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未必哀伤,只是深情

未必哀伤,只是深情

时间:2024-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纳兰性德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军功显赫之族。他去世时父亲明珠51岁,尚未罢官。纳兰为女真语,意为“太阳”,纳兰是满洲八大姓之一。纳兰性德18岁乡试中举人,22岁时殿试考中二甲第七名,被康熙帝授为三等侍卫。但是,为什么纳兰性德给人的是永远哀伤的印象呢?词本是闲情逸致,不像“诗言志”“文载道”,“词缘情”本来是常识,一个人的词作未必能体现生命的主旋律,纳兰性德有不少其他作品,因








纳兰性德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军功显赫之族。纳兰性德始祖是蒙古人,后建立叶赫部,与女真部互相讨伐,最后被女真部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吞并。纳兰性德的祖父名叫尼雅哈,在努尔哈赤率军攻灭叶赫部时投降金国,被迁往建州,隶正黄旗满洲。努尔哈赤、皇太极、摄政王多尔衮,始终对尼雅哈存有戒心,害怕他们家族东山再起,于是对其加以控制。尼雅哈虽然忠心耿耿,屡立战功,但未得到任何升迁。顺治三年(1646)尼雅哈病卒,其长子按照惯例承袭世职,而未予任何提拔。明珠是尼雅哈的另一个儿子。纳兰家族的振兴靠的是明珠。 

  明珠机敏睿智,善于揣摩和迎合上级意图。康熙继位后,明珠受命重建内务府,他吸取前朝教训,抑制宦官品级,且规定宦官不得干预军国政事。当时既要对内务府进行机构改革,又要承办宫廷事务,但他样样做得井井有条,显露了过人的才干。不久他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明珠担任这一职务,使他有机会接近包括皇帝在内的皇室要人,还有一言九鼎的太皇太后,他善于体察和迎合这些人的意图,处处受到赏识。 

  更聪明的是,他对当时发生的鳌拜、苏克萨哈之争表现得十分超脱,不陷入任何一方的羁绊。后来,苏克萨哈被处绞刑,康熙又从鳌拜手中夺回政权,鳌、苏两败俱伤,而明珠则由皇室内务府总管转向朝政中枢机构内弘文院任职。在此期间,他参与修治黄河,制定历法等事务。还有一件事值得大书特书。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乃一大壮举,但郑成功逝世后,其子郑经继立,和清朝对抗。康熙派人招抚,没有成功。后来康熙帝派明珠参与接洽和谈之事,明珠主持了与郑经的和议,为最后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明珠以刑部尚书的身份承办不属于刑部所管的重大事务,说明了康熙对他的倚重。 

  康熙十六年(1677)七月,明珠被任命为内阁大学士,职责是“佐天子,理机务,得不时召见”,常在皇帝左右充当顾问,处理奏章。

  明珠替康熙起草的文件,康熙看完总是说好。有一次,康熙帝由北京卧佛寺至碧云寺,对正护驾的明珠等人说:“我看古代帝王中,唐太宗听言魏征进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谊深厚,所以能达到美好的境地。明朝末年君臣阻隔,以致四方疾苦无法上传。我太祖、太宗、世祖以来,满汉文武,皆为一体。我想着与天下贤才共图治理,常以家人父子之意相待。”明珠立即回答说:“皇上事事上追圣帝,勤于政事,亲理万机。我等臣下侍候左右,未尝不以天下为念。”这些对话,显示了康熙对明珠的信赖,也表明了两人关系十分融洽。君臣如此默契,在两千多年中国封建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美谈。

  明珠为人,机巧灵敏,工于心计,一般是不肯违背康熙帝意旨办事的,这当中自然也有不少违心之处。在担任内阁大学士期间,除了招降郑氏,明珠还参与或主持了反击沙俄、改善满汉关系、减免赋税等活动。 

