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造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人文环境

构造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人文环境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就此来说,现代经济与现代科学技术,不可能在一个思想愚昧、心灵封闭、文化专制、观念偏执的人文环境中得到健康正常的发展。当时中国紧迫的国家民族生存危机压力,使一切发展的核心与焦点似乎都集中到了经济增长与政治变革的层面上,而对国民观念与精神的改革,却并未引起广泛的注意。
构造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人文环境_文史哲与人生:人文科学论纲

一、构造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人文环境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依存和一体化的社会,一个内在关联度与互动性很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的社会整体中,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政治与经济、科技与文化、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实,方方面面总是存在着高度的相互渗透、制约的关系。就此来说,现代经济与现代科学技术,不可能在一个思想愚昧、心灵封闭、文化专制、观念偏执的人文环境中得到健康正常的发展。开放而健康的民族精神、积极而进取的心灵结构、科学而理性的文化形态、温馨而人性的人际关系、民主而宽容的思想体制,及相应的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成与传播,乃是现代技术创新、科学进步、经济起飞的必要前提与基础。正如现代经济的成长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促进人们的观念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变革一样,来自观念与精神领域的变革也可以为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成长提供相应的精神文化动力。

惟其如此,一部优秀的小说,一场完美的话剧,甚至,一幅感人的绘画和一首小诗,往往都可以起到丰富人生、改良社会的作用,而作为学术与思想形态的文史哲等人文科学,更是可能成为推进时代变革的思想解放者与精神启蒙者。我们说,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都是人的主体行为努力的结果,是在人的观念与价值体系的影响下进行的,因此,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成长需要有相应的人文环境条件的塑造作基础,需要有来自观念与精神领域的变革与发展作前提。用丰富优美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理性的观念思想为建设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昌明、科技进步的文明社会提供一个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持,构造一个相应的人文精神环境,正是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美学等人文科学所普遍具有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我们都知道,文学艺术世界中那感动人心的美好情感与人道精神,从来就是人类提升自己文明程度的巨大精神力量,而由哲学和历史学所构造的先进的思想、观念与意识,也会通过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的改造与提升,而成为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巨大力量。当着一种美好的人文理想与人文情怀,一种将真、善、美统一起来的人文精神与观念文化,渗透到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成为人们内在的价值准则、思维模式、理想信念后,这个民族必然创造出一份相应的伟大事业来。

从那些近代以来经济与科技获得先行发展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自精神观念和文化领域的变革,来自人文情感领域的进步,正是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得以突破障碍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人文领域的相应变革,没有精神文化世界的适宜的人文环境的塑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化社会兴起与成长都是不可能的。

这方面,我们从近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和科学技术进步史中可以得到足够的经验教训的启迪。在欧洲,14—15世纪以后欧洲现代文明的兴起是与它在观念精神领域中人文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兴起,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性觉醒与精神解放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没有14-15世纪席卷欧洲各国的发生在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宗教各个领域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科学理性精神的传播,没有世俗性人文科学教育的发展,就不可能有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和经济政治的崛起。建立在现代人文科学教育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精神,作为一种体现现代性特征的精神启蒙思潮,一种将人解放出来的精神文化力量与观念体系,正是现代欧洲全部物质生活、科技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基石,是欧洲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赖以生长的文化根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理性主义运动,使欧洲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得以摆脱中世纪神权专制主义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制,使人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得到了解放,欧洲以此获得了内在的生机与活力,这是欧洲由亚欧大陆中相对落后的一隅之地率先兴起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根源。

而在当时的亚洲一些东方文明古国,无论是在东亚的中国、日本,还是南亚的印度,以及西亚中东地区的波斯、奥斯曼帝国,虽然都已出现了向现代文明过渡的因素,但专制王朝和封建主义精神文化对人性的抑制,思想文化领域的高度专制主义统治,使新的思想力量难以成长起来,这无疑是这些国家在近代以后逐渐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文观念领域的变革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发挥的作用,一般是潜在的、持久的,它并不会马上显露出来。正因为此,人们往往会对它的作用持轻视低估的态度,然而,这种态度,使人们追求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努力最终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在一个社会面临紧迫的经济发展压力的时候,人们会把更多的眼光投向可以较快见到成效的外显经济与技术方面,而把内隐的观念领域变革与发展放到十分次要的位置上,结果由于缺乏来自人文方面的支持作依托,急功近利的经济与技术努力往往最终归于失败,或半途而废。

