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统计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统计

时间:2022-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是促进和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构成的。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统计_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研究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统计、监测体系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统计、监测体系的意义

从世界发展的历史看,缺乏有效统计信息服务,任何经济、社会制度都将难以正常运转。正如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统计工作及其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一样,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也离不开统计信息服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分析、监测工作。

1.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

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需要社会保障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来分析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情况、判断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动态水平,这也是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进行管理、监督的前提;而且在全面、准确的社会保障统计基础上,国家可以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准确预测和把握社会保障事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才能制定出适应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措施,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特有的手段,跟踪社会保障事业运行轨迹,把握社会保障事业与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其他社会事业发展态势之间内在的联系,使之成为社会保障事业运行与发展的“温度计”和“晴雨表”。可见,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是促进和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社会保障统计、监测也是政府对社会保障事业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前提

政府职能由直接干预转为间接调控之后,政府对社会保障事业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制度来规范社会保障措施的实施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国家在制定和实施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主要依据是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统计信息。只有覆盖面广、真实准确、及时迅捷的社会保障统计信息,才能使国家及各级政府制定出来的社会保障政策、法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保障事业管理、监督和调控工作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确保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规范地运行,从而才能保证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不仅可以为政府部门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微观经济主体服务。比如说,公布一些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可以使企业和劳动者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这将有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保障统计工作网络化是大势所趋,这将使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变得异常方便,既有助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不断开拓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的市场化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实践证明,社会保障事业发达的国家,往往有一套健全完善的统计体系,为这些国家的政府在进行社会保障模式的设计、各种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提供了大量精确的、适时的统计信息,使得这些国家的政府能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利用各种统计、监测信息分析、研究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及时解决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保证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管理与监督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统计体系

建立一套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变化情况的指标体系,是社会保障统计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统计工作的职能、为国家实现对社会保障事业有效监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的前提。

1.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

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是指反映社会保障事业各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统计指标体系。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构成的。

社会保障统计指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社会保障事业进行具体的、定量的分析指标,它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变化规律的数量表现。与其他统计指标一样,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也是由代表统计所研究对象的指标名称和反映所研究指标的实际数量指标数值两个部分构成。当然,根据所反映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内容的不同,可以将社会保障统计指标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类型。根据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状况的反映情况看,社会保障统计指标可以分为总量指标和分析指标,总量指标反映了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模的绝对数量,所以,总量指标也称绝对数指标,分析指标包括相对数指标和平均数指标,这两个指标则反映了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和数量,社会保障绝对数指标、相对数指标和平均数指标,是社会保障统计指标的三种基本形式。根据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时间属性不同反映,可以把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时点指标反映了社会保障事业在某一具体时间点的发展状况,而时期指标则反映了社会保障事业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状况。此外,还有反映社会保障事业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相对数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数,等等。

不同的统计指标只能反映社会保障事业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说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简单的现象数量关系,而社会保障事业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大系统,所以,只有把反映社会保障事业各个方面的、有联系的统计指标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才能完整地反映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状况,充分说明社会保障事业内部以及社会保障事业与外部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

2.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32]

一个系统、全面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功能:

(1)描述功能:通过多层面、综合的社会保障指标体系可以反映社会保障事业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社会保障运行的结构,保障覆盖面、保障质量和强度、保障资源供给、保障目标与管理,等等,从而可以综合地反映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2)分析功能:通过对多层面、综合的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全面、深入地分析,一方面能够使人们了解系统、反映社会保障事业内部各个方面、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保障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

(3)评价功能:在对多层面、综合的社会保障指标体系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评估各种社会保障措施的水平、质量、强度以及公众满意度等,进而可以评估国家社会保障事业整体的发展水平、评价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总体实施效果,而“评价发现能被用以对现行政策和计划的修正,并有助于未来政策的制定”,[33]这些评价将有助于国家未来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4)预测功能:依据社会保障指标体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定的分析预测模型,可以预测社会保障事业未来发展的规模、速度、资源供给状况、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等。简单地说,预测的基本目的是“尽可能好地确定未知量的值,由此得到的数值将用于决策。[34]

