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内地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历史

中国内地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历史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面临着大规模的恢复重建工作。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用好有限的基本建设资金,引进了前苏联一套概预算定额计价和造价管理制度,为新中国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成立,全过程造价管理概念逐渐为广大造价管理人员所接受,对推动建筑业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中国内地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历史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灿烂辉煌的古代建筑让世人惊叹。据《辑古纂经》等书记载,我国唐代就已有夯筑城台的用工定额——功;公元1103年宋代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一书共36卷、3555条,包括释名、工作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共五部分。其中“功限”就是现在所说的劳动定额,“料例”就是材料消耗限额。该书实际上是官府颁布的建筑规范和定额,它汇集了北宋以前的技术精华,吸取了历代工匠的经验,对控制工料消耗,加强设计监督和施工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并一直沿用到明清。明代管辖官府建筑的工部所编著的《工程做法》则一直流传至今。两千多年来,我国也不乏把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的实例。

现代,我国内地工程造价管理历史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以前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工程造价管理的产生,应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在外国殖民资本侵入的一些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建筑工程投资的规模较大,出现了招投标市场竞价承包方式,国外以工料、技术、管理费用综合计价并市场自由竞价的方法和经验逐步传入。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这种工程计价和市场自由竞价的方法仅在部分地区和少量的工程建设中应用。

2.概预算制度的建立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面临着大规模的恢复重建工作。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用好有限的基本建设资金,引进了前苏联一套概预算定额计价和造价管理制度,为新中国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概预算制度的削弱时期

1958—1966年,概预算定额计价制度逐渐被削弱。各级基建管理机构的概算部门被精简,设计单位概预算人员减少,只算政治账,不讲经济账,概预算控制投资作用被削弱,投资失控随之而来。尽管期间内也有过重整定额计价管理的一些努力,但总的状况并未改变。

4.概预算制度的破坏时期

1966—1976年“文革”期间,概预算定额管理遭到严重破坏。概预算和定额管理机构被撤销,预算人员改行,大量基础资料被销毁,定额被说成是“管、卡、压”的工具。1967年,建工部直属企业实行经常费制度。工程完工后向建设单位实报实销,从而使施工企业变成了行政事业单位。这一制度实行了6年,于1973年1月1日被迫停止,恢复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施工图预算和竣工决算制度。

5.概预算制度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1977—1992年,这一阶段是概预算制度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77年,国家恢复重建造价管理机构。1978年,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和财政部颁发《关于加强基本建设概、预、决算管理工作的几项规定》,强调了“三算”在基本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1983年,国家计委、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又颁发了《关于改进工程建设概预算工作的若干规定》。1988年,建设部成立标准定额司,各省市、各部委建立了定额管理站,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推动概预算管理和定额管理发展的文件,以及大量的预算定额、概算定额,估算指标。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成立,全过程造价管理概念逐渐为广大造价管理人员所接受,对推动建筑业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6.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建立时期

1993—2001年,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广大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也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概预算定额管理必须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而改革又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与过渡时期相适应的“统一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所接受,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

7.开始与国际惯例接轨

2001年,我国加入WTO,为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实行国际上通行的工程量清单招标,企业自主报价的市场竞争模式,2003年2月17日发布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3),自2003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正在由当前的“统一量、指导价、竞争费”向较完全的“市场调节价”起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