  康熙既有文韬武略,又善于驾驭臣下。他的一贯作风是当某一大臣及其派系势力强大时,他就去扶植与之对立的派系,以保持权势的均衡,利于自己操纵。鳌拜得意时,他扶植索额图;索额图飞扬跋扈时,他支持明珠。明珠权倾朝野,并且干预他对皇太子的培养,他自然不能容忍,终于从兴修水利的事情上找了个借口,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罢了他的官。

  康熙说明珠是“凤阁清才,鸾台雅望”。明珠一生,精明强干,辅佐康熙在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消除割据势力,抵御沙俄侵扰,促进满汉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罢官之后,康熙又任命他为议政大臣,但未再全面主持一个部门的工作。20年后,康熙四十七年(1708),74岁的明珠辞世。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二年(1655),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尘世,只逗留了短促的31年。他去世时父亲明珠51岁,尚未罢官。

纳兰为女真语,意为“太阳”,纳兰是满洲八大姓之一。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21岁时,康熙所立的皇太子名保成,为避讳改名为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在书信和印章中又署“长白山人”等,以示自己为满洲旧族。 

他担任康熙贴身侍卫,在满汉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更让世人无限称羡的是他委婉动人的诗词。在学问上,他被梁启超誉为“清初学人第一”;在诗词创作上,王国维称颂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评价不可谓不高。31岁的人生能有如许成就,我们一方面哀怜苍天不对他假以时日,一方面又觉得他体会了别人几辈子也体会不了的丰富烂漫,尘世的岁月虽短,也够了。 

纳兰性德18岁乡试中举人,22岁时殿试考中二甲第七名,被康熙帝授为三等侍卫。后依次晋升二等、一等,终生充任侍卫,大部分时间在康熙身边执事当差。

父亲是当朝宰辅,自己进士出身年少得志。身为皇帝的一等侍卫,他也说自己“日睹龙颜之近,时亲天语之温,臣子光荣,于斯至矣”。可是我们看他的《纳兰词》,感受到的却是凄凉哀婉,满纸悲怨,愁肠百结,无可奈何。有人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300多首词里,“愁”字出现90次,“泪”字用了65次,“恨”字用了39次,“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触目皆是。

在我们的记忆里,那些仕途坎坷、沉沦下僚者常出现牢骚满纸的状态,所谓文章憎命达,愤怒出诗人;仕宦显达而有缠绵忧伤之作的作家则很少,不过也有,如晏殊。这种人大概属于天生的敏感,而且心灵曲致,内心细腻,对生命的感悟比常人丰富复杂。 

是什么原因使得纳兰性德“缠绵抒情……工愁善怨,均感顽艳”呢?有人这样阐释:“先生貂珥朱轮……其词则哀怨骚屑,类憔悴失职者之所为。盖其三生慧业,不耐浮尘,寄思无端,抑郁不释……年之不永,即兆于斯。”也有人说他“姿本神仙,虽无妨于富贵,而身游廊庙,恒自托于江湖”,还有人说他是“李重光(李煜)后身”。凡此种种,都是寓夸奖于感慨悲叹,恨苍天薄待了他。 

  也有人从他的家世背景和从小所受教育出发,研究他的思想是如何三教合流,满汉文化交融的,这当然没有错。但是,为什么纳兰性德给人的是永远哀伤的印象呢? 

  其实把纳兰性德塑造成千古伤心人未必不是误解和曲解。词本是闲情逸致,不像“诗言志”“文载道”,“词缘情”本来是常识,一个人的词作未必能体现生命的主旋律,纳兰性德有不少其他作品,因为不像词作流传之广。大众一般不会对名人的专业和思想感兴趣,而好窥伺名人的隐私和情感领域,因此放大词作的内涵,加上酸腐的小文人的推波助澜,纳兰性德遂被塑造成了“千古伤心人”。

