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展,知识创新、科教立国越来越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了以国家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恢复、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先后启动了重大高等教育发展工程“211工程”和“985工程”,将其纳入到了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中。要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需要国家的巨大投入。

宋志勇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知识创新、科教立国越来越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为提高本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东亚各国普遍制订了新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21世纪之交,中、日、韩政府相继启动了国家重大高等教育发展工程,即中国的”211工程”与”985工程”、日本的“21世纪COE工程”与“全球化COE工程”、韩国的“BK21工程”[1]。限于篇幅,本文只就其中中日两国重大高教发展工程进行介绍、比较,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相应的评价。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了以国家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国家经济建设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恢复、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尽管如此,中国的高等教育无论硬件、软件条件,都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远远满足不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世纪之交的全球化的浪潮,迫使中国必须尽快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确保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先后启动了重大高等教育发展工程“211工程”和“985工程”,将其纳入到了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中。

(一)“211工程”的实施

要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需要国家的巨大投入。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受国情、国力等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只能集中有限资源,先重点建设一些基础较好的大学,然后带动高等教育整体的发展。在此背景和思路之下,199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211工程”。“211工程”是建国以来,由国家立项在大学领域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程,是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新世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11工程”建设总体目标是:面向21世纪,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大学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一部分大学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大学的办学条件应该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要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总体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组成了专门机构,指导工程的实施。“211工程”从1995年起实施,已完成了两期,现正在实施第三期。“211工程”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组成部分,先后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九五”、“十五”、“十一五”计划。

“211工程”所需建设资金,由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国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补助少数高等学校整体水平提高所需基础设施的建设;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优先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适当安排有关高等学校上水平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

“211工程”第一期(“九五”期间,从1995年开始)共完成投资196.08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资金约80亿元(专项资金和部门资金),主要在99所大学中实施建设,安排了602个重点学科和2个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第二期(“十五”期间,从2002年开始)安排投资约185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资金69多亿元,主要在107所大学中实施建设,安排了821个重点学科和3个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该期投资到2005年底已经完成了172.18亿元。

“211工程”两期十年来共计完成投资368.26亿元,其中用于重点学科建设的经费为165.41亿元,用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为71.05亿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为24.09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为107.71亿元,如下表所示。

表1 “211工程”建设资金使用情况

“211工程”经过两期的建设,成效显著,大大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

在学科建设方面:十年来,“211工程”重点建设了13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2.5个国家工程中心、12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81.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4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11工程”使各重点学科的装备条件显著改善。据统计,通过“211工程”专项经费投入,以及结合其它重大建设计划,“211工程”学校单价20万美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数量由1995年的293台件增加到2005年的2125台件;2005年的仪器设备总值为497.13亿元,是1995年92.98亿元的5.3倍。“211工程”学校的整体实力正在逐渐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在“211工程”学校中28所具有可比性的大学与美国大学联盟(AAU)相比较,在科研总经费、纵向科研经费的平均值方面,从1995年的1∶23.4和1∶34,分别缩小到2005年的1∶6.2和1∶6.8;在SCI论文发表和被引频次方面,从1995年的1∶15.1和1∶51.7,分别缩小到2005年的1∶3.6和1∶6.2。“211工程”还吸引和汇聚大批优秀人才,大大增强了学校的科研实力,10年发表SCI论文数增长近7倍。按论文发表数统计,我国有40多个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11工程”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产出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的数量占全国的1/3。“211工程”学校承担和完成了国家大部分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大项目,针对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一大批有重要价值的决策咨询报告。“211工程”学校按照国家的要求,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式,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人才培养方面:“211工程”学校十年来,累计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人数分别为242.17万人、50.62万人、11.69万人,承担了全国4/5的博士生、2/3的硕士生、1/3的本科生的培养任务。

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1)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简称CERNET)和一批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简称CADLIS)。(2)初步建立了“全国—地区—院校”三级文献保障体系,形成了以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为手段的开放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核心体系。(3)建立了全国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简称CERS),初步建成一个全国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体系。

“211工程”经过10年建设取得的丰硕的成果,充分展示了其在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211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中央政府和教育界和社会的普遍肯定。在此基础上,2008年,国务院又批准实施第三期工程,要求进一步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带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第三期(“十一五”期间)中央加大了专项资金投入,预计投资达100亿元,比一二期的总和还多,主要在112所大学中实施建设,主要建设1000个重点学科,尤其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系统建设。相信通过“211工程”三期的建设,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方面会大大提高,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会进一步缩小,中国将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

