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操作情境与师幼互动

数学操作情境与师幼互动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操作情境”是与幼儿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由教师提供的具体活动场景,用于幼儿操作,以激起幼儿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达成活动预设目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材要求创设操作情境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数学活动中的心理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影响幼儿认知效率的师幼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幼儿学的心理情境和教师教的心理情境构成的。

数学操作情境与师幼互动

第一节 数学操作情境创设

摇摇“数学活动”,针对3~6岁幼儿这一特殊教育群体,是指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情境,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展开活动,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幼儿数方面能力的发展与自身的操作探索是紧密相连的,思维在幼儿的操作中逐步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依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有价值的探索性情境,让幼儿动手操作,动脑归纳,从而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让幼儿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知识,有利于幼儿对知识进行再创造,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目的。

一、数学操作情境的含义

“操作情境”是与幼儿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由教师提供的具体活动场景,用于幼儿操作,以激起幼儿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达成活动预设目标。

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情境是教育的媒体,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操作活动能调动幼儿的各种器官,帮助幼儿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操作情境则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如大班数学活动“动物园里装电话”,活动围绕主题进行以下环节的设计,即“激趣——探索——分享”。第一环节对家中电话号码的讨论旨在激趣,也为后面的自主设计奠定基础;第二环节帮小动物们设计电话号码是展开探索过程;第三环节以课件验证电话号码来增强师幼之间的互动,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则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数学操作情境又分为验证性操作情境和探索性操作情境。

(一)验证性操作情境

验证性操作情境是一种步骤驱使的教学活动,通常在操作过程中,幼儿按事先制定的步骤进行操作,收集数据,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按部就班”地操作,其智力活动水平相对不高。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验证性操作更强调行为与规则的统一。例如,在大班数学“班级通讯录”的活动中,活动第二环节“破译教师电话号码”,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同组幼儿共同破译用算式组成的手机号码后,还需打通教师的手机,当场验证结果。活动中幼儿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想要获得成功的想法会引发幼儿极大的学习热情,驱使他们积极的合作交流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的经验在互动中得到丰富,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感受到了合作的乐趣和重要。

(二)探索性操作情境

探索性操作情境是一种有目的地在操作中探索未知的活动,这种操作活动不是靠记忆进行的,而是需要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主动去探索未知领域,是一种问题驱使的教学活动,需要幼儿自己设计并进行操作,寻求答案、发现规律。例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以前我们采用的材料有小猴吃桃子,通过教师一次次地帮小猴分桃子,最后得出某一数有几种分合方法,幼儿只是被动地把这个组成背出来,所以每一个数的组成都需要教师教,而现在我们先给幼儿提供操作的材料,如分类盒、撒花片、甩鸭子、翻卡片等,让幼儿通过反复的分分合合,最后自己得出某一数有几种分合方法的结论。而且幼儿从中还能发现数的组成的互补、互换规律。活动给了幼儿一定探索、创作的空间,符合大班幼儿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提高性。幼儿们在互动中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看法,使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数学操作情境创设的类型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操作中认知的,提供给幼儿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幼儿对材料的操作过程中获取知识。

幼儿的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兴趣的激发可以把学习需要从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材要求创设操作情境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情境

心理情境创设是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提出的拓扑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人脑中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也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

数学活动中的心理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影响幼儿认知效率的师幼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幼儿学的心理情境和教师教的心理情境构成的。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幼儿减轻学习负担与精神负担,使幼儿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地学习,主动的探索。如,大班数学活动“马路边的数字”,第一环节交流分享(交流我看到的马路边的数字),第二环节经验提升(解读数字代表的意思),第三环节总结梳理(马路边数字的作用),第四环节活动延伸(激发幼儿寻找马路上更多的数字)。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好地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首先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寻找马路上的数字,并要求家长协助幼儿把找到的数字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下来,接着教师再把幼儿自己找到的数字和幼儿一起布置在班级中,因此活动中幼儿在材料的提示下很自信地说出自己找到的数字是什么地方的,有什么用,这样避免了幼儿在活动中由于一时的紧张或时间的关系而不知怎么说的尴尬。因此,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幼儿学好知识的重要条件。

(二)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情境

1.低结构材料投放,激发幼儿操作乐趣

在大力倡导幼儿自主性探索的形式下,低结构活动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特别是生成活动中大比重的教育活动延伸、认知范围拓展、自主学习经验都需要以低结构活动来完成或作为有效补充。如,大班数学活动“好玩的贝壳”,活动目的是按贝壳的颜色、大小、形状学习10的组成。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废弃的贝壳若干(其中凸出的一面分别涂上红、绿色)。让幼儿在撒贝壳的过程中去发现、去记录,有的幼儿根据正面朝上的有几个、反面朝上的有几个,然后说出10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起来是几。或是红贝壳有几个、绿贝壳有几个,或是大的贝壳有几个、小的贝壳有几个等,根据贝壳的大小进行操作记录等等。正因为幼儿喜欢这些活动材料,因此喜欢摆弄这些材料,他们就有话可说,自然而然地达到了与教师互动交流的目的。

2.生活化材料投放,唤起幼儿已有经验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及“为幼儿的探索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树叶分类就是结合季节特征,与主题活动的内容结合,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让幼儿根据树叶的不同进行分类。

