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基本国情

我国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基本国情

时间:2022-05-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我国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基本国情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一些地区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近百年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是基本一致的。有关文献表明,我国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我国极端气温变化不仅有季节性差异,从地域性极端最低气温变化来看也有明显差异。

一、我国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基本国情

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0.2℃),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一些地区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我国的气候变化总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是一致的,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气候变化特征。

(一)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概况

1.温度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近百年的气候变化也十分明显。近百年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是基本一致的。根据观测数据显示,我国近百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5~0.8℃,略高于全球气温平均值,增温速率为0.05~0.08℃/10a。其中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近百年来最暖时期之一,但没有超过20世纪20—40年代的最暖时期。

有关文献表明,我国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从地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近百年来平均气温与东部地区大体一致,但是西部的变暖趋势更为明显。“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其中西北(陕、甘、宁、新)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53]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观测数据显示,从季节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四季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冬季上升趋势最明显。1986年到2005年,我国连续出现了20个全国性暖冬。各季节气温变化也存在较大差异,冬、春、秋三季气温上升,而夏季气温下降,其变化幅度分别为1.64℃,1.32℃,0.43℃和-0.16℃。增温最明显的季节是冬季和春季。从温度变化的季节特征看,20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40年代虽同为温度偏高期,但前者的最大距平值出现在冬季,而后者出现在夏季。[54]

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一样,我国的平均温度也将继续上升。研究预测,到2020—203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可能上升1.7℃。和2000年相比,我国年平均气温到2020年将上升1.3~2.1℃,到2050年将可能上升2.2℃。[55]近20年,我国气候变暖现象显著,呈现出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根据包括中国西部平均温度观测资料和代用资料综合分析表明,1880—2002年中国气温增加速率为0.58℃/100a”。[56]并且,全国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预测到2030年,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2.0℃,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2.6℃。[57]

2.降水变化

科学考察表明,近百年来,我国年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代际振荡,但是降水量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仅有微弱的减少。“从全国平均来看,近47年来年降水量呈现小幅增加趋势。但是,降水量变化对计算所取的时间区段比较敏感,1951—2000年的全国平均降水量几乎没有趋势性变化。自1990年以来,大部分年份的降水量均高于常年,而19世纪60年代多数年份则低于常年值”。[58]

另外,我国降水的空间持续性低,全国降水量的平均情况不能反映重要的地区差异。“近50年来中国东北东部、华北中南部和黄淮海平原和山东半岛、四川盆地以及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山东半岛的负趋势显著”。[59]“黄河、海河、辽河和淮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从1956年到2000年约减少了50~120毫米。在全国的其余地区,包括西部地区的大部分、东北北部、西南西部、长江下游和东南丘陵地区,年降水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长江下游、华南沿海和西北地区的增加比较显著。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年降水量从1956年到2000年平均增加了60~130毫米,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从相对意义上看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东北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有一定程度增加”。[60]因此,降水量的变化和重要地区的差异可以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中下游流域和华北平原所出现的持久干旱,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频繁具有紧密的联系。

(二)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

受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上升,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夏季炎热期可能延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气象愈发频繁。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增加,相应降水日数也有显著增加,其中以新疆和内蒙古中部的增加最为集中。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特别是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部分地区,气候呈现出不断恶劣化的趋势。未来4~5年,黄淮海地区出现30~50年一遇的极强降雨事件的概率将比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增加4~6倍。长江流域出现连续大旱的可能性较大,部分地区的干旱程度、范围、持续时间还将进一步加剧。渤海沿岸和长江口地区的台风最大风速将增加约19%,破坏性更强,防御难度加大。

