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北农林》的编辑与传播特征

《西北农林》的编辑与传播特征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时隔8年,于1946年西北农学院决定恢复《西北农林》的编辑与出版,同时决定创办《西北农报》。《西北农报》出至2卷9期同时停刊。《西北农林》创刊号在“本刊投稿简章”表明:本刊为不定期刊物,暂分为通论、专论、调查报告、文艺、规章及附录等栏。而后来出版的4期《西北农林》与其5期专刊,不定期、不固定页面,基本上只有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与今天的科技期刊或农业大学学报无异。

2.1 出版时间与期数

发刊词说明,限于人力财力,暂难决定刊期,但是后研究有得,自当陆续问世,为不定期刊物。

1936年7月15日,《西北农林》创刊号出版,其编校后记记录了出版的过程:本应在这所大学第一届新生入学前印制好、出版,只因编辑印刷经历半年,不可谓不久;然而从事编校的本刊同仁,却于此都尽了可能的力。其延迟的原因很多,而其中最主要的是:①为使本刊内容较为充实,往往破例加入了许多新来的稿件,突破或变更了原有的计划;②西北的印刷技术过于落后,在图表的制印与新字的铸造上,反复试制,花了悠长的时光。

1937年出版第2期;1938年3月出版第3期;1938年10月20日出版第4期后,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而停刊。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京、津、宁、沪等地高校纷纷内迁,1939年4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北农学院,由辛树帜先生担任院长。时隔8年,于1946年西北农学院决定恢复《西北农林》的编辑与出版,同时决定创办《西北农报》。《西北农报》是“通俗化之期刊”,即科普期刊,主要介绍新技术、新方法并推广于农民。1947年4月15日出版复刊后的《西北农林》1期,即2卷1期(总第5期)后,又因经费困难而暂停出版。《西北农报》出至2卷9期同时停刊。

由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编审委员会编辑,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出版股出版或西北农学院编辑出版委员会编行的有连续编注卷、期的《西北农林》共5期,1012页,16开本,每期页数不定,共发表论文56篇,约130万字。

1939—1947年,西北农学院出版组基本上是将《西北农林》1~2期的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按不同专业分类,编排为专刊形式出版。各专刊目录无页码标识,其合订本标记为1947年4月,编为第2卷。现可见有《森林专刊》(3篇文章)、《农林调查专刊》(3篇文章,其中南秉方的“陕西关中区农村金融问题之初步分析”为新刊发论文)、《植物病虫害专刊》(3篇文章)、《园艺专刊》(4篇文章,其中沈学年的“植物抗虫育种”一文已在《植物病虫害专刊》收录)、《畜牧专刊》(2篇文章)。

2.2 创刊号栏目多样,是大学信息集散平台

《西北农林》创刊号在“本刊投稿简章”表明:本刊为不定期刊物,暂分为通论、专论、调查报告、文艺、规章及附录等栏。同时,又在其“编校后记”中指出:在内容上,一方面注重于专门性论著之增加,侧重于农林水利等高级理论的探讨,使本刊负起在学术上所应尽之任务;一方面增加“农林消息”及“各地通讯”两栏,期望与国内外致力于农林水利专业者,声气相应,并赴一线,作为同策共进的资鉴。

具体来说,创刊号有下列栏目与内容。

(1)插图:本校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的玉照和各种插图(学校筹备处工作人员最初所住之窑洞、学校新落成之大楼、学校风景照片、学校各部办公室、学校校图、学校在秦岭黑河运送建筑木材情况照片、学校平面图、学校园艺场葡萄照片2幅及手绘学校附近各县地图)。

(2)题词:于右任、朱家桦、杨虎城等为学校成立或创刊的题词,如庄泽宣题写:在中国旧文化发源地上建立中国新文化。

(3)学校在武功筹备以来之情况,共18个页面,内容详细介绍说明其创立之经过及具体工作经历过程等。

(4)本校各部概况,有农艺组农场概况(涵盖设备概况的场地与建筑情况)和工作概况,包括育种工作、栽培试验、森林组概况、园艺组概况、体育概况、本校附设高级职业学校概况等,其中小麦育种工作中排列的工作表,列明年份(民国二十二年)、试验名称(高级试验)、品系数目(二三)、试验行数(九○○)、品种来源(金陵大学)。

(5)论著19篇,有戴家齐的《复兴中国农业论》、戴季陶的《关于造林园艺之我观》、李仪祉的《我们须要提倡西北农村建筑业》、刘渊濬等的《陕西武功美棉天然杂交率之研究》、倪文新的《开发西北林业之任务》等。