(二)“985工程”的实施

在“211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的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又不失时机地制订了“985工程”建设计划。该计划是在重点建设100所大学或学科的基础上,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又被称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

1998年5月4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指示,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实施“985工程”,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教育部、财政部成立了“985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协商决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和总体规划。

“985工程”专项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人民政府共建资金、项目学校主管部门共建资金以及项目学校自筹资金。“985工程”一期建设中央投入专项资金共142亿元;2004年国务院又批转了教育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继续实施“985工程”二期,中央投入建设专项资金增至191亿元。

“985工程”的建设任务共分为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条件支撑、国际交流与合作五部分。具体建设目标包括三方面:1.通过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机制。2.造就和引进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3.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促进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和推动学科建设。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旨在建设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环境,聘请世界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或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及研究基地,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召开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加大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力度,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985工程”校的遴选非常严格。最初,只有北大和清华被确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两校各自获得国家18亿元的经费支持,分3年以每年3亿、6亿、9亿的进度执行。但2000年中国大学合并重组结束后,全国十几所大学都把奋斗目标定为“世界一流大学”,纷纷要求“985工程”支持。于是,经过两轮遴选,全国先后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39所著名大学进入到“985工程”校行列,他们全部都是从“211工程”大学中精选出来的。这些大学1998年时每个学校科研经费校均约1个亿,2007年达到7个亿,有的学校已经达到12个亿,与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的距离进一步缩小。

“985工程”第一二期已经完成。在相关部门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985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产生出了一大批具有国家标志的科研成果。例如,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很大比例的获奖者都是“985”大学的教授学者。这些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的科研任务。比如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半、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委托单位一半,都是“985”大学。

第二,学科建设有了重大突破,大学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例如,1998年,被列入“985工程”的大学的SCI文章校均200篇,所有学校加起来只比哈佛大学多一点。到了2007年,这些学校的SCI文章校均1000篇,增加了5倍,而一些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达到校均2300多篇,已略高于澳大利亚八校联盟(2200篇),略低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这些学校约2700多篇)。另外,以SCI数据统计,按科技论文数排序,中国自2004年以来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其中的大部分论文出自“985工程”大学。

表2 21所“985”大学SCI论文数11年变化[2]

第三,“985工程”还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极大促进了中国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为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四,高水平人才培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例如高水平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增加、研究经费大幅度增加、参加或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条件大为改善、生活条件的改善等。通过上述环境的改善,一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特别是“985工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发表了不少高水平论文和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日益扩大。

当然,两大高等教育工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遴选合理性与公平性、评价基准及其方法、重科研轻教学、急功近利问题等,这些问题也有待于在今后的工程实施过程中予以解决。

由于“985工程”第一、二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家将启动第三期工程的建设。“985工程”与“211工程”一起,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上层次、上水平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在中国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史留下光辉的一页。

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为了适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对日本的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集中国家财力,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日本的国家战略。“21世纪COE工程”及“全球化COE工程”的制订和实施就是这一战略的体现。

(一)“21世纪COE工程”的实施

21世纪重点基地工程(The21st Century Center Of Excellence Program,简称“21世纪COE工程”)是日本文部科学省从2002年度开始实施的。根据2001年通过的日本《大学结构改革方针》,日本政府设立了“研究基地建设资助基金”,其宗旨是为在日本的大学各学科领域建立世界最高水平的研究教育基地,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培养引导世界研究潮流的创造性人才,对相关院校的重点学科和领域进行重点资助。

该工程项目的选定标准是:(1)在该领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并极富发展潜力,有望成为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的研究教育基地。(2)能够提出特色鲜明的科研计划和切实的实施措施,有望成为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教育基地。(3)通过开拓有特色的学科领域,有望取得独创性和划时代的研究成果。(4)入选项目的资助结束后,仍可作为世界水平的研究教育基地继续开展研究教育活动。

根据上述标准,“21世纪COE工程”2002年度首先在“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信息·电气·电子”、“人文科学”、“跨学科·复合·新领域”5个领域接受申请。经过激烈竞争,最终从163所大学提出的464项申请中确定了113个项目。到2004年,共有93所大学的274个基地入选“21世纪COE工程”。政府承诺,在5年内对每个项目每年资助1亿至5亿日元

