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绿色消费的路径

发展绿色消费的路径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各种绿色汽车正在驶入高速公路。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对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与措施,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绿色消费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很多省、市及地区都在发展绿色产业与绿色消费。东北某市检查发现,市场上假冒绿色食品的比例高达80%。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与加强全民绿色意识,是发展绿色消费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前提。[5]发展绿色消费反映当代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

发展绿色消费的路径

绿色消费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的重要内容。目前绿色消费发展状况、存在问题是什么?我国发展绿色消费的路径如何?下面分别加以探讨。

一、绿色消费发展概况和问题

(一)国外绿色消费发展概况

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掀起“绿色之波”开始,在80年代很多国家大力倡导绿色消费,英国1988年出版的《绿色消费指南》在9个月内位居畅销书的首位,出售达30万册。联合国统计署的资料显示,早在1999年全球绿色消费总量已达3000亿美元。在欧洲市场上,40%以上的消费者喜欢购买绿色商品。在美国,77%的人表示,企业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望。在日本,77%的消费者愿意购置符合环保要求的商品。一些发达国家,近几年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每年以20%多的速度增长;绿色服装早已出现,瑞士于1994年就推出了“环保服装”,西班牙时装设计中心早就推出了“生态时装”。绿色服装和绿色用品在很多国家已经风行,美国的“绿色电脑”和法国的“环保电视机”早已开发上市。绿色家具、化妆品都已步入世界市场。各种绿色汽车正在驶入高速公路。使用新的生态建筑材料建成的绿色住宅也早已出现。很多国家还兴起房顶绿化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空中花园”。可见,绿色消费“已渗透到人们消费的各个领域”,“成为世界的大趋势”[1]

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对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与措施,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诸如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发展绿色产品;制定和严格执行环境标志;大力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资。有些国家还建立绿色基金和绿色银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如日本推出面向21世纪的“环境立国”新战略,把21世纪定位为“环境世纪”;又如澳大利亚把污染的工厂全部迁到城外,使城市成为无烟城;许多国家推行“绿色包装制度”,有的制定了“绿色包装”法规,等等。国外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国内绿色消费发展概况与问题

1.发展概况

我国绿色消费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产品进行环境标志认证,首先是在食品行业进行开发。1994年国家环保总局规定对达到环境标志产品标准的产品将授予环境标志,并设计出中国环境标志的图形由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10个环组成,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卫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各类绿色食品逐步增加。到2001年6月底,全国已有1057家企业开发出绿色食品2000余种,生产总量超过1000万吨,销售总额突破400亿元,出口创汇2亿多美元[2]。绿色服装、绿色用品也陆续上市供应。1999年11月22日,原国家贸易局、财政部、卫生部、铁道部、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总局等6部门联合实施“三绿工程”,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以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对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流通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三绿工程”还提出:“十五”期间拟开辟十条绿色通道,建设百家绿色批发市场,创出千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形成万家绿色零售门店,使城乡居民绿色食品消费比例逐步提高[3]。很多省、市及地区都在发展绿色产业与绿色消费。如内蒙古提出“十五”期间,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力争把全区80%以上的名、优、新、特农畜产品开发成绿色产品,使绿色产品成为内蒙古在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将绿色旅游、绿色消费、绿色文化同绿色产品的开发有机融合起来[4]

2.存在问题

国内目前发展绿色消费,还存在不少问题:

(1)绿色产业和产品开发力度不足,规模偏小。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绿色产业尚未形成应有的规模,产品结构单调,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据悉,现有7000多个环保企业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甚至是乡镇企业,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企业不到10%,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不到10家。很多企业产品成套化、系列化程度低,难以利用高科技;企业素质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国内市场上也很少有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2)很多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没有按照绿色产品的标准运用高科技组织生产。有的企业只注重外表,过度包装,既浪费大量物资,又污染环境,还损害消费者利益。有些出口商品不符合环保要求和国际质量标准,遭受“绿色壁垒”阻挡,造成很大损失。

(3)绿色通道缺少,绿色食品进入市场障碍较多。现在有些绿色产品发展了,但市场并没有扩大,没有形成消费群体。很多食品商店中,很少看到绿色食品,缺乏绿色食品销售网点。绿色食品追求天然品质,却要经过多重机械加工与理化检验。有的超市、商场担心绿色食品销售困难,对生产厂家提出苛刻要求,如全部销完结账、定期达不到指定销量者要撤出柜台等。

(4)“绿色”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对绿色食品标志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使人们缺乏了解,出现不少鱼目混珠、以假乱真的现象。例如,有些消费者认为,从地里长出来的食物就叫“绿色食品”,有人认为只要颜色是绿色的就是“绿色食品”。有的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给当地产品擅自贴上“绿色标签”,造成混乱。东北某市检查发现,市场上假冒绿色食品的比例高达80%。有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农药照用,蔬菜污染严重超标,使消费者利益遭受损害。

