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举要

中国古代建筑举要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任务4 中国古代建筑举要经过历史沧桑而遗留下的建筑是品位最高、价值最大、最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权力滋生的这种奢华,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琴弦上奏出了最为响亮的音符。孔庙中还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画像砖,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方圆40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中国古代建筑举要_新编旅游文化

学习任务4 中国古代建筑举要

【学习导读】

经过历史沧桑而遗留下的建筑是品位最高、价值最大、最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各种各样的古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文化内涵,吸引着寻古探奇的旅游者。

【知识储备】

一、权力的象征——帝王建筑

帝王建筑,是胜利者为自己树立的丰碑。他们以胜利者的姿态,居住于富丽的宫殿,为天地、祖先修建宏伟的祭坛家庙,就连死后也要安置在豪华的地下宫殿。因权力滋生的这种奢华,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琴弦上奏出了最为响亮的音符。

(一)宫殿建筑

“殿宇的海洋”——北京故宫

img62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亦称“紫禁城”,是明清帝王处理朝政和生活起居的地方,是世界建筑史上规模最大的宫殿群。

故宫建筑讲究风水,虽处于平坦开阔的地带,亦有意形成“前水后山”型的布局。“前水”指的是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及太和殿前的内金水河。“后山”指的是人工堆成的土山——景山。故宫建筑讲究轴线对称,其主体建筑皆坐北朝南,沿中轴线排列,这条中轴线与北京城的轴线重合,8公里长的轴线纵贯全城。整个建筑群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主要宫殿,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最高权力的主要场所。内廷由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西六宫组成,是封建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区域,在清代也是皇帝进行日常政治活动的地方。按中国建筑以四根柱子当中的空间为一间计算,故宫一共9000多间,是名副其实的“殿宇的海洋”。

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屋脊上的宫殿——布达拉宫

img63

布达拉宫

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古老的布达拉宫不仅以建筑宏伟而著称,还以珍贵的文物而闻名,是藏族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西藏的艺术宝库。

布达拉是梵语音译,又译作“普陀”,意为“佛教圣地”。始建于公元7世纪,相传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后毁于战火。现在的布达拉宫是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重建的。整个宫殿群由白宫和红宫组成,外观13层,高110米,依山垒砌,气势雄伟。白宫横贯两翼,为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地;红宫居中,为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整个建筑群占地10余万平方米,房屋数千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体现了西藏建筑工匠高超的技艺。

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坛庙建筑

世界最大的古代祭坛——天坛

位于北京,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坛是北京“天地日月”诸坛之首,占地273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明清两代皇帝曾在此祭天,以求国家昌盛,皇权永固。

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内外两重城墙环绕,南边围墙左右两角成方形,北边围墙左右两角成弧形,以象征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等。

1998年,天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儒家文化的圣地——孔庙

img64

孔庙大成殿龙雕石柱

孔庙位于山东曲阜市南门内,是奉祀孔子的庙宇。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最初仅“庙屋三间”,后来经过历代的不断兴建,发展成为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孔庙的总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桧柏,创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培养谒庙者崇敬的情绪。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前三进院落布置导向性建筑物,如门或牌坊。第四进院有一座三重檐的高阁奎文阁,其中藏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图书。“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后人把奎星演化为文官之首。在孔庙建奎文阁,是把孔子比做天上的奎星之意。第七进院落中有“杏坛”,据说是孔子生前讲学处。孔庙的主殿大成殿高31.89米,宽54米,进深34米。四周支以28根龙雕石柱,每根石柱都用整块石材雕成。特别是殿前檐下的十根石柱,用深浮雕的手法雕成双龙对舞,衬以云朵、山石、涛波,造型优美生动,是罕见的艺术瑰宝。孔庙中还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画像砖,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1994年,孔庙与孔府、孔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陵墓建筑

举世称奇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于公元前246年开始营建,历时36年之久才修成。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img65

秦始皇陵1号坑

1974年春以来,在陵园东面先后发掘了三处兵马俑坑。1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2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军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3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秦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76年在1号坑遗址上修建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博物馆,馆内复原了兵马俑坑千军万马的威武阵势。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举世闻名的帝王陵墓群——明十三陵

