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互动的情境

社会互动的情境

时间:2022-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又如,宴会本来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礼仪,是一个社交情境,不是工作情境,但是在不少人看来,请客吃饭也是“办事”的一个重要方式。交往双方并不预期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又如,一些唯利是图的人,往往想方设法与掌握权力的官员建立较好的私人关系,目的就是想通过改变关系的性质来改变与官员的互动方式与互动规则,使之在人情的压力之下,难以秉公办事。
社会互动的情境_社会学概论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强调要“审时度势”、“入乡随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意思都是说要明白自己所处的情境,并选择与具体情境相协调的行为方式。了解情境及情境的要求,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1.依据人数谈互动

关于人数对互动形式的影响,齐美尔曾经进行过相当深入的分析[1]

(1)二人关系。如朋友、情人、医患、母子、夫妻,每一方仅仅需要同另一方有关系,会比较充分地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点,因此,二人互动可以获得在其他任何社会形式中不可能存在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从而产生一种排他的特征。但是,这种亲密性也有可能使两人的冲突更加强烈。例如,恋人之间有时会出现激烈的冲突,在局外者看来,有些争吵似乎只是无关紧要的琐事,但对他们来说却充满了感情意义,显得十分严重。二人互动常常是不稳定的,也是无保障的,一旦一方退出互动即宣告终结。

(2)三人关系。互动的每一方都面对着两个人,需要考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这时很难达到二人互动中可能具有的亲密性。三人互动情境中,如果两人发生冲突时,第三方可能扮演多种不同角色,主要有:

中间人:即以局外者的身份、公平和客观的态度调解双方的冲突,但他并不能解决冲突。

仲裁人:仲裁人是冲突双方都认可的、能以公平的态度作出解决冲突的最后决定的人。

渔利者:利用两人实际的或潜在的冲突获取个人利益。渔利者可以在冲突的双方中自由地选择支持哪一方,因此可以向他们提出某种要求作为提供支持的交换条件。

分裂者和征服者:即故意挑起和助长两人之间的冲突以便从中获利。

(3)多人关系。由于有多人参与,此时会产生社会网络,在群体之中还可能形成亚群体。在多人情境中,个人面对的不仅仅是其他个人,还有超越个别成员之上的结构。明确的分工和严密的组织规范也制约着人们的互动,互动形式更为复杂。

2.根据目的谈互动

根据互动的目的,我们可以划分出工作情境、社交情境、熟悉情境三种不同类型。

(1)工作情境。交易、谈判、会议、上课等都是工作情境。在这种情境下,互动双方有特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分工,言谈举止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且很少情感的交流。

(2)社交情境。宴会、舞会、郊游大都属于社交情境。社交情境下,人们往往是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的目的。人们通常会进行轻松愉快的交谈,这些话题可能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例如谈谈天气、说说见闻等。但是,这种交谈却具有重要的沟通功能,成为社交双方增进了解的工具。正因为没有什么明确的任务和特定的话题,人们才可以轻松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进行愉快的交往。在这种场合,如果有人坚持把话题引向与日常实际工作有关的内容,反而会破坏轻松的气氛,被人看做是不识时务。有时,在社交情境下,人们的互动能带来思想上的愉悦,可能有一些感情投入,从而促进关系的发展。

(3)熟悉情境。主要是指与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家庭成员、亲戚朋友、邻居、下班后同事之间的交往就属此类。这时互动各方并没有特定的目的,行为方式上可以较为随便,不必严守工作规则或社交礼貌,按社会习俗行事即可。

当然,上述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人们在情境面前享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不少时候,情境及其对应的行为方式往往是由互动者协商决定的。例如,一些公司规定周一至周四员工要穿正装上班,而周五为便装日,穿戴可以比较自由。在一些新经济组织中,管理层放弃了传统的过于死板的工作交往方式,试图营造轻松愉快、自由活泼的工作气氛,以有利于员工创造性的发挥。又如,宴会本来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礼仪,是一个社交情境,不是工作情境,但是在不少人看来,请客吃饭也是“办事”的一个重要方式。很多公事、私事都是“在餐桌上解决”的。这样一来,就避免不了人情、面子的影响,主管人员很难铁面无私,公事公办。这种情境混淆是与现代科层制的要求相违背的。面对这种情况,除了法规的制约之外,也需要管理者将公与私区隔开来,在私人交往领域当然可以讲人情,多关照自己的亲友,但在公共事务上,就不能徇私情。这种区隔,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是中国人社会互动方式变革的一个方向。

3.依据人际关系谈互动

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来分,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三种情境。

(1)情感关系。是指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这种关系中的人际互动和社会交换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则,当一个家庭成员需要某种生活资源时,有能力供给的其他成员便会尽力予以满足。

(2)工具关系。是指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只是他达成目的的工具。交往双方并不预期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这时的互动和交换遵循公平法则,如买卖双方的等价交换。

(3)混合性关系。界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是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它既有情感性成分,又有工具性成分。彼此都预期将来还会继续交往,而且有一定的情感联系,这时人们多以人情法则行事,交情的深浅和面子的大小对互动方式和互动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上述三种关系可以发生转化,在实际交往中有较大的灵活性。例如,通过人情与面子的运作,可以将工具性关系发展为混合性关系,从而改变交往法则。又如,一些唯利是图的人,往往想方设法与掌握权力的官员建立较好的私人关系,目的就是想通过改变关系的性质来改变与官员的互动方式与互动规则,使之在人情的压力之下,难以秉公办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