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园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园区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高新技术园区,初期主要是以发展第二产业为主,但必须同时考虑为之服务的第三产业的配置,并建设相应的居住区,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成为中心城区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区,或中心城区外围的新城。

5.6.4 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园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园区都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城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在引进资金的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经营管理模式;有利于腾出中心区的工业用地发展第三产业,并促进传统工业的更新换代。

高新技术园区是更高层次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它对环境有更高的要求,一般是依托原有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先引进高科技产业,然后通过研发进一步开拓高新技术新的产业领域,成为城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也成为改革传统产业的技术支撑。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大,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越高,该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将越快。例如,北京市的朝阳区与海淀区都是150万左右的人口规模。朝阳区是传统工业集中的地区,通惠河两岸工业区的工业总产值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而海淀区是科研大学集中的地方,技术密集型产业较多。根据1986年的统计,朝阳区的工业总产值为5.6亿元,海淀区比朝阳区略低,当年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两区的工业产值不相上下。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传统产业萎缩,高新技术崛起,两个区的差距就拉开了。1994年海淀区的工业总产值为80.79亿元,朝阳区为45.37亿元,海淀区的工业总产值为朝阳区的1.78倍;至2000年海淀区的工业总产值为395.84亿元,比1994年增长了11倍,而朝阳区的工业总产值为73.17亿元,比1994年仅增长了1.3倍,海淀区的工业总产值为朝阳区的5.4倍,两者差距明显拉大。

虽然,朝阳区近几年正处于工业调整外迁阶段,而海淀区却处于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阶段,工业总产值的差距拉大有客观原因,不好简单比较。但就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差距拉大也是十分明显的。1994年朝阳区国内生产总值为32.72亿元,海淀区为60.73亿元,海淀区为朝阳区的1.65倍;但到2000年朝阳区与海淀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88.8亿元、281.1亿,海淀区为朝阳区的3.17倍。这说明近几年来高新技术的发展,给海淀区的经济带来了跨越式的发展,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朝阳区。

对传统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园区三者生产率的比较,大体上可以形成以下概念,即传统综合工业区每公顷工业用地的年产值为1000万元左右(如北京三环路至四环路之间的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可达3000万~4000万元(如北京亦庄开发区、湖州织里工业区);而高新技术园区可达1亿~1.2亿元(如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无锡新加坡高科技园区)。因此,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当前城市发展状况看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1)开发区的定位

对于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城市,其主要任务是要尽快吸收经济发达地区疏散出来的工业,招商引资,引进技术,迅速壮大经济实力,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在这个阶段的城市总体规划中要安排相当数量的工业用地,筹建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基础设施开发,以便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传统工业区的区别,主要是要选择具有较先进的工艺、技术含量较高、对环境较少污染的工业,切忌饥不择食,把别的城市包袱如占地大、产值低、污染重的工业原封不动地迁入园区,不允许别的城市以邻为壑,污染搬家,危害一方净土

高新技术园区往往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实力与技术素质到了相当提高的阶段,才可能进行开发建设。园区对环境质量要求高,必须有强大的科研实力作为技术支撑。技术园区的定性也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这在第2章已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城市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却也打出高新技术园区的牌子,结果招来的产业还是以传统产业居多,甚至招来一些工艺落后、效益差、污染重的工业,浪费了土地资源,给城市带来的危害大于收益,得不偿失。

2)开发区的布局

开发区一般都选在城市对外交通的出入口,靠近高速公路进入城市的入口处,铁路货场附近,以及航空港、海港附近。有的选在现有城市边缘地带,有的选在与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的独立地段,这些地段一般地价较为便宜,以便降低初期投入。新加坡的裕廊工业区就是选在中心城区以东的沼泽地带,天津大港开发区也是选在沿海的盐碱地进行初期开发。

3)开发区的规模

根据各城市开发区的经验,一个开发区从筹建到比较成熟,大体需要10年的时间,开发区的操作模式一般是组建开发办公室,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把生地变成可以直接建设的熟地,然后招商引资,出租或出让土地使用权。开发办公室一般不直接从事工业生产,而是服务与管理。鉴于土地开发的前期投资较贵,每平方米土地实现七通一平的土地处理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约需3亿元投资,一些大城市土地处理费较贵,先期投放将达4亿~5亿元,因此,早期开发规模不宜过大,需要滚动开发。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早期开发仅3km2,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仅1.5km2,经历了接近10年的运作,现在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不少城市一上来就划出10~20km2的开发区,基础设施难以做到“七通一平”,只是“三通一平”,有的“三通一平”都达不到就迫不及待地批租土地,由于投资环境不理想,土地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反而使大量开发土地闲置,先期投入难以收回。例如,北京郊区1992—1994年规划了30个工业开发区,面积高达100km2,第一期开发达25km2,在短短两年时间,就廉价批租出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北京1949—1992年40多年市区工业区只有40多平方公里,很显然上述开发区的规模过大,很难在短期内消化,至今各区尚有不少开发区难以启动。因此,长远规划做大一点,留有余地是无可非议的,但近期起步规模一定不能做得太大,批租土地不能过多,应与城市经济发展阶段的市场需求相适应。

4)开发区的功能

无论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高新技术园区,初期主要是以发展第二产业为主,但必须同时考虑为之服务的第三产业的配置,并建设相应的居住区,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成为中心城区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区,或中心城区外围的新城。因此,尽管开发区可以有特殊的政策优惠,但规划与管理必须服从统一的城市总体规划,切不可成为游离于城市规划管理以外的“独立王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