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5.1城市文化是文脉战略的基石

5.1城市文化是文脉战略的基石

时间:2022-10-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化的最高体现和重要结晶,城市文化变迁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城市的走向和兴衰。文脉作为城市文化生动代表和具体再现,也是城市精神的高度概括。城市文化面临各种特色危机是和城市化的过程相随相伴的。避免城市文化的沉沦。城市文化是市民生存状况、精神面貌及城市景观的形态总和,并与市民的社会心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

5.1 城市文化是文脉战略的基石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最高体现和重要结晶,城市文化变迁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城市的走向和兴衰。文脉作为城市文化生动代表和具体再现,也是城市精神的高度概括。具有文化的城市才有自信,一个文化稀薄的城市必定是危机四伏的城市,而一个繁荣的城市必定有着积极健康的城市文化和文脉关系。和谐城市建设应在更高层次上对城市精神进行新的归纳,使其既具有城市文脉的本质特征,又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城市的发展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城市文化的力量正取代单纯的物质生产和技术进步日益成为发展主流。

城市文化面临各种特色危机是和城市化的过程相随相伴的。在21世纪初,世界上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全球范围内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从这时起我国也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中级阶段。城市化浪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作用的结果,它不可抗拒也不能阻止。只有正确地认识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通过科学发展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去其弊、扬其长,正确地对城市文化规划进行战略定位,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5.1.1 城市化进程中缺乏城市文化的理论指导

近年来,各地政府因政绩使然对城市化发展热情高涨,将城市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存在着片面的城市化决定论,以致出现了“城市化急躁症”,提出了各种不切实际的城市化发展目标。事实上城市化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其概念也远非《中国大百科全书》所给的那么简单[1],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种种弊病。从表象看城市化主要是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的现象,实质上城市化已经不完全是城市物质环境和体形空间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文化和环境的问题,城市化水平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百分比数字。单从科学研究和理论架构上说,就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建筑、城乡规划、能源材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吴良镛指出:“城市化虽然带来了人口集中,产业聚集、文化中心生成等积极因素,但同时要保持警觉,城市化并非一路凯歌,城市化也是众多问题之源[2]。”城市化加速进程带来城市建设的高峰,数以万计的农民移居城市,导致人口过剩和城市短断成为我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矛盾,引发城市“摊大饼”式的无限蔓延,对城市社会、文化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以及能源、交通、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1995年底,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沃利·恩道在为《城市化的世界》一书作序时,无不忧虑地写道:“在我们即将迈入新的千年之际,世界真正处在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城市化极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所以,未来会怎样就取决于我们当今的所作所为。”正因如此,面对城市化快速进程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各种矛盾的问题,急切地需要我们以发展的眼光,以正确的理论来进行指导和解决。

5.1.2 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核心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却止步不前。当今城市文化已成为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归纳起来,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可以避免出现以下问题:

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累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众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这些历史性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断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城市面貌是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实质的有机统一,是城市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城市文化发育,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其沉厚的历史积淀就越会得到传扬,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就会越鲜明。但是现在的危机却是: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千城一面”的批评不绝于耳。

避免城市建设的失调。城市建设是为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城市规划是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保护人文和自然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建设环境优美的功能城市,更在于建设社会和谐的文化城市。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盲目决策、心态浮躁,追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景观大道、豪华办公楼,往往在突出功能的同时忘掉社会文化责任(图5.2)。

img79

图5.2 重庆的城市文脉彰显了地域城市特色

来源:城市地理2008.5—6重庆直辖十年特刊

避免城市形象低俗。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水平、文化品质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表现出城市过去的丰富历程,体现着城市未来的追求和发展方向。美好的城市形象不仅可以实现人们对城市特色的追求,也可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但现在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少中小城市盲目地模仿大城市,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为了气势而不顾城市环境,破坏了原有的城市尺度和轮廓线,大量新建筑的出现不是增强而是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身份和特征,使城市景观生硬、单调。

避免城市精神的衰落。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对城市文化积淀的提升。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并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可以使民众理解和接受城市的追求,从而转化为民众的文化自觉。但是一些城市注重物质利益,忽视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目前不少城市纷纷提出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目标,存在着盲目攀比,不切实际的倾向。一些城市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标志性建筑”数量,实质是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表现出对文化传统认识的肤浅,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前途的迷茫。

避免城市文化的沉沦。城市文化是市民生存状况、精神面貌及城市景观的形态总和,并与市民的社会心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城市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沉淀、缓慢演变发展,形成城市文脉。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但是一些城市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不是从深化自身人文历史去寻找对策,而是自我浅薄,误导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文化危机”问题深层次原因是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立场的危机。

