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建筑与风水

古建筑与风水

时间:2022-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看风水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可见,风水其实是通过建筑这个媒介,理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此,单个建筑一般是方正的长方形建筑,整个建筑风水群是依山而建、中轴线对称的长方形建筑群。然而,也产生了一些建筑风水迷信。究其原因,在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不发达,风水文化显得神秘,加之不少江湖风水师为了敛财,有意地选择一些可怕的名字,并用一套非理性的方法解释,更加增强了建筑风水的迷信色彩。

古建筑与风水

根据《辞海》释义,“风水”也叫堪舆。《文选·甘泉赋注》许慎曰:“堪,天道也;舆,地道也。”故堪舆的本义是天地。古人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于是形成了风水之学,这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及其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析人类居住选址、规划、营造的一门实用技术,俗称“相地术”。台湾地区学者认为风水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西方学者称风水术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取得最大利益、安宁和繁荣的艺术”。

看风水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大墓青龙、白虎贝壳布局来看,中国的风水起码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

史书记载,先秦就有用占卜方式相宅的活动。《尚书·召诏序》云:“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即相活人居所。《孝经·丧亲》又云“卜其宅兆而厝也”,这是相阴宅,即相死人葬所。从现有的资料看,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时期。秦后,各个朝代都有风水先生。例如,魏晋时候的管辂、郭璞,隋朝的舒绰、萧吉,唐及其后各朝,一般的文化人都懂得风水,及至明清则形成泛滥之势。

风水理念一般被认为源自晋代郭璞的《葬经》。《葬经》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其实是对于“风之聚散、水之行止”这一自然现象一般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后人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并加入了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天长日久便推演出一套完整的风水理论。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风水学说主要分为峦头派和理气派两种学派。其中,峦头派又分为形势派、形象派、形法派;理气派则包括八宅派、命理派、三合派、翻卦派、飞星派、五行派、玄空大卦派、八卦派、九星飞泊派、奇门派、阳宅三要派、廿四山头派、星宿派、金锁玉关派(走马阴阳)。

不论哪种学派,其基本指导原则都是天地人合一。这种指导原则不求急功近利,不随政治变迁、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化,在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演变中,贯穿始终,追求不改。

风水学说中,风、水、气是风水先生考虑的客观对象。尤其是气,风水学有关气的构成中分为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认为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只有得到生气,才能有吉兆,因此,风水的宗旨是理气,即是寻找生气。而有生气的地方应该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另一方面,对于人体来说,天地气场为外气,人体气血场为内气,天地人三个气场相合一致,对人才能有利。故建筑选址既要临水,又要环山,形成“金城环抱”之势,便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阳宅十书》在第一部分“论宅外形”中,就专门讨论了住宅的环境问题:“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可见,风水其实是通过建筑这个媒介,理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为达到藏风聚气的目的,古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水结构:在建筑的四周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方环抱、层层展开的结构,并且各个山脉要朝向穴心,即风水建筑;水要环抱,后有靠山屏障,左右砂山环抱,前有朝案围拱,出入循水口穿行。简言之,就是山环水抱、山清水秀,青龙、白虎等四神作为方位神灵,各司其职护卫着城市、乡镇、民宅。凡符合“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者即可称为“四神地”或“四灵地”。

为此,单个建筑一般是方正的长方形建筑,整个建筑风水群是依山而建、中轴线对称的长方形建筑群。这种建筑风格更多地考虑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故宫的建筑布局体现子午对称、依山而建的建筑风水特点。

古代风水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朴素唯物主义的成分。然而,也产生了一些建筑风水迷信。究其原因,在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不发达,风水文化显得神秘,加之不少江湖风水师为了敛财,有意地选择一些可怕的名字,并用一套非理性的方法解释,更加增强了建筑风水的迷信色彩。当然,也在于对建筑风水一些概念的支离破碎的分解和理解。李约瑟博士对风水术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他说:“风水在很多方面都给中国人带来了好处。比如,它要求植竹种树防风,以及强调住所附近的流水的价值。但另外一些方面,它又发展成为一种粗鄙的迷信体系。”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风水的重视以及它的适用性,风水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现代自然科学和环境科学理论,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实事求是地科学评价和阐释风水学说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进行创新,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