1.气候极端值的变化

根据季极极端最低气温的观测数据来看,“1951—1990年我国季极极端最低气温的变率在春、秋两季表现最大,并主要以北方大部分地区最为突出,标准差大于3℃;在冬季,变率大的地区主要有江淮流域和北方的部分地区,而云南的变率最小;夏季是极端最小的季节”。[61]极端最低气温在冬、秋和春三个季节增加的趋势比较明显,冬季增加比例最大。并且可以看出,个月极端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总体上都大于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这表明近40年中我国个月气温变化范围正在逐步减小,极端气温变幅趋于缓和。

我国极端气温变化不仅有季节性差异,从地域性极端最低气温变化来看也有明显差异。春季极端最低气温增温趋势最强的范围集中在东北、内蒙古中东部和华北大部,一般都大于10℃/10a;夏季极端最低气温有明显增温趋势的范围主要是东北、内蒙古东部和黄河下游;秋季极端最低气温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东北、内蒙古中东部及新疆北部的部分地区都表现出增温趋势。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全国性的增温趋势最为明显,其中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华北、江淮流域、华南沿海和新疆北部,增温一般都超过1℃/10a。[62]从极端最高气温增温范围来看,春季主要集中在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新疆部分地区,夏季主要集中在川藏交界地区,冬季主要集中在东北南部和西北东部。而秋季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表现为降温趋势,主要集中在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2.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变化

我国每年降水日数在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有减少趋势,但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暴雨的强度更大。从年降水来看,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为-0.9%/10年。其中西北北部、西藏和华南地区呈增加趋势,分别为2.3%/10年、2.1%/10年和0.5%/10年,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等呈减少趋势,分别是-3.2%/10年、-1.6%/10年和-1.0%/10年。雨日减少趋势明显,全国平均雨日变化为-3.9%/10年,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减少趋势最显著,达到-5.8%/10年。1—3月最大降水,西北北部、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有所增长,但不够明显。从降水强度来看,全国降水强度呈增长趋势,平均增长值为1.5%/10年。其中,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的降水强度增长趋势显著,分别是3.3%/10年、3.1%/10年、2.3%/10年,西藏地区和西北东部地区降水强度略有下降。

3.洪涝干旱的变化

1950—1989年,我国平均每年洪涝面积约800万公顷,干旱面积约2 000万公顷,而1990—2000年,平均每年洪涝面积增至1 670万公顷,干旱面积增至2 270万公顷。“根据近百年仪器实测降水资料分析发现,长江、黄河两流域旱涝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跃变”。[63]20世纪我国气候有变干趋势,并且在20世纪2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生了两次气候由湿变干的气候跃变,这种气候跃变的发生是全球性的。分析还表明,长江、淮河流域从20世纪70年代起降水明显增多,洪涝加剧;而黄河流域从1965年起连续干旱,而且不断加剧。根据1950—2000年中国629个站逐月降水资料计算出干旱发生的范围,干旱范围最广的年份是1999年,受旱范围超过60%,其次是1965年和1997年。趋势分析表明,51年来中国北方地区干旱面积呈扩大趋势,同时还反映出其变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阶段性。[64]

4.沙尘暴的变化

新疆南部地区(南疆)和内蒙古的中西部是我国沙尘天气的高发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等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沙源。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沙尘暴总日数从总体上统计呈减少的趋势。但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20世纪70年代,沙尘暴出现日数较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沙尘暴出现日数又呈现逐渐减少趋势。但1997年以后沙尘暴出现日数又呈增加趋势。[65]沙尘天气发生频次与前期冬季气温呈显著负相关。春季影响北方的气旋的频次近半个世纪呈减少趋势。气旋活动的减少和冬季气温的升高可能直接影响了中国沙尘天气的发生频次。[66]研究还表明,中国春季沙尘天气频数与同期近地面平均风速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近地面平均风速大小对沙尘天气发生频数有显著影响,平均风速越大,沙尘天气发生频数越高,随着风速的减小,沙尘天气发生频数也减少;地面平均风速与沙尘天气频数间存在密切相关,地面平均风速的变化显著影响了沙尘天气的发生频数。[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