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任务3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中国风水文化由来已久,相地之法大约起源于原始聚落的营建,商周时期出现专业的“卜宅”“相宅”活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相继盛行一时,奠定了建筑风水文化的理论基础。汉代产生“图宅术”和“图墓术”之后,建筑风水文化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一)风水文化起源和沿革中国风水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由此,中国风水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山主富贵”“水主财”的共识。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_新编旅游文化

学习任务3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

【学习导读】

中国风水文化由来已久,相地之法大约起源于原始聚落的营建,商周时期出现专业的“卜宅”“相宅”活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相继盛行一时,奠定了建筑风水文化的理论基础。汉代产生“图宅术”和“图墓术”之后,建筑风水文化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国传统建筑风水,实际上就是关于如何考察地质、地形、地貌、环境和景观的学科,讲究的是人居內环境与生态外环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国人对“天人合一”哲理的不懈追求。当然,在封建社会中,建筑风水难免掺杂一些迷信,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知识储备】

一、风水文化概述

风水术又称堪舆术,是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择吉避凶的术数。许慎《说文解字》:“堪为天道,舆为地道”。古人认为,宇宙和人体均是由“气”所生,因而星辰、五谷和人的祸福均与气有极大的关系,正所谓“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因此,古人一定要选择生气旺盛的地方居住或埋葬。风水学的理论,正是以阐释“生气”而构架的。

(一)风水文化起源和沿革

中国风水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据现有资料推测,相地术大约起源于原始聚落的营建。到了殷周时期,已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相地活动。周武王灭商后,为了镇抚东方,开始营建洛邑。在营建洛邑之前,就命周公相地,《尚书・洛诰》载:“召公(武王之弟姬奭)既相宅,周公(武王之弟姬旦)往营成周,使来告卜。”可以说,商周是风水的孕育时期。

秦汉是风水术形成时期。此时兴起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易学理论为风水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特别是东汉时期的谶纬神学影响,在建筑中各种禁异与迷信盛行。如“起宅盖房必择日”,“太岁头上不能动土”已成为阳宅建筑中的规则。此时,阴宅风水理论也渐渐形成,“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的认识,葬人不仅要选风水宝地,而且要选良辰吉日的观念,已普遍存在,成为风水术的内容。据司马迁的《史记・日者列传》中所述那时的堪舆家(就是后世的风水先生)几乎都是专职。秦汉时期还出现了有关风水的专著,如《堪舆金》、《宫宅地形》、《图宅术》、《葬历》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风水术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战乱频繁,人们普遍感到难于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风水观念趁虚而入,三国时魏国著名方士管辂,以占筮、相术、相蓦著称于世。这一时期,南北文化和外来文化处于大融汇状态,玄学的兴盛和山水美学的发展,把风水理论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风水著作,如管辂的《管氏地理指蒙》,南北朝王征的《黄帝宅经》等。

隋唐时期,相地活动与风水术日益风化,风水术侧重于看坟地,迷信色彩十分严重。唐代不论是官人还是庶人,只要死了,都要择地择日下葬,这成为一种很普遍的习俗。唐代还设有司天监,监里的官员都懂风水术。

宋代,在宋徽宗的大力倡导下风水术大盛。明清时期,风水术开始在社会上泛滥,不仅帝王之家重视风水,民间也普遍讲究风水,尤以士人为重。

(二)风水形势宗的理论

自明清以来,民间流行的风水理论,大致分为两个流派:江西形势派和福建理气派。前者重视考察山川形势起止向位,以江西一带的风水先生为主;后者重视阴阳五行八卦生克,以福建一带的风水先生为主。两家之说盛行于世,而形势宗流传较广。

形势宗主张所谓的“寻龙捉脉”,即指考察山川形势,有龙、穴、砂、水、向等相配的讲究,相应的活动是“觅龙、点穴、察砂、观水、立向”。

“龙”是指绵延的山脉。《周易阴阳宅》载:“山脉何以龙为?盖因龙妖娇活泼,而山脉亦然。”到了平原,没有山体的地方,也是有“龙”的。此时的“龙”已经转入地下,是指地下的岩土层,地下岩土层也是有走向的。“龙”是有走向的,“气”依附于“龙”,走向和“龙脉”一致。风水学认为,“龙”不能断,“龙”断则“气”断。以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龙”断处其实就是指地震断裂带、地裂缝等不良的地质状况,是不宜建造房屋的。觅龙是对山脉的观察和选择,应选择来龙深远、奔腾远赴的山脉。

