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互联网+市场监管

互联网+市场监管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行及时、准确的溯源是市场监管的最大难题,而物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目前,物联网技术在食品的监管中已经开始发挥威力。物联网把市场和网络连接起来,同时也可以提供种类繁多的数据。对工商部门的监管人员而言,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大数据应用系统还能准确提供精准的监管信息,监管、

“早上起来,买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喝杯掺了三聚氰胺的激素牛奶;中午,来盘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泡壶香精茶叶;下班后,买条避孕药鱼,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硫磺馒头;晚上,买瓶含氯的可乐,难受了就吃几粒皮革胶囊,发现自己居然还神奇地活着……”这是网上一个很经典的段子,虽然不完全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但也反映了食品安全问题已经非常严峻。自从“三鹿事件”以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日益增强,每当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往往会问“监管哪儿去了?”

应该说,对市场的监管每天都在进行。市场监管是政府的一大职能,牵扯到方方面面,如法律制定、职责划分、监管模式,等等。说到市场监管,人们其实耳熟能详,天天在新闻里能听到。目前我国的市场监管机构可以分成四类:一是综合市场监管部门,如工商行政管理局;二是专项市场监管部门,如物价局质监局等;三是专业市场监管部门,如证监会、银监会、食药监等;四是各种行业组织,如钢铁协会等。随着时代的进步、法律的完善和技术的发展,市场的监管模式也在不断发展。

图6-10 市场监管示意图

传统的市场监管大多数为“事后”监管,比如假冒伪劣商品被媒体曝光了,或者消费者通过“12315”等渠道投诉了,监管部门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程序进行问责和追究。当然,监管部门也会在日常巡视中对某些领域采取监管措施,但是到商家和企业挨家挨户的走访式的监管,效果可想而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市场监管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当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让物联网延伸到市场监管的各个角落

对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行及时、准确的溯源是市场监管的最大难题,而物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试想一下,如果所有的商品都能通过类似“溯源”的方式,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使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信息都能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查询、检索,让所有环节都能暴露在物联网的“阳光下”,让消费者自己成为监管者之一,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物联网通过条码、IC卡、RFID等技术对“物”进行标识。在商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通过标识对每一件商品的状态进行跟踪,并自动录入联网的数据库中。目前,物联网技术在食品的监管中已经开始发挥威力。一般来说,物联网在食品安全监管上要能满足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查询等功能。

自2004年起,我国农业部在北京、上海、四川、重庆四个省(市)进行动物标识溯源系统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在北京、上海等八个城市重点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试点示范项目。2004年7月,第一次将RFID技术应用在生猪养殖领域,试图开发从养殖生产过程(入栏、日常喂养、防疫、病害、投喂品、生长周期提醒、出栏等)到肉制品加工进行全程监控的射频应用管理系统。虽然起步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但是我国商品溯源方面的应用仍然不够广泛。美国自2004年起,启动了国家动物身份识别系统建设,并制定了编码系统及数据传输标准,各州建设符合标准的注册系统并接受复合型评价,至2006年底系统全面运行,实现了对全美动物的溯源。

物联网技术具有无线化、移动化的特点,为食品流通的全流程跟踪监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诚信社会的有效手段。物联网在食品安全追溯领域的应用,是食品安全管理的必然趋势,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新技术的投入增加了生产成本。为解决安全与成本的矛盾,一方面需要产业界在更新观念的同时更新技术,力图在保证安全的同时降低监管成本;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和督办。与此同时,在物联网的推广上,标准的制定、接口的统一等,都需要相关部门统一实施,信息的可信程度也需要有相关法律的保证。

(二)市场监管,数据说话

数据可以反映事实。物联网技术更多的是侧重数据的获取和查询,要实现类似于智能监管的功能,还需要大数据的支持。物联网把市场和网络连接起来,同时也可以提供种类繁多的数据。如何将各部门“沉睡”的数据唤醒,以利于数据在政府部门间共享与应用,并逐步向民众开放,为民所用,是政府监管部门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图6-11 市场监管,数据说话示意图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包括:提高大数据运用能力,增强政府服务和监管的有效性;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充分运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健全政府运用大数据的工作机制,将运用大数据作为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推动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监管效率,降低服务和监管成本;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市场监管体系。意见还提出,运用大数据提高为市场主体服务的水平、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推进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高政府运用大数据的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化征信服务等要求。

从《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来看,大数据技术对市场监管的作用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那么,大数据技术在市场监管中能做些什么呢?

