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方信仰传播的强力媒介

东方信仰传播的强力媒介

时间:2022-03-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已知文献记载,中国翻译事业的兴盛与繁荣始于对印度佛经的译入,这也是东方两个文明古国长期以来信仰共享、交往繁茂的具体见证。中国佛经最早的翻译家产生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是来自西域安息国(波斯)的王太子安世高。安世高对佛教后来在中国的传播与扩大有重要影响。三国时期的月支国人支娄迦谶、支亮、支谦师徒三人都是佛经翻译名人,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东方信仰传播的强力媒介_共生翻译学建构

据已知文献记载,中国翻译事业的兴盛与繁荣始于对印度佛经的译入,这也是东方两个文明古国长期以来信仰共享、交往繁茂的具体见证。

我国古代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大致经历了从东汉末年到北宋期间的1 000多年漫长过程,译入了大量佛教经典,产生了上百位佛经翻译大家,引入了丰富而深邃的佛教文化,积累了许多经典翻译理论与方法,推动了中华翻译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佛经最早的翻译家产生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是来自西域安息国(波斯)的王太子安世高。他放弃王位,出家为僧,遍游西域各国,传播佛教思想;之后,他来到中土大汉(汉桓帝期间,147—167),译有《安般守意经》等30多部,目的在于清除对治心的种种污染。其中,“安即清,般即净,守即无,意即为”(《安般守意经》卷上)。安世高对佛教后来在中国的传播与扩大有重要影响。

三国时期的月支国人支娄迦谶、支亮、支谦师徒三人都是佛经翻译名人,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支谦译有佛经88部,共118卷,他在《法句经序》中已经谈到翻译方法的问题,如“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等。另一月支国人竺法护译有175部佛经。他们对佛经的传译功不可没。

晋代释道安(314—385),早年出家,热心传扬佛经,是我国第一个僧伽制度的建立者。例如,僧人出家后,废除俗姓,一律归姓“释”等,都由他而始。他还主持开设了译场,使翻译从民间私人活动转为公共组织活动,这是一大进步。他整理了之前的佛教经典,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佛经目录——《众经目录》,还总结了佛经翻译经验。

苻秦时期的天竺(今印度)人鸠摩罗什(Kumarajiva,344—413),童年随母出家,于公元5世纪初到了长安,与当时的名僧如僧肇、僧睿等500余人从事译经,译有《法华经》、《金刚经》等300多卷经书。他与南北朝时从天竺来中国的另一佛经译家真谛(译有49部佛经)以及唐朝的玄奘并称为我国三大佛经翻译大家。鸠摩罗什改变了之前佛经直译的风格,认为除了“得大意”外,还须“依实出华”,并第一个主张译者应在译本上署名,他应该是最早争取译者著作权的翻译家。

隋代佛经翻译家彦琮(557—610),10岁出家,精通梵语,曾奉召掌管译经事务,并撰《众经目录》五卷和《西域志》。他总结经译体验,著有《辨正论》,是佛经译论中第一个全面论述译者素养的人。他提出“八备”和“十条”,阐述译者必备的条件和译文体例、格式应有的规定,以“垂翻译之式”[16]

唐代玄奘(602—664)是中国翻译史上集大成之人。他20岁出家,穷通诸部,一心事法,他在印度学经17年,曾师从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经,佛学造诣首屈一指,在戒日王为他举行的18日无遮大会上,无人敢与他论辩争锋。为此,大乘学者尊他为“大乘天”,意即“大乘的神”。玄奘遍及西域、天竺诸国,带回了657部佛经,主持了比过去任何时候更成体系的译场,译出了《大藏经》等75部(共1 335卷)佛经,使印度佛学在我国的发展达到巅峰。他还把中国老子的作品译成梵文(古印度语),成为汉典外译的最早发起人。他的《大唐西域记》是他游历天竺、西域128个国家或区域的综合见闻录,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也是考古的重要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