“穴”是“气”随着“龙”而来所聚集的点,分阴穴、阳穴。“穴”前靠山近水的平坦之处为“明堂”。“穴”与“明堂”的关系是“点”与“面”的关系。“明堂”的位置也符合西方学者所提出的“边缘效应”。“点穴”就是要选中最佳位置,风水界有句名言:“三年寻龙,十年点穴”。意思是真龙难寻,真穴难点。穴的选择,关键在于“内气萌生,外气成型,内外相乘,风水自成”。

img60

理想的风水模式图

“砂”是穴之前后、左右的山,是构成穴场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风水学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四方的四神兽来命名穴场周围的砂山:前(南)朱雀,后(北)玄武,左(东)青龙,右(西)白虎。主龙前面的砂山若近前便是案山,若远向便是朝山。风水中将砂喻为龙的环护山丘,龙的帐幕,龙的仆从。察砂,要求主山脉的前后左右均有环护山,砂山的形态以端庄、秀丽为吉,即“砂要秀”。察砂实际是寻找能“聚气藏气”的地理环境。一个理想的风水模式除了有靠山(镇山)之外,左右两侧还应该有起护卫作用的山,使整个穴场成兜抱状,来挡住“风”对气场的破坏,达到更好的聚气作用,让人们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同时也能够提供给人类一些维持生存的物质资料。

“水”是伴随山脉而行的河流。“水者,龙之血脉。穴外之气,龙非水送,无以明其来;穴非水界,无以明其止”(《周易阴阳宅》)。风水学认为:山不能无水,无水则气散,无水则地不能养万物。水能“载气纳气”,大山脉能“迎气生气”,山环能“聚气藏气”。由此,中国风水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山主富贵”“水主财”的共识。观水,首要一条是观水口,水口本身有水流进之处和水流出之处,前者要开敞,后者要封闭。此外是水的形态和水质等。“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龙经》)。流动的水要屈曲绕抱,汇聚的水要澄清。

“向”指的是朝向,它具有矢量性。同一物体,随着参照物的不同其方位也不同。风水家们利用罗经(罗盘)进行选址,就是以其手中的罗盘建立起一个相对的坐标系,从而对穴场进行一些逻辑性的、适用性的分析和评价,看周围的环境是否能够满足“聚气”的要求。

以某一栋建筑单体来说,日照和通风是必须满足的,满足了则为“吉”,反之则为“凶”。最好的朝向不是正南北向,而是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略有偏差。在我国,南方地区炎热,日照条件很容易满足,由于潮湿,通风在朝向的考虑上占主要地位,同时要避免过分的日照,故以南偏东15°为吉;而北方地区因为寒冷,日照在朝向的考虑上占主要地位,所以尽量要争取“热轴”的方向(即南偏西15°)来获得热量为吉。我国位于北半球,“负阴抱阳”就是指“面南背北”,同样的“负阴抱阳”到了南半球就成了“面北背南”了。

二、寻龙捉脉——都城、皇宫的风水

早期都城的选址,较多考虑实际的使用,最重要的是解决水源和运输问题。由于风水术的泛滥,从明初开始,风水之说便在都城、宫殿的选址与营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决定建都金陵(南京),在考察都城风水的时候,他花了不少心思。相传金陵自古就是王气汇集之地。《景定建康志》记载:“父老言秦(始皇)厌东南王气,铸金人埋于此。”“金陵”之名亦由此而来。朱元璋得此风水宝地作为都城,感到非常满意。

