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刘备托孤时帐后藏刀斧手

刘备托孤时帐后藏刀斧手

时间:2022-05-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刘备死后,诸葛亮要复兴的不仅是汉室之名,更重要的是要复兴西汉早期经典的君相体制。有人认为这是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知,感人至深;有人则认为刘备在帐后埋伏了刀斧手,一旦诸葛亮有不臣之言立即诛杀,这么说是故作姿态,逼迫诸葛亮担保不会篡位。

刘备死后,诸葛亮要复兴的不仅是汉室之名,更重要的是要复兴西汉早期经典的君相体制。

文/彭治宇

奉节县白帝城博物馆,“托孤”群雕。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从夷陵惨败而归,卧病白帝城,自知命不久矣,召丞相诸葛亮托孤。一番嘱托后,刘备突然说了一番令后人颇觉震撼的话:“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大白话是,如果刘禅还行,你就好好辅佐他,如果实在不行,你就自己当皇帝。

诸葛亮当即涕泪横流,叩头流血,表示一定忠于刘氏,竭尽才能,复兴汉室。后来果然悉心辅佐后主刘禅,内修政治,外治武备,南服诸蛮,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千古贤相的典范。

对于这一幕,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知,感人至深;有人则认为刘备在帐后埋伏了刀斧手,一旦诸葛亮有不臣之言立即诛杀,这么说是故作姿态,逼迫诸葛亮担保不会篡位。

这些看法都是从私人感情或者阴谋的角度出发,如果上升到政治制度和政治传统的高度,就会发现这些说法既没有读懂刘备,也没有读懂诸葛亮。要了解这件事情的真相,必须先了解战国以来的宰相制度设计。

帝国伊始,经典的君相体制

春秋战国以来,伴随着频繁的争霸战争与兼并战争,以功利实用为导向的理性行政获得巨大发展,各项政治制度日新月异,宰相制度亦然。经过晋国的六卿制度、楚国的令尹制度等制度实践,经过先秦诸子的制度设计,宰相制度日渐成型。

战国时代各国普遍加强中央集权的风潮下,先秦诸子都对政治制度有所设计,经过融合后,汉初君相制度的设计思路如下:皇帝提供权威来源,但不亲自理事,只确定大政方针,以及根据才能和绩效任免宰相;宰相总领政事,赏罚官吏,是真正的政府首脑。

诸子对此有大量议论,如儒家荀子说“主道知人,臣道知事”,墨家的墨子说“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杂家的《淮南子》更是明确认为君道、臣道不一样,“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

这一点,除了理性上的论述,还有上古神学方面的加持。虽然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理性的高涨,但商周以来的天文、阴阳、五行等上古神秘主义依然深刻影响着汉代政治,宰相制度在这些神秘内容里面也有反映。

史记·天官书》载中宫天极星下:“其一明者,太一(天帝之星)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为子属。”天上象征内廷的紫微垣与象征外朝的太微垣里各有三颗星,都叫三公星,反映的人间事务上,就是会有三位重要官吏出入皇帝的内廷外朝,对皇帝施加重要影响,是为三公,宰相是三公之首。

三公的作用无可替代,不能空置。唐人所辑、反映汉人部分观念的《通占大象历星经》说:“三公星三,在斗杓东,和阴阳,齐七政,以教天下人”,而如果“一星亡,天下危,二星亡,天下乱,三星亡,天下不治”。上古经典《尚书》记载,天帝赐给大禹的根本统治大法“洪范九畴”,第一畴就是调和五行,故而宰相跟皇帝一样,也有“天意”护身,有调和五行、燮理阴阳的职责。

既然宰相之职有一定的神性,那么宰相地位相应就很高。如果宰相不称职,皇帝固然可以罢免;但如果皇帝太不像话,宰相可以进行教育、惩罚,基于孟子“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思想,对于极端的独夫甚至可以废黜、诛杀。

西汉名臣谷永即提出“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如果王者“失道妄行”,且“终不改寤”,那么就可以“去恶夺弱,迁命贤圣”,而且认为这是“天地之常经,百王之所同”。