位于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南麓,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方圆40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明神宗万历皇帝和其两位皇后的陵寝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地宫被发掘的陵墓。地宫极其豪华,总面积1195平方米,全部为拱券式石结构,由前、中、后、左、右五大殿堂组成。后殿最大,长30米,宽9米,高9.5米,地面用磨光花斑石铺砌。棺床中央放置皇帝和二后的棺椁,以及装满随葬品的红漆木箱。墓中出土的金冠、凤冠、瓷器、丝织品等珍贵文物,现在定陵陈列室展出。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知识链接:“驾崩”一词的由来、封土的沿革

战国时期将高大的坟丘称“陵”,秦汉时帝王一级的称“山陵”,比喻君王的形象,以示其崇高。因而君王之死,不称“死”,而叫做“山陵崩”,发展到后来则称帝王之死为“驾崩”。

大约从周代开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秦汉两代为“方上”。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呈覆斗形,因为上部是方形平顶,犹如方形锥体被截去顶部,故名“方上”。到了唐代,李世民认为平地筑起高坡太劳民伤财,同时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和盗墓,即改为“以山为陵”的形式。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其规模要比秦汉时代小得多。明清两代为“宝城宝顶”形式。

二、防御的工事——城池建筑

城池包括城市的城墙和护城河。城墙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城墙上有城楼、角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一套坚固的防御体系。长城,是中国古代宏大的防御工程,是都邑四周城墙的极度扩大。它与一般的城不同,整体不形成封闭式城圈,长度可达数百里、数千里或上万里,故称为“长城”。

巨龙的腾跃——万里长城

img66

八达岭长城

长城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最早修筑长城的是齐国和楚国,大约始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战国时魏、燕、赵、秦等国相继兴筑。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将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

根据历史记载,从秦朝到明朝这1800多年间,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建过长城,除秦朝外,汉、明两代也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筑。到如今,用夯土砌成的秦长城、汉长城只有遗迹残存,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般都是用砖石重修的明长城。明长城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至辽宁省的鸭绿江边,全长约6700公里。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长城上有三个著名的关隘,即山海关居庸关和嘉峪关。八达岭长城是我国明长城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段落之一,也是游人观赏长城最佳的地方。因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都设重兵把守。金山岭长城被誉为“第二八达岭”。1567年,戚继光镇守北疆,继续兴建众多敌楼和战台,使之成为万里长城上构筑最复杂、楼台最密集的一段。

img67

临海古城墙

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知识链接:江南长城

即临海古城墙,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始建于晋,成于隋唐,全长6000米,是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海古城墙既具雄险峭拔之势,又具江南清丽的景致,因此有“江南八达岭”之美誉。

根据历史记载,明朝名将戚继光在临海抗倭八年,九战九捷。其间,戚继光与知府谭纶整修临海古城墙,创造性地加盖了二层中空敌台。戚、谭随后奉调蓟州,修建北京附近的明长城。他们抽调江南三千兵士,将其在临海筑城经验运用到明长城修建工程中。万里长城的空心敌台,源自临海。因此,临海古城墙与万里长城结下不解之缘,所以称“江南长城”。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南京城墙

南京城墙内侧周长33公里,为世界第一。明皇朱元璋在安徽休宁人朱升“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下,逐步兴建起来。城垣用巨大的条石砌基,上筑夯土,外砌巨砖,砖缝用石灰和糯米浆浇灌,墙用桐油和拌和料结顶,十分坚固。原有城门13座,其中聚宝(中华)、石城、神策、清凉四门保存至今。

知识链接:中国第一大城门

南京城南的中华门,为明代洪武年间耗18年时间建成,因正对城门外的聚宝山(即雨花台),故又称“聚宝门”。聚宝门气势宏伟,建有形制特殊的、全国规模最大的瓮城。南北长128米,东西宽118米,城墙高20.5米,共有三道瓮城,四道拱门。每个拱门都有内外两道门,外面一道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如遇敌人来攻,可以放下千斤闸,即如“瓮中捉鳖”。

img68

中华门

三、多姿的轮廓——楼阁建筑

楼阁有古朴的飞檐画栋和精致的花窗青瓦,屋顶形式各异,坡面和缓,出檐深远,檐角微翘,构成一幅轻盈、美丽、多姿的轮廓,充满诗情画意。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名士便将登楼阁、览胜景、吟诗作赋、抒情遣怀视为一项高雅的活动。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是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天下绝景——黄鹤楼

