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拓朴心理学的创始人

拓朴心理学的创始人

时间:2022-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战期间,勒温在德国陆军作为志愿兵服役4年,官至陆军中尉,曾因受伤而获颁铁十字勋章。1944年,由于在社会心理学中努力研究的优良成果,勒温受聘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担任由他创办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为了对个体的心理事件在生活空间中的移动做出具体的陈述,勒温首先对心理事件移动的动力作了分析。《拓朴心理学原理》是勒温1936年完成的。

勒温:拓朴心理学的创始人

汪罗


库尔特·勒温(1890—1947)是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拓朴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理学的后期代表人,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勒温对现代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卓越贡献。


1890年,勒温出生于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第二。

1905年,勒温全家迁往柏林,他在柏林上完中小学课程,也接触到希腊哲学

1909年,勒温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那时他打算成为一个医生,不久后即转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生物学,后又转到柏林大学。

1910年,勒温开始攻读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成为C.斯图姆夫的学生,当时格式塔心理学派的3位创始人M.韦特海默、K.考夫卡和W.柯勒也都是斯图姆夫的学生。在柏林大学期间,除学习心理学外,勒温也学习数学和物理学,完成了许多关于联想和动机的重要研究,并开始创建他的场论。

1914年,勒温完成博士生必修课,此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16年才获得博士学位。

大战期间,勒温在德国陆军作为志愿兵服役4年,官至陆军中尉,曾因受伤而获颁铁十字勋章。在1917年受伤疗养期间,他发表了“战争形式”一文,文中首次提出场论的初步概念。战争结束后,勒温回柏林大学在心理研究所作教员和研究助教。他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员,很多学生纷纷跑到他班上,并在他指导下做研究工作。

1921年,勒温成为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次年任讲师,1927年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与格式塔心理学派建立联系,并成为该学派的积极倡导者。1932年,勒温应波林之邀赴美任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6个月,任期结束后,因逃避纳粹执政后对犹太人的迫害,于1933年从德国来到美国定居,1940年成为美国公民。

1933年至1935年,勒温先在康奈尔大学任教2年,1935年应聘于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站工作,指导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1942年,勒温建立了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这个学会大大促进了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旨的研究。

1944年,由于在社会心理学中努力研究的优良成果,勒温受聘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担任由他创办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他还是美国犹太人会议的社会相到关系委员会主任,该会从事社会问题研究。

1947年,勒温因心脏衰竭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享年56岁。

勒温创造性地借用了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概念,并把这些概念和心理学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拓扑心理学体系,这在心理学史上绝对是一件开创性工作。

为了对个体的心理事件在生活空间中的移动做出具体的陈述,勒温首先对心理事件移动的动力作了分析。勒温借用拓扑学的概念来陈述心理事实在心理生活空间中的移动,但拓扑学缺乏方向的概念,于是勒温又借助数学中向量分析的概念来陈述心理事实的动力关系及其方向。勒温一生中用了很大的精力致力于心理事实在生活空间中的移动及移动的动力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以需要为动力的动机体系,这一动机体系主要包括6个基本概念:需要、紧张、效价、矢量障碍和平衡。

需要:行为的动力源,主要是指个体的某种由生理条件的缺失所引起的一种动机状态,即主体对某一外界对象所产生的欲望,或达到某一目标的意向。它包括客观的生理需要和准需要。

紧张:伴随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也称内部张力。当人产生某种需要时,伴随着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系统,这时人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只有消除这种紧张时,个体才能重新恢复平衡。

效价:表示个体对一个对象喜爱或厌恶的程度,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对象产生的一种主观情绪体验。对象如果能满足个体的需要或对个体有吸引力,那么这个对象就具有正效价,反之亦然。

矢量:对象吸引力的方向或强度。勒温曾用图示和文字对冲突的多种形式进行了精彩的分析,这些冲突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勒温在分析这些冲突方式时也承认生活中有更复杂情境出现的可能性,即一个人面临许多的选择目标,而每一个选择目标又有趋避的可能性,这就是我们现代心理学中常提到的多重趋避冲突。

障碍:任何阻碍个体去达到预定目标的事物。当个体接近障碍时,障碍便具有了负效价的性质。障碍能引起人的探索行为,人在探索过程中通常是绕过障碍而达到目标,当绕不过时人就会对障碍发起攻击,通过消除障碍来达到目标。

平衡:是相对于不平衡而言的,而人的不平衡是唤起人需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勒温把不平衡定义为“一种贯穿个人全身的程度不同的紧张状态”。与此相反,就可以把平衡解释为这种紧张状态的解除。在生活中,人的一切动机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回到平衡状态,从而使人的紧张状态得到解除。但这种平衡只是暂时的,人就是在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勒温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拓朴心理学原理》、《心理的力的表述和测量》、《解放社会冲突》、《形势心理学原理》、《社会科学中的场论》等。

《拓朴心理学原理》是勒温1936年完成的。在勒温之前的社会心理学,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某些心理现象,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某些社会现象,鲜有论及个体和环境的关系,本书却独树一帜,试图以心理学的知识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因而为社会心理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拓扑不关心事物的细节也不在乎什么相互的比例关系,只将讨论范围内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示出来,将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图表示出来。

在书中,勒温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心理生活空间,也简称生活空间。生活空间实际上就是心理动力场和拓扑学、向量学相结合的另一种心理学化的表现方式,B=f(PE)这一公式就代表了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在这个公式里,B代表行为,f是指函数关系(也可以称为一项定律),P是指具体的一个人,E是指全部的对心理场的解释环境。用文字来解释这个公式的话,就是说行为是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更确切地具体分析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勒温在书中提出了心理环境这一概念,心理环境也就是实际影响一个人发生某一行为的心理事实(有时也称事件)。这些事实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准物理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对他当时行为能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二是准社会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对他当时行为能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三是准概念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他当时思想上的某事物的概念,这一概念有可能与客观现实中事物的真正概念之间存在差异。在这里勒温提出了所谓的“准事实”,他是想借用这个概念来说明影响人行为的事实并非客观存在的全部事实,而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情境中实实在在具体影响一个人行为的那一部分事实。这一部分事实有时候可能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吻合,也有时候可能不吻合。勒温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反映了他的整体论的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