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互动的特质

社会互动的特质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人类交往过程看,社会互动是各种社会主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而发生的社会交往活动。从社会互动产生的社会价值来看,社会互动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基础。恰恰相反,进行社会互动的参与者都是为了某种目的才进入社会互动过程中的。即社会互动是社会成员发生实质性交往的社会活动。选择行为往往受利益和需求支配,因此主体利益和需求是决定社会互动的潜在因素。
社会互动的特质_社会学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特质

具体的现实的人每天都要从事一定的活动。社会活动中的动作只有一部分是针对自己的,大部分都涉及与其他人的一些关系。当个人将自己的行动导向他人,和他人发生关系的时候,这种行动就变成了社会行动。发生在人们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社会互动”问题。

一、社会互动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研究社会互动,首先要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在1908年所著《社会学》一书中提出来的。齐美尔在社会学上致力于社会是如何形成的研究。他认为单个的自然人是社会的原子,而人们正是通过不断发生的诸如与人吃饭、问路、以服装取悦别人等日常交往活动才结合成社会的。他把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的日常交际活动称为社会互动,并认为社会互动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子,而且还是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基本力量。

其实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社会互动,其含义是不同的。从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来看,社会互动实际上是人类满足自己的生物需求和社会需求而采取的一种生存手段。因为只有通过互动方式人们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和发展资源。所以,任何人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只能选择交往对象,而无法超脱互动行为。从人类交往过程看,社会互动是各种社会主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而发生的社会交往活动。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任何人都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把自己的意图传达到交往对象,对方才能作出回应。所以,社会互动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相互通过信息传递对对方行为作出反应的过程。从社会互动产生的社会价值来看,社会互动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基础。无论是群体,还是社会,它的形成都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为前提的。因为人与人的交往是人类社会不可不发生的社会行为,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而且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都会包含人类的社会交往活动。马克思曾说过:“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1]齐美尔也说过,当人们之间的互动达到了足够的频率和密度,以至于人们能够相互影响并组成群体和单位时,社会便产生和存在了。[2]

结合如上的理解,我们可以给社会互动下一个定义:社会互动就是社会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按照社会规范,在特定情景中凭借特殊手段发生的直接影响对方的相互沟通和交互反应的行为。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理解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概念都应该包含如下内在要素:

①互动者。互动者就是社会互动的参与者。社会互动是人的互动,没有人的参与,就不会有社会互动。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互动的参与者多种多样。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人的集合,如家庭、组织、学校、公司、帮会、行会、学会、民族、阶级、政府,等等。在互动中,参与者都会形成多种多样的主体关系。如合作关系、交换关系、利用关系、阻挡关系,等等。

②互动目的。互动目的就是导致互动者参与社会互动的企及,它是互动者的互动意志和互动发生的原始动力。参与互动,对于参与者双方而言,都不会进行无意义的行为。恰恰相反,进行社会互动的参与者都是为了某种目的才进入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任何参与者在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前,必然对互动行为的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如果他断定是一种毫无结果的交往行为,他就会回避与他人的交往。是否满足互动者的利益、达到互动目的,成为互动参与者的重要判断依据。

③互动情景。互动情景是社会互动的场所。它是社会互动的背景或外部环境。任何形式的社会互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场景、社会关系、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是社会互动的支持系统。它们构成社会互动的情景。同样的参与者会在不同的环境里产生不同的行为,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交往意义。任何互动者都会根据互动的具体情景来理解对方发出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回应。在具有社会互动过程中,不存在抽象的互动含义,一切互动含义随情景而定。

④互动手段。互动过程中互动者所使用的能为大家所共享的工具或方式方法。为互动者共享的交往方式、方法和工具是互动产生效果的必要条件。互动者通过互动手段进行信息交流,保证互动过程产生实际效果,达到双方所需要的互动目的。

⑤互动规范。互动规范就是保证互动正常、持续进行的强制文化。社会互动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随心所欲的交往,都必须在一定的规范引导下交往。互动规范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反过来,它们又成为社会互动的评价尺度。没有互动规范,社会互动就会失去相应的秩序,就无法保证社会互动的持续性。

二、社会互动的基本特征

社会互动具有如下5个基本特征:

①多主体性。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发生在两个群体或两个以上的群体之间,发生在一个人和一个群体或几个群体以及几个人与一个群体或几个群体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

