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拿大土著人口及其面临的问题

加拿大土著人口及其面临的问题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加拿大的土著人口包括印第安人、梅蒂人、因纽特人三个官方认可的土著族群,共计1172790人,约占加拿大总人口的3.75%。土著人口增长迅速,青年人比例高,平均年龄26.5岁,其中因纽特人的平均年龄甚至不到22岁,相比而言,非土著居民的平均年龄为39.7岁。这种变化被视作土著人口自身文化的沦丧以及对主流社会同化压力的屈服。表1中对努纳武特地区和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进行了对比,结果令人感到惊讶。

加拿大的土著人口包括印第安人、梅蒂人、因纽特人三个官方认可的土著族群,共计1172790人,约占加拿大总人口的3.75%。2006年,有54%的土著人口居住在城镇当中。土著人口增长迅速,青年人比例高,平均年龄26.5岁,其中因纽特人的平均年龄甚至不到22岁,相比而言,非土著居民的平均年龄为39.7岁。但是这给土著人口带来了许多问题,譬如就业,而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土著居民的利益,同时还关系到国家利益。

由于土著居民在地理分布、定居点的偏远程度、独特的文化背景、人口规模、历史渊源(与当今主流社会群体接触的时间、持续长度和密切程度;有没有自治条约;是否存在悬而未决的领土问题等)以及在社区结构、语言应用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性等方面的不同,各个土著群体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也各有差异。尽管土著居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在绝对意义上要优于大部分北极地区的其他居民,但总体而言,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在就业、收入、医疗、教育水平等方面仍处于加拿大社会最底层。城镇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就业、实物和货币收入、教育水平、培训、技能、身体和精神健康以及对政府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

与这些社会经济现象紧密相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以加拿大北部地区为代表的土著居民社会群体在与欧洲社会接触后被迫越来越快地改变自己的土著文化。这种变化被视作土著人口自身文化的沦丧以及对主流社会同化压力的屈服。随之而来的是土著语言、宗教以及其他文化活动和价值观正在迅速消亡。近些年来,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时,已经越来越多地考虑和结合这些因素。虽然就加拿大土著居民的整体情况而言,的确存在上述现象,但就各个区域的具体情况而言,却因存在多种决定因素而有所不同,这一点充分显示在加拿大西北地区的因纽特人和自1999年起归属于努纳武特地区的因纽特人之间的差异上。

表1 努纳武特地区/玉树自治州基本数据对比

1定义为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者的文化水平

表1中对努纳武特地区和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进行了对比,结果令人感到惊讶。总体而言,努纳武特地区的面积比玉树自治州大十倍,而人口仅为其十分之一。但是由于自然资源丰富,努纳武特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玉树自治州的5倍左右,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是玉树的近40倍。两地的共同特征是居民教育水平低,相对而言,玉树的教育水平比努纳武特更低。

2006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努纳武特地区的总人口为29325人,其中拥有土著血统的有25165人(占85.8%),而这部分人中又以因纽特人为主(24875人),多数努纳武特居民以因纽特语为母语(20750人)。2006年,该地区的非土著民人口达到4160人。最大的社区是省府伊魁特市(约6000人)。相对而言,西北其他地区的总人口为41055人,其中拥有土著血统的有20910人(占50.9%),其中以因纽特语为母语的人数要大大低于努纳武特地区。

巴什(Barsh)曾指出,要想理解北极地区居民所面临的问题,最大的难点是其定居点的分布过于分散。他援引加拿大印第安人事务及北部发展部(DIAND)20世纪80年代发布的数据称,在有身份的印第安人当中,估计约有24%居住在距居民服务中心至少350千米远或终年无路可通的社区里,其中半数社区只能通过水路或空路抵达。这种孤岛式的定居状况对这部分印第安人的生活成本以及接受医疗服务和高等教育的机会均造成了影响(Barsh 1994,15)。概括地说,加拿大的北部地区——尤其是努纳武特地区——有三大特点:土著人口比例高,地理条件恶劣,定居点偏远而且分散。

