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际互动的社会动机

网际互动的社会动机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前沿研究 网际互动的社会动机青年人在网际互动的社会动机,主要有亲和动机、权力动机、成就动机。网络亚文化群体的形成使人们在实体性群体之外,可以获得一些保持并发展其独特旨趣的交往空间,而不再需要克服自己的偏见、先入为主和固有的思维方法。

前沿研究 网际互动的社会动机

青年人在网际互动的社会动机,主要有亲和动机、权力动机、成就动机

1.亲和动机——寻求注重内涵的交往和形成网络亚文化群体

所谓亲和动机,即是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别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内心欲求。一般来讲,人们之所以相互交往是由于他们能够取得信任、获得他人的物质与情感支持、与他人形成伙伴关系,以及获得群体归属感。

从理论上讲,一般人都可以在日常交往中实现这些愿望。这其中就涉及到了交往中的吸引力问题:人们总是愿意与那些自己感觉喜欢的人交往,而吸引力最初无疑来自外表和气质,然后是资源的占有和社会地位,最后才是知识、智慧、修养等更为深层次的内涵。正是这一排列秩序,使许多内涵不错,但外表或社会资源欠缺的人在日常交往中处于劣势,在生活中难以挥洒自如。网络改变了作为吸引力来源的诸要素的排列秩序,进而使一些由于外在因素欠缺,而在交往中相形见绌的人重新获得交往的自信心。由于很多人在现实社会交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当他们看到网际互动不再首先强调一些外在因素时,就对其注重内涵的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这种孤独不是单靠这种外在的强化所能解决的。它只会使个体更沉溺于虚幻的想象,而人总是要回归现实的。当其回到现实生活后,又会感到更加的失望与不适应,于是结果是“孤独的更加孤独”,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网络亚文化群体的形成使人们在实体性群体之外,可以获得一些保持并发展其独特旨趣的交往空间,而不再需要克服自己的偏见、先入为主和固有的思维方法。网际互动的匿名性与隐藏性,与一些难以融入主流文化的亚文化青年群体的认同需求不谋而合。这些亚文化群体的行为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怪异性、反潮流、非正常心理等,黑客、同性恋者、神秘主义者和各类瘾君子等都纷纷上网呼朋唤友。

2.权力动机——确立网际社会地位和攫取网络资源

所谓权力动机,即是对权力的欲求,一种强烈的权力动机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自我看法,而且还会影响他的信念、思维方式和感情定向。人性所固有的权力意志其基本表现是,由强到弱可分为引起他人的注意、对他人产生影响力和拥有控制他人的能力等三种情况。确立社会地位和攫取资源是其中的体现。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其他人的承认,甚至肯定与赞赏。当现实提供的资源相对有限,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得以实现时,人们便只能转向虚拟的空间寻找喧嚣的自我认同。

网络为我们提供另一个探索自我认同、引起他人注意、影响甚至控制他人的舞台。由于可以允许人有多重身份,网络上的言行不需要也无法确认责任主体,因而人们有机会完全推翻日常生活的行为模式,尝试不同身份的呈现网上交往的虚拟性和不确定,必然会削弱外在约束功能,同时也弱化了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上网之时,如入无人之境,非道德活动大肆盛行,如随意交往、自得其乐、为我所用、不计后果等在网上大为流行。在现实的环境中,由于主体受到诸方面的约束与限制,只是被压制与掩盖。而一旦到了网络这个自由、平等、直接、快捷、虚拟的交往空间中,各种无规范感不断孳生。由于不担心承担责任,无法辨认主体的真实性,这种思想与行为更加猖獗,达到超空间的释放。每一个人都试图在这种虚拟的网际互动中,找到一种权力控制的快感,确立自己的网际社会地位。网络并不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区域,而是一个权力角逐的新战场。

3.成就动机——建构新的社会网络和角色的自我实现

所谓成就动机,就是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所认为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在力量。简单地说,就是对成就的欲求。形成一种新的、更广阔的社会网络和达到角色的自我实现,则为成就动机的外在维度。众多的主体将分散在各个终端的人群联系在一起,技术、政治、社会、休闲等各种各样的话题导向的讨论组,各种网上互助群体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等,使人们获得了来自他人和群体的精神支柱,甚至是物质支持。(摘自:逐渐华 《网际互动中青年的社会动机因素分析》 2006.1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