明成祖朱棣夺得帝位后,决定把都城迁到北京。紫禁城的设计者是江西风水大师廖均卿,营建过程中,始终按风水观念进行。

首先,“紫禁城”及其主要宫殿的命名,就是风水理气观的最直接表现。早在秦汉时期,皇宫就被称为“禁中”,即禁卫森严的地方。秦始皇建咸阳宫,曾以之来象征所谓的“紫宫”,表明是帝王所居的地方。紫宫又叫做紫薇宫或紫薇垣,原是古代天文学上的名称,是环绕古代被称为“帝星”的北极星周围的15颗星的总称。到了唐代,出现了“紫宫”与“禁中”合而连用的提法,称为“紫禁城”。明代皇宫延续了这种叫法。另外,紫禁城中主要宫殿的命名,也与风水观念有关。比如乾清宫、坤宁宫即是最典型的例子。“乾”可以喻天,有“动”和“创始”的特性,所以皇帝居住的地方当以“乾”命名。“乾清”更含有清气浩荡之意。而“坤”可以喻地,有“静”和“负载”的特性,故皇后居住的地方当以“坤”命名。“坤宁”更含有安宁顺承之意。

紫禁城的选址和布局还体现了风水形势宗关于“寻龙捉脉”的观念。按照形势宗的观点,中国的山脉以西北的昆仑山为中心,向东南延伸出三条山脉,形成了三大干龙。黄河、鸭绿江之间为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长江、黄河之间为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秦山入海;长江以南为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龙从起点昆仑山到入海又按远近大小分远祖、老祖、少祖,越靠近起点越老,越靠近海边越嫩。风水家认为,老山的生气不足,嫩山的生气才旺,因此寻地当在少祖山寻,不要到远祖山、老祖山寻。除了这三大干龙之外,又有数千条小的山峦,构成一个脉络清晰的风水格局。每一个好的风水宝地,一般都有与昆仑山相联系的祖山(干龙)作为依托,而少祖山可作为拟建城市、陵墓或建筑的靠山(或称背屏)。

从北京的地理来看,其城市西北有连绵起伏的青山,这就是风水家所称的龙脉。龙脉的中心为少祖山,与昆仑山相联系,称为王气郁积之地。以此起始,引入京城,到达宫殿背后的景山(主山)。主山两翼,左以河流为青龙,右引道路为白虎。主山之前、青龙白虎之间的最佳选点,是万物精华的“气”的凝结点,为龙穴,明堂就应坐落在此处。因此,紫禁城实际处于北京城的最佳位置,而明堂太和殿就是龙穴所在,居天下中心。

环绕在紫禁城外围的护城河,是一条保卫紫禁城安全的“人造河”。紫禁城内金水河之水从护城河西北角引入,曲曲弯弯地流经武英殿、太和殿、文渊阁、南三所、东化门等重要建筑和宫门前,既将“生气”导入,又形成风水学中的“水抱”之势。金水河全长两千多米,到东南角又流入护城河,在好几处建筑前形成“临水”的风水环境。

此外,北京的大环境也非常优越,如《朱子语类》论北京的大环境云:“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前则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所谓无风以散之,有水以界之。”这是北京城为中心,以全国山脉为朝案,来说明北京地理环境之优越。

三、生者安居之法——住宅的风水

古人用“负阴背阳,背山面水”,来概述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

背山,即基址后面要有马蹄形的山丘为靠背,左右有左辅右弼的所谓次峰。这些山的山形均要优美,并且保持丰茂的植被,而不能是崎岖丑陋的荒山、倾斜的孤山或在山脉背后半掩半露的“窥峰”。山峰轮廓如果没有崎岖不平、丑恶可厌的形貌,则为“吉山”。面水,即基址不远的前方应该有水,针对住宅而言,最好是月牙形的池塘,若是村落、城镇,则最好是弯曲的河流。水应流向与山脉会合的方向,以使阴阳二气中和。而且水流要尽量平缓,迂回曲折,切忌平直如线。

具备以上条件的地方,就是最吉祥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风水穴”。至于其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民间有俗语说:“大门朝南,子孙不寒,大门朝北,子孙受罪。”有时候由于地形所限不能强求一律坐北朝南。只要基本符合“背山面水”的格局也是可以的,但基址最好地势平坦,而且具有一定的坡度。