②相连性。即社会互动是社会成员发生实质性交往的社会活动。如果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群体之间不发生相互联系,不会出现互动现象。如住在一栋大楼里的人,相互不来往,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发生了互动行为。主体之间是否发生互动行为取决于主体的选择。选择行为往往受利益和需求支配,因此主体利益和需求是决定社会互动的潜在因素。

③以信息传递为基础。不管是面对面互动或是异地互动,都有信息传递,双方对对方传来的信息进行解读,以便了解别人对自己行为的期待,才能调整自己的行为。

④情境性。处于相连关系中的主体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是有特定意义的,但互动的意义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情境下的个性表征。一般而言,同一行为和动作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含义。例如,送钱这一行为,若送给失学儿童或处于贫困中的人,是捐献,是一种慈善;若送给要办事的官员,是一种恶行。每个人都是根据他多年的经验理解对方的行为意义的。

⑤相互触发性。如果一个人的行动是指向他人的,自然期望他人作出相应的反应。社会学家认为:只有当一方的社会行动触发了另一方的社会行动,社会行动在两者之间发生了往来,也就是说双方产生了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才是社会互动。所以,严格地说,单方面的剥削和无私的馈赠,算不上社会互动。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主观上并不指向他人的意向,但客观上却产生了与指向他人相同的结果;或者,主观上有指向他人的意向,但是客观上却没有指向他人的社会行为,都不是社会互动。

三、社会互动的类型

互动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许多社会学家都对社会互动进行了分类。如齐美尔按互动主体把社会互动分为上下级互动、陌生人之间的互动、两人互动、多人互动等类型。为了便于对社会互动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用不同标准,将其分为不同类型。

1.按互动的媒介不同分类

按照互动中是否使用语言分,社会互动可分为语言沟通互动和非语言沟通互动两类。所谓语言沟通互动就是互动各方使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进行沟通的互动形式。

所谓非语言沟通互动就是互动各方不是借助语言而是借助手势、表情、身体外貌、衣着打扮、个人饰物、私人空间等物质性符号进行交流的互动形式。在互动过程中,互动各方不只是对互动对象的话语作出反应,而且还要对他们的动作作出反应。例如,我们同自己的朋友谈话,不仅听其语言,而且也注意他的动作。当我们看到他打哈欠时,就知道他已有了倦意,不想再聊了。于是我们决定告别,由此可见,这位朋友的非语言表达对我们的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实际上,非语言沟通在日常互动中占很大比例,据专家统计,在双人互动中,语言表达只占35%,而非语言表达占65%。在非语言沟通中,最重要的交流手段是体态语言和个人空间。体态语言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动态体语的主要表达手段就是面部表情和肢体动势。面部表情就是互动中用来展示互动含义的面部情绪变化。在使用这种互动手段时,要注意面部表情与谈话内容、音调和语气的协调。如果面部表情与谈话内容、音调和语气不协调,就会使互动效果适得其反。肢体动势就是互动中用来展示互动含义的肢体动作。使用这种手段进行交流时,要考虑到互动对象的具体文化背景,因为肢体动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表达的意义有很大差别。例如,把一个手腕交叉放在另一个手腕上,并同时按照相反方向移动,在埃塞俄比亚人那里意味着向妇女求爱;而在以色列人那里意味着对方受了伤。只有合乎文化背景的肢体动势才能在互动中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静态体语就是互动中用来传达互动含义的身体姿势。静态体语也是能产生明显交流意义的互动手段。非语言沟通中的身体外貌、衣着打扮、个人饰物、静态姿势都是静态体语的具体表现手段。这些互动手段在互动中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个人空间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中围绕互动各方四周的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可视距离。由于可视距离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能表达互动含义,所以,个人空间成为社会互动的重要手段。人类学家发现,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防御空间,一旦他人侵入自己的个人空间,就会引起他(她)的紧张、警戒和反抗。越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间距离越远,身体之间的间隔也就越大;反之,则个人空间距离就会缩小。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uanol T.Hall)根据亲密程度将互动的空间距离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亲密距离,这是求爱、安慰和自我保护性距离,一般限于45cm内。第二类是私人距离,这是和朋友相处的距离,大约在122cm之内。第三类是社会距离,这是社交距离,约在365cm,一般适合于处理公务。第四类是公众距离,这是在公共场合所处的距离,在365cm以上,演讲、作报告都是保持这种距离。个人对互动空间的选择,往往取决于互动双方的熟知和亲密程度,但反过来,人们也可以利用空间距离塑造人们之间的关系。

