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领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走向的灯塔

引领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走向的灯塔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引领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走向的灯塔尽管人文科学能够促进经济、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但这却并不是人文科学最重要的功能,更不是人文科学的唯一功能,那种只是从经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来理解人文科学的价值与功能的看法,乃是偏离了人文科学的价值与意义之根本所在。
引领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走向的灯塔_文史哲与人生:人文科学论纲

二、引领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走向的灯塔

尽管人文科学能够促进经济、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但这却并不是人文科学最重要的功能,更不是人文科学的唯一功能,那种只是从经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来理解人文科学的价值与功能的看法,乃是偏离了人文科学的价值与意义之根本所在。事实上,人文科学固然对推进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具有广泛的作用,但是,以人文科学所追求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来赋予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以合理的价值取向,以人文科学特有的反思性格与批判精神来框定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发展走向与终极目标,以人文科学所追求的真善美精神力量来赋予技术性学科和工具性知识以灵魂,才是人文科学更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现代科学体系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构成了现代科学体系的三足鼎立之势。在这三大学科群中,分别汇集了人类在自然物质世界、社会组织结构和人之精神世界三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领域进行科学探索和认识活动的总体成就。这三大类型科学相互有别、相互对应,构成了现代科学体系的这种多元化格局和多样性发展趋势,这对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因为正是科学体系的这种多元化格局和多样性趋势或多流向发展,以及在这种科学发展的多元化多样性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各类科学间的相互平衡、弥补、启示,才使人类得以用更开放的、更多元化的角度来对自然、对社会、对人自身有了一个日渐完整、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去避免人类以往曾经出现的那种对生存世界和自身认识简单化片面化的缺陷。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无从谈起的。但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增长,财富的积累,只是达致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它们本身并不一定会自动的导致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要使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增长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力量,还有赖于用人文科学的精神文化力量来规范经济发展的方向,赋予科技与经济合理的人文内容,从而使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结果真正造福于人类。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并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为人的全面发展,为理想人生和完美人性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的手段与基础。但这种可能是否成为现实,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是否会成为达至理想人生与完美人性的手段而不是相反,却有一些复杂的社会精神文化方面的因素必须给予充分考虑。也就是说,自然科学及其工程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但它最终服务于什么样的目标,却与科学与工程技术以外的一些基本的人类所追求的精神文化价值准则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知道,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并不都成为促进人类自由与解放的工具,它常常可能被用于相反的目的,如何使科学技术成为一种合理的进步的精神文化力量,是人文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都在考虑的问题。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和目标来确定自然科学技术的价值与意义,是保证自然科学与技术正常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样的,经济学在近代以来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进过程。文艺复兴时期,经济问题是作为一个人的问题,从人的角度来理解的。但到后来,经济学成为一种纯粹意义上的功利分析过程,古典经济学中对人的重视已经转向劳动价值领域,人的物化成为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到新古典经济学那里,人更进一步被完全从价格与投资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学家们已将人简化成一个价格要素来进行关于人的经济学边际成本分析。而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变动趋向,是要将理论经济学与人文科学重新作沟通,从人的需要和价值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创立以人为本的、立足于人的真正发展与完善为目标的经济学。在这种现代经济学那里,人不能只被视为一个价格要素或一个投资要素,人的需要与人的发展才应该是经济学的主体与核心,是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与归属。如果经济学中完全遗忘了人的需要与发展这一根本,那么一个经济学家也可以画出一幅极精确的关于通过发动战争、制造国际冲突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相关曲线来,经济学家也可以赞同发展军火工业、制造毁灭性核武器或其他任何此类生产行为,并从诸如可以扩大投资、拉动需求空间或平衡供需关系的“纯经济学”角度来论证这一切的合理性与正确性。然而,这种只看到统计数字、只看到物的所谓“价值中立”、“情感零度”的经济学,已经远远地离开了人,成为非人性的经济学了。在这里,我们实际上是在强调经济学家是不能不考虑人在经济学中的位置,以及经济学的真正归属的。

我们说,人文科学本质上具有科学所必备的开放、多元、宽容和自由的特点。人文科学的这一品格与属性,决定了它并不反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追求与经济增长,也并不与现代科学技术和世俗性的工业文明与物质追求相对立。人文科学并不是抑制人之天性的原教旨主义式的宗教偏执与信仰极端主义,不是反对世俗生活与功利追求的价值独断与绝对命令,更不是导致心灵扭曲乃至伪善的泛道德主义意识形态。恰恰相反,人文科学始终关注人的世俗生活的幸福,关注人的现实人生的快乐,理解人对世俗生活快乐幸福的合理追求是文明提升进步的基本动力,而且,人文科学还以它所追求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而对人之心灵世界所作的精神启蒙,以它对人性尊严的呼唤和对人之主体创造力的解放,而使自身成为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科技革命发生的开路先锋,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巨大精神力量。没有人文科学提供的这种精神启蒙与人性解放力量,就不会有现代经济之增长与现代科技革命之发生。就此而言,所谓的“人文关怀”也是一种世俗的关怀,一种当下与现实的关怀,特别是当它担当世俗精神启蒙的反宗教反专制压迫勇士时更是如此。但是,人文科学既赞赏并推进着人类物质生活的改进,把人类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与快乐幸福生活看做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内在动力,但与此同时,它更关注着人类心灵的完善,更关注人类精神的自由,因而它既反对中世纪那种压制人性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同时也反对人为物质欲望所支配并导致人性异化的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反对将人的生活世界和人自身都完全物化、商品化、技术化,反对人为物役、心为形役,反对只看重自然科学中的工具理性而漠视自然科学中的价值理性,反对将人置于科技主义与市场法则的绝对支配统治之下并因此而使人降为物,降为发挥某种技术功能的工具,反对将人仅仅视为一种生产要素,一种投资成本,一张政治选票。我们说,在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欲望之间,塑造一种合理的关系结构,形成一个动态的互补机制,正是人文科学对人性之合理状态的持久追求目标。

