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气候变化与我国农林业的低碳道路

气候变化与我国农林业的低碳道路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也是低碳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林业发展,更加准确地定位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在实施低碳经济中履行好这一重大使命。我国在实施低碳经济中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增加森林碳汇,决定了我国森林资源培育的任务将更加繁重。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也是低碳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工业直接减排,二是森林碳间接减排。相比工业直接减排,森林碳间接减排投资少、代价低、见效快、综合效益好,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选择性。大力发展林业是降低碳排放,从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储存了大量的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储存库。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的碳约有2.48亿万吨,其中,约有1.15亿万吨储存在森林系统中,约占50%。现在科学研究表明,每公顷森林年平均吸收二氧化碳27吨,同时释放氧气24.3吨,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可抵消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0%左右。森林既是吸收汇,也是排放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减缓和适应双重功能。一方面,通过开展植树造林、森林恢复和森林管理,可不断增加森林碳吸收。另一方面,改变林地用途、不合理采伐、不进行更新造林和森林恢复,导致毁林和森林退化,会增加碳排放。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由森林生态系统吸收的达到24%~36%。在生长季节,1m2阔叶林每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森林每生长1m2木材,就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同时释放1.62吨氧气。据测算,1个人每年只要栽上3棵树,就可以吸收个人当年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零排放”。这足以表明,林业在间接减排上的作用无可比拟。

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途径还体现在促进工业产品的燃料替代、提供生物质能源等方面。木材、钢铁、水泥是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世界公认的三大传统原材料。和钢材、水泥相比,木材属绿色的、环保的、可降解的原材料。用木材代替钢材和水泥,单位能耗可从800降到100,可以减少大量的CO2排放,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十分重大。其次,森林是一种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而且还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一次种植后可以持续利用几十年的优势,是大有希望的新兴的绿色能源。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林业大有作为,在制定低碳经济规划时,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对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林业的发展趋势。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林业发展非常重视,实行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国政府已投资700多亿美元,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植被恢复,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林业发展,更加准确地定位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在实施低碳经济中履行好这一重大使命。

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低碳林业产业体系。继续发展低碳林业产业,建立以低碳森林培育业、低碳林产加工业、低碳森林旅游业为核心的新型林业产业体系。从林业产业自身情况看,以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是低碳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当前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管理等手段,充分利用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油茶等木本粮油、能源林等基地建设工程带动作用,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增加森林碳汇储量。

以林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是低碳林业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我们应全力发展高新技术林业产业、精深林业加工业等环境友好型林产加工业。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林业拥有丰富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等森林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挖掘林区特色自然景观潜力,努力把森林生态旅游业做大做强,成为林业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

继续研究相关政策,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力度。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等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加大财政支持林业的力度,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加大对森林火灾、病虫害防治力度,控制工程建设对林业用地的征占、使用,以减少因森林保护不力导致的碳排放。同时,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碳汇功能。

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我国在实施低碳经济中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增加森林碳汇,决定了我国森林资源培育的任务将更加繁重。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防护林、退耕还林、城市森林、平原绿化等建设力度;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根据森林可持续经营原则,强化森林健康理念,加大低效林改造,提高现有森林资源的生长量和生态功能;三是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减少毁林和林地退化。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林地和森林资源管理,减少火灾、病虫害等森林灾害。

尽快启动实施森林经营工程。目前,我国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密度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积很低,这是增加森林碳汇的最大潜力之所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森林经营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既符合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中国未来气候谈判增汇减排的重要筹码。因此,应尽快启动《全国森林经营工程》,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

积极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是生物体经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包括各类有机废弃物、新兴能源植物等,生物质是唯一可以直接生产气体、液体、固体等能源的可再生资源。森林以其植物种类丰富、生物量大、生产力高等特点,成为生物质能源的主要来源。

针对我国林业生物质资源现状和生物质能源的特点,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应本着“不争粮地、综合高效、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能源林培育、燃料乙醇提取、生物柴油基地建设、气热电联产技术研发、固体成型燃料制取等林业生物质能源重点领域研发工作。结合我国的国情、林情,努力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国际合作,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林业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在经济、技术上都具有很大可行性的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而且在实施上述林业措施时,不但能够以较低成本达到减少排放和增加碳汇的目的,并且这些措施本身还可以和适应气候变化、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协同效应,带来诸如增加就业和收入、生物多样性、流域保护、可再生能源和减贫等多种效益。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遏制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只有通过植树造林来增加碳汇,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才能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空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从而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