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驱动力是管理前提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驱动力是管理前提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驱动力是管理前提一、技术性技术是人与环境的中介,是思想赋予物质表现,并改变构成我们人和世界的物质。通常把对人类整体运行发展不利的基本特性称为人的反社会性。经济性主要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和使用过程中成本节约的水平、利用程度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

第一节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驱动力是管理前提

一、技术性

技术是人与环境的中介,是思想赋予物质表现,并改变构成我们人和世界的物质。通过技术,我们体现和延伸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客观世界,把我们的理论扩散到宇宙遥远的角落[1]。人类一方面用思想开发技术并形成知识;另一方面技术也形成驱动力,增长知识并提供工具让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再一方面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知识又丰富了人类的思想。这种思想、技术和知识的互动是人类进化和变革的全部进程,特别是在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新媒体技术革命给全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全面的深刻变化。

二、社会

社会性是生物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是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人的社会性是与自然性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所有的个人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经过抽象和归纳为人的本性,为了便于研究人的本性,一般把它分成自然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人的自然性,也称为人的生物性,它是人类在生物进化中形成的特性,主要由人的物质组织结构、生理结构和千万年来与自然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特性,如食欲,性欲,自我保存能力等。人的社会性中有一部分是对人类整体发展有利的基本性质(社会性),也有一部分对社会不利的性质(反社会性)。通常把一些对人类整体运行发展有利的基本特性称为人的社会性,如利他性、服从性、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通常把对人类整体运行发展不利的基本特性称为人的反社会性。一般人的反社会性是由于把人的自然属性发挥到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地步。如利己发挥到损人、损害公众、损害社会;自我保护发挥到残害其他生物,甚至其他的人等。在人类进化的现阶段,人的社会性基本上是后天形成的。为了使得人更具有社会性,主要依靠教育(包括各种社会影响的广义教育)、宗教和国家机器三方面的因素。

三、经济

经济性是人的组织在从事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在获得他的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也简称为最小耗费获得最大成果的“节约”规则。经济性主要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和使用过程中成本节约的水平、利用程度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从生产组织上讲生产作业计划要有利于利用企业的生产能力,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均衡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四、政治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参与理论说明了人作为社会公众的政治特性,这一政治特性意味着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一员,有权分享政治权力,参与政治政策。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城邦和公民关系的界定,对法治、美德和自由等关键概念的分析,为这一传统理论提供了古典意义的经典阐释。他强调公民政治参与最终目的是实现幸福,幸福要在公共领域中展开和落定。公民在公共领域以言论方式参与政治,法治是公民参与政治的制度保障。政治参与预设了自由与平等的公民,成为政治参与的本质属性。公民美德是政治参与的内在要求,教育则是培育公民参政美德的重要方法。

五、文化

文化性是作为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在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文化观,一是认为“文化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文化并不起基础性的作用,它只是一种工具,能够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比如,基督新教和儒教认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是因为它们具有鼓励节俭、储蓄、资本积累、努力工作、讲究卫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企业家精神的品质。”[2]二是认为“文化的作用远不限于此。文化赋予人类存在以时为己意义,它本身就是人类发展的目的。人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他们一起工作、合作、竞争,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相互联系。正是文化,使每个个体的发展成为可能。同样文化规定了人如何与自然、与周遭的物质环境发生联系,文化决定了人如何看待人与地球、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文化决定了人对其他生命形式(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的态度。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包括人的发展在内的所有形式的发展,归根结底都取决于文化因素。”[3]

本书有许多部分都是从人类的五大驱动力出发阐述新媒体管理,本章仅从技术性和经济性出发,其他的三种驱动力都会在不同章节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