(6)调查报告4篇,有白荫元的《甘青森林植物调查采集纪要》、翁德齐和沈学年的《本校附近14县农业调查报告》等。

(7)文艺作品,有李曙放的《中国诗歌中的农民苦》、李仪祉的《咏武功农校》赋及朱霜菊的《诗三首》。

(8)章则,包括学校组织大纲、学校教职员待遇规则、学校教职员服务规则、学校学则。(9)通讯,戴季陶的《关于经营西北农林专校办法之意见书》。

(10)附录,有学校编审委员会组织规则、学校编审委员会议事规程。

(11)编校后记。

(12)补白,主要有“一八”页的节录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工作方案中“关于增加生产地面积”“改进农业生产”内容中的“关于增加每亩产量”的提倡轮作、提倡绿肥、介绍新作物、改良作物品种、改良施肥法等15种方法,“高光选集出版”、国立西北农林专校园艺丛书——蔬菜园艺学、齐敬鑫博士著《陕西黄土高原天然情形之研究及其改进之可能》等书讯、广告或专著介绍,甚至还有学校前园艺场筹备员郭后庵先生遗像与略历的布告。

由此可见,《西北农林》创刊号所刊载传播的信息已经不是一本大学学报所要报道的基本内容,而是初建大学向外界宣传展示办学理念、学风与成果、组织机构、人事和校园基本建设等各项工作进展、工作结果等信息的集成者与发布平台。20世纪30年代中期,关中平原中西部的武功地区刚刚经历5年大旱,民不聊生,1亩地仅卖1个银元,陇海铁路正在修建之中,通向西安、宝鸡等外界的公路是由乡间便道自然连接起来的简易路,地处此地新建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与外界进行文字信息交流的最佳途径与效果就是出版期刊。今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史馆和有关书籍中关于前期历史部分的内容、照片资料基本来源于《西北农林》创刊号,一是其权威性、规范性、准确性,二是历经二次战争、解放后的多次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其他档案材料缺失严重,只有印刷数多的期刊因订户多而分散,得以保留下来。

而后来出版的4期《西北农林》与其5期专刊,不定期、不固定页面,基本上只有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与今天的科技期刊或农业大学学报无异。

2.3 校方重视,编辑出版制度健全

从于右任、朱家桦、杨虎城等为创刊号题词,到校方制定与执行“本校编审委员会组织规则”“本校编审委员会议事规程”和详尽的征稿简则,设立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编审委员会和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出版股,及为使期刊内容较为充实,破例加入许多新来的稿件,为此变更原有的编辑计划,以及因西北的印刷技术过于落后,在沪订购印刷机,也为此建立学校印刷所等系列举措,说明当时学校对编辑出版校刊的重视,而从组织机构设置与规章的制定和执行上体现出其严谨与全面。

2.4 图文并茂,印刷装帧技术先进

《西北农林》创刊号刊印的筹备处工作人员最初所住窑洞、学校新落成之大楼、学校风景照片、学校各部办公室、学校校图、本校在秦岭黑河运木情况照片、学校平面图、学校园艺场葡萄形状照片2幅,以及手绘学校附近各县地图等画面,线条清晰、墨色均匀,版式排列在当时铅字活版印刷技术和纸质质量条件下,是比较美观的。特别是一些超出版心2或3倍的调查表、地形图、植被垂直分布图等的印制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正如编校后记所言,“在形式上,也力谋革新,以求便于图表及间杂的蟹行文字之印制”。为此,编辑印刷经历半年其原因之一,便有“在图表的制印与新字的铸造上,反复试制,花了悠长的时光”,“从事编校的本刊同仁,于此都尽了可能的力”。

当时的印刷者是西安西京印书馆,学校为了取得更好的印刷装帧质量效果,解决西北的印刷技术过于落后问题,在创刊号出版期间就在沪订购印刷机,以克服在印刷上的困难。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一是《西北农林》创刊号在编排体例上不够统一,体现在各篇文章序号编排标准化不够;二是校对上出现一些差错,如“黄土”印成“黄士”、“板栗”印成“板粟”等一些校对问题。

2.5 面向社会的开放办刊风格

《西北农林》虽系校办,但却并不囿于校园围墙之内,从一开始就注意面向社会、面向西北和面向全国农学界。其栏目中的“农林消息”和“各地通讯”就是为了“便与国内外之致力农林水利事业者声气相应,并赴一线”。其投稿简章也表明“除刊登本校教职员工学生稿外,并欢迎外界人士投稿”。

从其刊发白荫元的《甘青森林植物调查采集纪要》调查报告、吴耕民的《山西清源之葡萄》、沈学年的《美国甘撤斯大学小麦育种法》等论文,可反映出其面向社会的办刊风格。

《西北农林》的经售者有武功、西安(东大街大公报西安分馆)、南京(南京中正书局、南京新亚细亚学会)、上海(上海大公报分馆、生活书店)。从其经售策略和布局可窥见其开放的办刊风格,期求在全国范围形成农林科技编辑、出版、传播的影响力。

图5—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史馆展出的《西北农林》原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