我国目前绿色消费发展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绿色消费动力不足;二是绿色消费环境较差。

二、发展绿色消费的路径

尽管目前我国绿色消费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动力不足和环境较差,但只要我们从各方面因势利导,做好工作,就一定能推动绿色消费更大更快地发展。

(一)树立全民绿色消费意识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与加强全民绿色意识,是发展绿色消费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前提。江泽民同志早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环境意识和环保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十五”计划纲要》又强调指出:“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行绿色消费方式。”目前绿色消费动力不足,存在环境瓶颈,其首要原因就在于认识不足,观念陈旧,绿色教育宣传不够。现在不少人缺乏“环保意识”,绿色观念淡薄,“绿色消费方式”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因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树立绿色消费的价值观、消费观。要让人们真正认识到:“发展绿色消费,既保护自身健康,又保护了生态环境;既提高了消费质量,又促进了经济增长;既造福于当代,又造福于千秋万代。”[5]发展绿色消费反映当代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

为了树立全民绿色消费意识,传播绿色消费知识,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绿色消费教育。开展和加强绿色消费教育,也正是构建绿色消费动力,提高消费者的绿色产品偏好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绿色观念教育。要在全社会培育起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广泛的社会群体。环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要把环境教育逐步普及到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家发布的《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

(2)根据绿色产业的社会效应特点,将绿色消费教育的有关内容融入公民道德教育之中,以提高社会成员维护公众利益和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3)采取形象教育的方式,使消费者解除对绿色产品的种种疑虑,体会到绿色消费对自身利益的价值。

(4)在绿色消费教育中严格区分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以环境知识、环境现状、保护环境有关的法规、环境保护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应由政府、新闻媒体、理论界来承担,这样可增强教育的权威性和广泛性。以有关绿色产品知识、绿色消费价值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应由相关企业来组织,这样可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影响力。

(二)建立绿色产品生产体系

绿色产品是绿色消费的物质基础。发展绿色消费必须有丰富多样的绿色产品,因此要发展绿色产业,开发绿色产品。《“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开发研究,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为建立和完善绿色产品生产体系,应当抓好下列工作:

1.运用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从根本上决定绿色产业与绿色消费发展的进程。我国的绿色产业技术落后,已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大搞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运用高科技为武器,不断培育良种,改进品种,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现在发达国家的新技术在劳动生产率增长中所占比例已达80%,说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原材料消耗量大,成本高,是制约绿色产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自觉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绿色产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并且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要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搞好绿色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原材料消耗量,提高原材料等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才能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丰富而实惠的绿色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认真制订规划,建立和发展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建立绿色产品生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要根据绿色消费市场容量及变化趋势、地区之间的资源比较优势,制定和实施不同地区绿色产业发展政策,建立和发展绿色生产基地。要认真规划,合理布局,切忌“一阵热”、“一股风”、盲目发展、重复建设,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绿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要使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产地符合绿色产品的生态环境标准,包括大气标准、土地标准、水质标准等。要充分考虑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建立良性循环体系。

3.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扶持绿色产业

绿色产品生产和消费是新兴的事业,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党和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帮助。例如,在金融上给予优惠利率,扩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规模。在税收上,对保护生态环境、真正按绿色产品标准组织生产的实行减免税政策;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征生态环境税。还要采用正确的价格政策、科技政策、市场管理政策,以及信息引导,做到既保护生态平衡,又鼓励农户和企业发展绿色产品的生产,并打开产品销路。

(三)保障绿色产品的清洁卫生

产品清洁卫生是绿色消费的生命线。从总体看,绿色产品的生产经营部门是注意产品清洁卫生的。但也有少数见利忘义者不顾人民身心健康,昧心生产和出售不清洁产品、霉变产品、伪劣产品、甚至有毒产品,坑害消费者。因此,必须运用教育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反对和制止各种不道德的、违章违法的行为,保障产品的安全。

1.加强对绿色商品的质量检测和监督

首先,要加强对生产环节的卫生防疫检测与监督,从源头上杜绝不清洁产品、伪劣产品、霉变产品、有毒产品的出笼。

其次,要加强对运输中转环节的卫生防疫检测与监督,从流通中防范不清洁产品,伪劣产品等进入市场。

再次,要加强销售环节的卫生防疫检测与监督,从出口上堵住不清洁产品、伪劣产品等流入消费者手中。特别是应着重抓好食品卫生质量,实现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提高食品卫生质量,确保消费者身体健康。要加快建立食品卫生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要严格实施农产品安全质量的国家标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绿色标志制度。在严格检测的条件下,按照国际惯例,推行ISO14000质量认证。

