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农业”概述

“互联网+农业”概述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带来的新业态,实质是以信息生产力做引擎,带动产业发展模式进行转变。“互联网+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全面融合的过程,其本质是“信息化+农业”。
“互联网+农业”概述_“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与路径研究

一、“互联网+农业”概述

“互联网+农业”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农业产业链进入类似工业制造4.0的新型现代农业。基于“互联网+农业”的信息透明基础,改善了传统农业产业链和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改变了传统农业交易环节长、交易成本高的不利,从而为农业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增值空间。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既可实现分散农户的互助经营、集约化经营及农业最佳实践的快速传播分享,也可实现分散农户与个性化消费之间的对接,通过互联网电商可以大大减少交易成本。

“互联网+”带来的新业态,实质是以信息生产力做引擎,带动产业发展模式进行转变。当前,信息已成为与能源、材料并列的三大资源之一,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信息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社会财富,正逐渐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并成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的信息社会和新技术革命中,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地位与作用将更加突出,并成为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和重要手段。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较快,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竞相抢抓信息化建设新机遇,以实现本国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互联网+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全面融合的过程,其本质是“信息化+农业”。基于“互联网+农业”的本质特征,农业与互联网结合,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减少交易成本,将“三农”最真实信息展现在广大的消费者面前,农民不仅可以实现农产品服务的互联网展示与销售,而且可以通过互联网采购农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已成为与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进而形成信息生产力。“互联网+农业”是信息生产力直接作用于农业产业链全过程的产物,通过对传统农业生产与流通的优化重构不断释放出信息经济下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能量。

用信息化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并使之产业化是提高我国农业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迫切需要抓住这次信息化的历史性机遇,以信息化为引领和平台,不失时机地推动农业的信息化和高新技术化,真正做到将“三农”工作落到实处并推向深入。

二、前期研究综述

为了帮助我国贫困人口地区早日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许多专家学者对精准扶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黄承伟和覃志敏通过分析,认为扶贫中存在帮扶资源供给与扶贫需求未能最优匹配、帮扶资源动员非制度化、社会组织等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精准帮扶的制度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提出了扶贫应通过不断完善精准扶贫工作制度加以解决[1]。刘解龙认为在新常态中应从市场机制、主体协商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可持续发展支撑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扶贫[2]

汪向东和王昕天(2015)[3]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以信息扶贫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在扶贫开发中具有积极作用,应该将“互联网+农业”扶贫纳入国家扶贫体系中。“互联网+农业”扶贫本质上是使农业信息化、现代化。管媛辉(2006)[4]、赵继海等(2002)[5]均对农业信息化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并认为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对一种现状的描述。钟卫华和谢志忠(2007)[6]认为,农业信息化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并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梅方权(2001)[7]对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具有高度相关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市场资源流通与农业资源的利用等诸多方面均离不开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使农业发展的“倍增”效应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