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让我亲近一生的文化老人

让我亲近一生的文化老人

时间:2022-09-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知道,听到这样的回答,如果您在天有灵,一定会不赞同的。因为从一九二三年进入商务印书馆,您就确认了这样的人生道路。我还说过他是我一生的责任编辑,我的意思是--写作和做人都包括在内。它让您一生钟爱教育事业,甚至把这种"纯真的爱",流溢到您所有的工作与生活之中。那时您只有二十五岁,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汲取其中的文化力量。叶先生,我知道在近现代大师级的人物中,集教育家、作家和出版家于一身的人很少见到。

叶圣陶:让我亲近一生的文化老人

img4

叶先生,您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但在我的心中,依然存留着久久的思念。那天,一位年轻人问我:据说叶圣陶先生不但写童话,还写教材,还做出版?我说,是啊,他是一位集教育家、作家与出版家于一身的人。我知道,听到这样的回答,如果您在天有灵,一定会不赞同的。因为您曾经多次明确地说,"作家不是我的职业。……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

叶先生,您当然有资格说,自己的第一职业是编辑。因为从一九二三年进入商务印书馆,您就确认了这样的人生道路。一九三一年,您转入开明书店。一九五○年,您出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一路走下来,累计从事编辑工作的时间,竟然长达六十年之久。在这长长的编辑生涯中,您亲手编过那么多好书、好杂志:《新学制中学国文课本》、《学生国学丛书》、《开明国语课本》、《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尤其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期间,在十六年的时间里,您亲自主持编写了四套五百多种各类中小学教材。

更重要的是,您在出版界还享有"伯乐"的美誉。那么多优秀的作家,如巴金、丁玲、施蛰存、戴望舒等,都是在您的发现和扶持下步入文坛。巴金曾在《我的责任编辑》一文中写道:"叶圣老还是我头一本小说的责任编辑。我还说过他是我一生的责任编辑,我的意思是--写作和做人都包括在内。"

叶先生,您说自己还是一个教员,因为您人生路上的第一个职业就是小学教师。一九一一年中学毕业后,由于生活窘迫无力升学,您开始了此后十余年的教育生涯。这十余年,对您的整个人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让您一生钟爱教育事业,甚至把这种"纯真的爱",流溢到您所有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在文学创作上,您写了许多所谓"教育小说",其中包括您的"扛鼎之作"《倪焕之》;还有那么多教育散文与评论,像《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小学教育的改造》(一九一九)等著名文章,就是您在甪直担任小学教师时撰写的。那时您只有二十五岁,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汲取其中的文化力量。

在出版工作中,编写和编辑教育类的图书,几乎成为您一生的理想追求。一九一五年,您就参与编写商务印书馆《国文教科书》、《国文教授书》。一九二三年,您进入商务印书馆,做的也是中学国文教材的编辑。一九三○年,您进入开明书店,用一年多的时间,与丰子恺先生合作,一写一绘,编写出《开明国语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在十多年内,印了四十多版次。后来,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任教育部副部长,您对于教育出版的贡献,就更加让人敬佩了。

说一个小故事。二○○五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一套"老课本",其中包括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和开明书店《国语课本》。封面的上方写着"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我极为赞赏他们的工作,连叶至善先生都惊叹,他们竟然能把一套绝版七十多年的东西找出来。那天我到当当网上找寻《开明国语读本》,见到那么多购书者的留言,读着读着,禁不住流下泪来。为什么?是一个出版人的复杂心境,更是那一句句情真意切的留言,打动了我的心。网友们写道:读着七十多年前大师编写的课本,心中充满温暖,心灵净化了许多。放在沙发旁,孩子在看,大人也在看。睡前给孩子读一段,夜都显得那样静谧、美好。多好的传统,只是缺少传承。中国字,为什么可以写的这么朴素而美丽。一代大师的启蒙之作,处处透着纯净和自然。……叶先生,如果您在天有灵,读到这样的网上留言,一定会感到欣慰了。

叶先生,我知道作家不是您的职业。但是,您留下那么多著作,使您已经突破了职业的藩篱,走向文学创作的自由王国。其实这些事情早有定论,不需要我再来饶舌。只是您的童话,总让我的心中存留着无尽的牵挂。那是在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您写了第一篇童话《小白船》。结果,创作的闸门打开了。在此后一周的时间里,您一口气又写了三篇童话。在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到三十日,您一口气又写了五篇童话。到了翌年六月,您写了第二十三篇童话《稻草人》,也停止了这一次童话创作的喷涌。其实,您一生中只写了四十篇童话,其中的大半,竟然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完成的。

那半年,您恰好与朱自清先生同居一室。朱先生在《我所见的叶圣陶》中写道:"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的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我常想,一个人,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集中创作出这么多优秀的作品;这样的经历,就像您童话故事一样,让人心驰神往。鲁迅先生甚至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这不是神来之笔,还会是什么?

再说一个小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父母给我们买了一本《叶圣陶童话选》。其中黄永玉先生绘制的木刻插图漂亮极了,尤其是封面上那个笑嘻嘻的稻草人,成为我儿时梦中的常客。我们兄妹几个人都喜欢这本书,阅读时,不约而同地在封面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学号。我是家中最小的一个,也就成了此书最后的阅读者和拥有者。后来我又把它送给儿子。儿子上小学时开始阅读此书,也喜欢得不得了。有一天我发现,他将一个白纸条贴在封面上,把"前辈们"的签名都盖掉了;却把自己的名字和学号,工工整整地写在那张纸条上。

叶先生,我知道在近现代大师级的人物中,集教育家、作家和出版家于一身的人很少见到。这让我想起唐代刘知几的一段故事。他说自古以来文学名士层出不穷,史学良才却很难出现。比如,司马迁是一个史才,还有谁呢?就说不清楚了。《史记》却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为什么会这样呢?刘知几说,因为"史才"需要同时拥有学、才、识三个方面的长处。但"自夐已来,能应斯目者,罕见其人"(《旧唐书。刘子玄传》)。

有趣的是,钟叔河先生曾经按照职业,将知识分子划分为教育、创作与传播三类。接着,他转引刘知几的观点说,有"学"的人适合作教育,有"才"的人适合搞创作,有"识"的人适合从事文化传播工作。由此推论,能够同时将这三方面工作一并做到极致的人,也就是同时成为大教育家、大作家和大出版家的人,自然是很难得到了。但是,叶先生,您确实做到了。虽然您的人生态度,恰如您一贯的文章风格一样,总是那样从容不迫,恬淡宁静……

说这些干什么?还是读一段您早年撰写的小学课文《云》吧,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兼作对天上的您的思念:

慢慢地走过天空的云,正像一个白衣的老人,白发白须这样飘呀飘,抬着头不知出什么神。一会儿老人变成冰岛,无边的碧海四周围绕。仿佛看见打猎的雪车,有几头白熊正在奔跑。冰岛又变成粗缕的烟,左转右折尽这么回旋。再变什么实在难料定--累我一眼不眨看着天。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一八九四~一九八八),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解放后,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