2.规范企业行为,建立和健全内部的卫生防疫管理和监督制度

生产企业,应把好原材料关,严禁不合格的有害原材料投入生产;把好制作关,保证整个生产流程的洁净;把好产品检验关,确保符合卫生标准的产品出厂。销售企业,要把好进货关,坚决不进不符合卫生标准的产品;把好出售关,不符合卫生标准的产品不卖给消费者。

3.运用法律武器,保障产品安全

国家应加大绿色消费、环保方面的立法,尤其是要完善保护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用法律加大对生产经营非绿色产品的管制。对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及有毒产品,触犯刑律者要依法严惩,以保护真正的绿色产品,维护消费者权益。

(四)组建绿色产品营销体系

发展绿色消费,除了发展绿色产业,丰富绿色产品外,还必须大力组建和发展绿色营销体系。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培育和发展绿色消费市场

搞产业化不能没有市场;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的发展就离不开绿色产品市场的培育和拓展。各地区要在中央计划部署和政策指导下,认真落实“三绿工程”,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建设绿色批发市场,发展绿色零售门店。要组建绿色市场流通网络,运用电子商务,开拓绿色消费市场。

2.加强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搞好绿色产品的营销

要强化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在深入市场调研和正确市场定位的前提下,积极采取各种营销策略。特别要通过加强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清除消费者对绿色消费价值的疑虑,以构建绿色消费动力。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可供选择的沟通形式和基本措施有四:一是宣传沟通,结合绿色产品的特点,利用各种媒体进行促销宣传,可增强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了解;二是品牌沟通,企业根据其发展战略规划,塑造绿色产品品牌,可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三是服务沟通,企业在广泛提供基本服务的同时,有重点地推出特色服务,能使消费者在享受服务中感受到绿色消费的价值;四是示范沟通,当新产品入市时,在特定的目标顾客中筛选出一批典型的消费者,企业对他们进行绿色消费方面的价值引导和行为引导,就可以通过典型消费者的示范效应推动潜在顾客的绿色消费行为。

3.加强市场管理、监督,净化市场

当前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市场上经常出现伪劣假冒产品,以假乱真现象不少。绿色产品中也有很多质量不合格甚至伪劣假冒产品,因此,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要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建立绿色产品的市场监督体系。除国家环保部门等单位组织的认证委员会经过审查认定的以及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企业单位都不能自封为绿色商店、绿色产品。对那些非法使用绿色产品标志的和冒用绿色包装的假冒“绿色产品”,除没收非法物品外,还应予以惩处,以保护消费者权益。

(五)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

发展绿色消费,绝不止于发展绿色产品,还要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色消费赖以存在的发展的根基。培育绿色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消费的基础工程。为此,首先必须大搞植树造林,大搞绿化。我国荒漠化问题很严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并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由此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540多亿元。而森林的过度砍伐,是造成荒漠化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从源头上保护良好的空气、水、土。近几十年来,很多国家下大力气培育绿色环境。如新加坡从1967年起实施花园城市计划。现在新加坡已经成为处处绿意盎然的世界著名的花园国家。这一经验值得推广。不仅要保护、培育生态环境,而且要加快城乡绿化工作。“要把绿化大地作为广大群众的切身要求和自觉行动,成为建设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地区的重要内容。”[6]

其次,培养和保护优美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强法制建设。要制定和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法规,并坚决贯彻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对保护、培育生态环境,加快城乡绿化有功的要予以表彰奖励,以鼓励绿化工作,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

(六)建设为绿色消费服务的队伍

发展绿色消费,需要大量懂行的人。没有一支庞大的绿色消费服务队伍,是不可能完成这一重任的。因此“必须下大力培养一批绿色企业的领导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生产技术人才、运输保管人才、财务会计人才、卫生防疫人才、服务人才”[7]。他们应当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政治上坚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主动、热情、耐心、诚恳、周到地为消费者服务;在思想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讲求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反对欺诈,保证顾客买到货真价实的绿色产品;在业务上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熟悉或精通本职业务,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人才培养是根本,既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关注和政策扶持,又需要有关行业企业的积极投入,还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运用灵活的激励机制。造就为绿色消费服务的宏大队伍,就能推动绿色消费事业不断前进。

此文系“发展绿色消费专题讲座”报告稿之三(2002年3月),后经整理收入作者主编的《消费经济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注释】

[1]尹世杰:《关于绿色消费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消费经济》2001年第6期。

[2]参见《经济日报》1999年11月26日。

[3]参见《光明日报》2001年2月10日。

[4]云布龙:《绿色产业,二十一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民日报》1999年11月23日。

[5]《尹世杰选集》第2卷,湖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453页。

[6]《尹世杰选集》第2卷,湖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434页。

[7]肖浩辉:《论绿色消费》,《消费经济》2001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