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立保障蔬菜供应价格的长效机制

建立保障蔬菜供应价格的长效机制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保障蔬菜供应价格的长效机制——宁波城区主要蔬菜供应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对策与建议朱亚萍摘 要:蔬菜作为主要菜篮子商品之一,供应价格的稳定事关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宁波城区主要蔬菜供应价格的走势是不断上涨的,最高涨幅点为2月份,实际涨幅为131.87%。蔬菜生产季节性明显,在淡季,蔬菜供应价格波动大。
建立保障蔬菜供应价格的长效机制_宁波城区主要蔬菜供应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对策与建议_2011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集

建立保障蔬菜供应价格的长效机制——宁波城区主要蔬菜供应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对策与建议

朱亚萍

摘 要:蔬菜作为主要菜篮子商品之一,供应价格的稳定事关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课题组在对宁波城区主要蔬菜供应价格形成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宁波城区主要蔬菜供应自给力弱,季节性倾向明显,菜市场管理机制欠完善,以及蔬菜产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出提高蔬菜自给供应能力,减少外来因素对蔬菜供应价格带来冲击;新建市级蔬菜物流中心,建好市级蔬菜绿色通道网;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减少流通中间环节;设立蔬菜供给稳定基金,强化政府调控能力;加强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时收集分析监测数据等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宁波 蔬菜供应 价格形成机制

“民以食为天,蔬菜占半边”,蔬菜价格的稳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大事、要事。近年以来,全国各地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以蔬菜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快速上涨,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直接影响市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居民“买菜贵”和菜农“卖菜难”并存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让以蔬菜为主的物价稳定,让蔬菜供求步入良性循环轨道,让价格稳定形成生态平衡,课题组对宁波市城区主要蔬菜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调研与分析。调研结果显示,城区主要蔬菜供应价格形成机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完善一定的市场机制,靠政府建立健全蔬菜供应价格的长效机制。

一、宁波城区主要蔬菜供应价格形成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宁波城区主要蔬菜的供应品种

从宁波城区来看,作为政府部门监控的主要蔬菜有19个品种,见表1。

表1 宁波城区主要蔬菜品种

img38

(二)宁波城区主要蔬菜供应价格形成的现状

2009年开始,在我国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消费者通货膨胀预期日益加重的背景下,一些农产品价格投机炒作与买卖,使我国农产品尤其是蔬菜价格持续上涨。蔬菜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让很多市民感到压力增大,生活质量下降,引起了诸多不满,到了2010年冬天和2011年春天,这种不满情绪更加突出。

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2009—2011年宁波市蔬菜供应价格不断走高,城区表现更加明显(见图1)。宁波城区主要蔬菜供应价格的走势是不断上涨的,最高涨幅点为2月份,实际涨幅为131.87%。推动市场供应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蔬菜的批发价格上涨,2月份,2009年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为1.96元/公斤,而到2011年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为2.7元/公斤,同比上涨137.76%。从宁波市主要蔬菜零售价格与批发价格对比表来看,零售价格比批发价格实际增加约为100%。也就是说,某一主要蔬菜的批发价格为1.96元,则它的零售价格约为3.92元。

img39

图1 宁波市主要蔬菜批发和零售价格对比

(三)宁波城区主要蔬菜供应价格形成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蔬菜供应自给力弱,对外依存度高

从市贸易局、市蔬菜批发市场、市菜篮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几个主要大型超市等单位的调研数据表明,宁波城区主要蔬菜的供应主要来自于外地,外购量约占总量的70%左右,海曙区和江东区外购量约占总量比率达90%以上(见表2),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表2 宁波市各区蔬菜外地产品占消费总量统计

img40

第一,随着城市化进展,农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旧村改造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我市近郊蔬菜基地面积锐减。调查显示,到2005年年底,宁波市本级(不包括镇海、北仑、鄞州)近郊蔬菜基地已从2005年前的1167公顷减少至880公顷,减幅近32.6%;到2010年,市本级(不包括镇海、北仑、鄞州、东钱湖)只剩下177.92公顷,减幅又近394.6%。宁波大市(包括镇海、北仑、鄞州、余姚、慈溪、象山、奉化),也只有6514.4公顷(见表3)。

表3 宁波市2005—2010年蔬菜基地面积对比

img41

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宁波市区人口日益增加。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宁波市常住人口为760.57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增加了164.3087万人,增长27.56%,年均增长率为2.46%,是全省的1.6倍。常住人口的增幅速度加快,主要是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有关。据市人普办统计,全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为228.85万人,占30.09%。市区人口的日益增加,加大了市民日常需求主要蔬菜的供应量。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原来蔬菜基本自给自足的城郊农民,也由蔬菜供应者转变为消费者。

