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城镇密集地区规划的影响和要求

对城镇密集地区规划的影响和要求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指出: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城乡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农村地区的发展引起关注,成为城镇密集地区规划的任务。城镇密集地区越来越表现为一个持续演化的经济、社会文化与空间的复合体。城镇密集地区规划需要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重视并在规划中保障经济、社会、人文等要素的全面协调发展。

3.1.4 对城镇密集地区规划的影响和要求

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在规划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有学者指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统筹协调的发展理论,读来似曾在早年的《城市规划原理》中相识。尽管城市规划的理念比较契合科学发展观,但只停留于理念层次,落实起来恐怕不是对规划工作进行简单的调整、改进所能成的,而是一场涉及广泛的深刻改革,已远远超出了规划领域的范围(王富海,2004)。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2004)指出: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城乡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规划理念上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上要善于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划内容上,要突出强制性内容,有效配置资源,保护资源环境;规划体系上,要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城乡规划体系。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2005)也专门就城乡统筹规划发表观点,认为城乡统筹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尊重普通农民的利益,按照他们的愿望,引导和帮助他们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尊重地方的历史文化,建立适应现阶段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工作机制;尊重自然生态的环境。

综合地看,科学发展观及其蕴涵的统筹协调的理论思想,对城镇密集地区规划的影响是深远的。随着统筹协调理论思想和战略决策的深入推广,必然会带来一系列规划理念、方法和内容上的变革。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的整体规划必将得到加强。规划编制要体现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市场化进程推动下加快的区域一体化趋势,在协调解决区域性、战略性的问题时,对如何打破行政地域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限进行认真的探索和创新

(2)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得到重视。区域的统筹协调,需要通过新的职能划分、新的协调手段、新的法规制度和新的工作原则等一系列手段加以落实,否则只能是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当前亟需将区域层面上国家与省该管的事项逐一列出,理清关系,调整部门分工,建立协调机制,合力制定协调一致的中长期区域规划。

(3)区域增长方式和发展战略将有所转变。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增长所依赖的产业结构、技术状况和体制的变革,包括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关的可持续发展。当前需要加快转变增长方式,重视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政府需要在发展目标的确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度化、环境保护政策、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就业以及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等方面加强规划和管理。

(4)农村地区的发展引起关注,成为城镇密集地区规划的任务。必须改变原有的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把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农民人居环境改善等作为规划关注的对象之一。要根据区域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发展的基本特点,加强对农村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的统筹安排和综合协调,促进城镇密集地区、城乡各类要素的合理流动,引导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一体化布局。

(5)区域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管制显著加强。规划编制的内容要从注重开发建设逐渐过渡到注重保护和利用各种资源,明确空间管制的要求,从注重城市性质功能规模定位转向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以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6)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融合。城镇密集地区越来越表现为一个持续演化的经济、社会文化与空间的复合体。城镇密集地区规划需要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重视并在规划中保障经济、社会、人文等要素的全面协调发展。

(7)区域统筹协调更加强调区域整体发展和共同发展,致力于缩小区域间、城乡间在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上的差距。这并不代表区域间、城乡间应具有相同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实施相同的政策,也并非意味着区域发展格局的绝对均衡。区域自身的差异是客观的,包括发展基础、发展条件的差异,也包括区域功能和目标战略的差异。实现区域在发展质量、发展水平上的统筹协调,必然要通过对不同类型地区实行差别化的政策引导。区域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发展是必然的,重要的是应当对那些承担着更多的资源储备、生态保护责任的地区,实施必要的财政转移等扶持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