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

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二三十年来,绿色消费迅速成为各国人们所追求的新时尚。可以说,绿色消费已渗透到人们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生活消费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不过,我国居民对绿色消费的认知还不全面。[18]相比起绿色消费,在生态和环保上,低碳生活更全面、也更彻底。
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_中国一号问题当

第二节 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

除了政府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消费。近二三十年来,绿色消费迅速成为各国人们所追求的新时尚。据有关民意测验统计,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望;94%的德国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会考虑环保问题;在瑞典85%的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付较高的价格;加拿大80%的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日本消费者更胜一筹,对普通的饮用水和空气都有以“绿色”为选择标准。绿色商品大量涌现,绿色服装、绿色用品在很多国家已很风行。瑞士早在1994年就推出“环保服装”,西班牙时装设计中心早就推出“生态时装”,美国早已有“绿色电脑”,法国早已开发出“环保电视机”。绿色家具、生态化的化妆品,也走入世界市场;各种绿色汽车正在驶入高速公路;使用木料或新的生态建筑材料建成的绿色住房,也都已出现。可以说,绿色消费已渗透到人们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生活消费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般来说,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主要包含着五方面的内容(简称5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

也有人把绿色消费概括为3R和3E:Reduce,减少非必要的消费,如一次性的餐具和毫无益处的色素、添加物等;Reuse,修旧利废;Recycle,提倡使用玻璃、纸、铝等再生原料的产品;Economic,讲究经济实惠如少用能源,少用包装,加工比较简单的产品;Ecological,讲究生态效益,如使用较少污染环境、很少破坏自然和野生动植物的企业和产品;Equitable,符合平等、人性的原则,如选择不严重剥削劳工,不进行非道德的推销,不经营非人道的动物实验的产品和企业。[15]

总体而言,我国居民对绿色消费的认同度较高。2004年对石家庄居民的调查显示,64.12%的人认为循环利用各种资源迫在眉睫,27.19%的人认为循环利用应该在方便生活的前提下进行,约11%的人认为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或没有意义。2005年对武汉居民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绿色消费。不过,我国居民对绿色消费的认知还不全面。2004年对石家庄居民的调查显示,6成以上的消费者将绿色消费简单地理解为资源节约。2005年对武汉的调查显示,30%的消费者认为绿色消费是指“购买无污染的商品”和“购买无损健康的商品”,仅7%的人选择“回收利用”和“节约资源”。这种状况一方面表明国人的绿色消费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上对于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较弱。[16]

所以,有人提出,政府已经进一步引导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一是要引导居民增强绿色消费观念,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二是要引导居民改善绿色消费预期,比如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袋装、计量收费制度,形成“资源有价、污染付费”的消费预期,使城乡居民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三是要引导居民优化绿色消费结构,尽量减少使用、消费涉及生态资源的产品,以有计划地保护和使用我国稀缺的生态资源,如水、森林等,建议政府出台一系列绿色消费资助政策,诸如绿色产品信贷优惠、绿色消费补贴等,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向低碳、节能、可再回收的方向发展。[17]

事实上,中国政府已经从各个方面规范和指导人们的绿色消费,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2008年的“限塑令”。2008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限塑令”实施后三年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年的数据显示,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年使用量减少240亿个以上,累计减少塑料消耗60万吨,相当于节约石油360万吨,折合标准煤5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多万吨。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18]

相比起绿色消费,在生态和环保上,低碳生活更全面、也更彻底。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先是从国外兴起,可以理解为: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如今,这股风潮逐渐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强调,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随时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因为我们或多或少的都在消耗着石油、煤炭、电能、水、木材等资源。一个人产生的温室气体虽少,但全人类产生的总和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201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391ppmv,是地球历史上65万年以来的最高值。过去10年中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每年1.8ppmv的速度增长。低碳生活要求我们每个人要低消耗、低排放,以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从而减少地球的负担,保证地球生态环境不再恶化。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如果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将会引发更多的气候灾难,气候恶化会波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受到巨大影响。

