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时间:2022-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5]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加速,同时能源资源消耗也明显上升,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综上,复杂的气候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我国的能源技术,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下,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经济增长与能耗状况相比,已经做到了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发展任务艰巨;同时,由于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这决定我国在减缓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面面临巨大困难;另外,我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这些因素也决定了我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一)挑战之一:庞大的人口数量、较低的发展水平和较重的发展任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2007年底,中国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达到13.21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7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 461美元,在181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106位,仍为中下收入国家。[14]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下必然对就业、居住环境、自然资源、食物、住房等消费品需求越来越大。我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低,特别是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15]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加速,同时能源资源消耗也明显上升,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根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经济增长与环境课题组报告对我国能源需求的回顾与预测,2001—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4%,而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0.5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到1.1,[16]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弹性系数最高的时期之一。未来的能源需求受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虽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但根据模型中方案预测显示,2010年,能源需求量将达到29亿吨标煤左右,2006—2010年年均增长5.4%。[17]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

(二)挑战之二:复杂的气候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

由于我国主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季节变化幅度要比同纬度其他陆地地区相对剧烈,所以,很多地方冬冷夏热,夏季全国普遍高温。由于剧烈的气温季节变化,我国大部分地区需要较多的能源来调节室内温度,换句话说,由于冬冷夏热,如果我们需要舒适的环境,我们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我国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自然湿地面积较少,草地受干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正在面临退化和沙化的危险。另外,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区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在汛期,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很少,且我国长达1.8万多千米的海岸线,易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综上,复杂的气候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三)挑战之三: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从发展模式的选择看,虽然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是,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人均商品能源消费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明显相关关系,这是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很少有国家发生例外。世界上尚没有既要达到较高的人均国民收入,又能保持较低的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先例。我国人均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因素。我国传统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一种资源耗竭型、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在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消费方式下,要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就意味着要提高人均能源消费水平。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转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推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四)挑战之四: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我国是一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已探明煤炭资源量1万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在化石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占94%、5.4%和0.6%。[18]目前,煤炭仍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煤炭消费占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的6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19]与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20]从煤炭需求的行业构成看,电力黑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水泥制造等行业依然是煤炭消耗的主要行业。到2010年,这4大行业的煤炭需求量将达到20.6亿吨,占整个煤炭需求量的77%左右。其中电力行业2010年煤炭需求量将达到14.9亿吨,占整个行业煤炭消耗量的55.7%。[21]“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仍是我国针对能源问题的基本方略。一方面,调整能源结构受到我国资源结构的制约,另一方面,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又需要有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可以预见,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意味着我国在降低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五)挑战之五:落后的能源技术与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能源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均有较大差距,整体落后10~15年。先进技术的缺乏使中国的能源开采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低近30个百分点,中间环节效率低5个百分点,终端利用效率低10个百分点,能源系统总效率低10~20个百分点,高耗能产品能源单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22]2004年,我国火电供电煤耗每千瓦时为379克标准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67克;大中型企业吨钢可比能耗为705千克标准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95千克;电解铝交流电耗为每吨15 080千瓦时,比国际先进水平高980千瓦时;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载货汽车每吨百公里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倍以上;我国现有各类电动机总功率约4.2亿千瓦,运行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相当于每年多消耗电能约1 500亿千瓦时。[23]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最终要依靠科技。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能源技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排放特征将会继续存在。如何提高我国的能源技术,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

(六)挑战之六:森林资源不足,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足

我国当前的森林覆盖率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24]我国自然湿地面积相对较少,由于受干旱、生态环境恶化等影响,我国草地资源正面临退化和沙化的危险。我国虽然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但是,由于我国干旱、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现象相当严重,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这给我国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由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要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保护林地、湿地的任务面临巨大压力。总之,我国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必须充分提高森林碳吸收汇的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增加森林和湿地的面积,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森林和湿地的保护工作,而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我国相对其他国家而言都面临巨大挑战。

(七)挑战之七: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较弱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农业经济并不发达,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很少,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如何减少农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和防治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防止土地荒漠化的扩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领域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我国提高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2009年1—2月和7—8月我国北方的特大干旱导致农业受到了巨大损失,[25]这又一次警醒我们,加强我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是一项极为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八)挑战之八: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较弱

2009年初我国北方发生的干旱致使468万人、250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26]2009年夏天我国北方有419万人、452万头大牲畜因干旱发生饮水困难,[27]2009年2月湖北洪湖水体面积因干旱80天缩减35%。[28]提高我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一方面要促进我国水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要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如何加强水资源的管理,确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切实保护好河流生态系统,是我国面临的长期任务,也是我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加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面临的长期挑战。

(九)挑战之九: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较弱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而我国沿海地区大多人口稠密、地势低平,极易受到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海洋灾害的威胁。当前,我国沿岸防潮工程建设标准较低,海洋环境监视监测能力,应对海洋灾害的预警能力、应急响应能力以及抵抗海洋灾害的能力均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是我国沿海地区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面临的长期挑战。同时,为应对未来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问题,我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