2002年至2008年的7年间,日本政府共向“21世纪COE工程”所确定的各研究基地提供资助达1055亿4348万8千日元。

表3 “21世纪COE工程”立项数居前10位的大学

经过5年的实践,第一批入选“21世纪COE工程”的项目已经结束。通过该工程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主要成果,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主要表现在:(1)推动了大学改革,增强了竞争意识。200多所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在学校的组织、支持下,纷纷制订计划,提出申请,加入到了竞争的行列中,这是前所未有的盛况。(2)在培养优秀的青年研究学者方面成绩突出。表现在基地报考和录取的博士研究生人数大幅增加,基地录用的博士后、青年助手成倍增加,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量明显增长等方面。(3)基地的研究水平明显提升,研究者发表的论文数量明显,与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的合作研究以及研讨会的举办数目及国外研究学者参加人数均大幅增加(详细数据参见Benesse:《大学调查大全·第15次研究基地成果与今后的展望》)。

在21世纪COE工程中,除科研外,培养高层次人才成为工程的重要内容,各大学和基地都煞费苦心,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措施,取得的成果也特别引人注目。例如大阪大学的生物系统力学基地,采取了资助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举办国际夏令营,支持青年学者自主开展跨领域研究;东北大学的物质阶层融合科学的构筑基地则大力资助博士后和青年学者进行自主研究,年资助达到70项;还资助基地的青年学者主办基地的国际学术会议,派遣青年学者到国外进行合作培养等。据统计,2001年“21世纪COE工程”之前,基地博士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约1.2万篇,到2005年,基地博士生发表论文数达到了1.6万余篇,其中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占3/4;博士生在学会发表论文数也增加了30%,尤其是在国外学会发表论文数增加了50%。[3]

(二)“全球化COE工程”的实施

通过实施“21世纪COE工程”,日本推进了大学改革,培养了优秀的青年研究人才,并开拓了新学科领域以及提高了大学的研究水平。然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培养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人才日益重要。于是,日本文部科学省设置的中央教育审议会议提出的咨询报告《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建立具有国际魅力的研究生教育》(2005年9月)、日本内阁会议批准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6年3月)中,均指出有必要设立一个更加充实和发展的“后21世纪COE”计划。在上述背景下,日本政府从2007年度开始实施“全球化COE工程”(Global COE Program)。“全球化COE工程”是“21世纪COE工程”的延续和发展,“全球化COE工程”的目标是在世界最高水平的研究基础上,培养引领世界的创造性人才,重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和研究基地。与“21世纪COE工程”相比,“全球化COE工程”在最大特征是选项精益求精、资助力度加大。从数量规模看,资助对象比“21世纪COE工程”减少约一半,资助额却增加了约一倍(“21世纪COE工程”共资助了274个基地,每个基地平均每年资助1.3亿日元,而“全球化COE工程”预计资助建设150个基地,每个基地平均每年资助2.6亿日元)。

“全球化COE工程”继承“21世纪COE工程”的基本思路,为了建立世界一流的国际化研究基地,着重加强了以下几点:(1)加大支持力度(基地数减半,资助经费加倍);(2)加强对博士生等青年研究者的经济支持;(3)强化对研究项目国际竞争力的审查、评价体制(聘请外国人担任审查人员);(4)新增对日本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项目的支持。

该工程的资助对象为(1)大学研究生院的博士点专业;(2)大学附属的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及联合研究体;(3)上述(1)和(2)两项条件的组合。与“21世纪COE工程”注重科研相比,“全球化COE工程”则更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支持建立卓越的国际性教育研究基地,以便进一步充实和加强日本研究生院的教育研究功能,并在世界最高水平的研究基础上培养领导世界的创新人才,从而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全球化COE工程”资助的是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信息·电器·电子、人文科学、边缘·复合·新领域科学、医学、数学·物理学·地球科学、机械·土木·建筑及其他工学、社会科学等九大领域,其中边缘·复合·新领域科学为资助重点。从2007年至2009年,共资助了140个项目。