位于湖北武汉,其名最早出现在《南齐书》上,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唐代黄鹤楼“高耸巍峨”,极为雄伟。历代许多大诗人都先后到此游乐,吟诗作赋。在历代咏黄鹤楼的诗篇中,以崔颢的《黄鹤楼》诗最负盛名。

黄鹤楼在历代屡毁屡建。1995年重建的黄鹤楼,五层总高51.4米,体量之大超过了历代旧楼。屋面全部采用黄瓦,是为了附会“黄鹤之意”。

知识链接: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该诗意境深远隽永,耐人寻味,被称为唐人七律之首。后来李白登楼凭眺,诗性大发,本想吟诗一首,看见崔颢的题诗,觉得难以超过,便叹息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从此黄鹤楼更加声名大振。

洞庭天下景,岳阳天下楼——岳阳楼

位于湖南岳阳古城上。岳阳楼之名起源于唐肃宗时。后至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更为时人、后世传为美谈。范仲淹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词采飞动,议论纵横,不仅写出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巴陵胜状,而且写出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风貌。滕子京请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由邵竦篆刻。人们把滕修楼、范作记、苏手书、邵篆刻,称为“天下四绝”,并竖了“四绝碑”,至今碑石完好。现在的岳阳楼是清光绪年间的建筑,与原建筑造型不同,为三层三檐的木结构楼阁,黄色琉璃瓦盔顶。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

位于江西南昌西侧,建于唐朝。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出任洪州都督,耗资巨万,营造城阁,故取名为滕王阁。滕王阁载誉古今,是与王勃《滕王阁序》分不开的。后来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滕王阁记》,人称“三王文词”。滕王阁历代屡毁屡建,现在的建筑为1989年重建,为仿宋建筑,华丽堂皇,宏伟壮观。

知识链接:王勃与滕王阁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设宴于阁上,想让其婿吴子章炫露文采,当场作序。其时,王勃自北南下,于宴席开始后赴会,坐最末一席。阎假意先叫同僚作序,但大家已知其意,无人敢应。没料到少年博学的王勃冲身而起,要来纸笔,即席作序。阎恼怒之下回到内屋,叫人看王勃下笔,写一句向他通报一声。王勃起首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人报于阎,阎冷笑说:“这是老生常谈。”王勃疾笔写就第二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听后沉吟不语。当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报知阎都督时,他惊喜万分,赞叹真是天才!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

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而逝。

四、灵魂的寄托——佛塔建筑

img69

应县木塔

佛塔起源于印度,称窣堵坡或浮屠,用以藏佛舍利,其形状为一个半圆形的坟冢。佛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原有的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出现了许多新的塔型。中国佛塔可分为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式等类型。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形式,可以登高远眺。早期为木结构,隋唐以后多为砖石仿木结构。著名的有陕西西安大雁塔、山西应县木塔等。

西安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市南慈恩寺内,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此塔是玄奘大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因仿印度雁塔样式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叫做小雁塔,故此塔名为大雁塔。大雁塔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应县木塔,即佛宫寺释迦塔,坐落在山西应县佛宫寺内。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平面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层,实为九层,通高67.13米。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最古最高的一座木构大塔。

知识链接:佛塔的其他类型

密檐式塔以外檐层数多且间隔小而得名。塔下部第一层塔身特别高,以上各层则塔檐层层重叠,距离很近。密檐式大都是实心,一般不能登临。著名的有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寻塔等。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为藏传佛教所常用。流行于元代,明清继续发展。著名的有北京妙应寺白塔等。金刚宝座塔具有浓厚的印度风格。其形式为:塔的下部为一方形巨大高台,台上建五个正方形密檐小塔(代表五方五佛)。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是我国同类塔中年代最早、雕刻最精美的一座。

img70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img71

北京妙应寺白塔

img72

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五、彩虹的投影——桥梁建筑

桥是路的延伸,是最能激发人类想象力的建筑。它横跨江河而建,沟通水陆,将两岸连为一体。它或弯、或直,弯者如虹,直者如带。如虹者有名闻天下的赵州桥,虽历经千年风雨,身姿却曼妙依然,赢得“水在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的赞誉;如带者有独一无二的卢沟桥,见多识广的马可・波罗曾用“世界最好”来评价它。

