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问题研究

城市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进行宏观和中观研究,如对国家和区域城市化、城市系统的研究。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已由静态描述走向过程分析和动态机制研究。这些方法和手段为中国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城市地理研究人员既是学者,又是实际工作者。因此,注重研究的实践性成为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显著特点。

2.2.3 城市问题研究

城市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和内城问题(如内城贫困)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1.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被破坏,主要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所造成的。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有:①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②资源利用率低,没有得到合理利用。③违背生态规律,盲目地进行经济建设。

2.城市交通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汽车的增加表现得日益突出,城市交通问题已经给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一般认为,大城市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交通问题: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问题、步行者问题和停车问题等。

3.城市住宅问题

城市住宅问题是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不同年代表现出来的住宅问题在性质上有所差别。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不但原有的住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新的住宅问题又不断产生。

4.城市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所以城市社会问题复杂多样,问题的严重程度强弱不等。现在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有就业问题、贫困问题、老年人问题、社会责任感缺乏、内城问题等。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以人为本,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何解决城市问题,已成为全人类的一个新的课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口、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持久地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含义:①实现人口的可持续性转变。②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③进行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④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水平及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水平及结构。城市总是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和缩影。因此,城市地理研究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而应从区域出发,注意研究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目前,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

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进行宏观和中观研究,如对国家和区域城市化、城市系统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宏观和中观研究不断深化,微观研究开始增多,如对城市内部交通、环境、用地、就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已由静态描述走向过程分析和动态机制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逐步由定性分析走向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数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城市地理研究。这些方法和手段为中国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兴盛时期从一开始就具有与城市规划和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因为它是随着城市规划工作的复兴而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城市地理研究人员既是学者,又是实际工作者。他们既能为决策提供依据,又直接参与决策。因此,注重研究的实践性成为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显著特点。

3.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更加明显

城市地理学从各个层面研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要深入开展这些研究,仅靠城市地理学的自身准备是不足的,于是它开始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如地理信息系统)和相邻学科(城市建筑规划)等交叉。这种交叉在多层次上进行,包括对理论体系、方法论和结论的引用、移植和交叉。通过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