如,中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盘子里放着师幼共同收集的各种形状,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叶子,为进一步深入活动,教师又找来了许多小篮子放在一边,和幼儿一起探讨如何给叶子宝宝分家家。启发幼儿将这些叶子把一样的分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大家看着盘子里的叶子,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雯雯认为叶子有大的、有小的,可以按大小不同来分;靖靖觉得有的叶子黄的、有的叶子是绿的、有的是红的,颜色不同;俊俊发现叶子的形状不同,有的上面有四五片叶瓣,有的只有一片。蕤蕤认为一种品种的叶子分在一个篮子里,他是按叶子的名称来分的。幼儿们说出了许多种不同的分法。于是,教师就提议幼儿们各自拿个篮子去分,每个幼儿先想好自己是用叶子的什么不同来分?然后大家把叶子送回家,最后请幼儿都来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幼儿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使活动显得轻松有趣。

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认知、情感、社会性等能力的发展,为幼儿进行操作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上述案例中教师能围绕主题目标选择物质材料,材料的提供既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适应了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的材料既是师幼共同收集的,又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树叶是幼儿常见的熟悉的材料,每个幼儿都能玩、会玩、乐玩,在玩中感受体验探索过程的成功与失败,激起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共鸣。

总之,作为教师,在操作活动中,应该成为一名有心人,选择和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最大程度地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积极主动愉快地表达和表现的愿望,让材料更能激发幼儿与教师的互动,使幼儿的能力不断得以提升。

3.层次性材料投放,满足幼儿个体差异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作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向目标迈进。

众所周知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那么,教师如何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来创设一个层次性的游戏环境,让这些幼儿也能积极地和教师互动交流,这是教师首先应该考虑到的。如,中班数学活动“小小花篮”,教师提供给幼儿们很多个花篮。在花篮的最中间的数字,教师就体现了层次性:有的是用数字表示,有的则是用点数,还有的是用点数与点数相加的形式。但操作的基本规则教师是制定了,根据教师所给出的小花数量的基础上进行接着数,知道花篮中的小花数量和表示的数字一样多。但是,在所提示的小花的颜色上,教师又体现了一些层次性:有的是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一朵蓝花、再一朵红花,即ABC的形式;有的运用了ABAB形式;还有幼儿们最难理解的ABA形式。这样,就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激起兴趣,积极主动去操作,从而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

4.丰富性材料投放,促进幼儿探索愿望

所谓丰富性,可以认为首先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选择材料的多样性,能够从我们教育目标的需要出发,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服务。其次是指在数量上能够满足班级幼儿自由选择不同和相同材料的需要。

如,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影子”,活动时教师和幼儿们一起讨论,我们怎么去测量自己和同伴的影子有多长呢,教师发现幼儿们想到了很多的想法,他们有的用软尺测量;有的用木板一块连一块的接龙测量;有的用图书一本一本的连成一条线测量;有的把鞋带系在一起摆成一条长长的线,然后再数数用了多少鞋带;有的用排笔摆成一条线测量。于是,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们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幼儿进行操作的不同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发现、分析、思考、理解和尝试归纳自己以及同伴所运用的各种方法。这样,使幼儿在与众多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看、做做、试试、比比、想想、说说,提升思维能力,理解事物的多样化,使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和发展。

三、数学操作情境创设的注意点

材料是幼儿活动场所和操作的物质对象,幼儿是否对操作材料感兴趣,是否能够顺利地开展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的提供。为了充分发挥数学活动中各种操作材料的教育功能,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的材料应激发幼儿的思维,具有可操作性

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就必须要丰富幼儿的思维素材,只有使幼儿的思维素材内容丰盈,创新才能成为可能,而思维素材则来源于幼儿自身操作物质材料的刺激和操作摆弄。我们根据目标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引发幼儿丰富的思维活动,从创造学角度讲,它给幼儿带来更多的灵感和顿悟。

(二)提供的材料应引发幼儿的探索,具有趣味性

数学学具必须通过幼儿的摆弄才能发挥作用,单一、无趣的数学学具会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设计数学学具时努力挖掘它的趣味性,制作出新颖、有趣的数学学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如在比较数的多少、一样多时,我们开展捡树叶活动,让幼儿与同伴比赛谁捡的树叶多。在操作材料中添加比赛的趣味性,幼儿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幼儿,在设计、制作数学学具的时候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新、奇、特的需求,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数学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三)提供的材料应便于幼儿的操作,具有合理性

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要适宜,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材料过多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力的分散,幼儿只是满足于摆弄操作材料,不利于幼儿之间的交往和创造性的发挥。但过少容易造成幼儿挣抢玩具,引发幼儿间的冲突。因此在活动中提供多少材料要根据幼儿的人数和活动的内容才是最科学的、合理的,既能吸引幼儿,又能让幼儿玩得恰如其分。让幼儿在对材料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操作。

第二节 师幼互动策略探寻

所谓“数学操作情境中师幼互动策略”,就是在数学活动的操作情境下,促使有效师幼互动行为发生的方式、方法。

一、引发幼儿主动发起互动的策略

教具、学具等操作情境是学习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操作、探索的工具,幼儿是通过使用材料在活动中学习的。

(一)依据教具的明显特征,激发幼儿主动发起互动的兴趣

教具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或材料,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和保证。它能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幼儿兴趣,为此,教师选择教具的依据首先应是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其次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兴趣,所以教具的制作应力求简单、易于操作、符合教学内容。