建筑水平最高的古代石桥——安济桥

安济桥又名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古称赵州)城南的洨河上,建于隋开皇至大业年间(590—60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敞肩石拱桥。桥全长64.4米,宽9.6米,跨度37.02米,是一座由28道相对独立的拱券组成的单孔弧形大桥。赵州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就是它“敞肩拱”的创举。在大拱两肩,砌了四个并列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减轻桥身重量,节省石料,又增强了桥身稳定性。这就有力地保证了赵州桥在1400多年的历史中,经受住了多次洪水冲击,8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仍挺立在洨河之上。

知识链接:木拱廊桥

img73

浙江庆元兰溪桥

廊桥又称屋桥、风雨桥,是在桥面上盖建廊屋的桥梁,有木拱、木平和石拱三桥之分,其中木拱廊桥不仅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而且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如今在我国能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已被人们称为桥梁的“活化石”。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拱廊桥的下部结构是“编木拱梁桥”,兼具拱桥和梁桥特征,结构合理。木拱廊桥是典型的山地生态环境中人居文化的一种遗产,最集中的留存地是“景泰寿庆”(浙江景宁、泰顺、庆元和福建寿宁)四县,其中又以庆元数量最多,价值最高。它集山、水、屋、桥于一体,气势如虹,桥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既美观实用,又有深沉的民俗文化渊源。

“独一无二的桥”——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旧称卢沟河)上,始建于金代,明、清两代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葺、重建,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联拱石桥。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桥身下分11孔涵洞,桥墩呈船形。“卢沟晓月”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在此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民族自卫战争从此开始。

知识链接: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

卢沟桥桥身两旁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缭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谜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画这个句号。

六、尘世的足迹——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没有帝王建筑的富丽堂皇,没有坛庙建筑的宏伟壮观,也没有宗教建筑的庄严肃穆,然而她洋溢着的亲切、质朴的独特风情,同样值得我们为之喝彩。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居建筑自然也是绚丽多姿、异彩纷呈。

东方伦理道德的体现——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四合院的代表。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受到古代风水说的影响,大门不开在中轴线上,而开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胡同北侧的四合院为正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角;胡同南侧的四合院如果南面不临街,开不了院门,则在西北角开门。

比较标准的四合院分内宅和外院两部分。外院由倒座房、院门、影壁、内宅南外墙组成。倒座房用于客房和仆人住房;影壁是重要的装饰,一些影壁建造讲究,在其墙壁上雕饰有精美的图案和吉祥话语,大大增加了四合院的文化品位。内宅南墙正中建有垂花门,只有进了垂花门,才能看清内宅房屋。内宅由正房、东厢房、西厢房组成,中间是庭院。正房高大而豁亮,面阔三间,东西两侧建有耳房。正房由宅主人居住,厢房供子孙辈居住。大的四合院在正房后还建有用途多样的后罩房。

img74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内可以种树养花,有的还置有金鱼缸,搭有葡萄架。在四合院内种枣树、石榴树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孙;种丁香、海棠,表示主人有身份和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四合院是封闭式住宅,院内一大家人可以安安静静、和和美美、与世无争地生活。院内的房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面向院子中间开放和集中。高大宽敞的正房,冬暖夏凉,由长辈居住,长辈一旦有什么不适,哪怕刮风、下雨、下雪,儿孙们也可以沿着游廊到正房去问安。这种房屋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家庭观念和东方的伦理道德。

