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互动平台的社会延伸

课堂互动平台的社会延伸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课堂互动平台的社会延伸在主题依托型教学模式下,会话练习也不再仅仅是句型和表达方式的操练,而是真正的思想交流和意义商榷。表4-2 教材话题与社会热点的连接续 表续 表综上所述,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二、课堂互动平台的社会延伸

在主题依托型教学模式下,会话练习也不再仅仅是句型和表达方式的操练,而是真正的思想交流和意义商榷。同样,听力理解也不再是听—问—答的线性走向或只满足于表面信息的获取,而是要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就听力材料所涉及的问题结合现实进行评判或阐释。

以《综合英语教程》第3册第11单元“Out of the Mists”为例。这一单元的话题是对童年的回忆。在“头脑风暴”板块,教师帮助学生激活其已有的与“童年”这一话题有关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这是为后续的听说活动做好输入和输出的语言材料准备;在听说练习板块,学生就自己的童年经历进行回忆和交流,但听说活动不止于此,话题向社会延伸,学生的视角投向更大的关注议题,如战火中的伊拉克儿童、非洲饥荒中的儿童、童工问题、失学儿童问题等。这部分的活动实行课内—课外联动,让学生在课外运用资源策略,通过英语报刊、电视或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组织小组讨论,然后再回到课堂进行交流。由于每个组的议题或视角不同,课堂内有许多信息沟、推理沟和意见沟有待交流和填补,于是在进行课堂交流时就避免了汇报的学生只为完成任务,而听的学生心不在焉的情形。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和兴趣,因为每组学生的汇报都会得到来自同学听众的反馈甚至质疑。而且,许多问题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虽有所闻有所见却尚未有所思有所辨的,课堂上的讨论或辩论使得他们重新发现和思考这些社会问题,并用现有的英语语汇组织、表达和分享自己的看法。

课堂上教师的中介作用体现在:通过人文导向和思辨驱动,课本内容被放置于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和解释他们所面临的新问题,知识系统由此得以重构,学习被赋予丰富的个人意义,有效而真实的学习由此发生。同时,课堂上所进行的语言学习在阅读相关英语资料时得到了扩充,这样,学生就有更丰富的语言材料来表达得到拓展的思想了。总而言之,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意义,课堂教学的百分之九十九要致力于保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Chomsky 1988:181,转引自Arnold &Brown 1999:13),而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能用正在学习的目的语去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学以致知和学以致用。教师对教材的开发,就是要找到教材中的话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见表4-2)。

表4-2 教材话题与社会热点的连接

img23

续 表

img24

续 表

img25

综上所述,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应用于第二语言学习,陈述性知识是指“知道什么”(knowing what),即习得语言规则、记忆语块;程序性知识是指“知道如何”(knowing how),即学习者为了习得和运用第二语言所采用的策略和步骤(Ellis 1985:164)。在主题依托型教学中,陈述性知识通过建构话题意义、发现信息的要点和关联、语言交互及记忆储存而习得,亦即教师通过头脑风暴来激活学生对某一主题的已有知识,将先在知识与新的问题相关联,从而建构话题意义,然后再通过语言输入和输出,让学生用已知句型或表达方式在交际中重组新的信息,加深语料记忆;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在于构筑一个涉及整个任务过程的详尽的模式,让学生运用资源策略获取思想和语言材料,运用交际策略进行信息和语言交互,运用补偿策略保持交际畅通及运用评价策略反思任务成效,而且经过课堂中的多次循环,学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步骤,逐渐形成自己的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