幼儿经常会受到一些鲜艳或者新奇的东西的影响,转移注意力,就利用这个特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提供的教具要能吸引幼儿的目光,让他们特别的感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看着你,安静地倾听你说话。如:在学习图形等分的活动中,教师用Flash制作了一个小故事,幼儿很快被故事里逼真而优美的动画所吸引,并理解了什么是等分。他们争先恐后地都要帮爷爷奶奶去分物品,这个要去分蛋糕、那个要去分饼,上来的小朋友不想下去,下面小朋友急着想上来……特别是当电脑里发出奶声奶气的“太棒了!”的声音的时候,他们高兴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一个个兴奋得手舞足蹈。就这样,幼儿们想出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多种图形的多种分法,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对幼儿注意状态影响很大,因此,幼儿课堂教学宜选用直观教具,特征突出,紧扣教学要求,教具应色彩鲜艳,力求以丰富多彩的造型、声响吸引幼儿,教具最好大些。

在教具使用时还应注意教具应一件一件地展示,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幼儿观察教具,此后再开始正式的讲解。

(二)依据学具的便捷,创造幼儿主动发起互动的机会

材料选择投放后,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幼儿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去操作。为了便于幼儿操作,我们用空间方位、场地安排的暗示性和操作材料、用具投放的标记性来表示。

如,在“比较多少”的活动中,由于要求3个幼儿一起合作玩,所以在操作时往往容易将别人的材料放进自己的容器。为了方便幼儿操作,教师在操作材料和容器上做相同的标记(如,同颜色),这样幼儿在还原材料时就不容易出错。

总之,在设计、准备操作材料和创设操作情境时,既要考虑美观性、趣味性,更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心理需要,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然,在操作活动中,物质材料的提供也并非越多越好。另外,材料的选择、材料的摆放的时间、位置、顺序等都会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使活动中的材料提供更科学、更合理,为幼儿操作活动中的探索行为提供最大、最方便、最有效的帮助。

二、启发教师运用教玩具的策略

(一)依据操作情境呈现教具,促使有效师幼互动的发生

1.教具融于情境,激发师幼互动兴趣

教师教具的呈现与操作,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融教学情境于一体,教师要考虑教具在哪些环节如何使用。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和幼儿都较为熟悉的一种教具,但是如何恰当使用好课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大班数学活动“动物园里装电话”中,教师就充分而有效的使用了课件。活动开始,教师就设计了一个动物园里装电话的情景,运用故事情境自然的引出为动物园里的朋友设计电话号码,活动顺利地进入到幼儿操作环节——设计电话号码。此时,多媒体课件还没有出现,教师的智慧就在于此,紧紧抓住数活动的典型特点——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设计了一个验证的环节,即幼儿设计好了电话号,运用多媒体课件来验证,该幼儿设计的电话号码是哪一位动物朋友的。活动中幼儿玩得不亦乐乎,知识经验、能力、情感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教具逐步呈现,创设师幼互动机会

根据幼儿发展的需求,实践中,教师要制作颜色漂亮、蕴含教育内容的丰富的教具,通过幼儿观察、思考、操作、摆弄材料、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增强幼儿参与活动和表达的主动性,以此提高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面对丰富的教具,呈现教具时需要遵循由少到多,逐步呈现的原则,依次呈现教具,尽量避免教具样式过多,分散幼儿对知识经验的学习和关注。

在“挂灯笼”的大班数学活动中,教师出示天安门(先出示一个算式题和2串灯笼),幼儿们兴高采烈地观察并讨论着喜庆的天安门。一幼儿大声说道:“哇,天安门上有2串灯笼和1个算式题。”接下来,教师便抛出问题,“那为什么这一算式题下面有两种灯笼呢?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吗?”,很自然地将互动引发到讨论算式题与2串灯笼的关系上面。之后,教师以每2串灯笼和1个算式题出示一次,排除了多余算式题和灯笼的干扰。

(二)依据教学目标呈现学具,提升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1.学具融于情境,激发师幼互动兴趣

情境教学,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大班数学活动“四季超市”,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制定购物清单,熟悉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从这一主要目的出发,设计了幼儿操作——制定购物清单这一环节,幼儿可根据自身喜好与需要,在购物清单上选择不同的商品,算一算10元钱花去了几元,剩下几元。教师创设的购物情境贯穿活动的始终,自动取款机、小型四季超市、世博环保袋,犹如一个小社会,幼儿参与的兴趣很高,同时,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丰富。

2.学具有易有难,丰富师幼互动经验

分层投放操作材料是一种有效的“引导”,教师通过提供不同难度材料,提示和“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丰富其知识经验。

在“过新年”的主题活动中,教师组织了“插花”的数学活动,活动重点是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虽然部分幼儿已有一定的分类经验,但整体上看幼儿分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据此,我将中班和大班分类的目标融于本次活动中,在活动操作环节先出示难度较低的操作材料,根据花的颜色、大小、形状、有无花心进行尝试性分类。幼儿操作、教师小结之后,出示难度加大的操作材料,加入了花瓣多少、有无叶子等与是非分类标准相关的分类维度。当然,考虑到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前一操作环节的操作材料仍有提供,便于幼儿选择。

第三节 师幼互动设计点击

一、探索性操作情境活动设计

设计1:动物园里装电话(大班)

[设计思路]

本月我们大班的主题是可爱的小动物,在主题开展过程中幼儿对各种小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动物是每个幼儿的天性,幼儿和动物之间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千变万化的动物世界总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所以我结合动物的主题开展本次活动。以下是我对本次活动的一些思考。