二战前,加拿大政府对因纽特人采取不作为的态度,土著人口仍维持其“土著”状况;只有哈德孙海湾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等非政府机构或宗教团体参与了因纽特人的经济和文化活动。自20世纪50年代起,加拿大政府认识到北部地区在冷战背景下所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同时考虑到该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逐步采取政策,改善因纽特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如果我们在此背景下综观加拿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土著人口政策,那么就需要重点考虑这一进程的各个参与方:

·联邦政府(即印第安人事务及北部发展部(DIAND)、加拿大工业科学技术协会(ISTC)以及加拿大就业与移民委员会(CEIC),后者同样负责制定和实施针对土著居民的相关计划;

·各省政府和地区政府;

·譬如第一民族议会、各类联盟、私营企业和组织等土著人口协会之类的非政府组织以及相关社区。

加拿大宪法规定,负责土著居民福利事务的并非是省政府或地区政府,而是联邦政府,这种情况一直没有改变。同时,在诸如北部地区土地争端问题得到解决以及某些行政职责移交给土著政治团体之后,政治局面变得更为复杂,不过另一方面也促成了颇具成效的合作成果。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因纽特人面临许多问题,需各参与方共同解决,其中主要包括:

·经济、就业、收入;

·教育;

·医疗;

·城市化;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但我们将对其做分别阐述。

首先要探讨的是经济、就业和收入问题。土著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远低于全国水平,而储蓄水平则是所有群体中最低的,约占总收入的49%(Mendelson 5)。因纽特人的平均收入(25000美元)略高于土著居民的平均收入(24000美元),但远低于非土著人口的平均收入(36000美元)。因纽特人的失业率最高达到19%(新版《联邦土著经济发展框架策略》,FFAED,2008年;2006年人口普查)。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自接触主流群体之后,北极地区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转变。传统的狩猎和采摘等基本生存活动已经被皮毛贸易等所取代,致使因纽特人严重依赖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

·北极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商业企业少,因纽特人难以获得就业机会。军事基地、采矿等资源性产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比重日益增大的旅游业为他们提供了最多的工作岗位,但这些岗位大多是季节性、临时性和低收入的工作。

·男性和女性因纽特人大多缺少现有岗位所需的培训和技能。2001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在20至24岁的因纽特人中,有43%拥有高中以下文化水平,总人口中近60%没有高中学历(Mendelson 13,15;见第六部分教育相关内容)。虽然截至2006年,因纽特人中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已升至51%,但状况仍然令人堪忧。此外,因纽特人往往未能很好地掌握英语或法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譬如部分非土著雇主对因纽特人存在文化歧视,因纽特人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后文将详细阐述),再就是因纽特人的文化心态导致他们很难适应薪酬性工作、公司组织架构和工作时间安排等。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因纽特人家庭在从事薪酬性工作和接受社会资助之余,还继续通过捕猎、在旅游点兼职或生产和贩卖工艺品等手段来补贴家用(加拿大土著居民及北方事务部,INAC,2008年,97)。这加大了收入统计数据的解读难度(见第一部分)。

土著居民接受正规教育的总体水平较低(见上文)。其中,因纽特人的受教育水平最低,而梅蒂人的受教育水平最高(Mendelson 15)。如上文中援引的数据显示,2006年,有半数因纽特人因未能完成高中学业而无法进入大专和大学接受教育,这形成了恶性循环。正如一份研究报告所指出的:“高等教育是改变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途径,然而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又降低了获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研究显示,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会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而来自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学生则较难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Mendelson 10)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因定居点位置偏远,土著人口的子女很难有机会接受系统教育,因此,有些地区采取了建立寄宿学校等措施。

◇可是,这又导致学生每年离开家庭和社区往往长达十个月之久,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以及几代人之间的文化断层。

