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发展取得的具体成就,具体体现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不足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45.87%的人口。从南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可得出,南昌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乃至江西省的影响是巨大的,以南昌为核心的区域城镇格局已现雏形。总体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对外开放呈现多元板块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统筹城乡、 布局合理、节约土地、 功能完善的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已基本形成以南昌为中心,浙赣线和京九线为发展轴带的 “一心二带” 的大十字格局,鄱阳湖水体位于这一格局的中心地带。以西南部城市群 (南昌市、 新余市) 和东南部城市群 (鹰潭市、 抚州市) 为主体,其他二级城市和小城镇呈点状分布,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南昌市、 九江市发挥着带动和辐射周边城镇经济增长的作用,使整个城市群更具竞争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发展取得的具体成就,具体体现在:

(1) 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不足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45.87%的人口。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5558亿元,占全省的58.9%;实际使用外资380026万美元,占江西省的74.50%,在辐射带动城乡和区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城镇群也在发育和壮大。2010年年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人口达855.3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41.78%,比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5.22%提高了26.56个百分点;比1978年的18.49%提高了23.2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73个百分点。

城镇土地面积由1996年年末的18372.00公顷,上升到2010年年末的106560.00公顷,面积约增长了5.8倍。强大的产业支撑、丰富的农业资源、便利的水运交通运输、丰富的矿产资源作为强大支撑,逐步建成了以南昌市为区域经济核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其中6个地级市,7个县级市,19个县城。

表2.3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中国成立后地级市数量变化情况。

表2.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中国成立后地级市数量变化

据江西省住建厅消息,目前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的城镇中,市辖区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人的特大城市只有1个 (南昌市),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有2个 (九江市、 抚州市),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有8个 (新余市、 景德镇市、 鹰潭市、 南昌县、 鄱阳县、 高安市、 樟树市、 丰城市),10万~20万人口的小城市8个,5万~10万人口的小城镇11个,2万~5万人口的小城镇6个,小于2万人口的小城镇多达430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 中小城市为骨干、 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如表2.4所示。

(2) 城镇硬件设施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完成446.68亿元,其中设区市中心城区完成256.12亿元。到2010年年底,鄱阳湖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84.83%,燃气普及率达32.7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8.0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9.85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医院、 卫生院床位数51.11个,人均道路面积11.58平方米。

表2.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模等级体系

(3) 吸引外资能力逐年上升,以南昌为经济增长核心的区域格局已现雏形2000年以来,江西省实施大开放战略后,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江西经济的带动区,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增长,吸引外资能力逐年上升。

2000年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伴随着整个江西省发展,对外开放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0年至2004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使用外资情况的特点是 “基数小,发展快”。这一阶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六个设区市实际总利用外资从2000年的9818万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113533万美元,突破10亿美元,增长率在15%~194%波动。江西省实际总利用外资从2000年的22724万美元增长至2004年205238万美元,突破20亿美元,增长率在27%~175%波动。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六个设区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省比例呈先涨后降的趋势,这受到 “十五” 计划开局两年中,江西加快在中部地区崛起,加大全省吸引外资力度的影响。第二阶段是从2005年到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使用外资的特点是 “发展快,增速稳”。这一阶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六个设区市实际总利用外资从2005年的138105万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306556万美元,实现增长 “二级跳”。从2005年刚过10亿美元到2008年突破20亿美元,再到2010年突破30亿美元。此时,增长率稳定在12%~20%。江西省实际总利用外资从2005年242258万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510084万美元,突破50亿美元,增长率稳定在10%~2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巨大的投资潜力。2003—2008年南昌入选 《福布斯》 “中国最佳商业城市” 以及 “中国最佳会展城市”;九江先后获得 “中国魅力城市” “最具国际影响力” 的旅游城市称号;抚州先后获得 “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 “浙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 称号;景德镇于2008年被授予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 称号;鹰潭拥有亚洲最大的铜冶炼基地;新余先后获得 “全国金融生态示范城市” “ 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称号。

自2001年以来,南昌实际利用外资占鄱阳湖六市合计和全省比例始终维持较高水平 (图2.3)。2002年后,经过 “十五” 计划开局两年的波动,南昌实际利用外资占鄱阳湖六市合计比例维持在50%水平附近,其中,2004年和2005年一度超过了60%,2008年之后略微下降,到2010年为48.16%。南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比例亦维持较高水平。2002年后,南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比例维持在30%以上,2004年和2005年达到35%和34%,2010年略低,为28.95%。从南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可得出,南昌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乃至江西省的影响是巨大的,以南昌为核心的区域城镇格局已现雏形。

图2.3 南昌实际利用外资占鄱阳湖六市合计和全省比例情况

(4) 多板块开放格局初显,昌九经济带增长持续,新余加速赶进

总体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对外开放呈现多元板块格局。2000—200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各设区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比例情况出现无序的波动,与“十五” 计划江西加快中部崛起、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各地不均衡发展关系密切。2002年之后,南昌、 九江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中心和副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优势明显。自2002年以来,南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比例维持在30%左右,2009—2010年略有下降。九江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比例维持在12%左右,2009—2010年略有上升。新余自2006年之后,合理布局钢铁、 新能源、 新材料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际利用外资能力占全省比例有较大幅度上涨,2002—2005年的2%水平经过2006年、2007年的跨越式度增长,稳定在2008年以后的10%水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设区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比例如图2.4所示。

图2.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设区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比例

(5) 区域内纵横交通体系基本建立

根据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 《重塑世界经济地理》 的研究,“密度、 距离和分割” 是制约后发地区的三大因素,“加快集聚,改善交通,推进与先发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是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交通的可达性和成本则是支撑集聚和区域一体化的保证,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对接长珠闽、 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良好的交通不可或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大,网络覆盖面和通达度迅速提高。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新跨越,基本完成主骨架建设;国、 省道公路网建设取得新突破,基本实现了达到二级以上标准的目标;农村公路好中求快,迈上了新台阶,乡镇通达率100%;铁路建设基本形成了东西与南北贯通、 干线与支专线配套的 “大十字” 形铁路运输网,并持续以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航道港站建设成效显著,正着力打造长江黄金水道九江段;民航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构筑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空便捷的空中走廊。

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形成围绕京九走廊和沪昆走廊为主体的纵横交通体系。2005—2010年,走廊地带的第二产业占全省的比重由72%增长到74.5%左右。其中,沪昆走廊西片和京九走廊南片的第二产业比重分别增长了2%;沪昆走廊东片的比重也增长了1%左右。从第三产业来看,2005—2010年,走廊地带的第三产业比重基本没有变化,占到全省的75%左右。

沪昆交通走廊与京九交通走廊沿线的交通设施现状如表2.5、 表2.6所示。

表2.5 沪昆交通走廊沿线的交通设施现状

表2.6 京九交通走廊沿线的交通设施现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