5.1.3 实现城市文化规划的战略地位

“中国现行的规划体系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奠定的,属于物质规划,更确切地讲,是一种(物质)建设规划。经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急剧发展的建设秩序,这首先是应当肯定的。在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承认当前的规划思想、规划方法是不完善的、滞后的,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城乡急剧发展的迫切需要,取得进一步研究、改进[3]。”反思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病”所带来的系列症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规划中缺乏应有的文化视野。规划思维模式和决策机制局限于片面追求城市物质发展,一味追求城市经济规模而忽视文化建设,忽略了城市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关键地位和综合调控作用。在指导思想上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无论是大学教材,还是建设部门举办的市长培训班的城市规划读本,其中从城市定义到城市化的概念,从城市规划的任务到城市规划的管理办法,从城市规划编制到城市规划的实施,内容可谓详尽,但独缺少城市文化的内容,无论是城市文化规划还是城市文化建设均少有涉及,这样使城市规划从业人员和城市决策者均缺乏文化视野[4]。其二,城市文化建设法规严重缺失,亟待建立。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欠缺,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受到极大的冲击,有的已经造成了文化资源不可挽回的破坏。所以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一再呼吁加快立法保护。

现在面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文化特色危机四伏,在城市文化品质滑落、城市文化精神衰退,城市文化价值缩水的情况下,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城市的“文化规划”被提到一个战略高度,它有效地实现城市的正确定位,促进城市物质和文化建设走上健康轨道,突出地域文化的城市特色并彰显城市精神,“城市文化规划”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种种城市问题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上已经有城市规划机构对“文化规划”的定义和含义内容进行界定。“文化规划”正式提出始见于1979年,经济学家和城市规划师哈维在《用艺术提升城市生活》中将其作为一种方法推荐给社区建设,以达到社区文化认同和社区文化资源运用的双重目的。从1982年到1990年文化规划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规划的讨论和研究在北美、澳大利亚及欧洲广泛兴起。“概括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六个阶段:一、注重物质规划阶段;二、注重经济规划阶段;三、注重环境规划阶段;四、注重社会规划阶段;五、注重生态规划阶段;六、注重文化规划阶段。”[5]我国城市目前大致处在第一至第三阶段,可以看出注重文化规划阶段是国家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最高阶段,随着城市发展战略重点的转换,我国城市关注的核心内容也必将迎来新的升级转化。

5.1.4 城市文化应成为城市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目前城市性质定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一是城市定位盲目拔高,许多城市纷纷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明显脱离实际反映了在城市定位上的盲目性。二是城市定位盲目贪大,一座城市往往同时定位为经济、金融、商业、物流、制造、交通中心等,名目繁多的城市定位反而使城市性质模糊不清。三是城市定位更多关注城市经济活力和增长,把城市的文化生活状态的改善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放在次要的地位,对城市发展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城市定位如果全盘抛弃原有的文化基础,也就丧失了本身的特色,所谓的城市定位也就演变成“千城一面”的代名词。正确的城市定位原则是从城市文化角度考察和分析,首先要认识到文化定位,用文化意识指导城市规划和发展。当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大城市都在努力突出各自的文化定位,突出其文化竞争力,这不但成为国际潮流,更成为保护城市个性,增加城市魅力的重要手段。“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这是巴塞罗那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向世界提出的口号,反映了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我国城市“文化定位”也正在悄然成为许多城市关注的课题,以文化为轴心的发展战略必然成为许多城市的共同选择。广州市提出“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把城市的竞争力定位于城市文化。苏州市提出了“让文化成为苏州最大魅力和最强竞争力”的“文化强市”目标,突出“文化苏州”的定位,让苏州强劲的经济发展深深打上文化的印记。厦门市突出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与富有活力朝气的城市精神,将城市的发展定位最终指向“艺术之城”的目标。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定位成为这些城市走向文化自觉的理性选择。

文化规划作为城市发展中对文化资源战略性以及整体性的运用途径,应坚持规划的科学性。一是科学定位,城市文化的定位科学准确,就会符合城市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就能成为城市居民的共同价值,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也必然会卓有成效。二是科学论证,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特别是对城市文化的发展模式、发展途径、发展步骤等进行科学评估,使城市文化建设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三是科学规划,对城市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不仅包括长远规划,也包括近期规划、详细规划;将规划细化到各个区域、各个部门、各个阶段。四是科学实施,城市文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中必然涉及各方面利益、调配各方资源,需要统筹协调文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及其他领域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既定目标的实现。

一个有远见的城市决策者,不仅应该具有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更应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重视文化规划的制定和推广,以文化资源决定城市发展的思路,以文化特色作为城市价值的所在。一个具有清晰文化规划的城市,是能够体现文化价值的城市;这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必然充满活力。城市文化是一个包含着从物质形态到观念形态的整体,城市的功能布局、街区风貌、建筑风格以及文化设施等,构成了城市文化的物质形态;城市的管理制度、组织方式、居民的生活形态、职业特征、社区的民间习俗、节庆活动等构成了城市文化的观念形态。通过制定城市文化规划,能够实现城市文化的物质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协调,一方面关注城市文化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关注城市文化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对社会凝聚力的形成的作用。通过高水平的城市文化建设,优化生活环境,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质量,从而促使市民增加对自身城市的认同感、满意度,进而产生自豪感、优越感,逐渐转化成城市的凝聚力、感召力,最终形成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优势。市民是城市文化的主人,参与文化规划是市民最重要的权利之一,要从保障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文化权利和经济发展权利的高度,看到保障市民参与文化规划的重要意义,切实保障文化规划的坚实的社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