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家哲学的创始人

道家哲学的创始人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宇宙论,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4.老子的政治、人生观:“清静无为”从自然现象中确定社会、人生的法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套路或特征。老子认为,只要统治者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就能恢复清静无为的政治,人民自然就会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会走上正轨。
道家哲学的创始人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一)老子生平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也是世界文化名人。据说,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最喜欢家乡的小河,它不仅默默流淌,日夜不息,滋润着两岸的土地,而且能够包容忍让,碰有东西挡道,便悄然绕道离去,从不嫌弃污浊和阴暗。虽然有时候它是涓涓细流,看似柔弱,可一旦到了洪水季节,它又像脱缰的野马,浩浩荡荡,无坚不摧,正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家乡的小河“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禀性,对老子后来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老子的哲学

老子创立的学派之所以称为道家,就在于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从“道”的眼光和高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道”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宇宙论,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老子的宇宙观:“道”

(1)宇宙本源论——“道”生万物

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道”,它“先天地生”,是“万物之宗”、“天下母”,是万物之本源。“道”创生万物的具体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首先生出个一个阴阳未分的混沌的宇宙;混沌的宇宙变生出阴、阳二气两个对立面;阴阳二气产生之后交感和合,产生了蕴涵阴、阳二气于一体的“和”合之气,即衍生万物的“三”;“三”如何衍生万物?按老子的说法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宇宙法则论——“道法自然”

“道”不仅是万物之本源,而且为万物提供“自然主义”的普遍法则。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谓的“自然”,不是现代人所谓的“自然界”或“大自然”,而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意思。这里的“法”是效法、取法的意思: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则取法于“自然”。老子讲“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这就是说,“道”的作用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并不想有所“为”,然而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2.老子的辩证法:“反者道之动”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辩证法最著名的命题就是“反者道之动”,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核心规律。

(1)“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因

“反者道之动”这一命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揭示了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那就是“反”,即“阴”和“阳”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老子认为世界万物都处于永恒不息的运动变化之中,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就在事物的内部,它们是自己运动、自己变化的。“道”在自身中潜在地蕴含有两种对立相反的力量——“阴”和“阳”,而一切事物都内在包含着“阴”和“阳”,通过“阴”和“阳”的相互斗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才能“周行而不殆”。

(2)“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即事物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一切事物及其特性,都是在相反对待的关系中产生和存在的,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如此等等。同时,在老子看来,事物间对立相反的关系不是僵死的、凝固的,而是可以变动的,当事物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便会改变原有的状态,而向反面转化,这就是古语所说的“物极必反”。老子以祸福转化为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们通常只看到事物的表面,难以透视其中隐藏着相反的可能性,老子却看到了事物的发展往往是盛极必衰、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3.老子的处世方法:“贵柔守雌”

(1)柔弱胜刚强

老子有句千古流传的格言:“柔弱胜刚强。”在老子看来,柔弱与刚强是对立相反的双方,任何事物在它新生的时候都是柔软和弱小的,事物成长的过程也就是由柔弱而刚强的过程,并通过刚强最终走向死灭。既然如此,只要事物尽量保持柔弱的状态,经常处于不盈满、不旺盛的状态,就可以延缓乃至防止向刚强的转化,从而推迟乃至避免死灭的到来。老子称这种方法为“守柔”、“守雌”、“不盈”。从思维方式上来看,这种方法属于辩证思维中的逆向思维,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高超的智慧。

(2)生活处世中的辩证法

老子的辩证法是中国最古老而庞大的辩证法思想体系,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哲学思维的领域,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老子提出的以及由老子思想衍生出来的许多极富辩证意味的格言警句,如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欲取故与、欲擒故纵、祸福相依、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功成身退、知足常乐、不争而善胜、无为而无不为等等,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智慧源泉。

4.老子的政治、人生观:“清静无为”

从自然现象中确定社会、人生的法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套路或特征。这一基本套路或特征被史家概括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1)“无为而治”的政治观

“无为而治”是老子为解救社会危机而提出的一种独特的、极具启发意义的政治主张。要实现“无为而治”,首先,统治者要“少私寡欲”。老子认为,只要统治者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就能恢复清静无为的政治,人民自然就会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会走上正轨。其次,实行“清静”、“无为”的政治。老子认为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是社会治乱的关键,所以提出了“清静”和“无为”的主张: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谨慎用兵,不要发动不义的战争;减轻刑罚,删简法令,不要用高压政策对付老百姓等等。

(2)“见素抱朴”的人生观

老子“见素抱朴”的主张,贯穿了自然主义的人生态度。若要实现“见素抱朴”的价值目标,首先也是“少私寡欲”。在老子看来,私欲是污染心灵、损害人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他的“少私寡欲”并不是要灭绝私欲,而是主张恬淡为上,把私欲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使其不至于对社会和人的身心造成危害。因而老子又提出了“知足”,“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其次,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老子认为,世俗之人攻心斗智、奸巧诈伪,这不仅造成了社会的混乱,而且破坏了人类纯真朴实的自然之性。有见于此,老子主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意思是,弃绝了智巧诈伪、假仁假义,人心就恢复了淳朴自然的本来状态,社会也就恢复了人人安居乐业的正常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