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民有金融的制度环境

构建民有金融的制度环境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是张庆亮同志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体制转轨中的中国民有金融研究》的基础上修改、拓展而成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张庆亮同志较早地提出了“民有金融”的概念,对中国金融制度变迁中出现的非国有金融进行概括,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诚然,对于体制转轨中的中国非国有金融这样一个大课题,作者在有些方面研究还不够深入,或者尚未涉及。原载《体制转轨中的中国民有金融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构建民有金融的制度环境——为张庆亮博士所著《体制转轨中的中国民有金融研究》写的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作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制度也在不断变迁。与其他方面的经济制度相比,中国金融制度的变迁比较落后,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有研究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论著很多,可都没有揭示金融制度难以变迁的根源或者说金融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尤其是中国金融制度变迁与其他经济制度变迁具有显著差别。到底金融制度变迁的逻辑与其他经济制度变迁的逻辑能否一致?改革的实践呼唤人们关注和回答这类问题。安徽财贸学院副教授张庆亮博士就此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本书是张庆亮同志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体制转轨中的中国民有金融研究》的基础上修改、拓展而成的。本书选择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非国有金融作为研究对象,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颇多,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并作出回答,指导改革实践的深化。在研究的过程中,张庆亮同志较早地提出了“民有金融”的概念,对中国金融制度变迁中出现的非国有金融进行概括,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社会实践和经济研究中人们普遍使用“民间金融”、“民营金融”等概念,但是不管是“民间金融”还是“民营金融”都存在很多争论,难以界定清楚其真实内涵,特别是不能很好地体现体制转轨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所应该具有的科学内涵。因此,作者根据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和金融研究的需要,通过历史回顾、比较分析和综合研究,在民营金融、民间金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民有金融”。并由此统率着全书的理论研究。此为本书的重要特点之一。

其次,本书的又一特点在于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提出和阐明了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营经济的发展客观地内生出对民有金融的需求。作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对经济转轨中的民有金融制度变迁进行分析,提供了认识民有金融的一种全新视角,有助于加深对民有金融制度兴起的理解。改革实践充分证明: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活动往往是避开中央政府的一些限制或在各种限制的边缘进行突破,给民有金融机构戴上一顶桂冠,以地方商业银行、信用社等名义设立。这种变通的方式与既有的一些由地方发起的制度创新活动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再次,本书内容的特点和重点是对非国有金融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监管制度、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制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论理充分,分析深刻,论述比较系统、全面,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对策。例如提出中央政府可将设立地方性的民有金融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政府,对于从开始设立就是跨行政区域或全国范围的民有金融机构,其审批权限则要集中在中央政府。这样,就可以形成对民有金融机构设立的“二元审批制”,将权力的集中与分散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避免长期以来中国形成的高度集权模式,又可防止因权力过度分散所造成的无序发展,最终形成合理的上下两层权力结构。

总之,本书对体制转轨中的中国非国有金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立论正确,观点鲜明,科学性、系统性较强,全书的内容和观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作为他的导师,欣悉他的专著即将付梓出版,在此为之祝贺。

诚然,对于体制转轨中的中国非国有金融这样一个大课题,作者在有些方面研究还不够深入,或者尚未涉及。比如,缺乏对国有金融与非国有金融(民有金融)效率上的实证性的比较分析,对于非国有金融还有很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这为作者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原载《体制转轨中的中国民有金融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张庆亮博士现为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副校长、硕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