3.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建立一个全面、深刻、完整、客观、准确、及时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是各国社会保障统计工作一致的追求,但事实上,要建立这么一个完美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不可能的,即便是要尽量做到全面、准确、及时都是十分困难的,而一个全面、准确、及时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功能和它对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意义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须制定一些必要的原则来确保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最大限度的全面、准确和及时,而且,本人认为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所追求的众多目标中“全面”和“准确”这两个目标是最基本的,因此,在建立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就应该遵循“全面性”和“准确性”这两个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1)全面性原则就是要求建立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过程中,所选择的指标一定要能够全面地反映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各个部分,以及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等。所以,在指标选择上,当然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根据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尤其应该结合目前中国处于市场经济转轨阶段的现实来加以设计或筛选。比如说,有的学者提出结合目前就业与失业统计的实际运行状况,中国社会保障统计中应该增设“不充分就业统计”作为分析失业状况的相关指标,这一指标可以充分反映中国目前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下岗”这一特殊现象所带来的特殊的社会保障问题。[35]

2)社会保障统计指标的全面性原则,还要求指标的设计不仅要包括诸如社会保障覆盖面、规模、项目、待遇等反映社会保障事业现实发展的客观指标;还应该包括诸如人们对社会保障强度、质量、受益度、满意度的评价等反映公众主观感觉指标。

(2)准确性原则。社会保障统计指标的选择除了应该全面、充分之外,还应该保证这些指标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能够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障事业实际的发展状况,这就是社会保障统计指标设计的准确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同样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1)社会保障统计指标的选择和设立应该慎重,所选择的指标内涵要有一定深度,必须选择那些代表的经济内容越丰富、越能够反映社会保障运行过程的基本特征的指标,同时,指标体系的涵盖面要宽,一个指标的建立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要能和几个相关指标进行综合换算,最好还能够派生出一些新的指标,这样才能确保所选择的指标越能够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障事业实际的发展水平。

2)指标的准确性原则还要求指标的设计要能够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对社会成员实际生活的保障程度,所以,指标的设计不能只是简单停留于表现一些社会保障项目支出或社会保障人均分配等的增减,还应该设计一些能够反映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社会成员的生活品质提高等之间关联、协调程度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从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品质等角度来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估。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监测体系

1.社会保障监测的概念及方法

所谓的“监测”,本人认为,应该是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对现有事态的发展作出分析和判断,“监视”事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预测”事态的下一步的发展趋势,这是在对现有事态的判断的基础上对事态未来发展作出的判断。所以,所谓的“社会保障监测”,也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在对社会保障事业进行全面统计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统计调查所形成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规模、覆盖范围、速度、结构等各方面状况进行判断,监视社会保障事业的运行是否正常以及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之间是否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对现有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状况的判断,分析判断社会保障事业的下一步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保障事业与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由此可能带来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

社会保障统计与社会保障监测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社会保障统计是进行社会保障监测的基础,而社会保障监测则是社会保障统计的目的和意义的最主要体现。它们都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管理社会保障事业、监督社会保障事业运行与发展一种重要的方式,它们为国家制定社会保障政策、编制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2.社会保障监测的步骤

(1)必须确定社会保障监测的目的、对象以及监测期限。监测目的的确定为社会保障监测工作的进行规定了方向、明确了工作重点;监测对象的确定则可以开始着手对研究对象做周密分析,理清有关监测对象的最主要数量关系,收集有关监测对象的各方面资料,并初步确定监测方法的选择;监测期限的确定则明确了监测工作持续的时间长短,也就可以相应地确定整个工作中各个步骤的完成时限,通常地,以时间长短可以把监测期限划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类。短期一般为一年以内,中期一般为二至五年,长期一般为五年以上。

(2)收集、占有并开始分析有关监测对象的各方面数据资料。这些数据资料既应该包括在特定时间内,反映同一监测对象各方面特征、关系的各种数据资料;也应该包括表现这一监测对象发展、变动趋势的各方面历史数据资料,这两种资料的综合运用,才能够全面地掌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动态与规律。

(3)根据社会保障监测对象的性质、特征和要求来确定对其采用的监测方法。社会保障监测的方法很多,但从总体来看主要两大类,一类是时间数列监测法,这是一种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历史资料出发,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变动的规律,然后比较、判断现有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状况,并且外推社会保障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监测方法;另一类是相关关系监测法,这种方法是从反映社会保障事业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保障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关联的统计资料出发,用统计分析方法找出社会保障事业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社会保障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结构比例关系,然后判断现有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状况、推断社会保障事业未来的发展变化。

(4)通过综合分析各方面监测情况,比较运用各种不同监测方法得到的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得出最终的监测结论。然后,再根据所有的统计资料,把这一监测结论与各种相关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变化结合起来分析,检验判断最终监测结论与现实情况的拟合程度,从而可以提高社会保障监测的正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3.社会保障事业的预警机制