这种体制的设想还是不错的。皇帝具有“天子”身份,有较强的神圣性,对政府施政进行监督和问责,必要时换届,但因为皇帝是由继承而非推举产生,政治才能未必达标,所以不插手具体政事,以免出昏招损伤自己的权威,皇权也不至于肆虐;宰相主导政事,不受掣肘,虽然可以更换,但也有一定的神圣性,可以根据“天子”之父“天”的旨意,对一些极端不称职的皇帝可以进行反制。

这种体制下,虽然皇帝不可避免的会大权旁落,但正因为没有实权,皇家在政治斗争中比较安全,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加强其神圣性,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可以提供法统来源和凝聚力,跨过一些难以逾越的历史难关。像日本虽然实权长期被幕府掌握,但天皇在明治维新中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这种体制对皇帝和宰相的要求都很高。皇帝要克制权力欲,手不可以伸太长、捞过界,宰相则必须有足够的政治才能,且面对皇帝的无理要求时要敢于拒绝。

到了汉武帝时代,这种体制就被打破了。一方面,汉武帝权力欲和征服欲极强,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监督者,大力插手具体政治,将政治主导权从宰相手上转移到皇帝手上;另一方面,汉初的宰相按惯例由功臣世家子弟担任,这些纨绔子弟既缺乏政治才能,对皇帝也毫无骨鲠之风,自然只能乖乖交出权力。

此后,相权就开始了漫长的衰退。汉武帝用外戚和亲信充当中朝官,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汉成帝时,正式设立平行的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不再以宰相为首,均分相权;汉光武帝设立尚书台,尚书令代表皇帝,分割部分宰相权力。

与此同时,皇权逐步加强,不但皇帝可以胡作非为,靠皇帝获得权力的外戚和宦官也可以胡作非为,东汉王朝就这样在外戚和宦官的肆虐中崩溃和解体。

皇权过于集中,是暴力剥夺了其他人的权力所致,掌权者不论是外戚、宦官还是宰相,都难以退出,一退出就会惨遭清算,而权相的位置从法理上不能传给子孙,所以为了自家一直掌权,他们必然走上谋朝篡位之路。

至此,绵延四百年的大汉王朝走进死局。因为皇权的高度集中,要不就被混账皇帝败坏,要不就被异姓权臣篡位,难以复兴,救无可救。

复汉之名,还要复汉之实

面对这样一个死局,诸葛亮却力图匡救,他要复兴的不仅是汉室之名,更重要的是要复兴西汉早期经典的君相体制。中国进入大一统王朝,从秦开始算,到刘备去世时也就四百多年,积累的统治经验还很不足,诸葛亮认为凭自己的努力可以让大一统王朝走出死局。

诸葛亮以丞相兼录尚书事的身份,一面掌握全部的军政大权,一面真诚尊奉刘禅为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


对于国事,诸葛亮当仁不让,内选贤能,外修攻战,军政大事皆殚精竭虑,一力当之。对自己的功过,诸葛亮也严格按朝廷制度来奖惩,全无后世权臣能进而不能退的样子。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即自劾用人不当,贬官三级,以右将军行丞相事,第三次北伐获胜,取得武都、阴平二郡后,才因军功官复原职。

对于避嫌,诸葛亮则谨小慎微,一切容易让人误会的事情都掐灭在萌芽之中。诸葛亮从没有把自家子弟安插到要害部门抓权,蜀汉重臣李严为了自己升官,曾经劝诸葛亮加九锡,称王爵,也被诸葛亮严辞拒绝。

于是在蜀国,刘禅是经典的皇帝,提供权威来源,根据丞相诸葛亮的绩效予以奖惩,不去干涉具体行政,“政由葛氏,祭由寡人”;诸葛亮则是经典的宰相,治政不受皇帝影响,对刘禅偶尔还加以教育,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与曹操、孙权的体制形成鲜明的对比。

单看曹操的霸府政治,他也像诸葛亮一样独揽朝权,军政大事自己做主,不受汉献帝干扰。曹操所乘的马践踏麦田,违背自己颁布的军法时,也曾经有过割发代首的表现,看起来跟诸葛亮一样赏罚严明,不避自身。

但同时,曹操把军权全部掌握在曹姓、夏侯姓亲党手中,汉献帝的宿卫兵士也全由曹氏亲党统帅,对汉献帝形同拘禁。后期为了进位魏公、魏王,将有反对之意的荀彧、崔琰等名士迫害至死,就与诸葛亮大异其趣了。