这种“背山面水”的选址标准,之所以较为科学,是因为它符合实际情况。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北来的寒流;面水可以迎来夏季的日照;近水则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适于水中养殖;缓坡则可以避免淹涝之害;丰茂的植被则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果林或经济林还可取得经济效益和部分的燃料能源。总之,好的基址可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自然就变成一块吉祥福地。

这种十全十美的风水宝地是相当难求的,往往在山形水势上都会有一定的缺陷。为了“化凶为吉”,必须通过修景、造景、添景等办法,以达到整体景观的完整协调。有时,利用出入口的朝向、街道平面的轴线方向等办法来避开不愉快的景观,以期获得视觉及心理上的平衡,这是消极的办法。而积极的办法也有,如改变溪水河流的局部走向;改造地形;山上建风水塔;水上建风水桥;水中建风水墩等一类的措施,名为镇妖压邪,实际上都与修补风景缺陷及造景有关。

在一些平原地区或距离山水较远的地方,所谓的“背山面水”原则无法适用。于是格外注重住宅的朝向、布局等风水问题。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方,古代称为“四象”分别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相配。四个方位加上中,就形成了东西南北中这五个方位,并与金、木、水、火、土相配。北京四合院还有一个特点:全院以中轴为对称,但大门不与正房相对,而是开在东南方向。这是根据风水学说,正房坐北为八卦中的“坎”位,而坐坎宅就必须开巽门,“巽”者是东南方向。古人相信,这种“坎宅巽门”的朝向,能使家族财源滚滚,大吉大利。

四、死者安息之道——阴宅的风水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陵墓的风水,这与古代流行的祖先崇拜及有神论思想有关。古人普遍相信人的死亡只是肉体消灭,而灵魂是永存不灭的。但灵魂也需要一个安息的场所,否则便成为所谓的“孤魂野鬼”。所以在古人眼里,陵墓的风水和住宅的风水同样重要。

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命礼部尚书赵頨和江西风水师廖均卿等前往北京选择陵地“吉壤”,在昌平境内寻找到风水宝地黄土山,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并于1409年开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长陵。以后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在具体确定他们的墓址时,都有风水师参与其间。

明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敞,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6公里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完美境界。

img61

十三陵风水示意图

历史上最迷信陵墓风水的王朝,并非明朝,而是文化繁盛的宋朝。宋朝皇帝普遍迷信“五音姓利”的堪舆术。所谓“五音姓利”,是先把人的姓按五音分配,发音相似某音即归入某音。如将孔、宋、董归入宫音,杨、王、江归入商音,赵、曹、毛归入角音,李、毕、狄归入徵音,刘、苏、余归入羽音。按风水师所说,五姓与五音、五行、五方结合,可用来推断吉凶福祸。如《图宅术》曰:“商家门不宜南向,徵家门不宜北向。”意思是说凡是姓归入商音的人家,家门不宜南向;凡是姓归入徵音的人家,家门不宜向北。今天看来,“五音姓利”这种堪舆术纯属无稽之谈,但宋朝的历代皇帝却对此深信不疑。

由于宋代皇帝姓赵,赵归入角音,角音在五行属木,按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水生木,木生火,而金克木。风水师们据此得出结论,宋皇墓地最吉利的朝向应该是坐南朝北,万万不能坐东朝西。因此,宋代的巩县八陵都是坐南朝北,这与自古以来墓葬坐北向南,以求“负阴抱阳”的传统大相径庭。

【学生讲坛】

1.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太岁头上不能动土”、“来龙去脉”、“寻龙捉脉”。

2.运用风水形势宗的理论,说说紫禁城的风水文化。

【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古村落风水文化赏析。

[实训目标]

1.能够通过图书、期刊、网络等途径收集各种资料。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古村落风水文化。

[实训内容和方法]

1.按生源所在地5—8人一组,利用实地走访和资料整理法调查当地著名古村落。

2.分析所调查古村落的风水文化,制作PPT演示文稿。

3.每组推荐一位同学,结合PPT介绍古村落的风水文化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