1.关于目标制订与载体选择

本次数学活动的认知目标定位在对8个数字进行排列组合。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引导幼儿为可爱的小动物设计电话号码,在这一操作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产生探索欲望和对数学本身的兴趣。

2.关于目标的“度”的把握

排列组合的知识可以把我们引向概率学,但对大班幼儿而言,他们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5岁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特征是单向的线形思维。因此,我把它定位在排出8个具体的号码。

3.关于活动过程的设计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事务性关系,而是具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因此,本次活动进行以下三个环节的设计,即“激趣——探索——分享”。第一环节对家中电话号码的讨论旨在激趣,也为后面的自主设计奠定基础;第二环节帮小动物们设计电话号码是展开探索过程,第三环节以课件验证电话号码来增强师幼之间的更好互动,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则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注重师幼互动

教师抓住了互动方式与互动方法的适宜性,并且把握住大班幼儿情绪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调整教育策略,比如师幼一同体验、巧用情感语言等开展有效的师幼互动。

[活动目标]

1.尝试将数字l~8进行8次不同的组合,排列成8个不同的号码。

2.能积极动脑,树立自己解决困难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前期经验:知道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和自己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

2.环境材料创设:多媒体设备以及多媒体课件《动物园里装电话》、数字卡片、操作卡、记录卡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讨论电话号码的秘密

1.回忆家中的电话号码(教师作记录)

师:今天好朋友钟老师我来到了喔喔班,可是我还不知道你们的电话号码怎么找你们啊,你们知道自己家中的电话号码吗?(请3名幼儿讲述,老师记录。)

2.分析、讨论

师:每家的电话号码有重复的吗?为什么?

师:这些号码是由几个数字宝宝组成的?

3.回忆父母的手机号码

师:要是钟老师打电话到你们的家,你们不在家怎么办啊?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吗?

4.分析讨论

(1)这些电话号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是由哪些数字组成?

(2)怎样让电话号码不重复?

(通过回忆再现,教师根据幼儿的回应,不断调整策略及时作出解答,使儿童沉浸在兴奋、欢乐之中,感觉自己不是在上课。)

(二)为动物园里的小动物配备手机

1.教师布置任务

出示小动物图片,告诉幼儿:请大家为小动物设计11位数的号码。

师:今天钟老师还带来了许多动物宝宝,动物宝宝也是我们的好朋友,他们也要开始用手机啦,可是他们的手机还没号码,今天他们要我们喔喔班的小朋友为他们设计手机号码。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宝宝啊?

师:这些动物宝宝是生活在哪的?

师:他们请我们要为他们设计手机号码,他们是有要求的,你们听好了:为陆地上的小动物配备的是以“159”开头的手机号码的手机,为水中的小动物配备的是以“137”开头的手机号码的手机,每个小动物的手机号码都不同。每个小组用“1~8”的数字为这8个小动物设计手机号码。

2.幼儿操作

(1)第一次操作:幼儿摆弄数字卡,为其中一只小动物设计电话号码。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让幼儿操作材料,通过自己与材料的互动,引发幼儿对材料的关注。)

师:现在我们就要来帮帮小动物,我们先为一个动物宝宝设计一下号码,记住了号码都要用到8个数字,不能多一个也不能少一个。8个数字不能重复。

验证交流:教师点击课件“打电话”,请幼儿拨打设计出来的电话号码,看看她是给哪个动物设计的电话号码,检验设计的号码是否正确。

(2)第二次操作:幼儿摆弄数字卡,分别为八只小动物设计不同的电话号码,并作记录。(教师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暗示,打开幼儿的思路,推动幼儿的发展。)

师:小动物谢谢我们喔喔班的小朋友,他们可开心啦,现在我们为8个动物宝宝都来设计一下好吗?你设计好了一个就把它用笔记录下来。快的小朋友可以多帮几个动物宝宝。

验证交流(以课件验证电话号码来增强师幼之间的更好互动,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点击课件“打电话”,请幼儿拨打设计出来的电话号码,看看会打给哪个动物,检验设计的号码是否正确。

二、验证性操作情境活动设计

设计2:送信(大班)

[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内容来源于主题《我们的城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是我们城市的一件大事,吉祥物海宝也备受幼儿喜爱,争做世博宣传小助手活动由此展开。活动以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送信为切入点,让幼儿在分组送信的过程中学习8的组成,但本次活动的重点并不是停留在让幼儿掌握8的组成,而是通过分组送信的操作让幼儿知道8个人(或物品)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分成二组这一方法,同时通过给爷爷奶奶的信增进幼儿关注世博的情感。

为了进一步提升互动的有效性,我对活动中教学具的制作和使用进行了精心设计,尝试运用“融于情境,有始有终”、“融于情境,丰富经验”等方式,充分发挥教学具的功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我将采用建议式、协商式的方法激发幼儿开启与教师的互动。

[活动目标]

1.通过从不同维度分组送信的过程中理解8的分合。

2.知道世博会是上海的大事。

重难点:通过贴邮票、分组游戏,逐步理解8的分合。

活动准备:信封、邮票、幼儿照片均人手一套,信件PPT。

活动流程:说一说——贴一贴——分一分——送一送。

[活动过程]

(一)回顾讨论:介绍自己写的信

1.说说信的内容

师:王老师手里的信都是你们前几天写好要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的。现在谁愿意来与大家分享,你的信里都写了什么?