教师流动性很大,造成学校教育难以保持其连续性。非土著居民的教师通常只会留校任教一到两年,学校始终缺乏合格的因纽特人教师。

·技能培训体系的组织结构和需求通常不符合因纽特人在社会化进程中提出的文化诉求,而因纽特人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课程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和学习形式都有其文化特殊性。

·上几代人在寄宿学校中的负面经历使下一代人对其持消极态度。

·在三到五年级,英语或法语取代因纽特语成为教学语言。这导致在家中极少或从未接触这两种语言的学生因自己及本民族文化而产生自卑心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而导致辍学。

因纽特人的整体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寿命不断下降(加拿大土著居民及北方事务部INAC 2008年)。以往常见的肺结核等疾病现在已比较少见,但土著居民又面临着新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土著居民的主要死因包括受伤、事故、婴儿夭折和心脏血管疾病,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主要死因变成了受伤、中毒、癌症、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以及营养性疾病和新陈代谢疾病(加拿大土著居民及北方事务部,INAC 2008,74)。在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营养:调查显示,即使在2002年,也仍有55%的因纽特家庭在贫困线以下挣扎,无法获得充足的膳食营养(加拿大土著居民及北方事务部INAC 2008,75)。随着经济结构和维持生计型生活方式的改变,因纽特人的饮食也从传统的“生鲜”食品转为商店食品。海豹或海象等“生鲜”食品通常含有污染物,因此他们不得不从商店购买新鲜食品。商店食品比生鲜食品更容易获得,也更加可靠,降低了食品短缺和饥荒所带来的潜在威胁,不过同时也导致了一些新的健康问题,譬如加工类食品中的糖分更高,容易导致口腔问题。此外,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问题也日益加剧。

·居住条件差,住房成本高。政府补贴房在室内空间布局方面是以南部地区住房标准为基础的,往往与因纽特人的日常需求相左。例如,因纽特人的家里不需要太多房间,但每个房间的面积要大,然而南部地区的标准住房通常是房间数量多,但单间面积小。人均住房面积本来就小,再加上高出生率,问题就变得更为严重,而疾病在这种环境下也更容易传播。

·北极地区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许多社区建在岩石层和永冻土层上,难以保障有足够的饮用水供应和污水处理能力。

·医疗服务难以保障。只有位于北极地区南部的大型社区和城市拥有医院。而在偏远地区,虽然可能会有一名护士,但当病情严重时,病人只能转移至附近有医院的社区或埃德蒙顿、蒙特利尔等城市。如需长期治疗,那么往往整个家庭都不得不暂时搬迁。

·医疗人员与学校教师一样,流动性很大。

自20世纪60年代末和70代初以来,大部分因纽特人都生活在定居点里。这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譬如人们更容易获得医疗服务,尽管定居点的医疗资源仍不充足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定居点的失业率往往很高,这不仅破坏了土著居民传统的自我定位和群体结构,某些情况下甚至还会导致抑郁、自杀、滥用药物、家庭功能失调等问题(加拿大土著居民及北方事务部,INAC 2008)。

城市化对因纽特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1年,有约半数的加拿大土著人口居住在城市的中心区域。他们迁移的原因包括:寻求更好的工作、教育和医疗机会(出于自身原因或为了陪伴老人或病人),或因家庭暴力而出走。在土著族群中,因纽特人的城市化率最低,在45000名因纽特人中,仅有大约5000人暂居或定居在渥太华-加蒂诺大区等加拿大南部城市社区中(加拿大土著居民及北方事务部INAC,2008,120)。虽然这些因纽特人有工作,而且比居住在农村的因纽特人收入高,但是他们在城市中心区域所遭遇的问题也反映了其他土著群体的问题。城市中的所有土著居民群体,尤其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都遭遇了族群社会结构解体和高失业率等问题(Barsh 1994,11)。对因纽特人的调查结果表明,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文化冲击、乡愁、缺乏传统食品和失业、被孤立、难以理解主流文化以及必须用英语交流的压力(加拿大土著居民及北方事务部,INAC 2008,1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