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识主体视角下的知识转化

知识主体视角下的知识转化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主体视角关于知识转化的考察,是从存在论层次的知识分类出发,探讨不同层次的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侧重于知识转化过程中知识主体的变化,即从知识在知识发送方到知识接收方之间的转移过程出发。而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分为员工个体的隐性知识、群体层次的隐性知识及企业层次的隐性知识。

1.2.2 知识主体视角下的知识转化

知识主体视角关于知识转化的考察,是从存在论层次的知识分类出发,探讨不同层次的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侧重于知识转化过程中知识主体的变化,即从知识在知识发送方到知识接收方之间的转移过程出发。本视角关于知识转化的探讨与知识转移的研究密切相关,但与知识转移不同的是,该视角不仅考虑知识主体的变化,同时关注知识属性的变化。

野中郁次郎(1994)从“认识论”和“存在论”两个维度出发,提出了“知识螺旋”的概念,如图1-4所示。

img7

图1-4 知识螺旋

认识论维度以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两者为探讨的基本要素;存在论维度以个体、团体、组织及组织间作为基本要素。组织需要调动由个人所创造积累的隐性知识,被调动出来的隐性知识通过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在组织的不同层次上不断放大,并且在存在论维度较高的层次上固定下来。

从存在论层次出发,知识还存在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两种分类方法,秦铁辉等(2006)将这两种知识分类方法引入SECI模型,探讨了组织间的知识转化模式以及层级间的知识转化模式。组织间的知识转化模式包括:①外部知识的社会化,是外部隐性知识到内部隐性知识的转化;②外部知识的综合化,是外部显性知识到内部显性知识的转化;③外部知识的内部化,是外部显性知识到内部隐性知识的转化。层级间的知识转化模式包括:①组织知识的社会化,是组织隐性知识到个体隐性知识的转化;②组织知识的综合化,是其他组织的显性知识到本组织的显性知识的转化;③组织知识的内部化,是组织显性知识到个体隐性知识的转化。

而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分为员工个体的隐性知识、群体层次的隐性知识及企业层次的隐性知识。张庆普(2003)根据这种分类方法提出了基于主体层次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如图1-5所示。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是在三个层次之间相互转化及显性化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推广的。另外,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复杂系统,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多种知识的交流,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转化。

img8

图1-5 基于主体层次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