大红灯笼高高挂——晋中窄院

晋中地区地势较平坦,不仅有着肥沃的土地,还是东西的交通要道,因此自古就是富庶之地;由于经济的繁荣,晋中地区也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因而居住用地相对局促;晋中地区占尽地利,因而居民大多外出经商,留在家中大多是老幼。基于以上几点原因,这里的民居形成了一种平面狭长、布局紧凑的合院形式,通体由青砖砌成。这种长方形的合院窄而长,外面有着高高的围墙,有很强的安全性。从大门到中房到最后的正房,屋脊逐渐升高,单坡的屋顶向内倾斜,从内部院落向上看,只留有一道狭长的天空。这种合院以山西汾河湾地区为代表。

汾河湾多富商,所以这里的合院民居不仅规模大、质量高,而且由于远离京城,对建筑的规制也相对宽松,许多只有在王府中才能出现的形式,在这里普通的民居中就常能见到。汾河湾最有代表性、最著名的民居是祁县的乔家大院。

img75

乔家大院

知识链接: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是一座城堡式建筑,四周由高达十几米的砖墙围合而成。墙的上层是女儿墙形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等,宛如城墙上的敌楼,气势非凡。整个大院占地达8000多平方米,内部由6个大院,19个小院,313间房屋组成。大门坐西朝东,进门处设有砖雕的大型照壁,照壁上饰有100个不同形态的“寿”字。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囍”字形,建筑考究,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粉墙、黛瓦、马头墙——徽州民居

“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徽州民居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它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徽州指位于今安徽、浙江、江西交界的地区。徽州民居以四水归堂的天井院落为单元,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布局。在多进的院子中,每一个院落都设正堂,且后面的院落要比前院高出一些,这种设置称为“步步登高”,在风水上的解释为“前低后高,子孙英豪”。天井院落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开设“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徽州民居的大门是重点装饰区域,有极其精美的砖石雕刻装饰,显示着家庭的财富与地位。出于安全性考虑,无论贫富,徽州民居的大门都很小,主要根据装饰的繁简与装饰面积的大小来显示家庭的情况。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和山水云雾镶嵌在一起,颇有“天人合一”的感觉。

img76

徽州民居大门

img77

承志堂“商”字门楣

知识链接:牛形村落——宏村

安徽黟县宏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山为牛头、树为牛角、屋为牛身、桥为牛脚,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宏村水系依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牛肠”在流入村中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过滤,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外的另一个“牛胃”——南湖,最后流入河床。

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有“民间故宫”之誉的承志堂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2000年,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难忘人类童年的居所——窑洞四合院

掘土而居的这种居住形式可上溯到原始社会,其历史非常古老,是我国最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形式之一。虽然窑洞建筑建造简便且坚固耐用,但受地形和气候限制,只有在干旱少雨且土质细密、均匀的黄土堆积层中挖的窑洞才能长期居住,因此我国的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多风沙,日照强烈而且早晚温差大,而窑洞则冬暖夏凉,具有很好的保温功能。由于有厚实的土层保护,因此窑洞的取暖和制冷都要比普通房屋节约大半的费用;窑洞民居内部的面积也大都比一般房屋大,相当宽敞,而且使用时间长,居住几十年的窑洞随处可见;此外窑洞还有较强的隔音、防火、抗震功能。

img78

下沉式窑洞

窑洞按建造方式不同有两种常见类型,即靠崖式窑洞和下沉式窑洞。靠崖式窑洞又称为靠山窑,顾名思义,靠崖式窑洞就是在黄土坡边缘,向内横向挖掘的洞穴。最具代表性的靠崖式窑洞区为河南和陕西两省。下沉式窑洞又称地坑院、天井院等,就是在平地上向下挖出一个深坑,人工创造出“崖壁”,再在四壁上开掘出窑洞的合院形式。在河南、陕西、甘肃等地都有分布。下沉式窑洞的顶部通常都要比周围地面略高一些,还建有一圈女儿墙,这样既避免地面上的人不小心跌落,也防止地面上的雨水倒流入院内。

团结的异乡人客家堡垒——福建土楼

土楼是自三国两晋以来为逃避战乱而迁移南方的中原移民——客家人的住宅,主要分布在福建西南部永定、龙岩、漳平和漳州一带的农村中。每一栋土楼体积都很大,而且用夯土墙作为承重结构,平面形式有方形、圆形、五角形、八卦形等,以方形和圆形为主,其中又以圆形最为奇特。