近代以后,许多东方国家都发生过类似于中国从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经由科技经济层面的变革到政治与制度方面的变革,再到思想观念的变革这样曲折反复的现代化进程。19世纪中叶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坚船利炮攻破后,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但多认为这种先进与落后的差别主要是在技术和工艺的方面,是西方有坚船利炮而中国没有。因此只需从西方学习一些造船造炮的技术就可抵挡得住西方的侵略。那时的中国人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政府官员,或是普通百姓,并没有意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别不仅在于技术与工艺方面,而且还在于制度和观念方面,因而只想从工艺和技术方面学习西方。洋务运动失败后,有些中国人看到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不仅只是技术与工艺,而且还有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于是开始了变革政治体制和国家制度的变法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但是无论是变法维新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缺乏足够的理论与思想准备,新的观念与文化远没有被广大的民众了解接受。当时中国紧迫的国家民族生存危机压力,使一切发展的核心与焦点似乎都集中到了经济增长与政治变革的层面上,而对国民观念与精神的改革,却并未引起广泛的注意。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变革之所以艰难曲折,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旧制度的批判与对新社会的追求缺乏来自观念领域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启蒙作支持。无论是变法维新兴起还是政治革命鼓动,都是需要有相应的思想舆论和精神观念做准备的,而中国的变法与革命,却缺乏类似于法国大革命前的那样一场变革人心的思想启蒙运动作前奏。近代中国并没有经历过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一场唤起人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平等自由精神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的背景下来追求政治革命与经济发展,自然是极为困难的。所以我们看到,近代的中国,在人们的观念与思想基本上还受着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支配的背景下来进行社会政治变革,那无论是变法维新与共和革命,受到的反对阻碍力量无处不在,变法与革命终难避免半途而废或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虽然在形式上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但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却依然没有根本的变化,旧制度依然没有受到真正的改造与批判,各种形式的封建独裁与愚民统治依然广泛存在,国家的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步履维艰。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使人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重要的道理,即现代民主政治、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必须有相应的精神观念环境作支持才能够真正发展起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终于在世纪初的中国兴起了那场声势浩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人认为,中国固然经济落后,科学技术落后,但要在中国实现富强,发展经济与科技,却必须从人的精神观念的变革做起,以先进的现代民主思想与科学理性精神和现代人文主义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鲁迅由学习自然科学转向文学,从改造国民性入手来追求中国的国富民强,他在20-30年代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人精神启蒙所作出的贡献,对于整个20世纪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人生必有向上之朝气,一个民族与国家,欲生存于今日之竞争世界,亦必有向上进取的青春活力。五四青年的一个伟大理想与抱负,是要在精神上将世纪初那垂暮衰朽之中国,改造成一青春少年之中国,将数千年蒙昧专制统治下之臣民苍生,改造成人格独立、个性飞扬、自尊自信之“新青年”。五四时代的思想先驱,相信中国的出路须从“人的改造”做起,年青的诗人、思想家、作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相信可以通过他们的精神文化启蒙运动,“打烂中国这个铁的笼子”。他们提出要张扬人的个性,倡导人格独立、自由精神,呼唤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五四时期,在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倡导下,青年知识分子举起代表时代精神的科学旗帜,发起了撼动旧中国的“文学革命”、“史学革命”的思想文化狂飙运动。希望以这新文学、新史学、新科学、新文化来改造人生,改造国民,“立人、树人”,“培飞扬之个性,铸独立之人格”。

那是一个思想得以解放、精神获得启蒙、个性开始觉醒的古老民族走向新生的时代。在“取思想自由之原则,行兼容并包之主义”的信念下,世纪初的中国学术思想界,可谓惊雷四起,思潮涌动,百家争鸣、人才迭出。年青充满生命激情的诗人、作家、思想家,提出“新青年”的人生理想和改造国民性的奋斗目标,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开拓勇气,借科学理性精神以开启民智,援民主自由思想以启蒙人心,对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传统文化观念进行了勇敢的质疑与批判。这场旷古未有之思想解放与精神启蒙运动,虽有种种历史的局限与不成熟的地方,但它所确立以“科学、民主、进步、自由”来救亡图存的理想与原则,既奠定了20世纪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基石,也使以后中国青年的一次又一次爱国运动具有一种全新的现代精神与蕴涵。这场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的启蒙运动,对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的观念变革与精神重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20世纪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与情感生活所产生的长久影响,使它成为20世纪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一个真正起点。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有了重大的进步。而这个历史性的变革,却也是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场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思想解放与精神启蒙运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那场高扬科学理性精神、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运动带来的人的精神觉醒、观念变革,从而将中国人从重重精神枷锁和僵化极“左”的意识形态束缚中解放出来,就不会有20年来中国社会的这一重大发展,就不会有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20年来,中国的人文科学,无论是文学、哲学还是史学,在拨乱反正、思想启蒙、精神解放方面所发挥的巨大的作用,对于这2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可以说是极为关键的。

今天,中国还是一个经济与科学技术有待发展的国家,人文科学应该在这方面继续作出自己的特殊而重大的努力,因为人文科学只有有助于提高现实人生的生活质量,改进现实人生的生存状态,从当前关怀方面推进社会的进步,人文科学在终极关怀方面的崇高使命才有坚实的基础。今天,为了使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更快更好地向前推进,为了加快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事业更快的发展,人文科学在启发提升国民精神素质、普及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还承担着重要而广泛的时代使命。时代需要人文科学,需要充满理性智慧的人文科学,需要充满真、善、美人性情感的文学、诗歌、艺术、哲学、美学、历史学,来建设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世界,来丰富和提升全民族的心灵世界与情感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