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进行监测、监督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监督社会保障事业的运行状况,预测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趋势,能够及时地发现并解决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存在或潜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地排查并化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所以,在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中应该包含这么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建立这样一种机制,它能够根据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各种统计数据资料,通过一定的理论分析研究,显示社会保障事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危机所在,以便国家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措施或对策,避免这些问题或危机的出现或恶化。

社会保障事业的预警机制是社会保障监督、监测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专家也称之为社会保障预警监督机制,并指出现有的社会保障监督机制通常将自己的职责界定为对具体事务的日常监督,这使其重要性打了很大的折扣,因为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证明,一些监督部门尽管对纠正社会保障日常运行中的个别失误有功,却也对社会保障制度长期运行中形成的积重难返的危机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金支付高峰、失业规模扩大化带来的影响等,就均未能被社会保障监督机制注意并提前预警,致使危机发生时往往措手不及。因此,社会保障监督机制不仅要注重日常的、微观的监督,将日常监督与预警监督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而且更应当将长期性的、宏观性的预警监督也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并且应将日常监督与预警监督相结合来当成为社会保障监督机制运行的一项新的准则[36]本人比较赞同这种观点,因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受到内部、外部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因素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又不一定会立刻表现出来,尤其是类似人口老龄化、失业等这些问题,它们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影响可能要比一般意义上的通货膨胀等其他因素来得久远、更为严重,这些问题的潜伏期相当长,而一旦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到来或大规模失业现象的出现,将不仅可能使社会保障体系陷入困境、不能正常运转,而且还可能危及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正常发展。可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过程中现阶段的正常运行并不能等同于未来发展阶段也必然能够正常地运行,所以,必须吸取发达国家以往不重视预警监督的深刻教训,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预警机制。

由于社会保障预警机制,属于对社会保障事业中、长期发展趋势的监测,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尤其需要设计一些风险预警指标,建立社会保障预警指标体系,对社会保障可能出现问题的范围、概率、严重程度进行测算和描绘。从总体上看,这一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水平的预警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是为了监测社会保障各项事业及总体发展状况。

1)社会保障待遇标准预警指标,这些一般是依据各项社会保障措施的不同要求来确定的。以失业保险为例,依据1988年第75届国际劳工大会的规定,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是:按绝对数发放的,至少不低于最低法定工资;按工资百分数计发的,要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即单身者可以为原工资的60%,有妻室儿女的可为原工资的70%。[37]

2)社会保障基金财务状况预警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是在对基金财务危机警戒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财务问题提供了预警。这些指标的提出主要是从社会保障自身的收支状况来考虑的,它包括了社会保障基金收缴率、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基金的贬值率等一系列有关指标;同时,这类指标的提出也是基于对平均工资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水平指数等相关的经济指标的考虑分析的。以养老保险为例,提供按国际标准,退休金占工资总额比重达20%为警戒线,29%为社会承受的极限。据测算,中国在2015年左右将达到警戒线,2025年前后将达到极限。[38]

(2)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预警指标,这些指标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水平,主要是社会保障的支出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GDP指标、财政收支等)是否协调进行监测,并提供预警,主要是以下几个指标。

1)社会保障水平:该指标是指一个国家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可以表示为:

img77

根据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当该指标在20%以内时,社会保障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当该指标超过20%时,即国内生产总值的20%被用于社会保障待遇支出时,就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并成为社会负担,指标值越大,负面影响就越大。有鉴于此,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预警值可定为20%左右。[39]

2)社会保障与国家财政支出比:该指标是指一个国家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占该国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它可以表示为:

img78

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如果偏高的话,必然会影响到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并影响经济增长;偏低则可能造成社会保障的不足。[40]所以,中国应该充分吸取发达国家高社会保障支出阻碍经济增长的教训,根据中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借鉴社会保障支出预警值。

此外,还有失业率。虽然失业率的计算也存在不同方法,但现在一般是以具备劳动能力的成年人中失业人口占具备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口总数的比例来计算的。根据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经济保持适度增长,失业率应控制在6%为宜。[41]

(3)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预警指标。这些主要是监测一些与社会安定有着直接关系的、反映社会分配、贫富差距等社会状况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为了研究社会成员收入水平差异和比较社会财富分配情况,通过构造社会分配函数、描绘其形状,再构造出反映社会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具体来说就是:

社会分配函数:F=f(p)