第三,外地客菜和本地基地菜在批发市场交易的价格比较。外地客菜和本地基地菜批发市场交易平均价格分别为3.56元/公斤和3.80元/公斤,外地客菜价格是本地基地菜价格的93.7%(见表4)。

表4 外地客菜与本地基地菜的一些指标比较

img42

2.蔬菜供应不稳定,季节性倾向明显

受气候、蔬菜本身的生长习性等因素影响,蔬菜供应有着明显的季节差异性。如夏天高温干旱期间,虫害多发,这样气候异常的天气,蔬菜种植相对困难,供应量也就会大大减弱。加上我市为东海前沿地区,经常遭受台风侵袭,尤其是在每年的7、8、9月三个月中,影响很大,一旦台风来临,往往又伴随着狂风暴雨,蔬菜种植田地受到严重的破坏,有的可能血本无归。冬季,一旦大雾、大雪等灾害性气候造成高速公路封道,北方等地蔬菜进城区的通道受阻,也会在不同程度影响宁波市场蔬菜供应。

目前,这两季的蔬菜种植主要是靠大棚种植,但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蔬菜生产季节性明显,在淡季,蔬菜供应价格波动大。

由于本地蔬菜受本地气候影响比较大,加之宁波蔬菜的外地供给依存度又高,蔬菜的日常供应的不稳定矛盾突出,从而直接导致蔬菜价格的不稳定。

3.菜市场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由于菜市场的管理机制不完善,法规不健全,导致以下问题的产生:城区一些菜市场摊位被多次层层加价转让,后续菜市场举办者的经营成本逐年增加,进而导致摊位费不断上涨;一些市场在一定时期经营清淡,招商困难,市场举办者就此借口任意缩小菜市场面积,改变经营用途,菜市场功能被逐渐蚕食、淡化;“场内”需要高额的摊位费,“场外”则没有,导致菜市场周边临时摊位云集,形成不公平竞争,同时,蔬菜安全问题日显严重;菜市场设备设施老化陈旧,无法满足运行的需要。

4.市场信息不灵,出现“卖难”和增产不增收现象

受种植地域限制、经营体制等诸多方面影响,菜农对市场信息漠然置之。目前,宁波蔬菜种植散户多为江西、安徽等地的外来人员,他们只限于对蔬菜的田园耕作,而对市场产销信息则漠视,加上缺乏蔬菜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跟风种植问题突出,进而导致盲目和重复生产,出现丰年蔬菜价格下跌、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种现象在2011年春天表现最为突出:全国许多地方菜农收割蔬菜的成本高于卖出的成本,卖出价格还抵不过成本,一些菜农甚至把蔬菜烂在田头,“菜贱伤农”严重影响了下茬蔬菜的种植规模和产量。

5.农业流通企业经营成本逐年增加,直接影响蔬菜价格

近年来,农业生产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幅度逐年增加,包括税负、人员的薪资、运输费用,等等。尽管农业生产企业享受免税的政策,但是,作为居民日常消费的蔬菜,它从生产到居民的餐桌需要社会的一整套系统去完成,税收的减免政策仅仅停留在这个产业链的某一环上。此外,人工和油价的上涨对我市蔬菜价格的影响也是很直接的。

二、宁波城区主要蔬菜供应价格形成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要解决宁波城区主要蔬菜供应价格形成机制问题的关键是靠完善一定的市场机制,靠政府建立健全蔬菜供应价格的长效机制。为此,课题组建议如下。

(一)提高蔬菜自给供应能力,减少外来因素对蔬菜供应价格带来冲击

有专家曾经说过:“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菜。”积极发展本地蔬菜生产,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和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区,通过扩大本地蔬菜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我市蔬菜自给率,减少外来因素对我市主要蔬菜市场供应价格带来冲击。

1.进一步拓展本地蔬菜种植基地

我市现有市级蔬菜基地44个,面积162860亩,年产蔬菜38万吨。从蔬菜市场供应的总量来看(见表2),远远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建议政府出台扶持我市主要城区蔬菜基地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政策,加大对蔬菜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促使蔬菜基地较快发展,提高蔬菜规模化生产水平和生产淡季的应急供应能力。

2.完善蔬菜基地设施,扩大大棚种植面积

与其他农产品生产一样,蔬菜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如2010年冬天发生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蔬菜供应价格大幅上涨。鉴于我市蔬菜大棚种植规模小、产量低等特点,建议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切实优化和完善郊区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修缮水利设施、新建和扩建设施用房,扩大大棚种植面积。

3.积极探索现代蔬菜种植方式,调整蔬菜种植结构

积极探索现代高山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方式。高山蔬菜大多是在每年的7至9月份高温季节和蔬菜淡季上市的。从其自身的特点来看,高山蔬菜新鲜度强,少污染,对增加淡季蔬菜市场,丰富蔬菜品种,确保供给量,平抑菜价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市宁海县在发展高山蔬菜的种植试点已有10多年,且效果较好;北仑区引进、推广蔬菜优良品种,种植西蓝花,既为农民增了收入,又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