(引导幼儿回忆信的内容,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为有效师幼互动的发生创设时机。)

2.说说信封

师:那么,信封上有什么呢?

(抛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信封内容,提取幼儿已有经验,提升幼儿发起互动的次数。)

(二)看图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把8位幼儿分成两组

1.讨论

师:邮票已经贴好了,我们要去送信了,我们一共有几位小朋友?

师:8位小朋友分成两组,一组跟王老师去送信,一组跟于老师,有哪些好办法来分呢?

(抛出问题,初步引发幼儿思考8人如何分组的兴趣。)

2.幼儿操作

出示8位幼儿独立的照片8张。

师: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的?几个小朋友跟王老师?几个小朋友跟于老师?

(提供学具,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幼儿互动兴趣,丰富幼儿互动经验。)

3.交流分享

师: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的?几个小朋友跟王老师?几个小朋友跟于老师。

(教师主动抛出问题,开启互动,引导幼儿交流分享。)

师:看到1和7,我们会想到什么?

(教师主动抛出问题,进行追问,使师幼互动更加有效。)

(三)游戏体验:选择分组办法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把你们想的7种方法都来试一下,教师来做裁判看看哪种方法分组排队时速度最快?

(教师运用参与游戏的师动方法,进一步提升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师:我们今天就用速度最快的方法进行分组,小组分好了,我们去送信喽!

第四节 师幼互动案例分享

案例1:注重互动方式方法,增进师幼互动

    ——大班数学活动“动物园里装电话”

[背景]

近阶段大班正在开展主题“可爱的小动物”,所以我们预设了数学活动“动物园里装电话”,在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三大环节,即“激趣——探索——成功”,第一环节通过回忆家中的电话号码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第二环节是帮小动物们设计电话号码展开探索过程;第三环节以课件验证电话号码,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按照小动物的要求分别为陆地上的和海洋里的动物宝宝们设计着“159”、“137”开头的电话号码。数活动中的操作情境是教育的媒体,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但是如何正确的运用操作情境是活动的关键,苍白无力的回应成了一种形式上的互动,如何让自身的语言在回应时既是丰富的、生动的、简练的、幽默的,又是对幼儿个体与群体的一种支持、鼓励和引导,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事件1

当教师要求幼儿开始为动物朋友们设计号码时,幼儿拿起数字卡片与操作卡开始操作起来。一川开始为陆地上的动物朋友设计号码,只见他按序在插卡中放入了“2456897”这7个数字,我轻轻地到他后面观察着,当一川把他选择的10位电话号码记录下来的时候,我还是在一川的后面观察着,这个时候我拿起材料也在一川边上操作起来,并蹲下来对一川说:“这是钟老师帮小狗设计的号码,你看看可以吗?”一川问我:“老师你是设计了11位号码吗?”我说:“嗯。”“你选的号码没有重复吗?”我说:“嗯。”一川哈哈大笑,说道:“钟老师,这样就可以了。”于是我悄悄走到一川身后,只见他拿起了数字“3”放进了数字卡片中。

事件2

幼儿操作开始后不久,忽然在我的右手边传来了轻声的争吵声,只听凯文对浩天说道:“你怎么可以这样设计啊?动物朋友的号码是不能重复的。”浩天一脸雾水:“那号码太多,我要搞错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凯文兴奋的说:“你设计号码的时候不要把每个数字都拿出来,在数字插卡中更改几个数字就可以了。”说完浩天、凯文2人背对背操作起来,于是我走了过去,微笑着说:“你们的办法不错,也可以试试用这种号码给8个小动物设计号码是不是会既方便又准确,除了这种办法还有其他什么办法吗?”2人轻声应到:“好的。”

事件3

幼儿操作结束后,开始交流分享了,幼儿纷纷举起了手,这时候教师关注到了平时比较内向的缪儿举手了,于是走过去说:“缪儿你来说说为小动物设计的电话号码。”缪儿用很轻的声音说道:“我先选择了陆地上的动物,然后选择不一样的8个数字插进去。”这时我摸了摸他的头,笑眯眯地问道:“老师看你设计号码又快又好,你是用什么方法的?”缪儿这时候用比先前大一点的声音说道:“我是先把2个数字在数字插卡中交换,再用三个数字在数字插卡中交换。”你的小脑袋瓜真好,老师没有想到这样的办法,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设计号码呢?”缪儿用更大一点的声音说道:“因为这样分比较方便,不会使号码重复,也不会漏掉一个号码。”我微笑地蹲下来说:“你真聪明,这办法真好。”缪儿嘴角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分析]

在上述实录中看到,教师抓住了互动方式与互动方法的适宜性,并且把握住大班幼儿情绪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调整教育策略,开展有效的师幼互动。

1.师幼一同体验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疑惑的地方,在这时候教师要多与幼儿一起体验,事件1中,教师打破了原有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高控制、高约束与高服从、高依赖,提供幼儿充分的思索机会,以平行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操作,拿起操作材料在边上也兴致勃勃地操作起来。教师在活动中抓住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自尊心,在活动中教师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幼儿,最后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既创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心里氛围,又深得幼儿的喜爱。教师与幼儿之间采取有效启动及回应的策略,从而使得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更加有意义