其中:p为人口的百分比;F为p%的人口相应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百分比。

社会分配函数的图象如图8-2,其中表示函数f的曲线OBA被称为洛沦兹曲线。洛沦兹曲线(曲线OBA)表示一般实际收入分配情况,对角线OA是曲线OBA的一种特例,它对应表示的是社会分配处于绝对公平的状态。洛沦兹曲线(曲线OBA)将三角形OPA分为两个部分,面积Ⅰ和面积Ⅰ+Ⅱ之比叫做基尼系数,它界于0和1之间,基尼系数为0,对应的是社会分配处于绝对公平的状态,而基尼系数为1,对应却是社会分配的绝对不公平。一般地,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合理状态,而0.4以上则属于收入差距过大,如果达到0.6,暴发户和赤贫阶层同时出现,则社会动乱随时可能发生,所以,0.6被定为警戒线。西方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在0.3~0.4之间。[42]

img79

图8-2 社会分配函数曲线

2)痛苦指数:痛苦指数是一项与社会稳定有关的重要预警指标。国际上公认的痛苦指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警戒线是10%,重警戒线是20%,而即使不包括隐性失业,中国近年来的痛苦指数也没有下过20%。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43]

3)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法建立在恩格尔定律的基础上,它以食品消费支出除以已知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来求出所需的消费支出。国际粮农组织提出了一个数据,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的属于贫困,所以,用这个数据求出的消费支出即为贫困线,亦即最低生活保障线。[44]

4)贫困人口比例:根据国际上的减贫经验,当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降到10%左右的时候,贫困人口的减少往往容易进入“瓶颈”阶段,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比例正处于这一时期。[45]

此外,还包括一些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预警指标,如与教育有关的文盲率、小学净入学率、教育结构比例等;与社会医疗卫生水平有关的每一名医生和护士负担的人口数、人均医疗支出等;与住房有关的人均住房面积,等等。

(四)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是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的规范、健全是国家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与完善的重要保证。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是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管理、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本书就中国目前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进行探讨。

1.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存在着指标不科学、指标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由于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出现时间与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要迟得多,而且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事业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体系、也未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管理社会保障事业,这就造成了直到现在我国仍没有建立一个全面、充分反映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独立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这一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1)单个统计、监测指标的设置或计算不合理、不科学。这主要是由于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经济、社会关系的许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现有的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指标多数仍然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方法来设置或计算,这就无法合理地、科学地反映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各种经济、社会关系,也就无法对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现状作出准确的评价。以“失业率”这一指标为例,从目前的统计数字来看,中国的失业率一般都远远低于6%的警戒线,根据这些统计数字,中国的失业问题似乎并不严重。但是,有的专家指出:中国的失业统计没有考虑到农村的失业人口,没有考虑由于就业体制而造成的隐蔽失业,也没有考虑到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职工,这些职工尽管还在岗位上,但已拿不到或不能经常拿到工资,没活干就去打零工、摆小摊。在国有企业里,类似这种处于隐形失业状态的职工通常达到1/3左右,而且在大、中型国有企业里这种情况更是特别严重。如果把上述这些人都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的失业状况要远比统计数字严重得多。此外,单就统计数字而言,由于我国的统计制度不健全,还有相当一部分失业人口没有统计进去。[46]此外,类似于反映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指标和反映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内涵性的重要社会统计指标在中国仍基本属于空白。

(2)长期以来,关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状况的指标都是分散见于其他经济、社会统计、监测报告之中。由于各个部门的职能不一,这些指标一般也是突出部门特色,这就造成了社会保障统计指标口径不统一,指标的可比性、系统性较差,再加上各个部门统计工作的条条管理,使得全社会口径的资料统计、监测难以获得,因此,导致了中国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很不健全,也导致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为例,因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这一研究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可是由于目前全国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收入”概念,一般用“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来反映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用“农民人均纯收入”来反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但是,这两个指标的内涵界定的标准并不一致,所以,直接将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这两个指标进行比较,就缺乏一定的前提和条件,这两个收入指标之间缺乏可比性。因此,迄今为止理论界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对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的研究和讨论大都只能集中在定性分析方面,无法从定量的角度深入地对相关因素对收入差距变化的作用强度进行研究,也就很难把握和分清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因此,使得这一方面的研究难以有根本性的突破。[47]

虽然近年来为了规范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和统计部门在加强社会保障统计调查项目的设置和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并未能从根本上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由于科学、健全的指标体系是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所以,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工作。