曹操虽有雄才,却残忍好杀,他的很多作为树立了不少仇家,害怕失权后被清算,所以必须把权位传给子孙,必须进行谋朝篡位的准备。诸葛亮则用法均平,人格伟岸,让人心服口服,不怕被清算,可以做他的经典宰相。

因为曹操的这种心术,其子孙曹丕、曹睿当皇帝以后,大力加强皇权,削弱宰相的权力。这只能引起大臣和宰相的不满,引发新的一轮司马氏的权臣当政。

东吴的君相制度,也呈现得跟诸葛亮类似。孙策临死时,也对张昭说过类似于刘备托孤的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孙权少年即位,权威不足,长期将军政全权委任给张昭、周瑜等名臣良将。到孙权建年号后,为了得到江东大族的支持,任命江东大族顾雍、陆逊为丞相。

表面上看,东吴的丞相权力也达到了诸葛亮的水平,孙权在很多事情上都派秘书去问丞相顾雍是否可行,根据顾雍是否留饭来判断事情是否可行,甚至还把印信留在丞相陆逊处,给诸葛亮的文书有不妥的地方就让陆逊改了直接盖章送过去。

随着孙权年岁渐长,威望渐增,他也不甘寂寞,开始不断制造事端,打击江东士族,最终利用废立太子的二宫之争,将江东大族或杀或流,赶出朝堂,把权力集中到自己和孙氏宗亲的手上。孙权死后,孙氏亲族孙峻、孙綝等成为宰相,东吴的朝政沦为宫斗,孙氏宗族进入了无休止的自相残杀。

三国政权(包含政权的奠基阶段)的黄金时代,都曾不同程度出现过经典的君相体制,皇帝和宰相的职能不相混淆,相辅相成,各得其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期,扫灭包括袁绍在内的诸多强敌,统一北方;蜀汉诸葛亮当政时,政通人和,国力最弱的蜀汉竟能连年猛攻曹魏,而且颇有战果;孙权以一缺乏根基的地方土豪,却能够击败曹操、刘备,虎踞江东。

但是,这种经典的君相制度,只有蜀汉坚持得最久。蜀汉既没有以臣犯君、谋朝篡位,也没有君要臣死、兔死狗烹,故虽然国小力弱,其政治却较晚才开始混乱。

这一切,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和身后遗泽,也不能不说经典的君相体制,其设计思路确实有其可取性,在理想状况下可以发挥很积极的作用。

诸葛亮雄心万丈,试图复兴经典的君相体制,带领大一统王朝走出死局,绝不能容忍人亡政息。他生前未雨绸缪,进行了若干安排,以保证死后这种体制还能运转下去。但是,他的安排真的能够长久吗?

无能如刘禅也有汉武帝的心

诸葛亮生前为了体制能够长久,悉心培养了一批人才,临终时指定由蒋琬接替自己执政,蒋琬临终又有意让费祎接替自己的职位,后主刘禅一一听从。蒋琬、费祎经常统兵在外,不在朝堂,国政方面,刘禅也都先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可以说,蒋琬和费祎延续了诸葛亮时期的经典君相体制。

更重要的一个人是董允。诸葛亮觉得刘禅年纪尚轻,有时候可能难以分辨是非,为免刘禅被宦官误导,特别挑选费祎、董允等有识之士担任侍中、侍郎等宫中官职,掌管宫中之事。

后来费祎被调去主管外交,对刘禅的规劝和教育工作由董允一人掌管,刘禅想扩充后宫、想重用宦官黄皓,都被董允阻止。蒋琬主政时,费祎担任尚书令,在宫中给蒋琬支持;费祎主政后,董允又兼任尚书令,在宫中给费祎支持,真正实现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大臣当政,皇帝垂拱。

刘禅自己对这个局面满意吗?答案是否定的。刘禅年轻时面对一群老臣,他可能还乐得不操心,少打交道。但随着年岁渐长,身为皇帝却不能一言九鼎,他回想大汉的孝武皇帝、光武皇帝何等威风,又怎么可能没有想法。

诸葛亮一死,刘禅就开始对经典的君相体制动手,他拒绝为诸葛亮立庙,以免宰相形象被神化。他实在挡不住群臣压力,才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沔阳为诸葛亮立庙,但坚决不在成都立庙。