2.关注互动时间

事件2中当两位幼儿在思维上产生分歧时,教师及时抓住互动时机,先肯定了她们的做法,然后鼓励她们尝试其他的分法,通过提问引疑、设疑、质疑、求疑、解疑、留疑,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直接体验,使有效学习达到最优化,让幼儿在探索中主动学习。让幼儿自己操作材料,幼儿通过反复尝试,最后自己得出动物朋友的电话号码,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幼儿探索过程的需要,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在实际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往往与教师预设的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调整,抓住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目标,鼓励其尝试和探讨。

3.巧用情感语言

事件3中,教师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心里情境,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幼儿减轻学习负担与精神负担。教师对幼儿的回应采用了自我否定性的表扬,给予了幼儿积极的回应。在交流分享环节以否定自己肯定幼儿为基点,抓住幼儿的个性差异,对缪儿这类比较内向的幼儿采取自我否定性的表扬,把握住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积极的情感交流是促进师幼互动的基石,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活动中把握住了这一点,抓住了幼儿与教师的情感交流,运用自我否定性的表扬产生一种师幼心灵上的交汇。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抓住了师幼互动的时机、把握好了师幼互动的方法以及内容,从幼儿出发,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打开了幼儿的心灵窗户,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师幼互动开展更为有效。

案例2: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大班数学活动“班级通讯录”

[背景]

“班级通讯录”活动是“上小学”主题背景下的数学活动。在主题开展前期、中期,幼儿都已经了解到了6月份过后,自己就是小学生了,并对小学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期望。与此同时,即将毕业了,即将离开与自己生活游戏过3年的教师和同伴、幼儿园,幼儿都有些舍不得,此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运用已有数经验制作班级通讯录,并对幼儿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

事件1

幼儿们都在兴高采烈地观察并讨论着,“这是谁的电话号码呀?”教师也假装不知所措的说:“是呀,有什么办法能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号码呀?”“是你的吗?”“不是”,有几位小朋友在讨论着。宛欣说:“这么多人怎么问呀?还是打一下电话看看吧!”教师面带笑容地说:“对呀,宛欣真聪明!打一下不就知道是谁的电话号码了吗?宛欣,用你的办法试一试吧!”宛欣开心地走到前面,小心翼翼接过教师手中的手机,看了看电话号码,拨了起来。全体幼儿都在全身贯注看着宛欣和她手里的手机,等着电话响起,顿时教室里没有了声音。突然,后面张老师的手机响了起来,幼儿四处张望,寻找手机主人。张老师拿到手机,接通了电话:“喂,我是绿洲艺术幼儿园的张老师,你是谁呀!”听到张老师的讲话,幼儿恍然大悟:“是张老师的手机号码!”

事件2

“老师,电话号码都好了,我想找一找是哪个小朋友的!”教师笑着说:“好的呀,你去吧,轻轻地去找一找是哪个小朋友的电话号码吧!”此时,教室里响起了幼儿熟悉的旋律《友谊地久天长》!听到音乐响了起来,有的小朋友站了起来,走到好朋友面前,轻声的说:“是你的电话号码吗?13488756321,是你的吗?”教师说:“你们马上就要去上小学了,老师、小朋友真舍不得你们,让我们伴着这熟悉的音乐,唱一唱,再去找一找是哪个朋友的电话吧,记得请你的朋友在上面签上名字哦!”熟悉的音乐勾起了对朋友的留恋,“这是你的电话号码吗?”“这是我家的电话号码,我要签字吗?”……

[分析]

有效师幼互动的产生,与创设的操作环境息息相关,同时教师发起互动的时机也尤为重要。

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友谊地久天长》的活动场景,带领幼儿进入依依不舍的分别时刻,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数学活动开展的目标主要是让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融活动内容于生活,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生活情境。教师在活动之前仔细分析了活动的价值,挖掘出可利用的素材,紧紧抓住“如何验证电话号码主人”这一互动时机,利用“现场打电话验证”这一途径,充分利用语言、动作、表情等互动方式,促使有效师幼互动的产生。

把丰富多彩的生活融入苦涩无味的数学活动,让幼儿感兴趣,并充分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五节 行为改进案例追踪

案例1 善于捕捉教育时机灵活调整教育机制

[背景]

此次活动是《我是中国人》主题背景下的数学活动,名称为“挂灯笼”。设计此次活动之前,我在区角游戏活动中拼鸡蛋5以内数的组成、集体活动“小鸭分家”中,重点观察了幼儿对数字5分成的掌握情况。通过观察,我了解到我班幼儿对于口头上4以内数的合成熟悉,实际操作能力与习惯养成有待提高与培养,应在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上加大培养力度。本次“挂灯笼”的数学活动,重点放在了1.熟悉5的加法,进一步理解5的分成;2.能正确摆放式题,整齐有序粘贴灯笼;3.萌发爱祖国妈妈的情感。

事件1

2007年9月15日,教师出示北京天安门庆国庆挂彩灯展示图,上面有许多算式题、各种各样的灯笼。幼儿们都在兴高采烈地观察并讨论着喜庆的天安门。岑岑大声说道:“哇,天安门好漂亮。”教师问道:“你看到了什么?”一幼儿:“看到了天安门和灯笼。”“你还看到了什么?”一幼儿:“我还看到了算式题。”一幼儿:“还有,灯笼是不一样的。”“哦,你们看到了这么多东西,那你觉得灯笼和算式题之间有秘密吗?”没有了声音,“快想想,灯笼和算式题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一幼儿答道:“一个算式题,几个灯笼;再一个算式题,几个灯笼。”“哦,你眼睛看的真仔细,一个算式题,下面挂了一串灯笼。那这个算式题和下面的灯笼有关系吗?比如说这一串灯笼和这个算式题。”“我知道,算式题是2+3=,所以灯笼就选了2个和3个。”“是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

