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临的关键问题

面临的关键问题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宁夏则政府行为较多,这多少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大众参与程度,对防灾减灾业务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终,人类要实现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面临的关键问题_宁夏自然灾害防灾

二、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宁夏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业务与国内外的差距

1.业务体制差距

宁夏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业务体制受经济条件制约,与我国发达省市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认识上存在的差距

如我国东南部和广西、云南等省,地方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积极性较高,机构较健全,并时常进行演练。宁夏则不同,一些县不是很重视,虽然机构较全,但活动很少,甚至没有,这可能与降雨少,发灾频率低有关,但防灾重在防,不可麻痹。

(2)市场化程度不高

如重大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工作,应该按市场操作进行,政府主管部门只行使监督权。而宁夏则政府行为较多,这多少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大众参与程度,对防灾减灾业务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资金投入体制上的差异

外省的一部分县市自行出资开展1∶10万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完善了区域性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的建设,为全省的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宁夏完全是国家出资,对国家存在很大的依赖性,一旦国家政策调整,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即有可能停顿或进展缓慢,也不符合多渠道筹集资金的防治原则。所以,有必要采取新措施,激发一些县市防灾投入的积极性。

国际上,各国情况不同,地质灾害防治的机制不同,美国和日本搞得较好。美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行为以政府为主,调查与研究由美国地质调查局牵头,开展滑坡灾害识别、滑坡过程和诱发机制的预测研究。灾害填图和评估,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州地质调查局牵头,损失评估,由联邦紧急情况管理局(F EMA)和保险业牵头,指导和培训也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和专业学会牵头,对公民进行指导和培训,提高公众意识和进行教育。

通过与发达国家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在组织落实和保障方面、经费的投入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科技投入也明显不足,如在防灾通信网络建设方面等;市场参与程度较低,保险公司很少介入,等等;由此看来,要缩小这方面的差距,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创新,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防灾减灾之路。

2.业务技术水平与手段的差距

(1)业务技术水平的差距。区外的省份因地域广,灾害类型较多,近期发生的地质灾害相对较多,专业人员有较多的实地调查实践的机会,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较高。

(2)装备水平的差距。据了解,外省市的基础性地质灾害调查已基本实现数字化,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已经广泛使用,与信息系统匹配建设速度快,并且与各县的地质灾害数据库及时相连接,工作信息化程度较高,工作效率也高。而我们则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较多,速度慢且易出错,效率低,工作方式、方法落后,难以与信息化的时代要求相适应。

(3)知识水平的差距。外省市由于地域广,地质灾害发育、防治工作开展得早,参与工作的单位和人员较多,研究工作也做得多,与邻省的交流也相对较多,科研水平相对较高。宁夏则工作起步晚,工作程度低,与区内外的业务交流较少,知识较陈旧,信息闭塞,科研水平低。只有走出去,加强学习与交流,才能缩短与外省市的差距。

(二)科技创新与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研究是一项自然—社会—技术—经济的系统工程,它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不能沿用传统的耗力、费时、效率低下的老办法,而要将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到防灾减灾工作中,由过去的以灾后调查评价为主,转变为以灾前监测为主,立足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预测预报水平。最终,人类要实现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随着宁夏经济实力的增强,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出现,为科技创新在防灾减灾中的实施提供了可能。目前的科技创新,首先是加速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大力开发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软件,使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目前我国尚未研发出成熟的地质灾害应用软件,一些地质灾害评估系统软件也仅在试用阶段。

遥感技术(RS)、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构成的“3S”在防灾减灾中推广运用,一些高科技技术装备的出现,为科技创新在这一领域发挥作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卫星定位系统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定位误差大、手工操作出错率高、效率低的弊端,大大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储存性,为以后的数据库建设打下了基础。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就是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用以解决地质灾害信息处理相关技术问题的专题应用型信息系统,该系统从空间数据信息的有效获取、储存、查询和处理入手,提供灾情动态和实时环境评价、危险性区划等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和其他物探技术的运用,将推动地质灾害研究由定性到定量的重大转变。如大型滑坡的调查,在其未发生前,要对它进行全面的了解是很困难的,但借助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和其他物探技术就可以发现滑坡活动的蛛丝马迹,为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高科技的应用,使防灾减灾工作如虎添翼,效率成倍提高。没有科技创新,防灾减灾的很多工作就无法开展,因此,坚持科技创新,是防灾减灾工作迈向新台阶的必由之路。

(三)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业务能力建设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业务能力建设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需要领导组织指挥,专业队伍指导,群众广泛参与

地质灾害防治是科学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首先是其防治工程必须完成很多具体技术工作才能获得预期效果,预防、躲避、撤离等非工程措施的采取,也都要在通过科学调查研究形成的正确的预防方法、准确的险情判断及合理的风险区划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必须有专业队伍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地质灾害常广泛出现于乡村、城镇及矿山,其初步征兆或发展变化常被当地群众首先目睹,而灾害伤亡对象也多为当地群众。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广大群众对灾害险情常有很高的警觉,有的还有一定的防治经验。所以,必须依靠、发动群众,经常注意发现和上报地质灾害险情。同时,很多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特别是区域性防治工作,要通过群众行为加以贯彻实施。只有让有关群众掌握相应的灾害防治知识并积极参与,才能保证防治工作的顺利完成。此外,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基层干部,乃至各级领导,一定要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才能保证组织管理工作的正确、有力,减少决策的失误。

2.开展基础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提高防治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

通过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1∶10万区域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查明区域地质灾害隐患及分布规律,建立起区域性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下一步的地质灾害区域防治打下基础。通过调查,既可增加当地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也锻炼了防治队伍的业务能力。

3.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提高地质灾害监测业务能力

自治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管理办法;根据新出现的灾害和隐患,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力量在每年汛期前对地质灾害严重地区进行调查,汛期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核总结,及时掌握灾害体的变化情况,提高预报的准确性、预防的实效性。乡镇应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结果,确定各自的监测、预报重点。然后,根据灾害体所在的位置、威胁对象,将灾害监测工作任务落实到辖区内的部门、单位、村组和个人。对危害性大,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危害点,要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监测;其他灾害点,由所在乡镇设立地质灾害监测组负责监测,由乡镇负责,对监测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培训,制定岗位责任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群众性简易监测。

4.依法严把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的审批关,提高专业队伍的技术水平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所具有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在充分掌握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施治理工程才可能取得有效的治理效果。所以,对承担地质灾害防治勘查、设计、施工、监测工作单位的素质有特别要求。因此,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承担单位及监理工程师的资质管理工作,严禁任何单位承担与其资质不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保证工程质量,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淘汰不符合资质要求的施工队伍,促进专业队伍的质量意识和队伍建设向更高目标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