  纳兰性德年少聪明,在众多汉族知识分子纷纷落榜时脱颖而出,说明他不仅在满族,即使置身于汉族之中,也非等闲之辈。康熙时的蒲松龄就屡试不第,纳兰性德18岁即考中举人。当时满族青年多以披坚执锐战场立功为荣,汉族士人则以读书应试为出仕做官的正途,纳兰性德出身满洲贵族,既善骑射,又科场得意,兼有满汉之人的特长。更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名师徐乾学(1631——1694,顾炎武外甥,康熙九年进士第三,后任刑部尚书。曾主持编修《明史》等,家有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传是楼)。   纳兰性德在《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中说:“师者,以学术为吾师也,以文章为吾师也,以道德为吾师也。”他鄙薄有师之名而无师之实的“师”,推崇的是学术、文章、道德上的先导者。康熙十五年(1676),朝廷认为“虽文武并用,然八旗子弟,尤以武备为急,恐专心习文,以致武备废弛”,遂停止了旗下子弟的考试,直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才恢复满人的考试。但纳兰性德不管这些,他向徐乾学表示,对宋元诸家经解,“某当晓夜穷研,以副明训。其余诸书,尚望次第以授”。这种不畏困难的钻研精神,绝不是词作中的纤弱形象所能概括的。

  就算是词作,也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风流侧艳。纳兰性德早期的词集为《侧帽词》。所谓侧帽,就是歪戴着帽子,这个形象不是很好,可以说风流也可以说轻浮。有人认为这句话出自晏殊的《清平乐》,而纳兰性德本来就喜欢晏殊的词,因此认为“侧帽”代表一段风流韵事。其实晏殊这首词也是用典,援引的是后周独孤信的故事。《周书·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独孤信先世为匈奴人,善骑射,多谋略,西魏首位君王宇文泰授予他尚书令等要职。纳兰性德为其词集取名“侧帽”,表明他仰慕独孤信以北方少数民族的身份为中原人办实事的精神。纳兰性德后来又将《侧帽词》更名为《饮水词》,这也是流传至今的《纳兰词》。

  其实除了词作外,他还有不少作品值得评说,如四卷本《渌水亭杂识》,后来连同赋一卷,诗四卷,词四卷,经解序跋三卷等,汇编成《通志堂集》,在作者身后刊行。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分上下两册印行,还推出了100套毛边本。一般人都知道顾炎武的《日知录》,《渌水亭杂识》比不上《日知录》,但是,顾炎武“博学于文”的主张和“明道”“救世”的著作宗旨对纳兰性德影响深远。顾炎武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始终不与满族统治者合作,20岁左右的满洲青年纳兰性德自然无法和他接触,不过通过顾炎武的外甥——徐乾学,纳兰性德得到了顾炎武的治学门径。 

  以《日知录》为典范写作《渌水亭杂识》,是纳兰性德学习汉文化的历史记录。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纳兰性德评论历史,寻求治国经验,提醒统治者注意罗致人才;尽可能消解满汉矛盾;倡导忠君尽节,赞扬大度容人;建议当权者根据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调整政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介绍了外国科学技术,如欧洲人的汲水机械等,纳兰性德对西方的天文、历法也有浓厚兴趣,花了不少篇幅介绍。 

  纳兰性德出身豪门,才华出众,功名轻取,伴随君王,这是他的得意处,也是世俗之人艳羡的地方;爱妻早亡,旧梦难圆,朋友星散,是让人哀叹的地方;内心放浪不羁,工作严谨刻板,得亲天颜的幸运与高处不胜寒的紧张,这些矛盾纠结在一起,加之旧疾复发,英年辞世,也是情理之中事,未必如流行小说描摹的那样为情所伤。 

