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电影界的包豪斯与“白色狂热”

美国电影界的包豪斯与“白色狂热”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可以通过两次世界大战间包豪斯建筑风格在美国电影中的传播与演变,来理解这种潜移默化的对建筑思维的触动。影像传播的覆盖面是巨大的,因此,任何通过影像进行传播的事物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或许正因为此,在影片中设计笼罩一切的白色环境成为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派拉蒙建筑师们的标志性手法。

5.1.3 美国电影界的包豪斯与“白色狂热”

基于内在情绪(表现主义电影中)或者未来预测(未来派电影中)而进行的建筑影像实验帮助场景设计获得了独立创作的身份和影响力,尤其在某些历史阶段,它们超越了建筑实体的发展进程,成为一些预言式的启蒙。而在另外一些倾向于现实主义的电影中,场景设计以远比前者温和的方式发挥作用:它们依循媒介的逻辑,参照、强化而又同时调整着同时代的建筑观念。我们可以通过两次世界大战间包豪斯建筑风格在美国电影中的传播与演变,来理解这种潜移默化的对建筑思维的触动。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的社会条款为美国带来了一批难民知识分子和改革纲领,许多欧洲移民来到美国。就艺术家、作家、设计师这个群体而言,德国人占移民总量的大多数。很多战前从事建筑设计、战后进入电影领域的德国设计师,比如弗立兹·朗、杜埃尔(Dreier,Hans)、彼得(Peter,Jock)、韦伯(Weber,Kem)等人,为形势所迫辗转至美国,继续进行影像建筑的创作。如同诺特拉(Neutra,Richard)、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等人所做的一样,他们将德国、奥地利等地的建筑探索引至美国,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正如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建筑业的繁荣一样,美国电影工业也正是在这短短十多年中征服了全世界。1930年代,在世界各国中,美国电影占有上映节目60%~90%的优势。仅在1933一年,好莱坞就生产了超过500部电影,相当于整个欧洲当年电影的一半。影像传播的覆盖面是巨大的,因此,任何通过影像进行传播的事物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现代建筑随着建筑师和电影人这两条线索,从欧洲引申向美国,与美国本土的现代性探索相融合,进而将一批现代建筑影像,经由好莱坞传播到世界各地。

受德国设计思想影响最大的是派拉蒙公司(Paramount)。该公司当时的艺术总监是德国建筑师杜埃尔(Dreier,Hans)。杜埃尔1885年生于德国,早年在慕尼黑学习建筑学,而后参与和主持了很多德国政府的建筑项目[8]。在他的带领下,派拉蒙的艺术设计部成为美国一个包豪斯式的设计工厂,许多当地的建筑学校毕业生和移民建筑师都来到这里从事创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两个领导南加利福尼亚现代建筑思潮的移民建筑师:彼得和韦伯。彼得在一战前曾在贝伦斯的柏林工作室工作,那是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都曾经工作过的地方[9]。韦伯出生在柏林,一战前从事过多种工作,比如建筑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战后来到美国继续各类设计活动。当大萧条来临时,彼得和韦伯都不约而同地投身持续兴旺的电影工业,并留下了许多出色的现代作品。

在1930年代美国电影中的现代风格里,派拉蒙公司出品的影像最接近包豪斯风格:白色、无装饰的表皮、水平延展和优雅的简约,比如韦伯为影片《大联播》(The Big Broadcast,1932)设计的夜总会[图5.9(a)]和杜埃尔为《就寝故事》(A Bedtime Story,1933)设计的现代公寓建筑室内[图5.9(b)]。后者通过地毯、家具和独立式屏风来共同构建室内空间,其中一张非对称的几何形大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奥裔现代建筑师辛德勒(Schindler,Rudolph)[10]的风格派家具。派拉蒙的影像建筑师们似乎都乐于借鉴辛德勒、诺特拉等较早移居美国的欧洲先锋派建筑师在美国本土的作品,这恐怕不能用单纯的建筑美学追求来解释。通过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具有的共性在于,都带有欧洲现代主义建筑的探索痕迹,又以一种普适性的“国际风格”的面貌出现,这正符合了影像传播的规律:对观者而言是新奇的,但同时又是可辨认的;与观者的日常有距离的,但同时其背后的价值观又是被广泛认同的。或许正因为此,在影片中设计笼罩一切的白色环境成为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派拉蒙建筑师们的标志性手法。这一度成为派拉蒙电影的建筑特色受到大众推崇,尽管勒·柯布西耶在1920年代末所设计的理想别墅中就预示了这种白色构成的形式主义。

除了影像传播规律的推动作用之外,胶片储存和曝光技术的发展从技术的角度保证并且强化了这种白色派的创作。大约到了1930年代初期,电影中拍摄纯白色背景才在技术上成为可能。1934年,杜埃尔为影片《宝贝丢失》(Miss Fane’s Baby is Stolen)设计了纯白色具有构成风格的场景[图5.9(c)],前所未有的影像效果刺激了观众的眼球,反响巨大。于是不久后,著名室内设计师莫海姆(Maugham,Sy-rie)设计了自己的客厅:乳白色缎面沙发、被漆成全白的路易十五式椅子、现代与传统元素混合在白色之中。客厅设计一经公开,引来许多场景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纷纷效仿。随着电影这一大众媒介的传播,一时间,建筑界的美学倾向演变为社会性的大众时尚,建筑的白色构成和室内的白色装饰在银幕上获得大量的试验机会。“全白狂热”(all-white craze)席卷了1930年代的早期[11]

img94

图5.9 派拉蒙公司的“白色派”建筑

资料来源:(a)Mark Lamster.Architecture and Film.Oxford:Polity Press,Basil Blackwell,1990.(b)、(c)Donald Albrecht.Desighing Dreams:Modern Architecture in the Movies.Santa Monica:Hennessey+Ingalls,2000

在1930-1940年代美国电影的现代建筑热潮消退之后,影像逻辑对建筑创作取向的影响并没有停止:二战后欧洲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新浪潮电影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审视,1980年代科幻电影中的巨构复兴,以及1990年代之后好莱坞大片重新唤起的摩天情结,无一不渗透着影像对建筑风格的筛选、调整和推广。这种作用机制,正如马勒斯蒂文斯早在1920年代的理论中所显示的,遵循着同时代影像逻辑所引导的造型原则——一种确保建筑在传播媒介中“上镜”的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