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茶,静心修行的支柱

日本茶,静心修行的支柱

时间:2022-09-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的茶道艺术来源于中国,但具有强烈的本民族特色。日本茶道中的茶又称为“WABI”,WABI翻译成汉语为“佗”。这一时期,日本的禅宗思想渐渐与茶道融合。“茶即禅”,主张人们通过茶道实践以达到宗教意义上的身心修炼的目的。此观点被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可以说,“禅”在日本培养了武士道,也孕育了茶道。日本人以禅林茶礼为主体,形成了艺术性的茶道文化。这一切完成后,茶道结束。

茶道是一种宗教仪节,它崇拜的对象是一些具有美感的事物,这些事物并非存在于浩瀚的天地宇宙间,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上。

——冈仓天心(茶道家

日本的茶道艺术来源于中国,但具有强烈的本民族特色。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自然地融为一体,成为日本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日本茶道中的茶又称为“WABI”,WABI翻译成汉语为“佗”。WABI的意思是清寂、恬静,它已成为日本人欣赏美的主流意识。

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7世纪末到12世纪初),日本社会局势动荡,原占统治地位的贵族落马,新兴的武士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失去权势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避居山林,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

到了室町时代(15世纪),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WABI”的心态,也开始过上隐居的生活。他们经常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修身养性,净化心灵,享受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灵上的安逸。

而后,“品茶的开山鼻祖”——田村珠光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道中来,并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使品茶从游艺变成了茶道,“清寂”之美得以广泛的传播。这一时期,日本的禅宗思想渐渐与茶道融合。

室町末期,有“茶道天下第一人”之称的千利休提出“茶禅一味”之说。“茶即禅”,主张人们通过茶道实践以达到宗教意义上的身心修炼的目的。此观点被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可以说,“禅”在日本培养了武士道,也孕育了茶道。日本人以禅林茶礼为主体,形成了艺术性的茶道文化。

16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吸纳了田村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将其浓缩为四个字,即“和、敬、清、寂”。“和”指的是和谐、和悦;“敬”指的是纯洁、诚实,主客间互敬互爱;“清”和“寂”则分别是指茶室内外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氛围。

茶道的目的已不是为了饮茶止渴,也不是为了鉴别茶质的优劣,而是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陶冶情操的目的,并逐步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日本的茶道礼仪】

日本茶道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套固定的规则和一个复杂的程序与仪式。不但要求动作规范,还要求室外环境幽雅,室内的布局与装饰也有讲究。

按照茶道传统,宾客应邀进入茶室时,主人应跪坐门前表示欢迎,从推门、跪坐、鞠躬,以至寒暄都有规定礼仪。进屋后,主人在茶屋准备茶具,客人可欣赏茶室内的陈设布置。待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水也将要煮沸了,宾客们入座,茶道仪式正式开始。

主人沏茶前先用茶巾将茶具擦拭干净,再开始烹茶。先打开绸巾擦茶具、茶勺;用开水温热茶碗,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再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日本人认为幽暗的色彩有朴素、清寂之美。

主人献茶前先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味,然后献茶。献茶的礼仪很讲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主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然后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饮茶时嘴中要发出啧啧响声,表示对茶的赞扬。饮毕,客人要讲一些吉利的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以及感谢主人的款待。这一切完成后,茶道结束。

在茶道的最高礼遇中,献茶前请客人吃丰盛美味的“怀石料理”,即用鱼、蔬菜、海草、竹荀等精制的菜肴。

一次茶道仪式的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左右。

日本茶道表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