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石

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石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永远存在斗争和妥协的互动,社会共生关系永远变动不驻,也就是说社会共生永无终极之态。倡导和谐共生,是主张在现实生活中选择最佳共生关系,绝对不是宣扬乌托邦。所谓和谐共生,乃是指在社会共生系统中各主体在合理的度之内分享资源。28-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和谐共生的基础。不要妄图征服自然,而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
和谐共生_社会共生论

28.“太上之境”:和谐共生

28-1

何谓“太上之境”?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上与下是相对的。所谓太上之境,乃是指在一定条件之下的最佳之境,可以达到,也可以超越。经过各方努力,选择最佳,就是达到。由于条件变化或人的认识提高,最佳成为非最佳,为什么不可以超越?太上之境,不是终极之境。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永远存在斗争和妥协的互动,社会共生关系永远变动不驻,也就是说社会共生永无终极之态。倡导和谐共生,是主张在现实生活中选择最佳共生关系,绝对不是宣扬乌托邦

28-2

何谓和谐共生?和谐一词原用于论乐,和者,协调也;谐者,调和也。《礼记·乐记》:“其声和以柔。”《国语·郑》:“和六律以聪耳。”《尚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和与谐连用,其义即为协调、调和。《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音韵和谐。”不同的声音共存而互不侵害,组合成悦耳的音乐,谓之和谐,后也借喻其他现象。《左传·襄公十一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所谓和谐共生,乃是指在社会共生系统中各主体在合理的度之内分享资源。合理分享不等于平均分享。各种声音平分秋色,难道就能形成美妙的音乐吗?合理分享,简言之就是各得其所。那么,合理的度在何处?怎样确定,谁来确定?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8-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和谐共生的基础。为了生存,人必须向自然界索取资源,索取必然造成破坏。有史以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何止万千?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臭氧层出现空洞;森林遭受滥采滥伐,愈来愈多的动物灭绝;海洋河流湖泊遭污染,鱼类生存困难。生态灾难日益严重。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没有地球,人类就没有家,如果生态灾难得不到有效控制,人类迟早会无安身之处。面对破坏,自然界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河流、海洋、湖泊有净化能力;森林、草原有再生能力;沼泽、湿地也有恢复能力。因此,必须将破坏程度控制在自然的修复能力之内,方能维护生态的平衡。不要妄图征服自然,而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基础,如果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共生,人与人到哪里去和谐共生?

28-4

社会子系统的和谐共生。社会是复杂系统,由诸子系统构成。社会能不能和谐,不仅取决于每个子系统的和谐,而且还取决于诸子系统之间的共生状况如何。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三大资源;经济资源的核心是财富,政治资源的核心是权力,文化资源的核心是知识。从人与财富的关系、人与权力的关系、人与知识的关系这三个角度,可以从社会大系统中析取三个重要的子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图示如下:

img33

没有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和谐,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倘若只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社会建设,社会组织发育缓慢,许多社会事务无人承担,经济系统与组织系统不能和谐共生,社会能和谐吗?倘若只忙于经济开发,而忽视环境保护,植被剧减,泥石流频发,水资源短缺,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不能和谐共生,社会能和谐吗?倘若经济发展了,而政治改革滞后,官场严重腐败,管理紊乱,经济系统与政治系统不能和谐共生,社会能和谐吗?倘若只注重城市的市政设施的建设,而忽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市民文化素质下降,城市精神失落,社会能和谐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