同时,刘禅不再设立地位崇高的丞相一职,而是将行政大权分割为两部分,让蒋琬担任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担任尚书令;蒋琬病重,又让费祎担任大将军录尚书事,董允担任尚书令,还让姜维跟费祎共录尚书事以分其权。刘禅还在一段时间内不让蒋琬、费祎开府自选属官,削弱他们对朝政的控制力。

刘禅试图通过对尚书令的控制,来削弱相权,但费祎、董允都是诸葛亮路线的拥护者,没有因此成为刘禅手中之刀,诸葛亮苦心孤诣建立的体制依然得以保全。

但是,转机总会到来。246年,董允病故,数年后,费祎看好的陈祗接任侍中,后来又担任尚书令。陈祗没有延续费祎的做法,反而谄事刘禅,纵容黄皓,成为皇权的奴仆。刘禅得以染指实权,因此对陈祗深为感激。陈祗死后,刘禅痛哭流涕,对陈祗的感情甚至超过诸葛亮。

253年,费祎被魏国降将郭修刺杀,刘禅让姜维接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姜维身为降将,在政坛没有根基,而且也不长于政务。尚书令陈祗通过支持姜维北伐,换取了姜维对政治的放手,政治大权从宰相、三公那里转移到尚书令手上。担任尚书令的人不再是骨鲠之士,一味迎合皇帝,蜀汉皇权大涨,经典的君相体制荡然无存。此时,距离蜀汉亡国已不到十年。

刘禅权威大振以后,对董允恨得咬牙切齿,认为自己以前听他的话简直是自轻自贱。皇帝的代言人——宦官黄皓则开始弄权,党同伐异,作威作福,搞得朝堂乌烟瘴气,蜀汉政治开始急剧腐败。连名义上的宰相姜维也被黄皓逼得远走沓中屯田避祸,在曹魏大举攻蜀时回援不及,丢失汉中,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

刘禅是历史上有名的暗弱之主,尚不能甘心于虚君之位,中才以上之主可想而知。诸葛亮“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不愧为一代之伟器,但其呕心沥血重建经典君相体制的努力,也只能在死后维持一代人的规模而已。

可见,这种经典的君相体制,从设计伊始就对君臣的要求都太高,大部分时候其实是空中楼阁,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君主专制制度有其自身的运行逻辑,即不断地趋向更加专制。

经历两晋南北朝的乱世,到唐代,宰相之权被分割为中书、尚书、门下三块,宋代又将军权分给枢密院,明代索性废除宰相,只以大学士为顾问,宰相对皇帝的制衡越来越弱。虽然也偶有唐太宗与魏征、宋真宗与王旦、明穆宗与高拱这类黄金搭档,再现了部分的经典君相体制,但从大势上来说,经典君相体制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和消亡。

后来的皇帝不但是权威来源,也成了现实政治难以避免的存在,而且在大多数时候发挥的都是消极作用,越来越成为理性行政的阻碍。近代以后,只有当权威来源从皇权转变为民权,理性行政才能减少损耗,畅通无阻。

再回顾刘备托孤。刘备背后有一个荆州集团,称帝时间不久,在集团中的合法性积累不足,刘禅又还不到二十岁,难以应付错综复杂的局面,一个不慎就会导致整个集团分崩离析,刘家的下场会非常不妙。他从一个汉武帝式的皇帝的视角着眼,认为必要时宁愿让诸葛亮以皇帝的名分掌握实权,应对危局,给刘家留一条活路。

诸葛亮亦非一味的愚忠,而是从经典的君相体制中得到灵感,他不打算重新积累合法性,而是想凭借刘备已经积累的合法性来统治蜀汉,掌握实权,应对危局。并且凭一己之力,将大一统帝国带出死局和泥潭。

君臣二人间,想必有史书未曾记录的另一番密语。最终,刘备理解了诸葛亮的意思,命令刘禅父事诸葛亮,诸葛亮也得以大展拳脚,重建了理想中的制度,刘备与诸葛亮不愧为千古君臣相知的典范。但是,制度本身的缺陷让诸葛亮最终回天无力,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益发显示出无穷无尽的悲剧意蕴。凤凰标志

□  编辑  陈祥   □ 美编  盖奕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