从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看,当一个国家进入现代经济快速增长、致力于经济与科技进步的时候,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更多的关注人们的心灵世界,对于防止在经济急速增长的同时出现普遍的精神文化危机和心灵世界的混乱与瓦解,具有特殊的意义。从人之本性上说,也许没有谁真的愿意抛弃物质生活的快乐而去过苦行僧式的禁欲生活,但我们不能用物质的眼光去看待一切,用技术的眼光去衡量一切,对于人生而言,艺术、思想、情感及精神的生活,应该是同样重要的。在人文科学看来,生活世界里如果没有一种可以相委的以人为本的精神价值信念,没有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意义追求,那即便物质生活世界里堆积起越来越多的消费商品,人却也会在精神和情感上陷入荒漠化的灾难。意义失落而造成的那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幻灭感与荒谬感,心灵空虚迷失状态下的那种纵情声色、物欲横流、价值崩溃的喧嚣盲躁生命状态,与人生之真正幸福与快乐境界,可能就会渐行而渐远了。

人文科学并不完全封闭在纯观念与精神的领域里,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样的关系角度上,人文科学也是要广泛涉及自然物质世界与社会客观经验事实领域,并在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上受着后者的制约与规定的。但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注于探索自然世界本身和社会生活本身的规律不同,人文科学乃是立足于人的内心精神世界而把自然物质世界、宇宙万物、社会组织结构等作为人性外化的对象来看待,将人内心中追求着的文学情感、历史意识、哲学观念、审美心理、艺术旨趣等都赋予外部的自然物质世界和社会,从而使自然和社会人性化,使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使社会的一种制度、一种关系、一种规则,都充满了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希望与梦想。文学、哲学、美学、艺术、诗歌、音乐、历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作为人性本质的意义载体,以符合人性的方式,建立起人与宇宙世界的关系。一首山水诗,一幅田园画,一尊石雕像,就使得本无情无义的自然物质、宇宙世界人性化为有情有义的人的世界,成为寄托着人类希望和情感的家园和故乡了。因此,当人文科学各个学科涉及外部的自然物质世界和社会经验事实领域时,是把它们作为人的精神价值与意义理想的外部表现或物质载体来看待,重在探究人性化的自然物质世界和社会结构组织背后的精神文化蕴涵。就此来说,人文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直接与人的内心精神世界联系的科学,它关注的主要是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生活,它以人的精神自由、个性解放、情感完善为自己永恒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当着人文科学也关注涉及与人的内心精神世界相联系的外部自然物质世界、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制度形态时,人文科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去专门研究外部的这个自然物质世界与社会组织结构,而是要以自己追求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人文理想,来对这个外部的自然物质世界和社会组织结构作出人文价值意义的说明与界定,并以此来提升和引导人类的现实政治与经济技术行为。

人是一种有自我意识,会关注自己的存在状态并以自己的主体实践活动改变自己的存在状态的生命。正是人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人文科学的最高目标,对人的外在生存环境而言,是力图使周围的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变成为适于人“诗意般生存居住”的理想天地,而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而言,则是要提供人安身立命的“终极意义”,“使人以符合人的存在本质或存在逻辑的方式而存在”,也就是说,“使人成为人”,使人“以人的方式而存在”,而不是以任何“非人的方式”存在。为达致这样的目的,人文科学始终守护追求着“人之为人”的一些基本原则与理想,并因此而反对将人沦为任何外部存在(诸如神的、魔的、物的、权力的、商品的、金钱的、工具的、机器的等等)的奴隶或役从。在人文主义者或人文科学家看来,上帝也罢,神魔也罢,金钱或权力也罢,这一切本是人塑造的,是人创造的,如果人反过来被人塑造创造的这些外部的力量所统治、所控制、所支配,那都是人的一种不完美不自由的存在状态,是人性异化的表现,是种种“非人的存在方式”。因此,人文科学追求人性的完善完美而反对任何对人性的异化——既反对将人神化(如对帝王、统治者及种种自封或他封的所谓“教主”、“超人”等等),也反对将人奴化(如对平民、被统治者),既反对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如中世纪时代曾有过的),也反对人欲横流而导致人的金钱化商品化(如现代工业化时代里的物质主义)。惟其如此,人文科学才可能成为匡正人类政治经济与科技行为的一种恒定的精神力量与价值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