  还有人说,按照纳兰性德的才能和爱好,本应在翰林院继续深造,但康熙仅凭自己兴致就轻易地改变了纳兰性德的生活道路。因为皇帝侍卫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到严格限制,一意逢迎还难免疏误,稍有闪失即遭黜落,这种用非其志给纳兰性德带来了无穷的烦恼。这些猜测看上去有些道理其实经不起推敲。就算到翰林院深造,最后还是要报效朝廷的,古来哪个读书人不是抱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理想呢,皇帝钦点你来侍卫是怎样的良机,还感叹不自由,只能说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皇帝围猎时,纳兰性德先勘察地形,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打猎时护驾左右,这绝不是一个诌几句酸曲的文人所能为的。也许这些工作的确让一个内心向往自由的人偶尔失落,但是,纳兰性德又岂是贪图清闲的人呢。皇帝的围猎是习武练兵,可不是打高尔夫,就算是放松闹着玩的,驰骋奔突之间,皇帝既然如此倚重他,他又是当朝宰辅明珠之子,两人自然有不少说话的机会,纳兰性德也有显示杰出才华的机会。这是极为难得的君臣相得。如果把一等侍卫这份工作看作是纳兰性德不痛快的原因,真是书生腐见了。

  他有诗句“还将妙写簪花手,却向雕鞍试臂鹰”(《塞垣却寄》),这是一种自得啊!有人却据此认为,“将善于写作的头脑都卖给了皇帝,从而受到无形却很严酷的拘禁……身心断裂的痛苦,不能不使他的作品充斥愁云惨雾,字里行间散发出悲凉凄迷之气。”——只有那些精神和肉体同样孱弱的人才会这样想吧,文能做词,武能射雕,多么畅适的人生!纳兰性德自幼习练骑射,“上马驰猎,拓弓作霹雳声,无不中”,另一方面,他“据鞍占诗,应诏立就”。至于说到“将善于写作的头脑都卖给了皇帝”更是无稽之谈,头脑永远是自己的,如果你有头脑;猪脑子卖给皇帝,皇帝还不要呢。这是大气魄的词人在驰骋之际的豪情,怎么在酸文人笔下就成了愁云惨雾呢? 有人说他的忧伤源自经常伴随皇帝出行耽误写作。——天哪,真有想象力。

  还有人说他的忧伤是因为其父长期处在政治的风口浪尖上。——这也太小看纳兰性德了,也不看人家什么出身,对他们家而言,这种事乃家常事。

  纳兰性德的出身和学养、经历和成就,以及他在同类人中的榜样作用,给他带来了足够的声誉,这是想有所作为的人快乐幸福的重要因素。顾贞观说纳兰性德“欲尽招海内诗人,毕出其奇”。纳兰性德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出色的创作实绩,成为渌水亭文人雅集的盟主,吸引了不同民族、不同家庭出身的诗人。他和顾贞观、朱彝尊、梁佩兰等这些名重一时的大诗人、大学问家结为师友,且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暗中关照他们,友谊深挚,意气相投,诗文酬唱,这至少也是纳兰性德诗意人生的欢乐之一吧。据说他们雅聚的时候,连侍立一旁的侍女也能脱口吟诗:“一杯一杯又一杯,主人醉倒玉山颓。主人大醉卷帘起,招入青山把客陪。”   至于词作中的感伤,有的是源于他的丰富曲致,有的不过是一种词作表达上的习惯,有的甚至只是一种应酬话语,不必当真。至于泪呀愁呀什么的,你看哪一本宋词不是这样!

  当然,我们不否认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创作个性与情感经历的关系,只是不要无端放大。为此,我们先看看他的女性情缘。








纳兰性德有第一任妻子卢氏、第二任妻子官氏、小妾颜氏。颜氏娘家地位卑微,已难以考证。 

卢氏的父亲卢兴祖是清朝入关后培养的第一代文化人。顺治十四年(1657),卢兴祖升任大理寺少卿,参与掌管天下刑狱,后出任两广总督,不久在党争中被革职。回京后,卢家并未完全失势,儿子卢腾龙仍在京城担任要职。 

纳兰性德在思亲、悼亡的作品中提到谢家、谢娘,实际上指的就是卢氏,因为谢家在古代是富贵之家的代称。如“自是多情便多絮,随风直到谢娘家”(《柳枝词》)“谢家庭院残更立”(《采桑子》)等,暗指卢氏和卢氏家族。 