[分析]

此次活动中,教师一次性出示装饰好的天安门,也就是许多灯笼和算式题,让幼儿观察,教师没有及时捕捉有利的互动时机,没有及时对幼儿看到的许多东西进行总结,着着急急进行下一个环节。

事件2

2008年9月23日,幼儿们都在兴高采烈地观察并讨论着喜庆的天安门。昊昊大声说道:“哇,天安门上有灯笼和算式。”教师开心地说:“昊昊的眼睛真敏锐,看到了上面有算式和一串灯笼。”教师面带疑惑地问:“那为什么这一算式题下面有两种灯笼呢?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吗?”幼儿看着黑板都在思考,顿时教室里没有了声音。大概半分钟之后,教师轻声提醒道:“用几只灯笼表示算式中的数字宝宝4呢?用几只灯笼表示算式中的数字宝宝1呢?合起来是几只灯笼呢?”听到提示后昊昊马上把手举起来,听到教师第二次提问他,非常高兴地走到前面,指着小黑板说:“用4只蓝色的灯笼表示算式中的数字宝宝4,用1只红色的灯笼表示算式中的数字宝宝1,合起来就是5只灯笼,所以,4+1=5。”教师表扬了昊昊,只见昊昊蹦蹦跳跳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教师笑着说:“昊昊小朋友真棒,帮了装饰工人叔叔一个大忙。”“我们先帮装饰工人叔叔挂灯笼,装饰一下天安门吧!”教师说话的同时,出示了另外一张算式题目。幼儿看着教师刚出示的试题卡,有的在轻声地与同伴交流着,有的只是在看。大约15秒的时间过去了,教师提醒着:“刚才用4只蓝色的灯笼表示算式中的数字宝宝4,1只红色的灯笼表示算式中的数字宝宝1,4只蓝色灯笼与1只红色灯笼合起来就是5只灯笼。”这时,严严连忙举手,“哦,老师,我知道了。看到数字2,就选2只蓝色的灯笼,看到3,就用3只红色的灯笼。”教师连忙拍手,全体幼儿听到后一起拍手,“看得真仔细,请坐。”

[分析]

这是王老师在两个时间执教过的同一内容的数学活动,时间分别是2007年和2008年的9月份。从两段实录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师幼互动时机的把握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事件1中,教师没有及时捕捉有利的互动时机,没有及时对幼儿看到的许多东西进行总结,着着急急进行下一个环节。而在事件2中,教师在抛出问题“为什么这一串灯笼上面有两种灯笼呢?”之后,看到幼儿都陷入了思考中,教师这时给予了必要的、更为具体的语言提示“用几只灯笼表示算式中的数字宝宝4呢?用几只灯笼表示算式中的数字宝宝1呢?合起来是几只灯笼呢?”在这一互动中,教师把握住了有效互动的时机,通过语言表情和提醒等施动方式,进行了有效的师幼互动。在教师适时、适当的提示下,幼儿了解到了数字与灯笼之间的关系,可见,通过师幼互动的一系列培训,教师能够适时地控制自己的教学行为了,树立了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把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让给幼儿。

另外,既然数学活动是发展幼儿思维的重要活动,那么,幼儿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是很有必要的。在事件2中,教师在抛出问题之后看到教室里安静的情况,没有马上给予提示,而是让幼儿自己思考,给了幼儿一个思考的空间,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基础上、在幼儿充分思考、教师稍作提醒的基础上,促进了有效师幼互动的发生。同样,教师在给予了幼儿一定自己思考的时间之后,通过总结前一幼儿的表述来提示全体幼儿。

鉴于数学活动是发展幼儿思维这一特性,我认为教师应该处理好适时引发互动、适时给予提示二者的关系。

案例2:实践中成长,师幼对话的提升

    ——大班分组活动“送信”

[背景]

大班分组活动“送信”源于主题《我们的城市》:在丰富幼儿对松江新老城区居住环境、楼房建设的了解之余,教师发现幼儿对印有地方特色景点的邮票也很感兴趣,幼儿们说要用这些漂亮的邮票给在外地的朋友寄信,于是“给好朋友的信”这一活动就产生了。活动的目标定位为:通过选邮票,初步理解8的分合,丰富幼儿对于邮票价值的认识。该活动旨在通过选贴邮票这一操作活动,让幼儿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

作为“数学操作情境与师幼互动”这一课题研究背景下的一节数学活动,该活动由课题组成员集体备课,课题组前期实践研究中发现:教师们普遍存在着对幼儿的关注、观察不够等问题,本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改变教师教育行为,使教师更主动而真诚地面对幼儿。

事件1

幼儿兴奋地拿起操作材料,可当他们观察到提供给他们的只有两个旅游景点的邮票时,脸上随即露出了失望的表情,幼儿们开始询问其他小组的幼儿:“你们都有哪些旅游景点的邮票啊?我们只有介绍东方明珠和浦东国际机场的。”一组幼儿的疑问随即得到了其他小组的回应:“我们也是一样的。”于是,幼儿们不断地说道:“咦,怎么我们和他们的都是东方明珠和浦东国际机场?上海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为什么只介绍这两个?”王老师面对幼儿的疑问,置之不理,提示幼儿们按要求完成操作。幼儿的疑问依然存在,不断议论着……