政府相关部门首先要总结现代蔬菜种植试点成功经验,积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和应用;其次要出台优惠政策,适当增大资金投入比例,鼓励菜农采用现代种植方式;再次是加大研发力度,组织农科人员探索现代无公害的蔬菜种植模式,降低有机蔬菜的生产成本与供应价格,扩大供应量,满足市场与居民的生活需要。

(二)新建市级蔬菜物流中心,建好市级蔬菜绿色通道网

市政府要高度重视蔬菜批发和零售市场在保障居民日常生活消费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蔬菜批发中心及配送中心。

1.新建市级大型蔬菜物流中心

宁波市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大型蔬菜物流中心,这与我市迅速发展的经济是不相适应的。在新建市级大型蔬菜物流中心过程中,政府一是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如在土地拨付、房屋建造和市场硬件设施建设给予帮助;二是在运作模式上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化运作,政府给政策,让企业参与资金运作;三是在选址上,要考虑进出物流便捷、市场交通循环与市区农贸市场合理对接及有利于蔬菜物流中心的发展转型等问题。

2.建好宁波市蔬菜绿色通道网

进一步建设宁波市“菜篮子”绿色通道和供应网络,降低蔬菜供应价格,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目前,宁波市蔬菜有限责任公司、宁波市菜篮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国有蔬菜批发企业,专门建有菜篮子配送中心,负责全市的菜篮子配送工作。如宁波市菜篮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菜篮子配送中心现有自控车辆400辆;市蔬菜公司近三年来,已累计投入市场建设资金共达2亿多元,但从市场发展的需求看,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生活服务需要。这里,除了企业要加大投入、不断更新和扩大配置绿色通道车、强化菜篮子配送中心功能和提高城区配送档次和品质质量外,更重要的还是需要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财政扶持,以增强菜篮子配送能力,扩大配送网络和渠道。

(三)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减少流通中间环节

大力发展大型蔬菜直销市场,减少中间环节,积极扶持各类蔬菜产销对接活动,引导产区和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促进蔬菜合理有序流通。

1.“农社对接”

“农社对接”是通过农村合作社形式,使产地蔬菜与销地直接挂钩。它可以绕过批发市场直接进农贸市场、进居民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这种做法,可以减少商业流通环节,节省时间和流通费用,直接降低成本与消耗。政府在“农社对接”上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消除菜农顾虑,让菜农积极行动起来走农村合作社道路;其次是为合作社提供优质服务和准确信息,使合作社能做到“知己知彼”。政府要鼓励菜农成立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规模生产的优势,为菜农直销蔬菜提供良好环境。

2.“农超对接”

“农超对接”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一种新型流通方式。它将分散小生产者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将利润更多地留给了农户和消费者。政府在“农超对接”上要做好农户与商家对接工作,解决好超市进场费、货款结算、净菜质量及运输费用等方面问题。

3.“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是批发企业向农户直接订购,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居民实际需要为目标一种流通方式。批发企业根据不同生产销售季节,及时向农户发布商品需求信息,提供市场供求行情,这在根本上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少种”、“多种”、“乱种”问题,确保蔬菜产量,保证农户利益,对蔬菜价格起到良好的稳定作用。

订单农业的主要运作模式是:批发企业+基地(菜农)+零售网点。即:批发企业向基地(种植户)直接订购,并根据不同生产销售季节,及时向基地农场(种植户)发布商品需求信息,提供市场供求行情。同时在市区主要菜市场设立农产品零售直供摊位,开辟社区菜篮子便民店。这种做法对城区主要蔬菜价格的平抑必将起到良好的稳定作用。

(四)设立蔬菜供给稳定基金,强化政府调控能力

1.菜市场实行公益化运作

前几年,宁波市政府通过国家财政补贴民营菜市场运行,但由于一些民营菜市场没有把国家补贴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使菜市场平抑蔬菜价格的功能缺失,菜价仍然居高不下。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今后,凡有条件的菜市场地块土地行政划拨给国有资产公司或国有的市场服务中心负责建设;凡由开发商统一建设的菜市场,建成后应以成本价整体出售给国有的市场服务中心或公司。对城区原有的占重要流通地位的菜市场,要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国有化收购,以利于政府调控市场,降低摊位租赁费用,减少经营户的经营成本,也有利于市场健康运营和管理。如“鄞州区政府的做法:通过一系列政府扶持措施,帮助菜市场减轻压力,为了走出‘以费养场’的老路子,更多担当平抑菜价、保障供应的公益责任,受到经营户和消费者的欢迎。具体地说,鄞州区的国有菜场的经营、管理费用不是通过层层追加摊位费来维持收支平衡,而是由政府来埋单,所以,钟公庙菜市场尽管旁边有万达、联盛两大商圈,但经营户的摊位费每户每月不到300元,且五年未涨,比全市民营菜市场平均每个摊位费七八百元便宜了许多”。(引自《每年投入数千万元对民办菜市场进行国有化改造鄞州菜市场年内有望全部国有化》,《宁波日报》2011年7月7日)