当然,在中国目前这个阶段,“低碳生活”的执行还有待提高。据有关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你知道‘低碳’这个词的意思吗”这个问题,57.14%的网友表示听说过,只不过不是具体地特别了解,而14.29%的网友也表示,对“低碳”这个词及其意义都非常了解,平时非常关注并以此律己。对于“你觉得‘低碳’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大吗”的问题,57.14%的市民表示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7.14%的网友认为这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不大,仅仅是政府的事。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28.57%的网友表示平时生活中严格节水节电,14.29%的网友表示没注意过,很随意地用;35.71%的网友表示吃饭的时候总不浪费粮食;7.14%的网友则表示总是会剩下一部分,习惯了。7.14%的网友表示从不用饭店都提供的有偿一次性餐具;35.71%的市民则表示经常用,感觉方便卫生……在同样地调查中,大部分人受访者表示“知道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的同时,大部分没有私家车的人却表示“正准备近期买车”,有私家车的人则对小轿车给出行带来的方便和舒适津津乐道,进而表示“不愿意再去乘公交车出行”。这就说明,低碳生活和低碳习惯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环境去培养。[19]而凤凰网2010年12月的调查更不乐观,数据显示近六成网民认为低碳生活与己无关。在问题一“你及你周围的人是否认识到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中”,39.3%(66833票)的人将票投给了“大多数人知道,但没意识到跟自己相关”,35%的人投给了大多数人意识到跟自己相关,但未采取行动。而问题二“你认为自己及周围的人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如何”,58.5%(99522票)的人投给了,“多数人知道低碳生活,但不觉得跟自己有关”;只有6.7%的人投给了“大多数人都知道,并践行低碳生活”。在问题三“你在何种情况下,会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46.1%的人投给了,“我只选择最方便最经济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否低碳”;37.6的人投给了,“只要低碳生活不会带来经济损失就会”。问题四“为了减少碳排放,你觉得个人最难做到的是”,28.6%(48597票)的人投给了“少开车,尽量乘坐公共交通或非机动车”。22.9%的人投给了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4.6%的人投给了“少坐飞机,尽量使用火车等交通工具”。[20]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低碳一族正在慢慢形成。他们不差钱,但追求一种简约的低碳生活方式。“走路还是开车?”“爬楼梯还是坐电梯?”“室温28度还是27度?”等等,这些都是时下许多中国年轻人正在认真考虑的问题。在豆瓣网和搜狐旗下网站“绿光森林·白社会”讨论小组里,聚集了一群“环保达人”,“今天,你节省了多少碳?”这句话已经成为他们的接头暗号。少开私家车、坚持爬楼、不用电脑时就选择关机……在这里,如何降低生活中的碳排放,被演绎出很多种方式。网友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跟“排碳量”挂钩,用详细的清单算出自己一天的碳排放总量,并把减碳作为成果实时挂到网上。他们以实际行动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支持中国政府刚刚提出的碳减排目标,因此得到一个雅号——“低碳一族”。“低碳一族”现在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目前为止,中国的大部分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所以农村的环境保护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从现实层面上看,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2006年《中国环境公报》对此有客观的评价: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新老污染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突出表现为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水存在安全隐患,生态恶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也正是基于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七届四中和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强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了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2009年4月,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印发了《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村庄实行“以奖促治”;对通过生态环境建设达到生态示范建设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

在这些政策的带动下,截至2011年6月,6600多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一些村庄环境质量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24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21]据《2011年中国环境公报》显示,2011年,中央在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工程共计安排补助投资34.48亿元,投资311亿元,解决了5560万农村居民和838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2011年2~3月,全国爱卫会组织卫生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等8部门对部分省份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联合督查。2011年,各地开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共10万余次,城乡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有了明显改善,群众的健康意识、环境意识和文明意识增强。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40亿元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其中,36亿元支持17个示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农村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400多个。示范村农田化肥、农药减施普遍在20%以上,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利用率、农田废弃物收集率和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均达90%以上。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无害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农村生活清洁化。中央安排资金43亿元,建设户用沼气144万户、大中型沼气572处、小型沼气4215处、服务网点13847处。同时,东、中、西部地区农村户用沼气中央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300元、1600元、2000元。[22]

不过,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这几年农村环境治理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2011年对全国364个村庄的监测试点结果表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村庄占81.9%;农村地表水为轻度污染;农村土壤样品超标率为21.5%,垃圾场周边、农田、菜地和企业周边土壤污染较重。[23]

【注释】

[1]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转引自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134999/135000/8104098.html。

[2]诸大建、朱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丁冬:《辽宁:3+1循环经济模式》,《环境科学》2005年第1期。

[4]引自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低碳频道,http://www.clciu.org.cn/bencandy.php?fid=41 &id=1015。

[5]刘志林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

[6]参见樊纲主编:《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四章。

[7]《世博会:低碳生活近在咫尺》,《南方日报》2010年4月30日。

[8]参见樊纲主编:《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第七章。

[9]引自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http://www.thjj.org/lore.html。

[10]以下数据资料参见中国新能源网,http://www.newenergy.org.cn/。

[11]《国家信息中心:未来10年我国新能源投资或逾3万亿》,《中国证券报》2009年7月3日。

[12]韩文科:《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引自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09-10/31/content_1525123.htm。

[13]引自凤凰网,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xjs/detail_2012_04/16/13915947_0.shtml。

[14]引自新浪网,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2-06-05/174224540223.shtml。

[15]《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引自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59301/16475080.html。

[16]李茜等:《绿色消费行为理论探讨及国内现状分析》,《环境保护科学》2009年6月。

[17]《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引自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59301/16475080.html。

[18]《限塑令三周年》,引自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z/xiansuling2011/

[19]《低碳生活:新名词挺流行 市民行动还太少》,《燕赵都市报》2009年12月8日。

[20]引自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kankun/content-2/detail_2010_12/07/3379138_0.shtml。

[21]李干杰:《探索我国农村环保新道路》,《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6月。

[22]《2011年中国环境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jcs.mep.gov.cn/hjzl/zkgb/2011zkgb/

[23]《农村环境问题显现》,《南方日报》2012年6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