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施千村扶贫阶段(~年

实施千村扶贫阶段(~年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5月,中央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对扶贫开发进行了全面部署。从2001年到2010年,分两批实施。从2003年5月1日起,全面封山禁牧。全区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1411.6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2.01万平方公里,每年排入黄河泥沙量减少4000万吨。四是实施“少生快富”工程。自治区建立了每年3000万元的“少生快富”工程专项基金,确保该工程的顺利实施。
实施千村扶贫阶段(~年_修史资政育人研究. 2015 年卷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和创新工作力度,生产、生态、生育一齐抓,市场机制科技推广、政治优势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开发事业的发展。

2001年5月,中央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对扶贫开发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指导新世纪扶贫开发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宁夏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和《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实施意见》等文件,确定实施“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决定从2001~2010年,对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彭阳、盐池、同心、中卫、灵武、红寺堡10县1区148个乡镇1026个行政村和128.6万贫困人口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重点扶持,分期分批地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还提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的扶贫方针,及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整村推进为重点,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加大科技扶贫力度,积极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积极开展社会帮扶、对口帮扶和定点帮扶等政策措施。“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称该工程“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切合实际”。

2001年10月11日,“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全面启动。从2001年到2010年,分两批实施。从2001年至2005年,对年收入在580元以下的411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200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千村扶贫开发工程”进行了战略调整,确定用两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剩余的713个贫困村开展整村推进,每个村平均投入100万元,第一批确立了203个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的行政村进行攻坚,覆盖固原、吴忠、中卫、银川4市12个市县(区)87个乡镇203个行政村1103个自然村,涉及农户53776户26.45万人。第二批从2007年开始,对276个重点贫困村,村均投入165.43万元。至2008年年底,完成了两批共479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共整合资金6.96亿元,平均每村投资145.3万元。2008年,自治区政府决定提高扶贫标准,将扶贫线定为年均收入1350元以下,并投入3.5亿元资金,3年内使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覆盖到所有1404个贫困村等。“千村扶贫开发工程”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推进:

一是产业扶贫。2003年3月、2005年3月、2007年5月、2010年6月,自治区党委先后4次召开固原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中部干旱带和宁南山区的产业发展问题,相继出台了《全面推进宁南山区草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重点实施了“十万贫困户养殖工程”“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宁南山区黄牛改良工程”等工程,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各县区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做文章,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了以种草养畜、马铃薯种植、劳务培训与转移等为主导产业和以菌草、中药材、小杂粮、蔬果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建设步伐,形成了以原州区、西吉县、海原县为主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以盐池县、隆德县、海原县为主的中药材产区,以彭阳县、原州区为主的经果林和小杂粮产区,以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为主的菌草生产区,以同心县为主的羊绒基地等有比较优势的基地。

二是加快生态建设。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从生态建设入手改变生产生活条件。2000年,在中部干旱带和固原地区开始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试点工作;2001年,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退耕还林(草)试点实施方案》;2002年8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的决定,提出“5年任务3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全面实施。从2003年5月1日起,全面封山禁牧。全区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1411.6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2.01万平方公里,每年排入黄河泥沙量减少4000万吨。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4%提高到13.6%。六盘山区森林面积达60.7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4.5%,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涵养水源能力达2.6亿吨,“高原绿岛”又现西海固。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由整体恶化局部治理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根本性转变。

三是教育扶贫。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扶贫,为了改善南部山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先后投入17亿元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翻建、改建、新建校舍面积242万平方米,中小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还为学校大量配置了图书、实验仪器、教学设备等,到2006年年底,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向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庭贫困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以及向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为贫困学生获得教育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级教育部门抓紧师资力量培训,并利用远程教育和光盘等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加大支教力度,通过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川区教师支援山区、“特岗教师”等方式,缓解师资力量不足问题。2002年以来,投资6亿多元在银川市创办了六盘山高级中学和育才中学,全部面向西海固地区招收初中毕业生,免收学费、住宿费,并为每位学生每年提供1000元的生活补助,体现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同时,实施“让初中毕业升不了高中、高中毕业升不了大学的孩子都能接受职业教育”的民生工程,每个市建一所职业教育学院,每个县建一个职业教育中心。到2010年,全区中职招生人数达到4.25万人,中职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2.5万人,东西部职业教育联合办学1.51万人。许多孩子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了一技之长,并彻底改变了命运。

四是实施“少生快富”工程。人口增长过快是长期困扰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从2000年开始,自治区采取“政策推动、利益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启动实施了“少生快富”试点工程。随后,在宁南山区8县和红寺堡开发区及全区逐步推广。自治区建立了每年3000万元的“少生快富”工程专项基金,确保该工程的顺利实施。这种以奖励为主的措施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7月,国家开始在西部地区推广宁夏的“少生快富”工作经验。2006年,“少生快富”被中央写入“十一五”规划,并在西部8个省区推广。2008年,“少生快富”工程荣获国家人口计生委绩效评估“创新奖”;2009年,荣获“利益导向机制创新奖”。

五是劳务输出。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劳务输出工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的意见》等文件,把劳务输出确定为西海固地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精心培育,逐步构建了城乡统一、竞争有序的就业市场体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劳务培训体系,覆盖全区、连接区外的劳务中介服务体系和管理规范、措施有力的劳动保障体系。同时,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思路,采取“群体受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集中办班与实地指导相结合、外出学习与科技下乡相结合、科技普及与科技扶贫应用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启动了“百万劳务输出培训工程”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以及“阳光工程”等项目,对青壮年农民进行生产和就业技能、实用技术和科技文化培训,着力增强贫困劳动力劳动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基本达到了每户农民中有1个劳动力掌握1~2门种植、养殖实用技术或营销技能。有7万多名农民工考取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8个重点县和红寺堡开发区年均输出劳动力近60万人次,每年务工总收入近20亿元,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尤其是“阳光工程”的实施,形成了“转移一个青年、富裕一个家庭,转移几个青年、改变一个村庄,转移一批青年、带活一方经济”的局面。经过10年不懈努力,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全部实现了通电、通电话和通广播电视,村村有了党员活动室、卫生室和村级小学;部分村还通上了公交车;沼气、太阳能灶、铡草机等小型便民设施和一批实用种、养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09年,贫困村居民人均收入达2913元,比2005年的1678元增加1235元,年均增长14.72%。其中,泾源县的尚坪村、彭阳县的中庄村、同心县的陈家台村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整村推进先进村”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