(1)制定一系列标准的、科学的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指标。标准科学的统计、监测指标是统计活动和统计制度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了改变以往各专业统计、各部门统计标准不统一、不可比的混乱局面,颁布实施了《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关于三次产业划分的规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职业分类与代码》等大量统一统计标准的政策和法规,并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为此,在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按照本节前面所提出的“全面性”、“准确性”原则的要求,尽快地制定一系列标准的、科学的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指标。而且,还应该注意统计预测方法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如果一个机构只有很少几种统计预测方法,就不大可能反映全部目标。这样一来它的服务提供者就可能以牺牲其他目标的手段来强调某些目标。如果一个机构制定了太多的统计预测方法,就会冲淡所有统计预测的作用。服务提供者可能会因为重点不明确而感到困惑,也会因为过多的文件报表而不胜负担,主管者也可能会为细节繁杂而动弹不得。[48]

(2)从研究建立系统的、综合的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正如前面所述,目前,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指标主要来源于其他各专业统计的相关指标。这一方面既是由于中国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开展较迟有关。另一方面,这与中国统计事业整体的发展经历和现状也密切相关。中国统计事业的建立和发展是按先建立专业统计、后建立综合平衡统计的方法进行的,而统计事业的建立和发展缺乏整体的、综合的设计与规划,且由于各专业统计建立的时间不同,统计之间重复交叉,各自为政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在现有的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指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中国的统计事业经过近年来的改革,撤销了大多数计划经济时期的、过时的、用处不大的统计指标,逐步增加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指标,并且在新的统计指标的设计中,注意了统计标准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指标之间的衔接性、可比性和协调性,逐步消除了原有的这些问题,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框架。所以,应该充分借鉴中国统计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在建立系统的、综合的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社会保障统计、监测特有的要求,提出综合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总体目标和框架,明确建立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重新选定能够全面、准确反映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统计、监测指标,逐步建立形成一个专业性强、内在联系紧密、统一完整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同时,也必须重视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与其他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专业指标体系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使之成为中国统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中国统计事业整体发展的要求,对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的开展也是大有益处的,它可以加强社会保障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统计、监测资料的交流,增强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与其他专业统计工作之间的互补性,使得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可以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其他专业统计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

2.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不规范、数字不准确

提供真实、准确的统计数字是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统计数字的准确性、真实性是统计工作存在价值的最终体现。统计数据质量高低的意义不只是统计部门工作水平高低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政府依据这些数据所作出的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进而可能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近年来,一些地方、单位为了局部利益,一些干部为了骗取“政绩”、弄虚作假,统计工作中作假事件时有发生,以至于有人将统计工作中的作假行为与制造假米、假油、假烟、假酒、假瓜子、假棉花、假发票、假证件等种种制假行为列在一起,称为“数字造假”,还把这种制造假数字的统计工作形象地描绘为“统计加估计,一级骗一级”,而且统计工作中的造假行为比假东西让人感到深恶痛绝,假数字可能造成的危害恐怕比任何假东西都大得多,甚至是反映社会发展状况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年报。[49]统计工作不规范、数字不准确是目前中国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它所造成的危害绝不仅仅是对工作和国家的欺骗,真正的危险在于国家基于假数字之上的判断和决策可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相符,由此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在统计工作中共性存在的工作不规范、数字不准确等问题,在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中也时有出现。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等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缺乏的一些必要标准而引起的;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统计、监测管理不健全、工作不规范是更为主要的因素。为此,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未来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健全管理、坚持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提高统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反对和制止在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中的各种弄虚作假行为。

(1)把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统计法》及相关的社会保障、统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是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的准则,也是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的有力保障,没有这些法律、法规的保障,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是难以开展的、更是难以搞好的。所以,在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中:一方面,应该依据这些法律、法规,将统计监测数据的收集、统计监测报表的编制、统计监督等各方面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得社会保障统计、监测的各项工作能够依法进行;另一方面,要依据这些法律、法规,排除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对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的干扰,维护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的严肃性,才能维护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当然,为了加强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的法制化,国家首先应该进一步加强与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相关的法制建设,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2)加强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确保社会保障统计、监测信息的质量。加强管理、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共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对于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来说也是如此。要加强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首先就必须健全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的规范,这些规范既包括了上述的与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包括了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操作规程。所以,要加强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既应该在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中推行法制化,还应该使各项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的操作科学化、规范化。因此,应该明确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要求;根据统计工作流程中的规划设计、采集加工、开发应用、协调保障四个环节,科学设置社会保障统计、监测部门的内部机构、职能分工和人员安排,避免社会保障统计、监测部门的职能交叉和重复工作;严格工作流程中每一个步骤的管理,保证社会保障统计、监测信息客观采集科学处理;加强统计制度方法的管理和统一协调,打破不同项目间信息流动的壁垒,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互通有无和高效运行;建立和完善评估论证制度,加强统计、监测数据和结果的评估论证,各级统计、监测部门要成立统计、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小组,制定评估方案,定期召开评估论证会议,等等。要逐步形成和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社会保障事业自身发展要求的统计、监测工作和运行机制,从而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统计、监测信息的质量,使之能够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状况。