当幼儿进行操作时,普遍对教师要求他们只介绍两个景点、只提供了两个旅游景点邮票产生了疑问,幼儿的这个疑问似乎很有道理,对啊,在《我们的城市》的主题中,幼儿已经积累了不少我们城市中又好玩、又有意义的景点的相关认识,他们想把上海更多美丽的景点介绍给北京的朋友。而教师面对幼儿的疑问,只是简单的告诉幼儿:“我们今天的要求就是这样的,就这样做。”这样一来,教师站在了绝对主导的地位,与幼儿的互动没有了,幼儿生成的疑惑也无法解决,教师对于材料的思考也显得很单薄。

之后,教师进行了第二次活动,王老师借班上课,当幼儿拿起操作材料,观察到提供给他们的只有两个旅游景点的邮票时,幼儿们产生了与王老师班级幼儿一样的疑问:“为什么只有介绍东方明珠和浦东国际机场的?”“我还想介绍别的地方,请伙伴们玩。怎么办?”王老师听了幼儿的疑问,走近幼儿的操作区,弯下身来,抚摸了下第一个提出疑问的幼儿的头,然后面向集体幼儿微笑着说:“是的,我们上海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但我们今天就介绍两个,不然我们的好朋友要记不住的,好不好呢?”听了教师的回答,幼儿们一脸认真的点点头,宸宸小朋友还对同伴说:“对,我们慢慢介绍,我们上海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一次怎么介绍得完?”打消了疑虑,幼儿们随即又热火朝天的投入到了操作中。

[分析]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天生的学习者。幼儿们在自己好奇心的驱动下,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想法。作为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倾听幼儿,这种观察和倾听绝不是随意地看看幼儿在干什么、说什么,而应是平等、有目的的,要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关注。

通过比较王老师在两次活动中面对幼儿产生的同一问题的不同回应,可见,在第二次活动中,王老师的回应能以协商的口气与幼儿商量,既解决了幼儿的疑问,使得材料的提供合乎情理,又体现了教师尊重幼儿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回应幼儿方面的教育行为有所改善。其实对于这类幼儿生成的问题,更能体现教学活动的过程性,面对幼儿的疑问,教师通过幼儿产生的问题,随之机智地回应,很好地接住了幼儿抛出的球,打消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对材料的疑虑,也进一步使幼儿清晰了就选两个旅游景点的操作要求,对幼儿理解操作并完成操作也是有益的。

幼教名师应彩云教师曾说过:“教师,首先要有倾听幼儿的愿望。”走进幼儿的心灵是每位幼儿教师的渴望,打造成功的教育是每位教师的梦想。在这样的渴望和梦想下,王老师和我们课题组的成员探索着一条“能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促进“师幼共长”的有效途径,那就是:以平等的态度、平视的眼光与幼儿对话交融。

事件2

教师提问:“信封也写好了,信封上都写了什么呢?”幼儿纷纷回答,如:“我的地址和名字”、“爷爷奶奶的名字”、“敬老院的地址”……教师听了幼儿的回答,简单回应道:“哦,是的。”教师提问:“现在请你告诉后面的客人教师,你的信里都写了什么?”一幼儿回答:“上次我看电视上看到的,老师也教我们画过的,外面墙壁上也有的,就是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教师听了幼儿的回答,梳理回应到:“哦,你在信里介绍的是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教师提问:“8位小朋友分成两组,一组跟王老师去送信,一组跟钟老师,都有哪些好办法来分组呢?”幼儿纷纷说道:“跟着王老师”、“我要跟着钟老师”……教师回应道:“跟着王老师和钟老师都是一样去敬老院的,现在先想想都有哪些好办法来分组呢?”

[分析]

在组织一次活动时,会碰到很多问题,如不知该如何向幼儿提问,创设良好的问题性情境,同时,更不知该如何回应幼儿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罗嗦重复幼儿的回答、对幼儿的回答不能很好梳理和提升。本次活动,上述实录的三个片段执教者王老师就向我们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回应的作用:

1.展现:对于幼儿关于信封上都有些什么的回答,教师进行了简单的回应,展现幼儿以往的经验,体现了活动中教师语言的精炼。

2.梳理:面对幼儿罗里罗嗦,拐了很多弯才拐到了问题上,信里画的是海宝。教师将幼儿的语言进行梳理,精炼的回应道:“哦,你在信里介绍的是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

3.提升:当教师提出要分组行动时,幼儿们纠结于要跟哪个教师的问题,使得活动越行越远,“跟着王老师和钟老师都是一样去敬老院的,现在先想想都有哪些好办法来分组呢?”使得幼儿生成的疑问又重新回到了主题,体现了目标在心中,提问要与目标紧密联系,这时教师智慧得以提升。

通过王老师的活动,可见教师对于幼儿的回应、提升的智慧,对于幼儿的问题做出了精确的判断,并迅速作出精确的反应,教师的回应不是随心所欲的,目标始终是在教师心中的,真正是从幼儿的有效发展出发来想问题的,从而使师幼的这种互动更有效促进了活动目标的达成,使教师的回应更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李其维,《论皮亚杰心理逻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2.[德]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