表4 “全球COE工程”各年度资助领域及经费统计表

表5 “全球COE工程”大学立项数排名表

续表

上表表明,“全球化COE工程”项目,绝大多数落入了少数名牌实力大学之手,特别是老国立“帝国大学”,表明“全球化COE工程”依托的重点,依然是老牌国立大学。当然,一些有特色的地方大学和私立大学的机构也获得了不少项目,这在平时是不大可能从国家拿到大额支持的,这对创建特色高等教育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新时期日本政府教育立国、科技立国战略的一环,“21世纪COE工程”和“全球化COE工程”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对其成果作全面评价还为时尚早,但从实施的过程及其阶段性成果已经看出,它对日本建设世界领先的高水平大学、提升大学的科研水平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将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21世纪前后,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中日两国先后制定了重大的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与“21世纪COE工程”、“全球化COE工程”。两者比较,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两者相互比较、借鉴,很有益处。

1.两国实施重大高等教育工程的总体目标相同。两国都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科教兴国”,提高高层次人才,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而制定的的重大国家战略。从已经完成的部分结果看,两国实施的重大高等教育工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提高各自高等教育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实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此成功的背景下,中日又开始设计或实施新的重大教育改革工程。[4]

2.两国重大工程的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同,日本主要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要比中国高出很多。[5]中国“211工程”需要解决重点大学教育科研基础薄弱的突出问题,而这一问题在日本并不突出。日本的重大工程更倾向于提高大学的竞争意识,激发大学特别是国立大学的活力。

3.日本的两大工程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其一,中国希望通过重大工程的支持,使中国一部分重点大学的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虽然也强调学科,但更注重学校。不管是“211工程”,还是“985工程”,选定支持的对象是大学,而不是学科或教育科研体。获得资助支持的只有进入到该工程名单的大学,其他大学即使在某一学科或研究上是国家一流甚至国际上都有影响,也无法取得国家这种重大工程的支持。而日本则主要是支持学科发展,资助对象是学科和集研究、人才培养于一身的教育科研共同体,而不是以大学为支持单位。其二,中国的重大工程对科研和硬件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大于人才培养。而日本在相反,更注重人才培养,这在“21世纪COE工程”向“全球化COE工程”转换的目标上更加明显。由于国情不同,工程的侧重点自然有所不同。但相比较而言,日本的重大工程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一些,更有利于国家教育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资料

[1]“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211工程”发展报告(1995—2005)》,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总体方案》,2008年2月19日。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课题、成果情况》(2009年6月22日)。

[4]教育部2008年第3次例行新闻发布会,2008年3月25日。

[5]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第六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参考资料》,2009年。

[6][日]日本学术振兴会网站:“21世纪COE工程”(http://www.jsps.go.jp)。

[7][日]日本学术振兴会网站:“全球化COE工程”(http://www.jsps.go.jp)。

[8][日]21世纪COE工程委员会:《21世纪COE工程现状的检验及今后的展望》,2006年版。

[9][日]文部科学省:《21世纪COE工程的成果》,2006年版。

(作者: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

【注释】

[1]“BK21工程”的全称是“21世纪智慧韩国工程”(Brain Korea21Project),是韩国政府从1999年起开始实施的为期5年的国家重大高等教育发展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一是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学,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良的技术与人才支持:二是重点建设一批地方优秀大学,进而提高地方大学的竞争力:三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韩国政府每年拿出约1.7亿美元支持这一计划。“BK21工程”结束后,受助大学无论是在人才培养还是在科研水平的提高方面,就显示出明显效果。为此,韩国政府又决定实施第二期“BK21工程”(2006年至2012年),目标是进一步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使之成为世界级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机构。

[2]引自祝汉民:《从论文数据看“985工程”成就》,《科学时报》,2010年7月22日。

[3]熊庆年:《日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8期。

[4]如日本从2007年开始实施“世界尖端研究据点计划(WPI Program)”。该计划由文部科学省主管并制定方针,由日本学术振兴会具体负责实施。该计划根据日本政府2006年制订的“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及“创新创造综合战略”而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充实研究环境,聚集各国优秀人才,建设以高水平研究者为核心的“世界尖端研究据点”,以期获得高水准的研究成果,使其成为世界顶级研究据点。2007年8月,国家主管机构从22个研究机构的33件申请中,最后选出五项予以资助,资助期限为10年,每5年进行中期评估,每个据点每年获得资助5亿~20亿日元。

[5]据“泰晤士报高等教育—QS2009年世界大学排名”,日本的东京大学列第19、京都大学列第25、大阪大学列第44,而中国只有清华大学列第49位,勉强进入前50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