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各类媒体全方位介入

各类媒体全方位介入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环境类群体性事件的动员阶段中,一些网民的言论过于情绪化容易引起网络暴力。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通过有关报道反映环境类群体性事件。可是,启东市政府在群体事件发生之前,一直未能针对群众的诉求给出解决问题的回复。最终爆发了市民聚集围堵政府群体事件,期间有部分群众做出过激行为。四川什邡、江苏启东、云南昆明、浙江宁波等一连串轰动网络和社会的环境类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

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介入,在一些新刺激信息加入的背景下,风险沟通易被迅速上升到一个最高峰值而进入沸点状态。在这个阶段,网络舆论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并且进入广大公众视野,极高的舆论关注度给涉事主体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大量媒体聚焦。

意见表达趋向情绪化。在网络舆论场出现后,公众关注度增加,由此环保性群体事件中不合理、非法的因素可被快速发现,而非理性、情绪化的问题依然存在于网络舆论的民意中。在环境类群体性事件的动员阶段中,一些网民的言论过于情绪化容易引起网络暴力。因为一些网民的认知水平具有局限性以及网络中信息碎片化,以至于复杂事件背后的动因很难短时间内被公众理性认识。例如,在启东事件中,曾经在网上流传“特警打死女大学生”这样的谣言;另外在什邡事件中,则有谣言说“什邡封城”,这导致公众陷入了恐慌,而且决策层也陷入了被动状态。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与事件本身通常并不具有直接利益相关性,网民与当事者之间是一种符号化的关系,是借助符号进行的相互连接,彼此之间都是不在场的。这样的无利益相关和不在场,导致现实的规则和约束不复存在。网民参与网络公共事件时是从容自信的,并且参与方式是狂欢式的。该方式是一种身体的放纵,包括身体、性及暴力,是一种暂时性地对抗和摆脱常规生活和官方话语。[8]

网民狂欢式的参与实际上是一种弱者的抗争方式。他们采取插科打诨、蔑视、恶搞、反讽等方式和行为,利用感同身受的方式参与到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来,蕴含深刻的反抗特质。网民对事件的参与,是基于问题的解决以及希望当事人、社会和国家给出回应。当事人个人独自应对强大对手时,二者的地位及资源是不对等的,他具有的是受到约束的话语权。因而,网民不得不利用网络舆论来达到个人的意图。[9]

传播内容的标签化。在媒体日常新闻报道中,新闻报道惯用的做法是对事实的核心内容进行标签化处理。新闻报道标签化有助于彰显“个性”,具体形象的标签化能够将更为直观的印象留给受众,可以使得受众群快速发现感兴趣的信息,缩短媒体和受众间的距离。可是在环保性群体事件中,过度使用标签化导致此类具有争议的敏感事件被加入了公众很多非理性的情绪。例如,“警察打人”“公务员开宝马”等词语在微博和网络论坛上大量涌现。这些词语同人们的“仇富”心理相吻合,在社会矛盾尖锐的特定环境下容易形成围观效应。

多种形式的舆论载体的介入。(1)新闻跟帖。当前网络舆论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网络新闻跟帖。跟帖会使受众获得前所未有的主人翁体验,获得发表意见的领地。新闻跟帖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表达对新闻的感受和理解的平台,受众通过这一平台对新闻进行反馈。(2)微博。在环保性群体事件发生和发展中,作为一个最自由和便捷的话语平台的微博,经常第一时间发出声音,进而左右着整个网络舆论。(3)网络论坛。通过网络论坛即BBS,用户能够随意登陆,浏览信息、发布文章,也能够评论其他用户所发表的文章。(4)即时通讯。通过QQ、MSN、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用户可以传播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综合信息。(5)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通过有关报道反映环境类群体性事件。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大量的关注、跟帖、转发等,实际上并不能得到对话机会和完全的回应。往往只有极少数量的可以产生对话或者被对方认为是值得回应的内容。大多数网民的参与可能只是独白式的,是参与者之间彼此感染的一种抗争式的快乐而已,也并不指望回应。

线下延伸的在线集体行动。所谓线下延伸的在线集体行动,是指先在网络空间中已经发生了网络集体行动,其后果又波及现实空间,并引起现实空间中的集体行动。或者是首发于网络,网络空间中的集体行动与现实空间中的集体行动交替混合并存的类型。这种类型突出了网络集体行动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因而对其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启东王子排海工程事件就是典型的线下延伸的在线集体行动。日本大型造纸企业江苏王子造纸厂,拟在江苏省启东市设置污水入海排出口。网络信息显示,许多当地公众对排海管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疑问,表示反对。而且许多群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反对的意见诉求。可是,启东市政府在群体事件发生之前,一直未能针对群众的诉求给出解决问题的回复。最终爆发了市民聚集围堵政府群体事件,期间有部分群众做出过激行为。

显然,无可置疑,中国社会已进入“环境敏感期”。网络时代,环境类群体性事件不仅是实际社会管理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是网络环境中不能忽视的重大课题。四川什邡、江苏启东、云南昆明、浙江宁波等一连串轰动网络和社会的环境类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这些事件,反映出公众最为不满“涉及众多民众利益,但有关部门垄断行政决策,未能及时通报消息”的行为。许多重大项目没有通报情况,也没有听证过程,更有甚者一些项目附近的居民很多不知道项目的存在,直到它突然地被民众关注到。网络舆情的发酵最终使其演化为现实中的集体行动,导致一些地方准备上马的重大工程项目遭到公众抵制,在一片反对声中被迫下马。[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