纳兰性德在妻卢氏亡后,继以官氏为妻。官氏的“官”,并非汉族姓,而是满族官尔佳氏的汉译,又译作“关”。官氏出生的家族,是显贵世家。官氏自幼娇生惯养,和纳兰性德感情不是十分融洽。但她的娘家人权重势盛,官氏的父亲和伯父都是性德的上司,官氏的堂兄弟又是纳兰性德的同事。 

纳兰性德除了有婚恋关系的女性除卢氏、官氏和颜氏外,还有一位婚前情侣,后来因“入宫”而天各一方。此事真假尚难说定,不过读纳兰性德那些表现不能遂愿的爱情和爱情失败后无限煎熬的诗词,须先了解他词作中属意的对象。纳兰性德是重情之人,但并非如一般传记所言,只对卢氏一人钟情。

下面这些词作,一般认为是写给那个初恋情人的。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如梦令》) 
  紫玉钗斜灯背影,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浣溪沙》)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酒泉子》) 
  怜伊太冷,添个纸窗疏竹影,记取相思,环佩归来月下时。(《减字木兰花》) 

有人据此认为,这种亲昵关系只能发生在主人和小丫头之间,从而认定根本不存在“入宫”一说。据考证,这个女孩子后来当了道姑。

这些都不重要。我想说的是,那个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人,有过更为复杂的情感遭遇。不少传记写纳兰性德深情款款,与夫人卢氏无比恩爱,这没错,但进而认为纳兰性德的早逝源于妻子的早逝,就有点一厢情愿了。

一个优秀的男子存在世间,首先要有高尚的志趣和可供奉献的事业,自然也需要深沉甜蜜的感情与温柔旖旎的伴侣。纳兰性德不是沉溺个人情感的普通人,他如果足够长寿,也许还有更多的情感故事,但与卢氏的情感佳话可能就没有如今这样被人艳羡。我们不必放大他与卢氏的情感,也不必拿他与其他女子的深挚恋情来质疑他与卢氏的爱情。 

纳兰性德在婚前有与所谓的“入宫女子”的恋情,《饮水词》里多有记载,不要误解为那是写给夫人卢氏的;卢氏去世以后,续弦官氏,由于感情不睦,在婚外另有情人——江南才女、清初词人沈宛。

一个是多愁多病的身,一个是倾国倾城的貌,在顾贞观的引见下,两人一见钟情。本来以纳兰性德的身份娶个三妻四妾不是难事,但是当时严禁满汉通婚,不得已分开。纳兰性德以沈宛的口气,留下了那首大家最为熟悉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性德在词作中反复表达了内心的愧悔,如“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等。

纳兰性德只活了31岁,是个深情之人,但他的早逝未必是因为用情太深。也许,体质不佳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纳兰性德并非用情不专之人,更非拘泥刻板之人。与女性交往,留有缱绻缠绵的词作;与男性交往,更能看出大丈夫的一面。 








在纳兰性德的交往圈里,最值得一说的是顾贞观。顾贞观(1637—1714),号梁汾,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

康熙十五年(1676)十二月,顾贞观向纳兰性德提出拯救难友吴兆骞的要求。吴兆骞,字汉槎,苏州吴江人。少年时即才华横溢,后成为江南文人社团“慎交社”的主要人物。但他恃才傲物,不晓人情世故,曾在与同郡作家散步时说“江东无我,卿当独步”。