圆形土楼在外国人眼里被当做是“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其主要特征是以祠堂为中心,采用中轴对称形式,基本居住模式为沿周边布置并分割成一个个单元房,土木结构,美观牢固,独具客家风情。大的圆形土楼可高达15米,墙厚1米,有外、中、内三圈,共数百间房屋。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又极富美感的民居建筑类型。

知识链接:承启楼

承启楼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圆形土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县,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时三年完工。圆楼直径达62.6米,最中央是全楼的祖堂,由一座厅堂和半圈围屋组成。内圈有房20间,中圈有房34间,外圈有房60间。外圈共有四层:底层为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四层为卧室,全楼共有房间300余间,可容纳600余人同时在里面生活。

中西合璧的民居——广东碉楼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开平市各地普遍建造碉楼,主要是为“防盗”。各方匪贼把富裕的侨乡当成“生财之地”,经常打家劫舍,造成无数惨案。于是海外华侨和故里的乡民联合起来,以数家或以村为单位,集资建造公用碉楼,较为富裕的华侨、归侨则独自兴建碉楼,作为防涝和防盗之需。而在建造的过程中,也有意识、无意识地仿造了国外的各种建筑风格。碉楼建造高峰期全市多达3000多幢,后由于诸多原因大量废弃,现存1466幢,分布在不同城市和乡镇。这些碉楼是开平华侨与村民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在国内乃至世界的乡土建筑中实属罕见。2007年,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img79

永定县承启楼

img80

开平碉楼

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民居

江南地区主要指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大片区域,这里水网密布,自古为富庶繁华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与高度发达的经济一样,人杰地灵的江南地区人才辈出,有很深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特有的居住形式。

江南地区一年四季气候宜人,因此其屋顶不像北方一样加厚,没有天花板,直接裸露着上面的木构架。由于屋顶的木构架都是裸露着的,因此也成为室内主要的装饰部分。建筑中大梁常做成月梁的形式,其他地方则以各种植物、回字纹、狮纹象纹、人物等为题材,雕刻精美繁复。建筑本身只以粉墙黛瓦装饰,风格清新,连木构架以及住宅内的门、窗等所有木质设施都饰以栗褐色或褐黑色的油饰,以素雅、清幽的风格为主,与团簇在建筑周围的植物,以及碧水蓝天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江南宅院的特色。出于保护家宅安全和防火的目的,住宅周围高墙封闭,形成各式各样的马头墙,成为江南民居外部最大的特点。

与深宅大院相比,临水而建的普通住宅在江南更为普遍,也最能代表江南水乡民居的特点。由于江南地区河网密布,人们大都依靠水路交通,为了运输与生活的便利,最好的建筑居住模式是临河而建,一边出口毗邻街道,一边出口毗邻河道。由于人多地少,地面就变得局促起来,所以形成水乡独特的开间小、纵深长、高层的住宅形式。紧密排列的建筑顺着河道的变化而蜿蜒,形成了江南独有的河街。居民临水的建筑大都开有后门,与河道相连,并设置石阶梯。门外各家的小码头是水乡人家住宅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当地人称之为“河埠头”的地方,不仅是重要的出行口,也是各家船只停靠的所在,更是居民日常洗衣、洗菜、购买生活用品的地方。

img81

江南水上人家・南浔百间楼

【学生讲坛】

1.谈谈为什么在浙南地区会出现被誉为桥梁“活化石”的木拱廊桥?

2.说说江南四合院与北方四合院的不同之处。

【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中国古代建筑导游讲解。

[实训目标]

1.能够通过图书、期刊、网络等途径收集各种资料。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赏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实训内容和方法]

1.按生源所在地5—8人一组,利用实地考察和资料整理法调查当地著名古代建筑景观。

2.收集该古代建筑景观的图片及文字介绍资料。

3.挖掘该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撰写解说词,制作PPT演示文稿。

4.每组选一位代表,结合PPT,向同学介绍该建筑景观。

★学习资源

1.杨永生.中国古建筑之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王其均,谢燕.民居建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房厚泽.凝固的历史中国建筑故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4.中华五千年网 http://www.zh5000.com

5.中国世界遗产网 http://www.cnwh.org

6.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网http://www.cacc.org.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