2.按照互动的主体分类

根据互动主体分,社会互动可以分为个人之间的互动、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三大类。

个人之间的互动是只代表个人意志的、满足个人需求的与他人进行交往的互动类型。这种互动类型一般只发生在初级群体内、只发生在狭小社交空间内,而且互动双方彼此借由情感和友谊来维系长期的互动关系。个人之间的互动是人类满足最基本的情感需求的方式,有助于个人的自我了解和心理健康。

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是代表个人意志、满足个人需求而发生的与其他社会群体发生交往的互动类型。在个人能力强大到与某个社会群体相抗衡的社会环境里,会经常发生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在商品经济社会比较常见。实际上,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就是个体与放大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中,个体要与群体中多位成员交往,尤其要与群体中的多位领导或代表进行交往。这类互动与个人之间的互动的不同之处在于群体中的成员具有共同的互动目标,而在个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每个个体的互动目标不同。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是不同群体为了满足本群体利益,相互发生交往的互动类型。这类互动可分为有组织的互动和无组织的互动两种情况。有组织的群体间互动往往是选派群体代表与其他群体的代表进行交流。在这种互动中,参与互动的群体成员都代表本群体利益进行交往,双方都根据本群体的规范进行互动,参与互动的成员都有明确的交往目的而且都追求互动效果。无组织的群体间互动往往是不同群体的成员自发进行的交往活动。这类互动不必遵守群体的互动规范,互动者不追求群体目标。

3.按照互动的空间分类

按互动空间分,社会互动可分为直接互动和间接互动两大类。

直接互动是互动者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没有中介的互动,或者说互动者在特定的可视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互动。传统的社会互动多数情况下是直接互动。但在古代社会也有利用书信等实物传递工具进行互动的现象。直接互动一般发生在初级群体中或熟人社会中。

间接互动就是互动者相互利用沟通媒介进行的互动。这类互动往往是超越空间界限的不能面对面的社会互动。在古代充当互动媒介的工具有书信、信物、熟人传话等;在现代社会充当互动媒介的工具除了书信、信物、熟人传话外,还有电话、互联网等现代传输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通信手段的发展,间接互动的几率不断增加,而且互动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可以跨越全球任何空间障碍。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这一新型的互动媒介进行交流。网络交往不仅打破了人类交往的阶级、阶层和地理空间的界限,而且建构了网络空间中的互动模式。在当今社会里,网络互动不仅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领域,而且已经进入人类经济活动、政治互动、文化活动领域,使间接互动的比重不断增加。

4.按照互动的目的分类

按互动目的分,社会互动可以分为经济利益互动、政治利益互动等类型。

所谓经济利益互动就是社会成员之间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社会互动。由于经济互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劳动方式,所以,整个人类社会自始至终都在发生经济利益互动。有序的合法的合理的经济利益互动是社会系统需要的社会行为,也是保证增加社会财富的有效途径。所以任何社会都需要建立良好的经济利益互动机制。

所谓政治利益互动就是社会成员之间为了政治利益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政治利益是经济利益的表现,政治利益互动只出现在生产有所发展而未充分发展的阶级社会。在阶级社会,人类围绕社会有限财富的争夺,形成不同的政治集团甚至阶级,然后它们利用群体的力量进行谋求政治利益的互动。政治利益互动可能是温和的互利的社会互动,也有可能是野蛮的暴力的掠夺性的社会互动。

5.互动的指向类型

按互动指向分,社会互动可以分为指向相对的社会互动和指向一致的社会互动。

所谓指向相对的社会互动就是互动方向相互指向对方的互动。在社会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指向相对的社会互动,如足球篮球场上的行动、市场上的买卖行为、相互攻击的行动等。这类互动既有合作关系也有对抗关系。

所谓指向一致的社会互动就是互动者一起进行指向相同的社会互动。这类互动表明互动者有共同的行为目标或目的。这类互动在社会系统中也大量存在,如同学们在图书馆阅览室一起看书、全校师生一起搞校庆,等等。这类互动只有相互合作,互动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才能完成互动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