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国内来看,气候变暖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从国际上来看,作为世界公认的环境大国,我国被要求在应对全球气候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因此,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存在必要性,不仅因为国际社会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气候变化将减少我国的国土面积、加速土地沙漠化、对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_环境利益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从国内来看,气候变暖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从国际上来看,作为世界公认的环境大国,我国被要求在应对全球气候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这些压力不仅来自于欧美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小岛屿集团,还来自于联合国。潘基文在2009年7月底访华时强调:“今天中国已经是全球性大国,全球性大国应该承担全球性责任。没有中国,今年新的全球气候框架的谈判无法取得成功……随着哥本哈根峰会的来临,我希望中国进一步承担随着成为全球强国而来的全球责任。”[35]这是潘基文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访华时提出来的。因此,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存在必要性,不仅因为国际社会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国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资源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影响着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将减少我国的国土面积、加速土地沙漠化、对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

1.气候变暖将引起海平面上升

我国拥有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沿海地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1%,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以上。[36]由于海平面上升缓慢,征兆不明显,目前其对我国领土面积的影响很有限。但是,经过未来长期的累积,这种影响将会显现出来,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将会有很大一部分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没,导致陆地国土面积缩小、国民生存空间压缩,这无疑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构成严重威胁。

2.气候变化加速土地沙漠化

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并有不断扩大趋势。土地沙漠化威胁着人口从土地上获取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利益,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影响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很多,其中气候变化是影响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相关研究,慈龙俊等认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沙漠化气候类型区的面积为3255594.3平方千米,预测到2030年,荒漠化气候类型区面积将净增加184023平方千米,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倍增、气温升高;到2056年则又会新增加175024.3平方千米,年增加6731.7平方千米。这意味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未来气候荒漠化类型区和荒漠化面积将继续扩大。[37]董光荣等人认为,对于北方沙区来说,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未来80年自然荒漠化仍然有扩大趋势。[38]

3.气候变化使淡水资源短缺加剧

气候变化对淡水资源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径流量的影响,过去的100多年来特别是近40年来,我国六大江河的实际径流量都在下降。张建云、王国庆等对黄河中游降水、径流的历史变化进行考察并认为,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相对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超过了40%,1970—2000年,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使黄河径流量分别减少38.5%和61.5%。[39]其次,气候变化对湖泊水位的影响。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的湖泊干涸萎缩十分严重。人类干扰与自然环境变化是影响湖泊水量的两大因素。在许多地区,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超出了自然因素的作用,但在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主导着湖泊水量的变化。[40]再次,气候变化引起冰川退缩,最终加剧水荒。冰川退缩在短期内可能导致江河径流量增加,但在未来将最终使河流的径流量持续减少。冰川对江河与湖泊的水量有调节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干旱区绿洲形成、稳定与发展的生命之源。随着气候的变暖,冰川退化加剧,生活于干旱区的人们将失去生活之源。根据有关研究,随着气候的变化,预计2050年,我国西北地区预估地表气温的上升会导致冰川面积减少27%,冻土面积减少10%~15%,洪水与泥石流增加,并且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缺水。[41]

4.气候变化增加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

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由于气候变化,各种极端天气产生的几率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将受到不利的影响,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由于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元,占GDP的3%~6%。[42]此外,由于气候变暖,冬季气温上升,使农业病虫害增加。对于气候变化,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预计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因气候变暖可能下降5%~10%,其中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均以减产为主,2050年后的冲击更大。在二氧化碳加倍的情况下,大豆、冬小麦和玉米的氨基酸和粗蛋白质含量均呈下降趋势。[43]

5.气候变化增加了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与强度

近年来,极端气候导致洪涝灾害、干旱、沙尘暴雪灾、台风等事件频发、强度进一步增大,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20世纪90年代,洪涝灾害占我国整个自然灾害的62%,造成的损失占同期GDP的1.55%。[44]1993年,发生在河西地区的特大沙尘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45]2008年,我国南方的雪灾波及20个省,造成12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516.5亿元。[46]近年来,我国沿海台风风暴潮频发,而且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风暴潮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如2010年我国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30亿元[47],2012年达到155.25亿元,2013年达163亿元。[48]