(3)提高社会保障统计、监测部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是两条,一是把具有本专业知识、较高学历的人才吸收进社会保障统计、监测部门;二是抓好在职人员的培训。从长远来看,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和指导是提高社会保障统计、监测部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关键。这些培训和指导的开展,应该注意既要加强统计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指导;也应该加强对有关统计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开展统计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的培训,使统计、监测人员可以系统地学习了解有关的统计法律法规,自觉规范统计、监测行为,也将促使各级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机构建立相应的、规范的工作程序,从而促使各项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统计、监测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有助于统计、监测人员了解国内外统计、监测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更新和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同时,培训过程中还可以开展经验交流,促进受训人员彼此之间互相学习借鉴、相互启发、开扩思路,这些都将促进受训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3.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时效性差,无法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的信息服务职能

统计信息不仅应该准确,而且还应该及时。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中普遍存在时效性差的问题。尤其是年终报表,现在多数都是年后2~3个月上报,这使得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往往只能停留于数据汇总与处理上,无法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的应有的信息服务职能,难以为上级政府和中央政府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和咨询。所以,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在增强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时效性方面主要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改进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的操作规程,提高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等各方面工作的速度和效率;同时,社会保障统计报表、监测报告的形成日程上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在各级政府形成决策之前就能提供。

(2)不断采用先进的统计、监测科学技术,使用新型统计调查方法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加强统计、监测手段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统计、监测工作的效率。尤其应该加强社会保障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这是现代统计、监测工作进行的“基础设施”。应该大力普及和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中的应用,各级社会保障统计、监测机构要做到常规报表和国家专项调查数据全部实现计算机处理,建立统计信息标准库,实现统计、监测信息处理电子化、信息贮存数字化、信息交换标准化,通过社会保障统计、监测信息网络系统达到数据通信传输的网络化高速化,提高统计、监测工作的效率和统计、监测信息的高度共享,从而形成能够支持政府决策参考、咨询和面向社会服务的高效规范、管理严密的社会保障统计、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独立的社会保障统计管理信息系统,这一系统的功能主要可以分为系统管理、报表管理、报表处理和数据分析四部分。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单位基本情况维护,操作人员管理,操作年度管理、数据字典维护以及填报单位管理等功能。报表管理包括报表结构的制作,结构下发和接收结构等功能;报表处理包括数据的录入、校核、汇总、上报以及接收等功能,数据分析功能可对基层表、基层直报表、综合表和记录表的数据进行跨期、跨类、跨表、跨行和跨列分析。数据分析是社会保障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部分,它的主要职责是在数据采集完之后,对这些数据的进一步加工,并从中揭示出有价值的信息,提供决策支持或政策分析的依据。

为了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注意这样一些问题:在机构设置方面,必须建立社会保障统计、监测信息中心来专门负责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在信息管理方面,要建立健全的信息资料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种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同时,还必须实现对信息资料的档案化管理,建立完备的信息资料库,还要对信息资料库实施定期检查、定期更新等具体情况保证数据的时效性,提高数据质量。在网络建设和信息共享方面,不仅各级、各地的社会保障统计、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要联网,而且还要逐步与税务、银行、保险、公安、统计、教育等其他相关的专业性信息网络实现互联,条件成熟的话,还应该与国际社会保障网络系统实现联通,最终实现与国内、国际相关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信息安全方面,要加强计算机和网络的安全管理,防止各类病毒的侵害;与互联网连通的计算机要加强安全保密工作,还要设置“防火墙”,防止非法入侵;要加强计算机数据备份工作,及时备份保存各种社会保障资料数据,必要时建立光盘库,防止数据丢失。

总之,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实现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确保统计、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及时是一项十分重要、却又是十分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长期的努力,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对象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数量成倍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而且结构日趋复杂,同时,社会保障统计、监测工作可能受到的各方面干扰也越来越多,所以,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从法律制度、组织机构、技术装备等各方面不断来加强和完善这一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