2.实行必要的“价格干预”

政府应把蔬菜价格的稳定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在蔬菜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当蔬菜生产下降、供应偏紧、菜价上涨时,政府就要出面,制定政策措施,刺激生产发展;当蔬菜丰收,供过于求,菜价下跌时,政府为了保护菜农的利益,从蔬菜供给稳定基金中拿出资金补助菜农,以调动菜农的生产积极性。政府实行必要的“价格干预”,可以缩小蔬菜价格上下波动幅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冲击。

3.建立健全蔬菜应急储备机制

运用蔬菜基地在地储备和批发市场动态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对消费量大、耐储存和速生蔬菜进行一定数量的应急储备,并对承储单位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要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力度,特别对国有大型蔬菜批发和零售加工企业要进行储存运输、蔬菜深加工基础设施的改建、改造,以切实提高调控蔬菜市场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引发的市场异常波动的保障能力。

制定城区主要蔬菜供应价格的应急预案机制。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主要蔬菜的生产基地和主要种植户的生产能力、供应能力、供应价格;大型国有批发市场的进货渠道、进货总量、交易价格、储运能力等;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的进货环节、供应量、供应价格等;直供进社区、单位以及市外进货的来源、品种与供应价格等方面的内容与要求的分析研究;主要蔬菜的市场供求信息的预测分析;其他环节的落实:如人员安排、主要蔬菜数量落实、车辆调动、组织指挥等环节。

4.“以奖代补”,鼓励菜农到城市社区进行直销

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损耗,平抑蔬菜的供应价格,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积极鼓励菜农直接到城市的社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进行直销。政府要在不影响环境卫生,保证农贸市场的秩序的前提下,限地、限时如规定交易的地点、傍晚时分,开放临时性的菜市场,以方便居民购买。政府应该做好“大篷车”进社区,具体设置的地点、车辆停放、房屋的租赁以及与社区的协调等工作。

5.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确保菜农的利益

建立风险控制机制,主要的目的是减少菜农从事单一品种蔬菜生产所带来的生产和市场风险,提高菜农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的利益,从而调动其生产的积极性。

宁波市可以借鉴和学习上海市正在试行的农业保险制度,并在实际中试行。其实,农业保险制度早在法国就出现了。为了补偿农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840年法国成立了第一家地区性相互保险公司,到1986年正式确定为法国农业相互保险集团公司,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法国农业保险的基本政策、做法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和学习的意义。

商业中运用较多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也是可以试行的。因为“职业经理人”可以把分散的众多菜农或小规模的基地联合起来,作为统一体参与议价,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市场议价的能力。

(五)加强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时收集分析监测数据

蔬菜供应价格稳定与否,应该说种植户对获取的市场信息准确性和甄别能力强弱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一般地说,种植户由于种种原因,对外部信息获取或多或少存在不对称,而政府有关部门在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政府有关部门有责任、义务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指导种植户科学地生产。

1.加强主要蔬菜供给与需求管理,提高供应服务水平

2004年以来,宁波市贸易局对全市主要蔬菜品种实行月旬报制度,定期发布蔬菜产销动态信息。建议宁波市菜篮子网(http://www.nbclz.gov.cn)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功能,丰富内容,并把政府、企业、农户、经营户和消费者的视角都纳入进去,以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2.提高市场监测数据分析能力,把握市场运行动态

市贸易局、市发改委等部门已成立了专门机构,对城区主要蔬菜的市场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在目前实时监测的基础上,专门机构一是要设立更多的蔬菜价格直报监测点,建立电子信息动态显示系统,以加强对蔬菜批发、销售市场的成交量、成交价、库存量及流向等数据的监测;二是要强化对蔬菜生产、市场和价格走势的分析,把握市场运行动态;三是提高预测、预警能力,解决市场、农户的信息不灵,出现“卖难”和增产不增收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宁波市贸易局蔬菜副食品处编.宁波菜篮子市场运行监测月报.

[2]宁波市贸易局蔬菜副食品处编.宁波市菜篮子工程总览.

[3]宁波市物价局编.宁波市市场价格监测简析.

[4]汪顺彪,罗之斌,代家宏.探索解决居民“买菜贵”和农民“卖菜难”的问题——湖北省荆门市城区蔬菜价格调查及对策建议.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2).

[5]常伟.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机理分析与对策探讨.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3).

[6]刘同山,灵乐.我国蔬菜价格形成及对策研究——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2).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