随着信息系统在市场监管领域的不断发展,政府监管部门在企业登记、行政执法、市场监管、消费维权等履职尽责过程中积累了各类市场主体基本概况、年度经营和信用信息等海量数据。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些数据仅仅作为资料“沉睡”于服务器或数据库,其潜在价值没有被挖掘。例如,消费者投诉举报系统每天都会受理来自各地消费者针对各种侵权行为的投诉、举报,这些投诉和举报信息由系统记录以后,转交给工商执法人员调解或查处。工作完结后,系统会将上报的数据存放于数据库中,一般不再使用,形成闭环。而大数据系统的分析与挖掘能力则让这些沉睡的信息活跃起来。通过分析这些沉睡的数据,可以发现共性问题,并根据共性问题组织针对性的专项调查,可有效预防侵权行为的发生,实现精准应对和处理。

大数据系统可以直观地提供某一个区域的市场主体的类型、结构及分布情况等。市场主体的各类关键指标的同比、环比分析清晰明了,对区域内工商部门的各项工作情况,只要点点鼠标,结果尽知。

对工商部门的监管人员而言,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大数据应用系统还能准确提供精准的监管信息,监管、执法效能一目了然。基于大数据分析与预测的系统可以准确地获取经营异常企业的分布情况和出现经营异常状态的原因,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政府监管部门就能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同时,还能够根据系统提供的信息,挖掘违规企业在地区、行业、注册资金、周期、类别等方面的共性,对企业的违规行为进行预测,发出消费预警,消除问题于萌芽状态,避免消费者遭受损失。

(三)网络交易的执法先锋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交易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消费模式、生活模式,甚至是语言模式——“亲,记得好评哦!”各种交易平台的购物节、秒杀、众筹、海淘等新的交易模式不断出现。网络交易和电子商务带给人们诸多方便,然而,一旦出现交易纠纷,维权存在很多困难。网络市场出现的时间不长,对网络交易进行监管,是市场监管的难点。与传统市场相比,某些网络交易可能更具备隐蔽性。网络交易所面临的监管空白愈发突出,除了假货,虚假宣传、欺诈、违法广告、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不正当竞争等一系列违法经营行为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新市场健康发展的阻力。

图6-12 网络交易的执法先锋

无论是消费者保护还是网络市场监管,移动互联网商务都应被纳入工商监管的视野。国务院明确规定,国家工商总局行使网络及有关服务行为的监管职责。2014年3月15日开始施行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规定:网络交易,是指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互联网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活动。因此,移动互联网作为网络商品及有关服务交易的新型载体,工商部门对其监管既是职责所在又是形势所需。然而,与传统市场交易的管辖方式不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交易中基于地理位置的时空观,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对于用户而言,所有的交易对象都是等距离的。当用户在访问一个购物网站时,并不关注服务器放在什么位置。对面向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用户的互联网交易平台而言,按照地理位置划分来确定市场监管管辖权显得不切实际,监管难以实现。因此,如何对网络交易进行有效的监管是一个新的课题。解决这个问题仍然要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监管创新

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和运行模式决定了其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平等化等特点,如用户参与是社交网站的核心,用户是社交网站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制造者。在电子商务网站中,有大量的用户既是买家也是卖家。卖家所在地、网站服务器所在地、商品所在地等交易要素可能分布于不同的区域。在一个大量不同角色用户参与的互联网应用环境中,不采用用户参与的策略很难解决市场监管面临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天然特性使得用户在互联网上的行为都是可追溯的,用户的每个行为必然存在于网络的某个位置,这对用户行为的追溯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支撑。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中,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应以网络交易平台的参与、监督和自组织为切入点,从平台参与的角度设计监管解决方案。监管部门主要进行规则设计、引导以及采取必要的干预,同时,与大型电商平台数据对接,分析消费产品的比重,了解公众的个人消费情况。对于网络交易风险与非法事件,通过数据(电子邮件,身份证号码)比对,精确定位到个人,并对其进行控制,了解其常见的犯罪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