6.气候变化对我国的重大国防与战略性工程产生负面影响

我国的重大国防与战略性工程涉及青藏铁路、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中俄输油管线工程,气候变暖将对这些巨大的工程造成负面影响。例如,青藏铁路建在冻土上,气候变暖将使冻土融化,直接影响到路基的稳固性,进而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营。气候的变化可能增加长江流域枯水期的干旱与汛期的洪涝发生概率,这将给三峡水库的安全带来严峻的考验。气候变暖对南水北调工程产生了影响,首先会使长江流域径流量减少,在干旱期无水可调;其次,气候变暖会使水温升高,促使水质污染物沉淀,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水体污染。气候变化会引起温度、降水、风速与风力的变化,对西气东输工程安全产生影响,如气候变化引起温度、降水的变化,导致下垫面生态环境改变,威胁管道安全;气候变化使暴雨频率增加、强度加大,造成洪水频率、强度也进一步加大,威胁管道运行安全。[49]中俄输油管道沿线分布着厚层地下冰甚至是较厚的纯冰层,气候变暖引起地下冰层融化,不仅会引起地表沉陷,而且会形成次生不良冻土灾害,不断影响管线工程的稳定性。[50]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而气候变化对我国国内的资源环境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其在危及人民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利益的同时,还会对涉及国家宏观环境利益的生态安全与国家经济利益的经济安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国内环境要求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确保国内的宏、微观环境利益以及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二)缓解来自国际社会压力的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增长极,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大国,2012年GDP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排在日本的前面。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确实有目共睹,比如GDP总量、国际储备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但是这些庞大的总量指标经过巨大的人口总数平均之后,笼罩在中国头上的总量光环就会黯然失色。2012年,我国的人均GDP为5432美元,居世界的87位[51],仅相当于人均GDP排名第一的卢森堡的4.4%,美国的11.28%,日本的11.87%。可见,我国仍然是一个中低收入国家。我国的现实状况是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任务艰巨。并且,我国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国家,按照2011年新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年),中国尚有贫困人口1.28亿,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的1/10左右。[52]当前,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快,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一直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特点。虽然我国当前致力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但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由于惯性仍将持续一段时期。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而且能源消费结构不平衡,煤炭消费一直占主导地位。煤炭的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而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我国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人均排放量以及累积人均排放量很小,但是过大的总排放量使一些国家将矛头指向了中国。比如,在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大会上,不仅美国、欧盟、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加大减排力度并接受国际核查,就连发展中国家中的部分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也从自身利益出发要求我国做出更大的减排努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排放态度非常关注,利用各种场合频频向我国施压,希望我国能做出碳减排承诺,一些发达国家则声称我国排放量大且不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威胁了人类发展,并且在国际社会上形成了“中国环境威胁论”一说。

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都强调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了气候变暖的历史原因与历史责任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需要承担强制减排义务,但是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碳泄露等现状问题确实是自身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全球人口最多以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对世界环境的影响的确不容忽视。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越来越模糊,特别是当外界认为我国已经是一个大国强国时,对我国的要求与期待就会大大加强。可以预期,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世界要求我国承担的减排责任将日益增大。

(三)维护国际形象的需要

我国在国际社会上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尽管《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发展中国家有特殊照顾,但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不是完全没有责任,也并不是没有减排义务。因此,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行动,并在国际社会上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53],显示了我国政府正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并在会议上公布了减排计划:2020年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使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宣布的温室气体减排的清晰量化目标。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制定了2006—2010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这一目标的完成可减少16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中国计划在5年内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这与欧盟承诺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少20%在本质上相差不远。”[54]

在国内,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气候变化。2007年6月,国务院正式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由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组长。2006 年12月,我国发布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6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同年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第一个《可再生资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可再生资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总量的15%;2008年,我国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09年8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以上所有事实有力地说明,我国不仅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义务,而且起了很好的示范与榜样作用,彰显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