顺治十四年(1657),因牵涉到科场舞弊案,吴兆骞等被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 宁古塔环境十分恶劣,流放者很少活着回来。   不幸的遭遇和苦难的生活,造就了吴兆骞,他在逆境中写的诗歌深沉凝重,成为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在被流放的苦难逆境中写作的诗歌编为《秋笳集》,描写了东北壮丽景色和怀乡之情。他以苏武自喻,生子名叫苏还,希望有生之年能够返回故乡。顾贞观与纳兰性德成为知交后,向纳兰性德提出营救吴兆骞的请求。纳兰性德欣赏吴兆骞,但他深知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有所犹豫而“未即许”。纳兰性德办事认真,一时办不到的不轻易许诺。在纳兰性德迟疑的时候,顾贞观给吴兆骞写了两首《金缕曲》,下面是其中的一首: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二阕《金缕曲》,对患难之友叮咛告诫,无一字不从肺腑中流出。这种忠贞生死之谊,至情之作,缠绵恳切,感人极深,所以被人传诵为“赎命词”,成为清词中的压卷之作。顾贞观一心希望通过纳兰性德,借助其父明珠的权力拯救吴兆骞,于是将《金缕曲》呈送纳兰性德。性德看了如此赤诚文字,也深受感动,禁不住泣下数行,他说:“河梁生别之诗(指李陵《与苏武诗》),山阳死友之传(向秀《思旧赋》),得此而三矣。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候兄再嘱也。”性德慨然答应营救吴兆骞回归,以十年为期,是考虑到办成此事非常困难。 

根据清廷的政策,流放宁古塔的江南汉人,就是灵柩归葬,也阻力重重。若要生还,谈何容易。纳兰性德为顾贞观对朋友的赤诚所感动,他也写了《金缕曲》:

洒尽无端泪,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莫更著、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天欲问,且休矣。

情深我自判憔悴。转丁宁、香怜易爇,玉怜轻碎。羡杀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歌与哭、任猜何意。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

上阕安慰顾贞观休为宦海浮沉而恼心;下阕是嘱托顾贞观转告吴兆骞要善自珍重,坚定明确地表示自己要营救他的决心;全词全是在为友人着想,足见性德光明磊落。

“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除了营救吴兆骞,其他事情都可以弃置不管,这是何等气魄!纳兰性德虽然能接近皇帝,却并无多少权力,便向父亲明珠说明了情况,希望父亲伸出援助之手。 

明珠也爱惜吴兆骞之才,答应出面营救吴兆骞。吴兆骞在东北利用康熙帝派遣侍臣祭祀长白山的机会,作了篇《长白山赋》,托侍臣献给康熙,据说连康熙读了也为之动容。康熙认识到,清廷要长治久安,必须争取汉人,特别是江南知识分子的支持,于是在“劫灰已尽”之后“党禁初宽”,在政策逐步放松时,吴兆蓦终于回到了北京。纳兰性德和吴兆骞的朋友们“抱头执手,为悲喜交集者久之”。名流纷纷赋诗祝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纳兰性德为彻底营救吴兆骞,干脆把吴兆骞及其妻子儿女接到自己家中。两人“侵晨弄墨,笔彩潜飞;半夜弹棋,灯花碎落”。吴兆骞执教于明珠府第,教性德之弟读书。后来纳兰性德的这位弟弟“所学不但超出满洲之中,即汉人中亦少”。

康熙二十三年(1684),吴兆骞因腹疾病逝世于北京,纳兰性德护驾从南方返回北京后,得知吴去世的消息后立即写了《祭吴汉槎文》,痛惜之情充满字里行间。纳兰性德还主持安葬了吴兆骞,并照顾其子女,还安排了兆骞之弟的工作。

回头再说顾贞观。

顾贞观官场失意的具体原因史料失载,我们不做猜测,他和纳兰性德的酬寄之作,有不少牢骚忧伤。纳兰性德在忧伤怀念之中,对顾贞观不断慰勉。顾贞观脱离官场后仍然时出狂放之言,亲戚故交避之唯恐不及,纳兰性德暗中斡旋庇护,费了许多心思。纳兰性德逝世后,顾贞观悲痛不已,一年之后即带着家室回归故里,过上了足不出户的隐居生活。后有《弹指词》行世。 

当然最值得说的还是那首《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在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纳兰性德披肝沥胆,怜才赴义,他和顾贞观及吴兆骞的友谊,成了千古绝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