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气候变暖的控制

气候变暖的控制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就必须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国际上对待全球气候变暖的战略对策有以下两个。《京都议定书》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的加剧。

要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就必须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国际上对待全球气候变暖的战略对策有以下两个。

第一,限制战略,即控制或停止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长,提倡低碳生活,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以防止由此引起的全球气候的变暖。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正式开放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有192个国家批准了《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自1995年以来,《公约》缔约方大会每年召开一次。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京都议定书》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京都议定书》的内容是对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主要发达国家的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2007年12月15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经过持续十多天的马拉松式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通过名为“巴厘路线图”的决议,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则,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即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其中,减缓主要包括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减排行动。

2009年12月7日至19日,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大会分别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大会授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两个工作组继续进行谈判,并在2010年底完成工作。温家宝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和主张。

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1日,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会议通过了两项应对气候变化决议,推动气候谈判进程继续向前,向国际社会发出了积极信号。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举行,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2013年开始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8日,第18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8次缔约方会议在多哈举行。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修正案,为相关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设定了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会议要求发达国家继续增加出资规模,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会议还对德班平台谈判的工作安排进行了总体规划。

第二,适应战略,即对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做好准备,以尽量减少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并充分利用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知识拓展

1)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地球上,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需要燃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以减缓温室效应。

2)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何计算?

我国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国家,火力发电厂是利用燃烧燃料(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所得到的热能发电的。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关键。那么,如何计算二氧化碳减排量的多少呢?以发电厂为例,节约1度电或1 kg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

根据专家统计:每节约1度(千瓦时)电,就相应节约了0.4 kg标准煤,同时减少污染排放0.272 kg碳粉尘、0.997 kg二氧化碳、0.03 kg二氧化硫、0.015 kg氮氧化物

为此可推算出以下公式:

节约1度电=减排0.997 kg二氧化碳

节约1 kg标准煤=减排2.493 kg二氧化碳

(说明:以上电的折标煤按等价值,即系数为1度电=0.4 kg标准煤,而1 kg原煤=0.714 3 kg标准煤。)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也能以自身的行为方式,为节能减排出一份力。以下是“碳足迹”的基本计算公式: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电度数×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油耗公升数×0.785

短途飞机旅行(200 km以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米数×0.275

中途飞机旅行(200~1 000 km)的二氧化碳排放量=55+0.105×(千米数-200)

长途飞机旅行(1 000 km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米数×0.139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2009.12.08)

3)国外和我国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

2011年又是生态环境动荡的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至创纪录水平、北极海冰融化加速、气温上升创下有史以来第11个最高的纪录、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利用41个海、陆、空指示器测量海洋和陆地的温度,明确显示,地球在整个2011年持续升温。自1997年以来,出现了13个最热的年份。今年五月份在夏威夷冒纳罗亚山(Mauna Loa)测得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高峰,比工业时代初期高出39%。

德国不来梅大学在9月报道称,美国宇航局的Aqua卫星上的日本传感器的数据显示,北极海冰面积已创出历史新低。几天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US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re)利用不同的卫星数据集,表明冰覆盖范围在2011年更小,使得2011年创下第二最低纪录。智利拉塞雷纳干旱地区高级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Arid Zones)的克里斯托夫·金纳德(Christophe Kinnard)在今年11月报道称,目前海冰退缩的持续时间和幅度都似乎是过去1 450年来所未有的。他说:“地球表面、大气、海洋都在变暖,并有温度更高、更咸的水进入北极区,使北极海冰从下面融化,并从顶部侵蚀。”

东欧、俄罗斯、巴基斯坦和中东在2010年遭受极端天气,在2011年就轮到北美了,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岸遭受了特大洪水,南方遭受野火和严重干旱。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称,美国50个州在2011年遭遇极端高温和极端寒冷的天气。与天气有关的灾害的成本狂飙,耗资超过10亿美元的灾害就有14次,财务损失估计超过500亿美元。NOAA发言人克里斯托弗·瓦卡罗(Christopher Vaccaro)说:“在许多方面,2011年改写了记录本,从沉重的雪灾到致命的龙卷风、洪水、干旱和热浪,以及创纪录的飓风季节,我们看到了特别极端的天气类型。”2011年1月和6月期间,美国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43个主要的雷暴发展成近1 600场龙卷风,有一半发生在4月,其中226场龙卷风发生在4月27日。

2011年的水不是太多就是太少。首先是澳大利亚的毁灭性洪灾,受灾区域是法国和德国面积的总和。热带风暴“天鹰”(Washi)肆虐菲律宾,造成近1 000人死亡,导致30万人无家可归。泰国5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夺去了730个生命。

大面积的干旱影响一些世界上最富有和最贫穷的地区。索马里和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遭遇6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受灾人数超过1 000万人,并导致数千人和数百万个动物死亡。

与此同时,美国德克萨斯州受到热浪和干旱的重创。奥斯汀市连续27天温度超过100华氏度,共有90天达到这个高温。德克萨斯州林务局说,持续干旱已造成1亿~5亿棵树死亡,这个数字不包括野火烧焦的树木。欧洲在今年从干旱开始,并在干旱中结束,出现创纪录的高温天气。挪威北部11月的平均气温是5.3摄氏度(9.5华氏度),高于正常水平,多瑙河水位出现60年来的最低水平,德国和北欧经历了1881年以来最干旱的一年。

我国近年来,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出现。全国多个地方出现干旱、低温、暴雨、高温等极端性天气事件。

2009年11月8—12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陕西中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普降大到暴雪。其中,河北省出现的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暴雪已致6人死亡、63万人受灾。暴雪还致山东省35万人受灾、陕西省40多万人受灾。2010年3月,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大旱已致5 104.9万人受灾,2010年10月15日晚,受冷空气影响,大庆普降大雪,大雪把小区和道路两旁的大树压断。海南暴雨导致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居民涉水而行。

4)图瓦卢末日可能提前到来

“从1993年迄今,图瓦卢的国土面积已经缩小了2%。”Tavala Katea是图瓦卢气象局的首席预报员,他在办公室里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在2000年之前,富纳富提环礁中间的海水中有一个宽约5m、长约10m的小岛,当时岛上生长着大量椰子树,从我办公室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如今,这个小岛已经沉到海底了,只有退潮时还能看到一点点影子。”

Tavala Katea提供的一组检测数据显示,从1993年迄今的16年间,图瓦卢的海平面总共上升了9.12 cm,按照这个数字推算,50年之后,海平面将上升37.6 cm,这意味着图瓦卢至少将有60%的国土彻底沉入海中。Tavala Katea认为,这对图瓦卢就是意味着灭亡,因为涨潮时图瓦卢将不会有任何一块土地能露在海面上。

事实上,图瓦卢的末日可能会提前到来。图瓦卢的整个国土都是由珊瑚礁组成的,全球气温变暖导致珊瑚的生长速度减慢甚至大量死去,被珊瑚礁托起来的图瓦卢也会因此而“下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