木漂洋过海,大树移栽之风屡禁不止。甚至是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手法,如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也屡见使用。因此,应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节约型园林在选择树木上,应把便于养护管理作为衡量的标准,要求在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和日常运营中,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